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古茶树王国——云南·勐海
云南勐海气候条件优越,土壤肥沃,雨量充沛,生态系统良好,具有得天独厚发展茶叶生产的自然优势,是国际茶界公认的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之一和驰名中外的云南普洱茶发祥地之一,是滇藏茶马古道的源头和滇缅通关的重要驿站,是云南省乃至全国的产茶大县,云南大叶种茶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二,云南普洱茶产量居全国第一。所产云南普洱茶具有“内含物质丰富,外形紧结壮实,色泽墨绿油润,叶底肥厚鲜嫩,香气馥郁飘荡,汤色清澈明亮,滋味醇厚回甘,久放之后汤色更透亮鲜艳,味道更纯浓爽口,陈香独特持久”的特点和“清热解毒,消食化痰,清胃生津,抑菌降脂,减肥降压”的药用功效,人们得之为幸,饮之为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加上传承千年的云南普洱茶制作技术,形成了以“云南勐海味”为特征的云南普洱茶,为国内外饮茶爱好者所喜爱,风靡海内外茶叶市场。
悠久的产销历史·承载深厚的文化底蕴
云南勐海的种茶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距今已有1700多年。民间有“武侯遗种”(武侯指三国时期的蜀国宰相诸葛亮)之说。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225年)到云南南糯山(今云南勐海县境内),许多士卒无缘无故昏睡不起,百治无效。诸葛亮探视后即将一手杖植于土中,随之发芽着叶,尉然成树,诸葛亮取其叶煨水煮汤,令人给病人服用,昏睡士卒即清醒恢复正常。据说,这些树木就是茶树。后来,每到清明节、鬼神节、泼水节,当地少数民族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纪念诸葛亮。这一传说说明,茶叶为当地人民所栽培利用至少有1700多年的历史。境内树龄1700余年的野生型茶树王和树龄800余年的栽培型茶王树,是研究茶树种源、茶叶生产历史状况的活化石。茶学界将这两株茶树和云南澜沧县发现的云南邦崴山千年过渡型大茶树同称“三大古茶树王”。值得一提的是,树龄1700余年的云南巴达野生型茶树王与“武侯遗种”历史时间恰好吻合。这充分说明,云南勐海早在1700多年前已种茶,云南勐海是世界茶树的发祥地之一,是云南普洱茶的故乡。唐代,境内所产的茶叶已远销西藏。清·阮福《云南普洱茶记》载:“云南普洱茶古属银生府。则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清代,云南普洱茶已成为贡茶。清·阮福《云南普洱茶记》中又载“云南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清宫廷专设有云南普洱茶“贡茶案册”,每年上缴贡茶1千多担,将其视为珍品。清·赵宇敏《本草纲目拾遗》载“云南普洱茶成团,有大中小三种。大者一团五斤,如人头式,名人头茶,每年入贡,民间不易得也,有伪作者,名川茶,乃川省与滇南交界处土人所造,其饼不坚,色也黄,不如云南普洱茶清香独绝也。云南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历史上,采制于春季雨水来临之前的云南普洱茶称毛尖;采制于夏季的称芽茶;采制于秋季的(俗称“谷花茶”)称“女儿茶”,清·倪蜕《滇云历年传》载:“皆夷女采治,货银以积为奁资治,故名”。云南普洱茶之所以能“名遍天下”是与其独特的陈香味分不开的。云南勐海等地所产茶叶在靠人背马驮辗转半月、1月以上的运输长途中,受潮湿多雾气候的影响,发生微妙的后熟发酵作用,产生独特的陈香味,如此一变,反倒倍受饮者喜爱。
