分享

世界文明史(11)—— 古印度(Ⅰ)

 与星对话 2016-07-22

原始雅利安族与吠陀时代


说起佛教,便想到印度,那么佛教诞生时的印度与现在的印度是同一个地理概念吗?

一、关于古印度与印度的区别
1、印度名称的由来
在古印度,并没有一个叫“印度”的国家。我国的《史记》和《汉书》在称呼古印度时,用的是“身毒”一词,《后汉书》称之为“天竺”,到了唐代,玄奘法师在其《大唐西域记》中才开始称为“印度”。这个名称最早是由印度河名引申而来的。当地土著人称印度河为“Sindhu” —— 身毒,波斯人将它改为“亨毒”,再后来希腊人又将这一称呼改为“India” —— 印度,并称所有印度以北地区为印度斯坦——也就是红河之地。故而从严格意义上说,印度一词,已是较晚近时期了。
2、印度古印度的地理概念区别
印度,即印度共和国。
古印度 —— 身毒,是指古代南亚地区,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尼伯尔、孟加拉、斯里兰卡(原名锡兰)、马尔代夫等。
打开古印度地图,我们发现,产生古印度历史的地理环境是一个大三角形(像极了一串葡萄)。从白雪皑皑的喜马拉雅山起,一直往南渐渐窄狭,直达终年炽热的锡兰(今斯里兰卡):
(1)在古印度的西角是波斯,其人民、语言与信仰的神灵都与吠陀时期的古印度近似;
(2)北部疆界与阿富汗紧邻,在古代犍陀罗,即今之坎大哈(位于阿富汗南部),古希腊与古印度雕刻艺术曾一度在此有过融合,不久即告分离而大相径庭;从坎大哈再往北,就是喀布尔(阿富汗斯坦首都),这里曾是回教徒、蒙古人与印度争战浴血达千年之久的地方。离喀布尔很近,靠近古印度有一个叫白沙瓦(巴基斯坦西北边境省首府)的地方,一直是外族入侵古印度的通道。
(3)古印度最北端是克什米尔地区(属于印度和巴基斯坦争议地区,其中印度控制南部,巴基斯坦控制北部。曾为英属印度的一个邦),这名字使人想起古代印度纺织手工艺的荣耀。
(4)在南方的旁遮普(位于今巴勒斯坦),是所谓的五大河流经之地。巨大的印度河从旁遮普向西流去,长达上千英里。波斯人称所有印度以北地区为印度斯坦。
(5)从旁遮普向东南蜿蜒的河流有朱木拿河与恒河。朱木拿河灌溉了印度的首都德里,并辉映着在阿格拉(莫卧儿王朝首都)的泰姬陵;恒河则向圣城贝拿勒斯(今名瓦拉纳西,印度教圣地)奔泻而去,让千万信徒可以成日地洗濯清心,并借恒河的十二支流,肥沃了孟加拉(指孟国拉国和印度的西孟加拉邦)和加尔各答(西孟加拉邦首府)
(6)古印度的东面是缅甸。
(7)朝古印度南方一直走,最南端到达锡兰(今称斯里兰卡,于1948年独立)此地的文明在1600多年前,就已极盛一时。
(8)古印度的西边濒临阿拉伯海,东边则是孟加拉湾。
威尔·杜兰特:
古印度是一个有着多样性的国家,它不同于埃及、巴比伦或英格兰,而是有着众多人口,流通着各种不同语言,并且有众多的种族与各种不同的气候、哲学与艺术。
在北部,经常忍受喜马拉雅山来的寒流,以及寒流和南部灼热的暖流交汇而形成 的冰雹等天灾。在旁遮普,河流的交错灌溉了广大无比的肥沃平原,但在河谷的南部由于无止境地承受太阳的照晒,以致形成干旱的不毛之地。在该区耕种,虽付出大量的劳役,亦毫无收成而言。原始森林又占去了印度的大部分陆地,处处都是虎、豹、狼、蛇的繁殖地。在古印度的中南部德干高原,受海洋的暖流调节而形成干燥气候。从德里直到锡兰(斯里兰卡)皆笼罩在一片炽热之下,燠热虚弱了人们的体格,缩短了青春。更影响了居民的静寂宗教与哲理。唯一能解暑的方法就是静坐不动,忘却欲念。间或在炎热雨季,从海上吹来的海风带来凉快的湿气与利于农耕的雨水。假如没有雨季到来,那里即成干旱,成日梦幻着涅槃。

