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十五届全国放胆作文大赛初中组特等奖作品选登

 tnj660630 2016-07-28



稻米日记


◎万玲琦· 浙江省嘉兴市嘉兴一中实验学校初三 (13) 班
下田。
这田, 是种水稻的那种烂泥田。 据下过这种田的人说, 踩下去, 是一种凉凉的、 软软的、 黏黏的感觉。
我带着这种想象的感觉, 翻开了这本书。 展现在眼前的是两亩地, 边上有个木牌子, 刻着 “父亲的水稻田” 几个字。 估计这木牌子见证了这片田地从插秧到收割的全过程, 见证了都市人的好奇与热心, 见证了一个农民的 “稻米情怀” 。
这是一本 “写给城市” 的稻米书, 朴实的文字, 记录着最朴素的传统农耕; 细致的镜头, 展现出最真实的乡景乡情。 在作者的文字和镜头下, 最平常的稻米也有了鲜活的生命, 它们沐浴在晨光里, 栖息在落日中。 它们与杂草相斗相争, 和风儿相诉相说。 它们带着农民的殷切希望, 结出压弯了腰的谷穗。在农民 “旱了 , 渴雨; 雨了 , 盼晴” 的焦虑与迫切中, 一寸一寸地舒展筋骨。
在这散发着稻米清香的文字中, 有 “粒粒皆辛苦” 的珍惜, 有对天地的诚挚祈祷和感激, 有 “想让农民这个身份更有尊严” 的希冀, 有对即将消逝的农耕的挽留, 亦有对农耕文化的敬仰和发扬。
写到这里, 我又不得不把一些笔墨花在我的“老家” 上。 对于 “老家” 的记忆, 是写一点留住一点, 总也写不够。
我的老家, 既没有秀美山峦挺立, 也没有蜿蜒小河淌过。 房屋四周除了邻居, 便是田地, 可我关于田地的记忆极少, 关于田上水稻的记忆是少之又少。 把这零零碎碎的关于稻米的记忆拼凑一下, 姑且算它本 “稻米日记” 吧。
在我的这本日记中, 没有 “用沾满泥浆的脚向大地致敬” 的插秧记忆, 没有层层叠叠汹涌澎湃的“稻浪” 记录, 直接就跳到了 “晒谷” 一节。
收割季节遇上好天气, 院前那块挺大的水泥地被铺开的稻谷 “塞” 得满满当当, 暖烘烘的太阳慢慢烤着, 似乎能听见它们打哈欠伸懒腰的声音。用翻谷耙前后来回推, 那个笨重高大的家伙于当时的我而言, 有些难以掌控, 但我依然玩得不亦乐乎。 直到现在, 我还记得踩在稻谷上听它们发出“嘎啦嘎啦” 的声音时的那种惊喜感。
像这样, 在大太阳下晒它几天, 装袋摆好, 要碾新米煮饭时, 就会来一个 “哒哒、 哒哒” 的大家伙。 那个机器又长又大, 我已经忘记是如何到我家院子里来的。 大人们把几袋谷倒进一个高高的大漏斗里, 然后下面两个出口各撑一个袋子, 一个装米, 一个放糠。 那大家伙工作起来真是让人不得安宁, 聊天的两个人明明面对面, 却也还得扯着嗓子
喊: “啊? 你刚刚说什么? ” 可现在我多想再听听那“哒哒、 哒哒” 声音啊。
自家碾出来的米, 不油不亮, 其貌不扬, 烧出来的饭却是喷喷香, 一顿下来, 饭被吃得干干净净, 底下的饭糍又是一顿美味。那焦焦脆脆的口感, 真是记忆中的美味。
“所谓乡愁, 很大一部分是存在于人的味蕾之上。 脚步迈得再远, 最牵挂和难忘的, 依然是故乡的味道。 ” 现在想想, 当时上大学的姐姐寒暑假回来, 家中一碗白米饭就特别满足, 可能就是这个道理。
……
对于这本 “稻米日记” , “日记” 这一说法显然是不合理的, 然而那种对粮食的珍惜, 对农耕文化的敬仰却是在一天天时间的流逝中形成的, 也渗透到一日三餐中。

一棵绿嫩的秧苗, 到一株繁花, 一株谷穗, 再到一捧大米, 这些藏在稻米里的光阴, 浸透着对土地的情谊, 也是一个时代的印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