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视己为中华,穿明服不剃辫,朝鲜为何在清朝时仍沿用明朝国号?

 花小鼠 2016-07-25

乾隆三十年,朝鲜李朝贺岁使节照例盛装朝拜,表达朝鲜李朝国王对满清皇帝的祝贺。 仪式完毕后,便察觉到似乎有很多好奇的人注视自己,还有两个穿满清官服的官员盯着看。 其中有人还把他们当做唱戏的。

视己为中华,穿明服不剃辫,朝鲜为何在清朝时仍沿用明朝国号?

朝鲜使臣穿着的传统的正式衣冠,是最后一个汉人皇朝明朝的——宽衣大领对襟右衽长袖飘然的华夏汉族衣冠。当朝鲜李朝使臣来到北京的时候,他们成了京城里一道异样风景,似乎是奇装异服的他们,常常被人们好奇的围观,问,“贵处衣服,是尊何代之制?”

而另一个叫周应文的读书人则好奇地问,“贵处衣冠可是箕子遗制否(箕子是商纣王亲族,西周灭亡商朝后传说逃到了现在的朝鲜半岛)?”朝鲜为了显示自己不是蛮夷之地,常自称有“箕子遗风 ”。在而这些在清帝国生活下的人,显然对这种本来属于汉族前朝的衣冠太陌生了。

视己为中华,穿明服不剃辫,朝鲜为何在清朝时仍沿用明朝国号?

顺治六年,朝鲜李朝还在坚持沿用明朝的崇祯年号,而长江以北的汉人已经不得不服,所以当他们看到昔日的藩属国东夷朝鲜,竟然还可以穿着明朝旧国华夏汉家衣冠堂皇过市的时候,常常就有一些自我悲怜,来中国出使的朝鲜人常常记载说,“华人见(我)东方衣冠,无不含泪,其情甚戚,相对惨怜”。

这个时候的朝鲜人,早就不把满清帝国当作“中华”了。所以,他们对汉族中国人那么容易就归顺了满清,感到很不理解。

视己为中华,穿明服不剃辫,朝鲜为何在清朝时仍沿用明朝国号?

满清入关,不仅建立起了新的国号和年号,而且强迫汉人“剃头留辫发”,用屠刀做生命的威胁,“限期旬日,过期不尊者玉石俱焚、尽行屠戮”,于是一时间中华大地迅速遍地都是“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几千万人命迅速灰飞烟灭! 毕竟汉人大多是普通百姓,普通人在异族权势以生命作威胁的强力逼迫之下,只好服从权力改服剃发。可以理解。所以,在一片辫发胡服中,穿着大明衣冠的朝鲜使者每次出现,好像都会引起一种故国离黍之思。

虽然万历皇帝在中国历史上声名狼藉,名声不咋地,但却是朝鲜历史上最为尊崇的中国皇帝。朱元璋的“赐名”被朝鲜王朝认为是“大造之恩”,而万历的“抗日援朝”则被朝鲜认为是“再造之恩”,事实上,这也正是“大报坛”的修建初衷。这些在朝鲜人眼里,即视明朝为正统,华夏为一家。在朝鲜君臣的心目中,万历皇帝的出兵援朝更是带上了“舍己救人”的悲剧色彩,“皇朝之速亡,未必不由于东征”,朝鲜的肃宗国王甚至“内疚”地认为,如果不是出兵朝鲜而损耗国力,明朝就算亡国,至少也可以像南宋那样偏安江南百年,而不是如南明那样旋踵亡国。

尽管此时朝鲜官方文书的纪年在明亡后早已采用清朝的年号,但在私下里,无论是私人文书,还是皇室的祭祀中,一概都是延用明朝纪年,用清朝年号反而是大逆不道的事情。当时朝鲜的主流是采用崇祯的年号,以至于出现了“崇祯两百多年”的奇事,19世纪下半叶还有朝鲜儒生自豪地说“唤我作大明人”。

这可谓是世界历史上最独一无二的现象:某位皇帝在本国早已成为前朝旧人,但在邻国的纪年中却还在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存在着。对此,朝鲜儒家大师朴趾源在“燕行录”名著《热河日记》中一语点明:“尊崇祯以存中国。”既然无法完成反清复明的梦想,就让大明在精神上永存,永远活在“崇祯”的年号中吧。这真的很让人感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