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桶什么时候变成了艺术品?

 陈农 2016-07-29
            马桶什么时候变成了艺术品?    艺术永远在变动之中
       
         编写:守拙堂陈峤 / 内容资料来自《美学是什么》      
        
        在这个纷乱嘈杂的社会里——
       老百姓最难以理解的一件东西就是艺术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老百姓开始看不懂艺术了。

小镇青年把头发染成彩旗说自己代表了摇滚;一帮少女把衣服弄得半遮半掩涂上腮红就成立了时尚女团;一堆莫名其妙的音符组合在一起被大街小巷流传呼为神曲,一堆莫名其妙的颜料组合在一起卖出天价叫创意,一堆莫名其妙的人凑在一起穿或者不穿衣服都叫行为艺术。

无法欣赏的杀马特

老百姓提出意见,说这根本不是艺术,因为我们看不懂。于是有一些经常能够发表高见的人开始批评老百姓,你不懂不能代表那不是艺术,你不懂的东西多了去了,你们都要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于是老百姓开始纳闷,艺术什么时候变成了这个样子?


小便池就是杜尚背后的锅

19世纪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预言: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观念的更迭让艺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艺术乃至“后现代”艺术的出现彻底颠覆了传统的美学观念和艺术理解,我们原本以为“美”的艺术形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光怪陆离的艺术作品挤压,我们不得不承认,时代的确变了,而新形态的艺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欣赏来的。

虽然艺术的确随着时代的变化愈发包容和多元化,但是我们还是想知道艺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超越大众的审美水平和认知范畴,朝着无法被理解的奇怪方向发展的?


这一切还得从文艺青年杜尚的故事说起。

杜尚应该负起责任来

1917年纽约筹办了一个大型独立艺术展,准备让艺术界最具有才华的创意得到展示,给死气沉沉的美国艺术界提供一些活力和新鲜血液。法国画家杜尚心里有自己的算盘,在展出一周前,他才迟迟寄来自己的参展作品:在第五大街一家器皿店里买来的一件陶瓷小便池,底部落款是一行字——R?莫特先生。

这个作品被题名“喷泉”,成了艺术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引发了艺术界的大讨论,进而就是艺术标准、艺术观念和整个学科体系的大震动。

杜尚的《喷泉》


当时组委会收到这样一个莫名其妙的参赛作品时,杜尚的好朋友沃尔特和组委会工作人员贝罗斯之间的谈话被记录下来:

“我们不能展出它。”贝罗斯激动地说,并掏出手帕擦他的前额。

“我们不能拒绝展出它,因为它的出场费已经全付了。”沃尔特温和地说。

这东西太下流了。”贝罗斯喊到。

这取决于你用什么观点来看它。”沃尔特挤出一个鬼脸。

“肯定是什么人将它作为一个笑话送来,上面签着莫特两个字,我觉得很可疑。”贝罗斯讨厌地嘟哝着。

沃尔特接近这件东西,用手抚摸它光滑的表面,带着教授式的尊严解释道:“一个多么可爱的形式,不受其功能的束缚。因此人们一定赋予了其美学价值。”

贝罗斯站起来,愤怒地说:“我们就是不能展览它,我只能说这些。”

沃尔特碰了一下他的胳膊,“这正是关于所有展览的,这是一个棋,艺术家可以展出他选择的任何东西,只是让艺术家而不是别人来制定什么是艺术。”

小便池最终没有被展出,但是却抢了展览的风头,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于是出现了挺杜尚一派的媒体发出以下的社评:

“他们说任何艺术家只要付6美元就可以展出。莫特先生送来一个《喷泉》,没有经过任何讨论,这件作品就消失了,而且没有被展出。

为什么要拒绝莫特先生的《喷泉》呢?

第一,有些人认为他是不道德,粗鄙

第二,另一些人认为是抄袭,原本就是一个小便池。

这个《喷泉》没有什么不道德,那很荒唐,正如说浴缸是不道德一样。这是一件你每天在生活用品商店橱窗里都能见到的东西。

是否由莫特先生亲自制作《喷泉》并不重要。他选择了它。他从日常生活中挑出来。在一个新的题目下,从一个新的观点来看,它原有的功能消失了,但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意义。”

其实参展之初,从沃尔特的谈话里能够看出来,杜尚实际上在《喷泉》的处理上确有深意,它不仅仅是一个向艺术界发难的棋子,也是一个引发艺术家和大众对艺术进行重新思考和重新定位的契机,它把艺术界一直遮掩并难以说清的问题又尖锐地提了出来:艺术品是什么?谁来定义艺术品?

