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问“为什么”的孩子,到底是为什么?

 lhyfsxb8kc6ks9 2016-07-27

爱问“为什么”的孩子,到底是为什么?

孩子遇到问题总是习惯问妈妈各种为什么。一开始,妈妈会很耐心地讲解,但是孩子问的多了,没有相关知识的妈妈就会烦,甚至不愿意再言语。

相信每位妈妈都经历过这样的一个阶段。孩子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为什么”?不同的情况下,孩子的问题背后,其实有着不同的需求。常见的孩子问为什么,有下面两类:

分析:第一类孩子问“为什么”,是在探索世界

对策:陪孩子一起探究为什么,帮助促进孩子智力发展

妈妈经常会跟我说:

我们家孩子“为什么”太多了,从早到晚,天天追着我问为什么,我哪知道那么多为什么呢?他问我火车为什么要趴着走,而不是站着走,你说我怎么回答呢?

很多孩子的问题很好玩,问问题是他们探索、了解这个世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每个孩子都有问问题的权利,所以爸爸妈妈一定要尊重孩子的“为什么”。

即使孩子问的问题,我们不知道如何回答,起码我们可以做到诚实。告诉孩子我不知道,这不丢脸。

同时可以引导孩子去查阅资料、去观察,鼓励孩子求证。或者为孩子准备一套好的百科全书。

曾经有一段时间,开心会问我海底里的很多鱼是什么鱼,我确实不知道。于是我跟她说,妈妈不知道,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这些鱼到底叫什么吧。

于是我给她买了一本大字典,大字典里面有图片、有解释、有说明,然后我们俩一起去看,原来这个鱼叫箭鱼,原来那个鱼叫鳗鱼。后来,她就开始慢慢地了解,甚至认识的比我还多。

后来我们再去看很多书的时候,她就常常会说,妈妈我知道这是什么鱼。换她开始教我了。

从心理学角度看,当你面对一个爱问“为什么”的孩子时,你应该感到高兴,因为这意味着孩子进入了智力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

孩子有这些发展的需求,满足他们是做父母的责任。若们在这个时候能充分给予孩子各种条件、各种刺激、各种知识,孩子的学习和吸收能力将会是惊人的

孩子智力发展的五个核心要素: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和创新的思维力,这些核心的要素,实际上在问“为什么”的过程中,就都完成了。

所以,请记得,面对“问题”孩子,父母要当好老师的角色,并且要更有耐心。如今我们常常会感叹中国孩子缺乏创作力和想象力。这种状况父母其实也担负有责任。

很多孩子因为说错话或者问错问题,而被父母呵斥过,或者是因为问的问题触及了父母的痛点,或者让父母觉得尴尬之类。

孩子的问题,你若知道,就回答。若不知道,就亮明态度:“我不知道,但我可以跟你一起去找答案。”

还有时候,你也可以对孩子发问的行为表示赞赏,比如和孩子说:“我觉得你的问题特别好,那么你觉得这个问题是什么原因呢?”

如此把问题抛给孩子,尤其是三岁以上的孩子,让他通过自己的小脑瓜来解决这个问题,也是激发孩子思考的一种方式。

爱问“为什么”的孩子,到底是为什么?

分析:第二类孩子问“为什么”,是需要了解正在进行中的事情,获得自主权和力量感

对策:给孩子立“规则”前,先讲清楚原因,再执行

一位妈妈问我:

我女儿快六岁了,上大班,最近老爱问为什么,告诉她答案了她还是问为什么,比如做游戏要遵守规则,她就问为什么要遵守规则,为什么不能按她说的那样去做,任性极了,说着说着还哭鼻子,非要那样做才行,我都不知道该怎样做。有时我生气了就不理她,她就问为什么我不理她,为什么吃饭不能问问题,我告诉她答案了,她还是一直再问,为什么不能这样做,我都不知道该如何跟她解释了。

对于案例里孩子的这些问题,其实妈妈应该高兴。若平时只知道按照父母的话去做,那样的乖乖孩子并不一定好。

心理咨询中最常见的一类来访者,幼时在家里就是“乖孩子”形象。这些乖孩子一开始也许会养起来很顺利,但是随着学习越来越需要思考能力和应用力时,孩子的思维就逐渐跟不上了。