民国年间,内陆商人纷纷来勐海开设茶庄,加工茶叶,云南勐海茶业产销兴旺,运输茶叶之人群马帮不绝于道,成为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茶业中心。民国10年,茶商张棠阶首次开通国外商道,将云南普洱茶从打洛口岸出口,经缅甸、泰国、印度商道再销往西藏及东南亚各国,不再经云南思茅、普洱转运。云南勐海所产云南普洱茶具有“外形紧结,内质细嫩,茶心温和,味纯回甜,香高耐泡”的特点和“助消化健胃,去脂解腻,暖胃养气,散热解渴,扩肠通便”的作用,深受藏民喜爱,因此有“藏人非佛海茶不过瘾”之说(云南佛海即今云南勐海)。民国27年(1938),白耀明(字孟愚)受云南省财政厅委派到云南南糯山建立云南省思普区茶业试验场第二分场(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前身)。民国28年(1939),建立云南南糯山制茶厂,从印度引进制茶机,机制出第一批红茶、绿茶,产品远销香港、缅甸、印度,开创了云南省机制茶先河。同年,云南省中茶公司委派范和钧、张石城筹建云南佛海茶厂。民国29年(1940),云南佛海茶厂(云南勐海茶厂的前身)建成投产,诞生了云南省骨干制茶企业。当年,云南佛海茶叶产量达4万余担,创民国时期最好水平。云南勐海等地所产茶叶之所以称为“云南普洱茶”,李拂一《云南佛海茶业概况》(民国年间所著)载“十二版纳(即今云南西双版纳)出产茶叶,概集中云南普洱制造,同时云南普洱又为云南普思沿边一带茶叶之集散地。”“‘云南普洱茶’一名之由来,当以开始集中云南普洱制造,以云南普洱为集散地得来为近似”。
建国后,各级人民政府大力扶持茶叶生产,建立茶叶科研(建有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管理、加工经营机构,发动群众垦复老茶园,建设新茶园,茶业发展迅速,成为云南勐海县支柱产业之一。1973年,云南勐海茶厂在“热蒸”的基础上,借鉴广东和香港“发水茶”的经验,结合传统云南普洱茶制作工艺,试验成功人工速成发酵工艺,使云南普洱茶制作技艺发生飞跃性变革。1974年,云南勐海县被列为全国100个产茶5万担的重点县之一。1987年,云南勐海县被列为国家茶叶出口创汇县之一。1989年,云南勐海茶厂的 “大益”牌云南普洱茶商标通过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成为云南茶产业中唯一的一个国家级驰名商标。1992年,云南勐海茶厂率先在同行业中制定云南普洱茶产品标准并发展为行业标准,年生产能力达7500吨,成为生产云南绿茶、云南红茶、云南普洱茶、紧压茶、保健茶等系列112个花色品种的云南省骨干制茶企业。2004年,云南省博文投资有限公司兼并重组云南勐海茶厂,成为自主经营的民营企业。2005年,云南勐海茶厂率先通过食品质量安全QS认证,成为云南省获得QS中A级认证的唯一企业。 2006年,云南勐海县精制茶产量1.3万吨,首次突破万吨大关。同年,云南勐海茶厂茶叶出口创汇位居云南省茶企叶第一,出口茶叶261吨,创汇388万美元,占全省一半以上(云南省全省茶叶出口创汇500多万美元)。2008年,云南勐海茶厂荣获“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单位”称号,“云南普洱茶制作技艺·大益茶制作技艺”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勐海县全县有精制茶企业123家,其中:89家企业通过食品质量安全QS认证,茶叶初制所559家,精制茶产量1.46万吨,年产千吨以上的规模生产精制茶企业有:云南勐海茶厂、云南黎明茶厂、云南福海茶厂、云南郎河茶厂、云南兴海茶厂、云南鹏程茶厂、云南双溢茶厂、云南博友茶厂、云南勐海黎明星火茶厂等10多家。云南勐海加工的茶叶以“白毫悦目,汤色浓艳,香气馥郁,滋味醇厚”而深受饮者喜爱,产品远销国内各省、市、自治区和英国、日本、美国、俄罗斯、波兰等20多个国家及台湾、香港地区,在国内外市场享有很高的声誉。云南普洱茶圣地—云南·勐海,当之无愧。