二、古印度主要文明
1、文字:在4000年前曾经独立发明过一种文字,摩亨殊达鲁文字(Mahenjodaro)。
2、宗教:从未开化人的偶像崇拜到万物有灵论,印度人具有种类繁多的信仰;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发源地。
3、哲学:从公元前8世纪的《奥义书》哲学论到8世纪的哲学家商羯罗,印度的哲学博大精深
4、天文:印度科学家们在3000年以前就发展了天文学,并在我们的时代里获得诺贝尔奖
5、政治:既有远古乡村里出现的民主宪法,也有聪明仁厚的阿育王(公元前269-前232)与阿克巴大帝(1542-1605)
6、文学:既有千古流传的荷马式的史诗,也有至今仍拥有世界上大批听众的诗歌。
7、艺术:艺术家们在各地建筑供奉印度佛像的辉煌庙宇,或将莫卧儿王朝的帝王与皇后们的事迹铭刻在各地。

三、古印度之吠陀印度大事年表
古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根据出土文物和古文献:
公元前5000年    古印度已出现文明
公元前2900年,在印度河附近,出现了摩亨约-达罗文化
公元前2000年前    达罗毗荼族文明
公元前2000-前1000    原始雅利安族入侵并统治印度,这一时期称吠陀印度、吠陀时代,也有称“梨俱吠陀时期”的。原始雅利安族就是吠陀雅利安族,因为原始雅利安族入侵古印度的这段史料,记录在《吠陀经》等文献中,故而这一时期称作吠陀时代或吠陀印度,原始雅利安族也就有了印度雅利安族、吠陀雅利安族的叫法。
公元前1000-前500    《吠陀经》形成,这一时期称英雄时代,也有称“后期吠陀时期”的,即古印度离开《吠陀经》里描述的状况进入《摩诃婆罗多》与《罗摩衍那》两大叙事诗所描写的时代—— 一切技艺变得更专门,并形成世袭制,阶级(种姓)的等级也迅速形成。

四、摩亨约-达罗文化 —— 或许是最古老的文明
早在公元前4000年时,古印度就进入了迈索尔(印度南部的文化之都)新石器时代。到了公元前2900年,在印度河附近出现了摩亨约-达罗(或译作摩亨佐-达罗约,位于巴勒斯坦,与哈拉帕文明并称为古印度文明的代表)文化。
据英国考古学家马歇尔爵士称,他们在印度河下游的西岸摩亨约-达罗发现了一些建筑遗址和遗物,似乎比现在一般历史学家们已知的文明还要古老。通过对哈拉帕位于巴勒斯坦和摩亨佐达罗(位于巴勒斯坦)考古发现,当埃及第四王朝的胡夫建造了第一个伟大建筑——金字塔时,印度正值摩亨约-达罗时期的巅峰时代。当时的古印度与苏美尔地区及巴比伦都有商业、宗教以及技术上的关联,并保持了3000年之久,直到公元前3世纪。目前,无法断定是否如马歇尔所说的摩亨约-达罗是目前所知的最古老的文明,毕竟古印度的考古工作才刚刚开始。
美国考古人类学家柴尔德作出结论:“在公元前4000年的末期,埃及中部的阿拜多斯、苏美尔的乌尔或摩亨约-达罗的‘物质’文化,可与希腊公元前5世纪的伯里克利时代的雅典,或任何中世纪城镇分庭抗礼……经内部建筑、印章雕刻以及陶器刻画的鉴定,这一阶段的印度文明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是否是这一原始苏美尔文明不是由巴比伦当地发展出来,而是吸收了从印度来的成果呢?如果是这样的话,苏美尔文明本身就来自印度,亦或来自深受印度文明影响的地方?这些使人迷惘的问题至今犹没有得到答案,但它也提醒了我们:由于我们对人类的无知而没能认识到,一种文明可能起源于文化已得到确实发展的较晚近的阶段。”
我们可以这样说,从公元前2900或更早的摩亨约-达罗时期,至甘地、拉曼与印度诗人泰戈尔时代,古印度创造并发展了自己的文明。

