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一种声音你必须记住,关键时刻能救命

 yfpy1234 2016-07-28

 央广新闻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7月28日只是一个平凡而闷热的夏日。然而当这个日期和唐山联系在一起,一切似乎都变得悲伤而沉重起来。人们的记忆被拉回到那个永远凝固的瞬间: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53.8秒




里氏7.8级的强震在短短12秒内将整个唐山市夷为平地。24万余人死亡,16.4万人重伤。惨烈的数字,哪怕在40年后看来,依然让人不寒而栗。


40年,漫长时光会抹平伤痛,但对于灾难的警钟,却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回响。


40年,唐山在废墟中涅槃重生,而广播也在一次次和灾难的战斗中,显示了自己抗灾救援的力量。


2012年底,国家应急广播中心成立;2013年4月22日“国家应急广播·芦山抗震救灾应急电台”设立。国家应急广播的声音开始出现在最危险、最艰苦的灾区,给那里的人们带来及时可靠的讯息。


戳这里,听新闻↓

0:35 听,那一天来自芦山的声音 来自央广新闻


如果说有一种声音你一定要记住名字,那就是国家应急广播,因为在关键的时刻,它也许能救你一命。




纸箱子上支话筒的直播间


“国家应急广播芦山抗震救灾应急电台,我们正在芦山广播电视中心前方广场为您直播。我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海涛,我是芦山广播电视台主持人苏梦晗……”2013年4月22日下午4点40分,在芦山地震发生56小时后,国家应急广播芦山抗震救灾应急电台前方直播间正式开始播音。


这也是中国第一个专门为灾区民众提供实用信息服务的定向应急广播。




2013年4月21日,13名编辑、记者、主持人、技术及后勤人员组成的芦山应急电台工作小组携带直播设备从北京出发,22日中午抵达芦山震区,开始搭建直播间。




因为条件受限,几乎找不到合适的房屋。直播间就设置在广场上的帐篷里。而直播间内更是艰苦,话筒支在3个摞起的纸盒箱子上,后是两把迷彩折叠椅,椅子上端坐两位光着脚的主持人。为了不把帐篷外的泥泞带进直播间,进帐篷换鞋成了大家共同遵守的规矩。


应急广播,直面灾区群众


“在突发灾难性事件发生后,灾区的通讯设施遭到严重损坏,道路中断,信息不通,而和其他信息接收方式相比,广播利用其方便快捷,覆盖范围广,不受空间限制等优点,已经成为了灾区必不可少的通讯手段。”国家应急广播中心主任助理温秋阳告诉记者。


“灾区之内和之外的人对信息的需求并不相同,传统意义上的灾难报道,绝大多数都是灾区之外的人在收听灾区之内的消息。而灾区内部房倒屋塌,通讯中断,群众更难获取信息。因此国家应急广播和其他媒体不同,它在最需要的地方成立临时电台,直面灾区群众。”温秋阳表示。


芦山抗震救灾应急电台专门开设《抗震救灾信息速报》《芦山政府时间》《救援医生告诉你》《记者亲历》《心与心的对话》等栏目,利用收音机、大喇叭等方式播报权威公告和及时的求助信息。


“应急广播电台直接面向灾区百姓,以及救援部队和志愿者。主持人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最新,最有用的消息,因为听众就在直播间的门外。”温秋阳表示。


为此,国家广电总局专门通过绿色通道,特批芦山抗震救灾应急电台使用FM92.7和FM99.8两个频率全天候向芦山全境播音,全县境内都能通过调频收音机正常收听到应急电台的节目。


一个消息播百遍,让大家听到救命信息


“国家应急广播,成了政府应对灾情的新工具。”温秋阳告诉记者。“芦山地震救援期间,每天上午10点,应急广播都会邀请两位县级部门的负责人到直播间现场发布信息。”


当地气象和国土资源部门就最先尝到应急广播给他们带来的方便。


芦山抗震救灾应急电台刚刚开播第二天,芦山开始降雨。芦山国土资源局的办公室主任就飞奔到电台驻地,将一份还冒着热气,刚刚打印出来的《芦山县国土资源局告全县人民书》塞到了播音员手中。“赶快播,多播几遍。你们是第一家。”说完,就匆忙跑去了别的媒体。


在这份“告全县人民书”中,记录了当时地质灾害巡查小组负责人的全部联系方式,以及一旦发现有地质灾害,群众应该采取的措施。


“有的时候,地质灾害预警和联系人信息能填满整整七张A4纸,而我们的播音员就一遍一遍往外播。甚至一天能播上百遍。”温秋阳告诉记者。


这些救命的信息,就是通过灾区安置点的大喇叭和收音机的反复播放,让灾区的群众能够及时听见。


温秋阳说:“应急电台定位为作灾区政府的大喇叭,是政府与民众及时沟通的桥梁,促进理解,稳定人心。”



芦山县农业局党组成员文勇(最右),介绍芦山县灾后农业生产恢复情况。


一顶帐篷、一包泡面都是牵挂


采访中,记者听到了这样一段录音:“现在插播一条通知,前往五星村搭建帐篷的志愿者已经在芦山广播电视中心门前的小广场集结,现在志愿者较多但是缺少车辆。志愿者车辆如果听到广播,请前往小广场集合……联系电话……”


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分钟,但却解决了大问题。




一位救助者冒雨徒步行走两个多小时,一路打听来到了应急电台的帐篷直播间,说他们那里缺少食品、药品和帐篷,请求援助。经过身份核实,这名救助者走进直播间,在话筒前讲述了村子的受灾情况和对紧缺用品的急需诉求。


“有事情找应急电台迅速成为芦山老百姓的救助的首选。大到权威信息发布,小到一顶帐篷、一包泡面,都是我们广播人的牵挂。”温秋阳告诉记者。


8年风雨,应急广播从无到有


8年的时间,国家应急广播中心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变大的过程。


目前,国家应急广播手机客户端、国家应急广播网、手机应急网、微信公众平台、微博等五大新媒体平台已经建成,通过互联网,率先向公众提供应急广播公共服务。


为了满足未来自动生成应急信息音频文件向公众播发的需求,国家应急广播中心启动了智能语音库建设。采用中央台播音员声音,能够自动匹配汉语、藏语、维吾尔语。


“并不是所有的灾难都需要从北京出发,由中央台出面办一个应急电台,我们希望这样的理念可以推广到更多的地方。可喜的是,应急广播的理念已经慢慢被大家接受。”温秋阳说。


新闻多一点
应急广播大事记


2009年《中央广播应急体系构建》课题完成;


2011年3月,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


2012年底,国家应急广播中心成立;


2013年4月22日“国家应急广播·芦山抗震救灾应急电台”设立;


2016年,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国家重要规划和文件中。


记者:张雷

本期编辑:石玲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