云南勐海县境内不仅有勐遮、勐混、勐海、勐阿等平坦无垠、美丽富饶的坝子,更有延绵不断的崇山峻岭。山山有树,沟沟有水,是个充满绿色的家园。座座茶山,点缀其间,更是盎然生色。云南勐海云南普洱茶,集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毫无雕琢之气,散发纯朴自然本色美。2008年,云南勐海县全县茶叶种植面积33.21万亩,干毛茶产量1.32万吨。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云南勐海县境内生长着树龄百年以上的古茶树4.6万亩,占云南西双版纳州全州古茶园面积的一半以上,是先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一笔厚重而珍贵的财富。主要是栽培型古茶树,有部分野生型古茶树和近缘植物。其中:云南勐海格朗和乡1.5万亩,云南勐海布朗山乡0.95万亩,云南勐海勐混镇0.8万亩,云南勐海勐宋乡0.2万亩,云南勐海西定乡0.38万亩,云南勐海勐阿镇0.3万亩,云南勐海勐往乡0.2万亩,云南勐海打洛镇0.06万亩,云南勐海勐遮镇0.05万亩,云南勐海勐满镇0.04万亩,云南勐海勐海镇0.03万亩。主要古茶区有:
云南布朗山古茶区·云南布朗山是云南勐海县生态环境最好的乡,是中国唯一的云南布朗族乡。云南布朗族是云南勐海县的土著居民,古称“濮人”、“扑子蛮”、“浦蛮”,凡是云南布朗族居住地都是古茶树丰富地,形成“濮人种茶”现象。云南茶学专家、历史学家、民族学家已经定论云南布朗族是云南省最早种茶的民族。云南布朗山古茶区与贺开古茶区相邻,主要分布在班章村委会老曼峨、老班章、新班章和新竜村委会曼新竜等村寨。老曼峨,是云南布朗山乡建寨历史最早、最大的布朗族村寨,于639年建寨,至2008年已有1369年历史,古茶树面积3205亩。班章,意为“桂花飘香的地方”,分老班章和新班章,曾是云南布朗族居住地,后为云南哈尼族居住地,云南古茶树面积3000多亩。老曼峨、班章的古茶园海拔在1600~1900米之间,平均海拔1700米,土壤为黄棕壤或黄壤。茶园内森林密布,自然生态环境良好,茶树长势旺盛。古茶树树龄均有200多年。所产茶叶具有“白毫显著,芽尖厚亮,滋味厚重、浓烈、霸道,回甘好,耐泡”的特点,是云南勐海茶中之精品。尤其是云南老班章古树茶如伟岸的汉子,风骨刚健,气势雄浑,回味则有刚中有柔、强中有媚的风情。第一泡,茶劲很足,滑爽感中有很浓的苦味,略有涩味,但茶香馥郁;第二泡,茶劲更足,苦味转化很快,回甘上升,油滑感强,高香张扬;第三泡,茶劲不减,回甘明显,舌底生津,喉韵舒畅。有茶人称赞班章茶是云南普洱茶的王中之王,是最优质的云南普洱茶原料,是绝佳的收藏品。曼新竜,为布朗族村寨,古茶树面积300多亩,所产茶叶具有“汤色呈黄,香高馥郁”的特点。
云南贺开古茶区·云南贺开,典型的云南古茶树观赏园林,原始的云南拉祜族风情村寨,位于云南勐混镇境内。古茶主要分布在曼弄新寨、邦盆老寨、曼迈、曼囡等云南拉祜族村寨,面积1万多亩,是云南西双版纳州境内连片面积最大、最具观赏价值的古茶园,景观迷人,树枝高低错落,树形奇美,好似一个园林,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曼弄新寨是贺开古茶山中最具代表性的茶林村,茶树在寨子里,寨子在茶树中,形成独特的景致。云南贺开的古树茶品质与云南布朗山的古树茶接近。
