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古代诗词分类鉴赏方法(八)

 老刘tdrhg 2016-07-25

           谈古代诗词分类鉴赏方法(八)

 

谈古代诗词分类鉴赏方法(八)

八、闲适诗

闲适诗(闲适隐逸诗词)就是写某些诗人(抒情主人公)看不惯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诗词。这类诗词主要有以下特点,也是在欣赏也就从这几方面思考。

第一、闲适诗的特点

1,宁静安适的氛围

描写宁静的氛围,表现多为悠闲、祥和。如宋人陆游的纪游抒情之作《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

这首七律诗的颔联与尾联为后人所称道。诗的颔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追述此地所见的景象和内心的感受。这联流水对曲折鲜明,圆转流美,极好地勾画出江南农村山岭重重叠叠,溪河四环交错,道路弯弯曲曲,村庄繁花掩映的美好风光,表现了诗人初次探访面对的一幅幅画面各异的景色而激起的心理活动和由衷赞叹。这种对进行之中不断变化的自然景色的描绘,富有耐人寻味的理趣:寓示人们只要勇于探索,终能冲破困境,到达光明的彼岸。

尾联中充分表现了诗人与农家心会神契、亲密无间的友情,以及对农村生活的热爱。特别是诗人为日后的再访勾画了如诗如画的优美动人的境界——月色下,诗人乘兴手拄拐杖,踏着月光,悠闲地微笑着漫步而来,在乡村夜晚的一片静谧中,轻轻地敲响了农家的柴门。其实就是对这样恬静自由生活的向往。

2,浓郁的乡村气息

宋代诗人翁卷的《乡村四月》,就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的美丽风光: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诗的前两句写初夏农村的自然景象。表明了河水涨满、水田映着天空泛出一片白色的特有情景。同时,诗人在描绘出初夏时节江南地区如烟似雾、迷蒙一片的毛毛细雨中,又描写了子规鸟的鸣啼声,暗示了农忙季节的到来。接下来的两句写农事,突出了农事的繁忙紧张和农家的辛勤劳苦。可以说,整个诗歌都表现出浓郁的乡村气息。

3,质朴清新的风格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我们比较熟悉的辛弃疾的《清平乐》是最能体现江西东部农村田夫野老之家生活情趣,也能表现之类诗歌那质朴清新的艺术风格,全词如下: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我们从诗歌的意象来看,首先就写景。诗人运用了“茅檐”、“溪”、“青草”等,这本是农村司空见惯的自然之物,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就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其次就是写人。诗歌中写了一对翁媪,身边有大、中、小三子。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织鸟笼,小儿卧剥莲蓬,尤其是“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把小儿子不懂世事,只是任意地调皮玩耍,溪头卧剥莲蓬吃的神情写得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其中的“卧”字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活跃纸上,可谓神来一笔。诗人通过写景和写人就把充满着一片生机、和平宁静、朴素安定的农村生活景象真实地反映出来了。这样的构思,不仅巧妙,而且还有“原生态”的质朴清新

第二、闲适诗表现手法

这类诗词的表现方法是多样的,诸如,直接描写山川田园景象,或者通过简单的叙事,或者通过白描来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或者借助细节描写等。在此,就不作分析了。

总之,对于闲适诗来说,我们在分析时,不要看到字面上的美好景象,也不要仅仅看到诗人平静的描述,而要看到这平静水面下涌动的波澜,看到诗人心中的抑郁与不平。这样,才能进入诗歌的境界,感受诗歌中所蕴含的诗人思想和深沉的情感,才能获得审美认识和审美享受。

 

分类鉴赏诗词,是从横向去分析诗词,这不但有助于把握同类题材的共同特点,把握赏析方法,也有助于读者感受不同诗人的特点,从而走进诗词世界,并能更深地去鉴赏诗词,最终实现提高认识诗词的水平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我选择了八类诗词,仅仅是整个诗词家庭的一角。在阐述中,特别是对各类诗歌特点的把握,分析方法的选择以及实例的分析,受到自身水平的限制,确实难以到位,存在很多遗憾,甚至错误。这只有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改进完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