不只是学习成绩,在生活中也会出现各种问题。没有养成独立思考习惯的孩子,最后很容易受到思维的限制。

生活中很常见孩子问出的类似上述案例的“为什么”:“妈妈,为什么这个规则是这样的;妈妈,为什么我晚上不能吃糖;妈妈,为什么我不能看电视……”

这其实是孩子在对父母所立的规则、对正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的探究,背后的心理语言则是:我需要弄明白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我需要掌控我自己的生活,我需要感受到自己的力量。

这种情况,就需要我们提前跟孩子讲明原因,然后再设立规则。

比如我家开心,晚上我跟她说过不准吃糖的时候,我是提前这样做的。我们先看了一个绘本,叫做《牙医怕怕鳄鱼怕怕》,我相信很多父母亲也给孩子买过这本书。“

鳄鱼牙疼,他去看医生,它很害怕拔牙,因为很疼;医生也很害怕,因为他怕鳄鱼咬他。”在这个讲述的过程中,我跟开心传达了一个信息:鳄鱼这么大的动物,这么坚强的动物,它都害怕拔牙,这就说明拔牙太疼了。

讲过几次,开心就知道了:拔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比打针还疼。因为每个孩子都打过预防针,我把拔牙跟打针做对比,也就给她找到了一个她体验过的经历,她就好理解了。

“那鳄鱼为什么会牙疼呢?”我说:“书上没有说,其实就是因为它吃糖吃太多了。”所以,最后的结论就是:我们不能吃太多糖,尤其是不能睡觉前吃太多糖。

当我把这个原因跟她讲很多遍以后,然后再跟她商量约定好一个关于吃糖的规矩。如果有一天晚上开心说:“妈妈我想吃糖。”我就会说:“你忘了鳄鱼的牙齿吗?你忘了咱们的规则:N点以后就不能吃糖吗?”

现在,开心自己就会说:“鳄鱼长蛀牙了,去找医生了,拔牙很疼,要少吃糖。”

看,孩子就是这样开始懂得了这些问题。

若你在给孩子定规矩的时候,被孩子的“为什么”给问倒了,那么我的建议就是:当你再跟孩子讲规则时,先讲好原因,并且要从孩子亲身经历过的体验出发,去跟她讲这个原因,然后再去制定规则,孩子就会更容易遵从了。

需要提醒的是:规则是可以调整的

孩子就“规则”问题问为什么的时候,往往也就意味着亲子间的对抗开始了。若父母太严厉,或者过于执着于“规则”,有可能适得其反。

所以,我想要再强调一点,即给孩子立规则时,有一个原则:越小的孩子,规则的弹性应该越大,越大的孩子,规则的弹性应该越小。

规则的弹性大指的是什么?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不断的博弈,比如孩子说:“妈妈,我可不可以再看一分钟的电视,妈妈我能不能再看一分钟的书,妈妈你能不能再给我讲一个故事再睡觉……”

可能你前面说了:“宝贝,我们该睡觉了”,这个时候他提出了这样的需求,这个规则能不能改?在我看来是可以改的。

再举个开心睡觉的例子。我跟开心约定好睡前的流程:洗漱、讲睡前故事、睡觉。一段时间,我们睡到床上以后,关上灯,我就开始跟开心讲睡前故事。

过了一段时间,开始唱睡前歌。再过了一段时间,开心又跟我提新的要求,说妈妈你能给我讲个什么故事吗?你能给我唱个什么歌吗?你能陪我玩个什么游戏吗?这些会跟我们约定的规则不一样,但我都会满足。

然后再过一段时间,我会发现,她不需要我讲故事,也不需要我唱歌,直接就跟我说,妈妈晚安,我爱妈妈。说完就睡觉了。

孩子的发展都有阶段性。所以,除了一些原则上的问题,譬如说晚上睡觉前刷了牙就不能再吃东西了,像这种规则我们是不破坏的,很多规则我们是可以更改,可以调整的。

孩子并不会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一次破坏了规矩,以后次次都破坏规矩。

这种考量,爸爸妈妈还是得根据孩子自身的一些特点,孩子给你提出的要求,以及你给孩子定下的规则之间,去做一个权衡,目的只是为了让孩子快乐成长。

总之,当你面对一个“为什么”的孩子时,千万不要愁,实际上这是值得高兴的一件事情,因为这至少说明孩子在快速发展。给他知识,给他陪伴,并享受过程中的快乐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