云南南糯山古茶区·云南南糯山,系傣语地名,“南”即水,“糯”即竹笋,是云南哈尼族集居地,位于云南勐海格朗和乡东面,隔流云南勐海沙河与云南勐海勐宋茶山相望。云南南糯山海拔1400米,山高谷深,植被茂密,常年云雾笼罩,是个神秘的雾区。全年降雨量在1500~1750毫米之间,年平均气温在16~18℃之间,相对湿度在80%以上,年雾日为120多天.属典型的南亚热带气候。土壤以砖红壤和赤红壤为主,且土层深厚、土质肥沃。云南南糯山具有适宜大叶种茶树生长的最佳生态环境,由于雾日多,茶山常笼罩于云雾之中,故所产茶叶品质极佳,具有“香气高,苦味淡,甜味重”的特点,全国名茶“云南南糯白毫”原料就生产于此,是众多古老茶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据传,云南南糯山先民植茶始于三国时期,种茶技术为诸葛孔明所授,距今已1700多年。云南南糯山古茶树面积1.2万亩,主要分布在半坡老寨,大都树龄200~500年,是云南西双版纳州乃至云南省面积最大的古茶区,也是云南省机械制茶的发祥地。1938年4月,受云南省财政厅委派,白耀明(字孟愚)到云南南糯山创办云南省思普区茶业试验场第二分场,采取梯台栽种。次年,建立云南南糯山制茶厂,从印度引进制茶机,机制出第一批红茶、绿茶,产品远销香港、缅甸、印度。古茶区内,生长着2棵树龄800多年的栽培型古茶树,见证了云南南糯山先民悠久的植茶、制茶、用茶历史。
云南南糯山茶王树·生长于云南南糯山村委会半坡老寨山箐中,是世界上所发现的最大的栽培型茶树。1951年8月,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当时称云南省农林厅云南佛海茶叶试验场)在云南南糯山成立,开展茶树地方品种调查工作。当时,在云南南糯山随处可见许多直径在0.3米以上、树高3~5米的栽培型古茶树,其中:3株主干直径在0.38~0.54米、高3.5~4米、树冠直径8米左右的大茶树。1951年12月,科技人员在云南当地哈尼猎人的带领下深入山林中考察,发现了1株高8.8米、主干直径0.83米的古茶树,被尊称为“茶王树”。1953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分所的周鹏举实地考察了“茶王树”。1954年,在周鹏举陪同下,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慕名到云南南糯山考察“茶王树”。1957年,云南南糯山修通简易公路,国内茶叶界许多专家、教授、学者不远万里,纷纷赶赴云南南糯山,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科技人员一起,对“茶王树”进行多学科综合考察论证,最终推断茶树王树龄达800多年,属栽培型“古茶树王”。1990年12月,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临云南南糯山参拜“茶王树”后,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欣然挥毫,留下了“南行万里拜茶王”的珍迹。随着考察、观光人员的增多,“茶王树”周围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树体也受到许多损伤。云南勐海县政府成立“保护茶树王管理委员会”,采取技术措施,保护和挽救茶树王。1995年“茶王树”不幸“仙逝”。
“茶王树”树姿开展,树幅9.6米,叶长16.7~20.9厘米,宽6.8~7.9厘米,侧脉11~14对。花色白中带绿,花冠直径3~4.1米,花瓣7~8片,柱头3~4裂。茶果呈三角形。叶芽长3.43厘米,一芽二叶重0.57克。鲜嫩叶内含茶多酚17.37%、水浸出物59%。老叶含茶多酚8.9%、水浸出物32.68%。
云南南糯山古茶树 在云南南糯山村委会半坡老寨附近的山坡密林中,人们又发现一株较为古老的栽培型古茶树。2002年5月8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张俊及云南勐海县茶叶办公室主任曾云荣等人实地考察,其树高5.3米,主干基部直径0.76米,胸径0.4米,树姿开张,树幅宽大,为大叶柳芽茶种,树龄800多年。