五、原始雅利安族由来(吠陀雅利安族、雅利安印度人)
1、雅利安族之乡
侵略古印度的雅利安人来自什么地方?通过研究古代文献,公元前14世纪初期的小亚细亚雅利安赫梯族(公元前1900-前1200)与美索不达米亚西北的米坦尼王国缔结的条约,我们得出结论:米坦尼、赫梯、巴比伦的凯赛、波斯的栗戈、亚洲西部奥都库斯山的大夏、伊朗西北部的米底亚、波斯以及入侵古印度的雅利安等民族,都是一个已经混杂的“印度-欧洲人种”世系的旁支,这些民族都是从里海沿岸向各地移民而来的。
2、入侵古印度
原始雅利安族入侵古印度,差不多与雅利安族的喀西特族占领巴比伦公元前1746-前1169年同时期与其说这些雅利安人是征服者,还不如说是移民。他们首先进入了印度河流域的拉加地区,那儿生活着膜拜蛇的半人半蛇拉加人,据说他们的后代子孙仍流窜在较荒僻的山里。再往南,生活着的是黑皮肤、宽鼻子的达罗毗荼族,当原始雅利安族入侵古印度时,他们已经有了文明,他们的商人远帆到达苏美尔地区与巴比伦,他们城市的奢侈与繁华已闻名于世。很明显,原始雅利安族所倡行的村落组织、土地耕种法以及赋税制都来自他们。直到如今,印度中南部德干地区主要的风俗、语言、文学与艺术,皆是达罗毗荼族的遗传。原始雅利安族身强力壮,好勇斗狠,残忍成性,很快就统治了印度北部。在他们看来,战争这个词就是“需要更多的牛羊”,为此,他们需要土地和草原,来饲养牛羊。他们继续沿印度河与恒河向东发展,直到全部的印度斯坦纳入其控制之下。
威尔·杜兰特:
原始雅利安族人入侵并占有了达罗毗荼族这些盛极一时的部落,这是野蛮时代常有的现象——游牧部落定期性地由北部向安定与平静的南部来一番烧杀掳掠。这形成了历史的规律之一,经此一来,文明的兴衰正有如时代的起伏——雅利安族扫荡了达罗毗荼,古希腊的亚该亚人与多里亚族征服克里特与爱琴海地区,日耳曼进占罗马,兰巴德族领有了意大利,英吉利走向日不落的世界。一贯是北方产生统治者与武士,而南方产生艺术家与圣哲,而结果通常是温和终得天助。

