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母亲的责任

 红谷斋主人 2016-07-24

《家范》卷三

            ——中国的家庭观念

 

               胎教

                  

周大任之娠文王也,(周文王的父亲季厉,母亲大任,生姬昌,即周文王。姬昌继任“西伯”,施行仁政,天下诸侯归从,后被商纣王囚禁在羑里,推演《周易》研究天人之道,指导他的儿子武王姬发建立周朝。)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母亲大任自怀孕起,就注意自己的举止行为,眼睛所看,耳朵所听,口中所言,不受任何邪门歪道的侵蚀。)文王生而明圣,卒为周宗。(周文王是周代的奠基人,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明君。)君子谓大任能胎教。(这是中国“胎教”的第一例证。)

古者妇人任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邪色,耳不听淫声。(古人“胎教”的具体内容:不侧着睡。现代人认为,孕妇仰着睡觉对胎儿对自己都不好,主张取左侧卧位最好。古人为什么说孕妇“寝不侧”呢?主要是说妇人的形象要正,睡姿要好看;“坐不边”,不一边坐,即歪着坐;“跸”的意思是禁止行人来往。“大祭祀,丧祀之事,设门燎,跸宫门庙门”[1]。“立不跸”,就是不停留在不该站立的地方;“不食邪味”,不吃乱性的东西,辛腥臊臭,肥甘厚味,都不宜食用;席子不正不坐,为什么?席子不正,就是方向不正;方向不正,就是不南不北不东不西,如此就代表心术不正,心术不正就代表歪门邪道。“目不视斜色”,什么色是邪色?恶紫夺朱就是邪色侵害正色,妖艳的,夺目的,眩晕的,刺眼的都是邪色。“耳不听淫声”,淫声就是乱声,就是靡靡之音,就是勾引人的声音,怪声怪调的声音,消磨意志的声音,引起邪念的声音,可以乱性的声音。胎教的声音最有讲究,一般都是柔和的,温馨的声音,舒缓的声音,优美的声音。)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除了听音乐,还可以听朗诵,听故事,打鸡骂狗的故事不能讲,指桑骂槐的故事不能说,闲言碎语东家长西家短的嚼舌头的话,不必说。正心诚意的故事,感人肺腑的故事,教人向善的故事,才是好故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艺博通矣。彼其子尚未生也,固已教之,况已生乎!(这样生出来的孩子,相貌端正,才艺过人。胎教真的有作用吗?应该是有些作用的,胎儿孕育的过程就是细胞分裂的过程,胎儿大脑神经发育的过程,这时候外界温度的变化,外界声音的变化,营养成分的差异,母亲习惯的坐卧姿势等等,胎儿都是感觉得到的,都是对胎儿的发育产生直接影响的。)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胎教,把胎教当作提高人口素质,关系家族兴亡的大事来抓。“胎教之道,书之玉板,藏之金匮,置之宗庙,以为后世戒。”[2]现代人认为:接受胎教的婴儿比没有接受胎教的婴儿,发音早,协调性好,动作敏捷,对音乐敏感,性格活泼。

中国古代的胎教,着重怀孕母亲的言语行动的规范。“则受气之先,魂灵之始,已无从染恶浊矣;源既清矣,流自不浊。必如是乃可至性善,乃可至太平。”[3]母亲好,孩子会好;母亲有教养,孩子会受到好的教育,因此“胎教”主要是端正母亲的思想,纠正母亲不好的行为习惯。“青史氏之记曰:‘古者胎教,王后腹之,七月而就宴室,太史持铜而御户左,太宰持斗而御户右。比及三月者,王后所求声音非礼乐,则太师缊瑟而称不习,所求滋味者非正味,则太宰倚斗而言曰:不敢以待王太子。’”[4]一些医书也把端正母亲的行为,当作胎教的主要内容。“凡女子怀孕之后,须行善事,勿视恶声,勿听恶语,省淫语,勿咒诅,勿骂詈,勿惊恐,勿劳倦,勿妄语,勿忧愁,勿食生冷醋滑热食,勿乘车马,勿登高,勿临深,勿下坂,勿急行,勿服饵,勿针灸,皆须端心正念,常听经书,遂今男女,如是聪明,智慧,忠真,贞良,所谓胎教是也。” [5]

清代末期康有为先生著《大同书》,在书中,也把“胎教”看成是提高中华民族人口素质的大问题。他说教育要从小时候抓起“天脑者,天下之至善居积者也,一有所感于外物,终生受之而不忘,遇事逢时,萌芽发扬。”[6]因此:“昔之人孔子乎,渊渊深思,盖知之矣,故反本溯源,立胎教之义,教之于未成形质以前。令人人如此,普天如此。”[7]



[1] 《周礼》

[2] 《大戴礼记·  保傅》第四十八

[3]康有为《大同书·己部》

[4] 《大戴礼记·  保傅》第四十八

[5] 《医心方·求子》

[6]康有为《大同书·己部》

[7]康有为《大同书·己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