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ESH 2016】 血压与动脉僵硬度的关系

 曹娥江 2016-07-23

编者按:


  目前,动脉僵硬度增加与高血压的因果关系仍有所争议。有假说指出,持续性血压增高引发血管损伤从而导致动脉僵硬度增加,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后者是前者的结果。在ESH 2016年会上,比利时根特大学JA Chirinos教授就血压与动脉僵硬度的关系发表了主旨演讲。


  比利时根特大学JA Chirinos教授


  个体的血压水平由动态因素及静态因素共同决定,其中,静态因素主要与平均动脉压有关,动态因素则与脉压有关。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大、小动脉结构改变的恶性循环,在这一病理生理过程中,平均动脉压、脉压的改变发挥重要作用,而动脉僵硬度的增加是连接此两者的关键环节。年龄、高血压对血管僵硬度的影响均与受累血管范围有关。


动脉僵硬度及脉搏波传导速度增加是心血管病事件的重要预测因子


众所周知,动脉僵硬度增加可导致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增加。一项针对13个纵向研究进行的荟萃分析指出,主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每增加1 m/s,可相应地引起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死亡及全因死亡相关风险的增加。另外,Framingham心脏研究也指出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cfPWV)可预测重大心血管病事件。Meta分析亦指出颈动脉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何种动脉对于心血管事件具有最高的预测价值


  有研究提示在不同人群中,高龄对于颈总动脉和主动脉僵硬度的影响不同:在健康人群中,颈总动脉=主动脉;而在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中,颈总动脉<主动脉。


  主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对于预测心血管事件具有附加价值


主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是反映动脉僵硬度、预测心血管事件的金标准,而其具有能将患者再归类为高风险或低风险的附加价值。其已被2007年ESH/EHC指南纳入为靶器官损害,临界值为12 m/s。值得注意的是,测量方法的不同可能导致临界值的不同。目前,临界值12 m/s仅用于直接(CA-FA)全距离方法测量。


     专家共识建议采用10 m/s作为临界值以方便临床应用(在原测量值基础上乘以0.8)。根据Framingham心脏研究,或可预测4%的8年内重大心血管事件;此外,若将临界值定于8.75 m/s,还可预测首次重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2013年更新的ESH/EHC指南则再次认可脉搏波传导速度是一项靶器官损害,其临界值为10 m/s,测量方法为0.8×(CA-FA全长)。另有研究根据不同年龄、不同血压水平进行分层,并制订了相应的主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参考值。


  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


  baPWV与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相比两者高度相关但仍有所不同,每提高1 m/s,心血管病事件风险增加程度不一。臂踝动脉僵硬度具有以下特点:1、对心血管事件发生和全因死亡具有预测价值(尤其是合并有终末期肾病的年轻患者及冠心病患者),但对糖尿病患者的预测价值较差;2、可预测中国老年患者的死亡率;3、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预测无附加价值;4、对于低踝臂指数者,其预测的可信度较低,甚至难以预测。


  心-踝血管指数(CAVI)


  CAVI对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主要见于代谢紊乱、代谢综合征患者、肥胖患者及既往有心血管疾病者。与baPWV相比,CAVI具有以下特点:1、CAVI与动脉粥样硬化参数的相关性优于baPWV;2、baPWV可预测终末期肾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或死亡发生,而CAVI则不具有此特点。此外,有研究称CAVI具有血压非依赖性,但这一结论并不完全正确,且这一特点逊于PWV。


  总结


  动脉僵硬度可能是高血压的病因或结果,并可导致大小血管重构的恶性循环。年龄和血压对动脉僵硬度的影响因受累血管范围不同而有所不同。目前,对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已见于对弹力动脉(主动脉和颈总动脉)、肌性股动脉以及弹力动脉(主动脉)和肌性下肢动脉节段的联合检测中。动脉PWV仍被认为是金标准:其对心血管事件具有最高的预测价值,并可对心血管事件风险进行再分类。



(来源:《国际循环》编辑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