六、雅利安印度人文明
原始雅利安族初期是生活在战争与抢劫中,而后发展出畜牧、耕种与工艺,这与中世纪的欧洲并无不同。
1、政治
(1)社会组织:当原始雅利安族的生活由游牧变成定居的农耕后,成群的部落渐渐地合并成一个个小国家。每一国家由一个国王统治,并由一些武士组成的议会来辅佐;每一个部落由一个酋长来领导,不过他的权力受限于部落会议;每一个部落都是由若干独立的村落组织组成,而村落组织则由一些族长组成的会议来管制。
(2)种姓制度:分为四级——婆罗门僧侣、刹帝利权贵、吠舍、首陀罗;亦或五级。
最上层一级,最初是刹帝利(或称武士)。因为和平局平的出现,加之宗教能解答农业生产方面某此可知的现象,取得社会认同。故婆罗门僧侣在人数、财富与权势上相形增加。他们利用传布者的身份,灌输人们对祭师的尊敬意识,进而建立起这一阶级的尊严和优越地位。在释迦时期,他们开始与刹帝利权贵们争夺至高无上的权力。经长达千年之争,婆罗门僧侣最终跃上第一种姓的宝座,成为享有特权的世袭阶级,从而掌握了印度人民物质与精神生活。
在婆罗门僧侣和刹帝利权贵之下就是吠舍(商贾)。释迦之前,商人与一般民众同属于一个阶级。
首陀罗(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是第四等级,由大多数的当地民众组成。
第五级是无身份的人们,或称帕利亚——没有同化的土著部落,旃陀罗(位居首陀罗之下的贱民阶级)战俘,以及受刑罚而降为奴隶的犯人,印度称他们为“不可触摸的人”。
2、农业
在《吠陀经》时代,雅利安印度人种植大麦,很显然对稻谷还一无所知。家庭的土地由村落组织分配,但灌溉则共同负担;土地可赠送给家庭的直系且男性承继者,但不能售予外人。大多数的人民拥有自己的土地——自耕农。在雅利安人看来,受雇于他人是低贱耻辱的。我们确信,当时没有地主,没有贫民,也没有百万富翁,更不会有赤贫。
3、工业
手艺盛行于城镇,匠人收艺徒。公元前500年,已组成金属工人、木工、石工、皮匠、铁工、编篮工人、房屋油漆工、裱糊工、陶器工、油漆匠、捕鱼人、水手、猎人、捕兽手、屠宰夫、糖果业、理发师、洗发匠、花匠与厨师等的工会组织(类似于基尔特制:该制度起源于欧洲中世纪,为人寿保险的雏形—— 这一名单同样也说明了印度雅利安族的生活,是多么充实与丰富。工会裁定内部所有的事物,甚至包括夫妻之间的困难与纠纷。货物的价值如现代一样,不仅是由买卖双方来决定,并经由买方的工会来加以评定。国王设一个专司评价的官吏,他负责检验货物,并算定价格。
4、交通
虽然贸易与运输已进步到使用马与双轮车的阶段,但因境内小国林立,沉重的税收负担仍是一大问题;河运与海运也有发展,到了约公元前860年,船只已配有相当大的帆和数百支浆,可直航美索不达米亚、阿拉伯及埃及。
5、商贸
雅利安印度人贩卖到美索不达米亚、阿拉伯及埃及的是一些印度特产,诸如香水、香料、棉花、丝、围巾、细洋布、珍珠、碧玉、黑檀木、珍贵的石头、金银装饰的浮花锦缎等。贸易最初以物易物,后用牛代通货。正如荷马所称的“牛载来的姑娘”,即使新娘也是用牛换来的。随后发行较重的铜制硬币,不过仅用作私人间的信物。在佛教的时代出现了信用制度,各地的商人使用信用状来使交易简便。国王开设赌场让百姓们聚赌是当时时尚,收入的一部分归国王。
6、道德
希腊历史学家描写的印度像大同世界,人人讲求理性,讼案绝无仅有,人人讲信修睦,故夜不闭户。商业往来,一诺千金,都很真诚。从《吠陀经》可以得知,家庭生活和两性关系非常纯洁正常。
(1)女性地位:在《吠陀经》时代妇女仍亨有远超过日后印度妇女所有的自由。她们在选择配偶时可以表达自己的意见。她们可以自由地参加宴会与舞会,与男人们一齐参与宗教仪式。她们也可以从事研究,并加入哲学辩论。如果她是寡妇,她可以自由地改嫁。在英雄时代,妇女似乎失去了一切自由,寡妇的再婚不再平常。深闺制度妇女的隐居开始形成,在《吠陀经》时代几乎没有的殉情,也渐渐风行普遍。妇女理想的典范就是忠贞不贰,小心翼翼地顺服她的丈夫。
(2)婚姻:雅利安族深知若不限制异族通婚,在一两个世纪后,他们就会相互融合而被同化,从而失去种族的特性,故而雅利安族禁止与其他种族通婚,本族中血亲相近的也不能婚配。这些规则构成了印度最特有的制度 —— 受统治的多数人民被他们自己民族的少数人认为是低贱一等,能否属于第一阶级,人们并不以地位而是以肤色、鼻子的长宽来决定的。如果皮肤黑,鼻子宽,则说此人是从拉加人或达罗毗荼族而来的雅利安后裔。
缔结婚姻的方式:武力抢夺、金钱购买和自由结合。自由结合的婚姻被视为不名誉,金钱购买的婚姻,比较光荣生色,被劫成婚最为热衷。一夫(妻)多妻(夫)制的婚姻是被容许的,贵族甚至受到鼓励,能供养多妻是能力的体现。在雅利安家族里父亲是拥有无上权利威的,他对妻子俨然是主子身份,在某些情况下他可以把他们从家里赶出去,甚至卖给别人。
7、吠陀宗教
(1)入侵的雅利安人在拉加地方发现了印度已知的最古老的宗教—— 一种精灵与图腾的崇拜:
——附着在石头里的各色各样的精灵;
——栖息在树上、河流里、丛山中的动物;
——蛇与蟒,代表年富力强的生殖力崇拜;
——菩提树,神秘的形迹,代表了对静寂而庄严的尊敬