杜尚作品


喷泉之后的千层浪

杜尚最初的意愿是找一个“从任何审美角度都没有吸引力的东西”参展,来突出“关键的因素是差异”的想法,但是越来越多的讨论涌入,对艺术及艺术品的定义和理解开始崩塌,《喷泉》彻底粉碎了传统美学对美和艺术的判断。

杜尚


首先传统美学对艺术的假定失败了:艺术是手工制作的;艺术是独特的;艺术看上去是美观的或者是美的;艺术表现某种观点;艺术需要技术和技巧。这五点假设在一个现成的毫无美感的工业品小便池身上瓦解了。

以往的艺术理念的革新无论在内容上如何激变,都不会直接影响到对艺术本质的撼动,即使是野兽派画家也依然选择在画布上用颜料和笔进行创作,而《喷泉》的出现,意味着工业复制的梵高《向日葵》也可以同原作一样被当做艺术品对待,除此以外,被艺术家挑选的任何物品无需任何工艺和劳作也可以被视为一种艺术品。

 

2006年,美国好莱坞娱乐业大亨、梦工厂的股东之一大卫?格芬(DavidGeffen)以1.4亿美元(约合8.6亿元人民币)天价买下杰克逊?波洛克的抽象表现主义作品《1948年第五号》,创下当时世界最昂贵画作纪录。

正如杜尚在《蒙娜丽莎》的脸上画上胡子,成就了一个和《蒙娜丽莎》齐名的艺术珍品,艺术品已经不再需要手工工艺、技术、独特、表达观点,甚至可以是丑的、不知所云的,那么,艺术品的唯一连接因素就是艺术家本人。

因此,美学的体系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变化美学的重心从思考美转向了艺术问题的解释。美学不再只限定在美的范畴里,讨论什么是美,美如何形成,而不得不把自己的眼光放得更远,来查看这些颠覆性的艺术品具备什么样的美感,那些丑的、怪异的、颓废的、阴暗的、荒诞的、极端的、神秘的概念等等都成为美学的观察和思考的对象。

1961年,意大利艺术家皮耶罗?曼佐尼(PieroManzoni)制作了他最著名的作品《艺术家的大便》—他把自己的粪便装进90个密封的罐头里,每个大便罐头都有独一无二的编号以及曼佐尼的签名;每罐净重30克的大便,定价为37美元(按当时汇率,约91.1元人民币)—这跟当时黄金定价一致。

与之同时发生的便是艺术家创作领域的扩大艺术品的表现范围、欣赏者的审美范围也随之扩大,以前我们无法理解的颓废美曾经一度成为时尚,以前被视为丑的视觉印象在娱乐消费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市场而被大众追捧,而以往高大上的美学形象正在从神坛跌入谷底,人们越来越愿意追求夹杂着正派与邪恶、美丽与丑陋、崇高与卑劣的复杂的真实感。

虽然我们抱怨老百姓越来越不理解艺术,但是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杜尚之后引发的艺术变革恰恰让艺术回归到老百姓中间。从古希腊时代,艺术被视为奴隶和中下层人的手工劳作被社会贵族不齿,到文艺复兴时期,艺术成为贵族们提升个人气质和生活质量的专属门路,再到18世纪传统美学,艺术被“天才”和艺术家垄断,老百姓只有欣赏和买单的份儿。

2012nian 5月8日,在纽约佳士得的当代主题拍卖会上,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马克?罗斯科(MarkRothko)的油画《橙、红、黄》以8688万美元(约5.47亿人民币)成交。

杜尚之后,艺术的精英主义气息日渐消弭,艺术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越发紧密,老百姓也更能够感受到艺术不再只属于艺术家而属于所有人,这也进一步为艺术品的工业化生产和大批量消费奠定了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