——还有龙神、猴神、牛神以及树神。
有些精灵是善性的,有些精怪是恶性的,唯有使用魔术,才能避开神怪,于是一些经书里大量掺杂着符咒。
(2)《吠陀经》,最早期的神灵是大自然——天空、太阳、大地、火、光、风、水与性。雅利安语deva,原意就只是光明,经过演变形成了不少神灵,这些神灵都被人格化了:天神伐楼拿、地神Prithvi雨神巴尔加鲁那、火神阿耆尼、风神伐由、暴风楼陀罗、暴风雨因陀罗等等等等。有一段时期,在《吠陀经》的诸神里,火神阿耆尼是最重要的;在万神殿里最普遍的神是暴风雨神因陀罗;太阳神毗湿奴,那时还是一个较低级的神。
从《吠陀经》,我们可以知道印度宗教发展的过程。在这奇异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泛神论与转生的思想。造物主是与万物合而为一,是与所有事物,与各式各样的生命结为一体。每一形式亦曾一度是另一种形式,仅因为偏见与时间才导致了它们的不同。转生的说法,终被印度雅利安族接受为一项简陋的不朽论的信仰——人死后灵魂要么进入一个永远受惩罚的地方,那是黑暗的地狱;要么升到天堂,去享受世间无尽止与圆满无缺的快乐。
在早期的《吠陀经》宗教里,是没有庙宇与偶像的。祭坛也是像波斯袄教一样,在每一次献牺牲时才重新设立。几乎每一个文明的开始,都会发现人类牺牲的痕迹
8、文字和语言
(1)梵文属印欧语系,与希腊文、打丁文、与英文,在数字、家族称谓以及一些联结动词上,具有惊人的相似。威廉·琼斯爵士所说的较希腊文完整,比拉丁文丰实,尤其比以上两者都巧妙新颖的古代语文,可能就是雅利安族语言,我们只能假定它与早期波斯的方言相接近。《吠陀经》的梵文已成为古典与文学的记号,仅有学者与伴侣们才得以掌握。
(2)在《吠陀经》时代,人民的语言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每一部落各有其雅利安方言。
(3)公元前9世纪或8世纪,古印度商人或是达罗毗荼人从西亚带回一些闪米特文字,近似腓尼基文,从中产生了而后印度的字母。几个世纪以来,仅局限于商业与事务方面,很少用于文学方面。是商人发展了文字。甚至佛教的教规,在公元前3世纪前也没有落实成文字,现存最古老的碑文是阿育王的文件。
9、类似文学作品的吠陀经典
因为印度的文字出现得很晚,故而印度的历史与文学大多通过口耳相传,比如《吠陀经》经典与叙事诗都是一些诗歌,代代相传,全凭背诵,能够如此长的时间而不中断,令人百思难解。
吠陀一字的意思是“知识”,《吠陀经》是一部学问的书籍。这一经典被早期印度人民用来研究神圣的学问,正如《圣经》一样。《吠陀经》在编辑与分类上非常的晦涩不明,现存于世的经典分为:《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四部,其中《梨俱吠陀》属于文艺品,含1280首圣歌或赞美诗,对象是雅利安人信奉的所有神物。其中极大部分实际是对于牲畜、五谷与长寿的祈愿,极小部分够得上文艺的水准。
《吠陀经》的这四部经典,每一部内又分为四篇:
第一篇:《曼怛罗》 —— 赞美。
第二篇:《梵书》 —— 祭师僧侣们所用的祭式、祷告与符咒典范。
第三篇:《阿兰亚书》 —— 为隐逸圣哲的“山林文”。
第四篇:《奥义书》 —— 哲学家们的密谈。
至于这些大批诗文、神话、魔术、祭典与哲学等的著作人与写作时间,无人知晓。虔敬的印度信徒相信这经久的每一个字都富有神意,是伟大的神明梵天亲自用他的手写在金制的叶子上。据推测,这些资料可能是公元前1000至前500年间收集与整理出来的。
10、《奥义书》经典中的哲理
德国厌世哲学家叔本华说:“在全世界没有一门学问能如《奥义书》经典那样有益与高尚。它曾慰藉了我的一生,使我死也瞑目。”《奥义书》与荷马一样古老,又像康德,仿佛是现代的。它是我们种族最古老的而现存的哲学与心理学,是人们为了去了解心灵与世界,以及他们相互的关系,而付出惊人的巧妙与耐心的结晶。
《奥义书》字面翻译“接近教师而坐”,表示师傅将他的看家本事秘密地传授给他最喜爱的弟子。经典里含含180种论著,是在公元前800至前500年间,由各圣贤和贤达所集成的。其所代表的不是一个有系统的哲学,只是圣贤们的意见、教训与印象。在这些作品中,哲理与宗教意识融合不分,以求对万象事物的基本本体有所领悟。作品中有时像黑格尔学派一样,讨论一些沉闷的问题,有时提出一些怪诞无稽的处方,有时又提出一些在哲学史里最深奥的思维,总之作品充满荒唐与矛盾。
威尔·杜兰特:
《奥义书》的哲理,这一独到的学说,这一神秘而非人性的永生不朽,一直支配了从佛教到甘地、从祭言(书中的一位男性智者)至泰戈尔的思想。到现代,它仍存留在印度,有如《新约》之于基督教般的不断被奉行与尊敬。甚至在欧洲与美洲,这一神异的通神论仍争取了千万众多的群众,从孤寂的妇孺与劳碌的男人,到叔本华与爱默生。谁会想到,美国最伟大的个人主义哲学家也会对印度的个人仅是一个幻觉的信仰,提出一项完整的解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