云南帕沙古茶区·云南帕沙,属云南勐海格朗和乡所辖的村委会,是云南哈尼族集居地,西部与云南勐海勐混镇贺开古茶区交界。帕沙村委会有5个云南哈尼族村寨,其中帕沙老寨已有500年历史,从帕沙老寨分出新建寨的已有七八个,云南布朗山的老班章、新班章也是从帕沙老寨分出建寨的。古茶园面积2000余亩。帕沙老寨生长着一棵高2.1米的茶王树,被云南省茶科所命名为帕沙1号。
帕真古茶区 帕真,属格朗和乡所辖的村委会,古茶园面积500多亩。
2006年2月8日、3月7日,经茶叶界专家实地考察,初步确定有600年以上的历史,但还不能确定是人工栽培的还是野生的。整片茶园分布在5座山林上,间隔的4个山凹流淌着清澈的山泉。山林中多是20至30米高的阔叶乔木,树下混生着连片的刺竹林。古茶树最高的一株高18.96米,径围1.95米,两人才能合围。茶树枝叶高度大多在10米以上,采摘非常困难。采摘下来的古茶叶片叶面光滑,不像人工栽培的台地茶有一层细细的茸毛,叶肉较单薄。含一片鲜叶在口中,苦味很重,过后感到喉咙回甘。
这片古茶园是当地哈尼男子桑大在10年前就发现。当地群众中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此片茶园系云南布朗族先民栽种,至今约有1100年历史。
云南巴达古茶区·云南巴达,野生茶树群落区,位于云南勐海县西部,是云南哈尼族、云南布朗族集居地,原属云南勐海县所辖乡,2005年1月正式撤销,与西定哈尼族乡合并成立西定哈尼族布朗族哈尼族乡。
云南巴达古茶区内有丰富的野生茶树资源。1961年10月,当地云南哈尼族人在贺松附近的山林中发现1株大茶树,云南省茶科所派科研人员前往调查。1962年2月,时任所长蒋铨再次委派张顺高、刘献荣前往调查。二次调查结果证实:这株大茶树树龄1700余年,属植株乔木野生型,树高32.12米(1967年被风吹断,高14.7米),主干直径1米。它的发现震惊茶坛,被誉为“茶树王”。同时,在“茶树王”的附近发现野生茶树群。1980年,云南省茶叶研究所的王海思在巴达山林中又发现1株特大型野生茶树,树高34米,主干围粗3.8米。云南野生古茶树的发现充分证实了云南勐海是茶树原产地之一的客观事实,云南巴达也就成为茶人朝拜的圣地。2004年,云南省茶叶研究所、云南西双版纳州政府组织科技工作者对巴达小黑山野生茶树资料进行考察,证实小黑山原始森林中有古茶树群落6000多亩。
云南巴达古茶区,还有栽培型古茶树,主要分布在章朗,面积1000多亩。章朗是云南西双版纳州内最大的云南布朗族古村寨,已有1400多年历史。
云南勐宋古茶区·位于云南勐宋乡境内,面积2000多亩,主要分布在大安、南本、保塘新寨、保塘旧寨、坝檬、纳卡等村寨。云南勐宋古茶区内有被誉为“云南西双版纳屋脊”和“云南西双版纳之巅”的滑竹梁子,海拔2429.5米,是云南西双版纳州境内最高的山峰,山坡四周分布着大量成片的古茶树群落,最大的一株古茶树,直径达1.8米,高约30米。
云南勐宋古茶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云南纳卡古树茶,面积300多亩。云南纳卡古树茶可以与云南老班章茶、云南南糯山茶媲美。纳卡,是个云南拉祜族村寨,位于云南勐宋乡与云南勐往乡交界处。纳卡古树茶叶片较小,像中、小叶茶,香气悠长,有兰花韵味。纳卡拉祜人做的竹筒茶在清代就远近闻名,每年都要进贡车里宣慰。据说缅甸王曾喝过纳卡竹筒茶。民国时期和建国后曾一度停产,1981年云南勐海茶厂厂长唐庆阳为发掘、弘扬民族茶文化,深入到纳卡茶区,将纳卡竹筒茶重新制作、扬名。纳卡竹筒茶兰香中带有竹香,韵味独特,唯纳卡独有。
云南勐宋古树茶区内,还有野生型古茶树生长。其中一株生长于勐宋乡曼松寨的山林中。树龄1000余年。树高13.4米,主干直径0.35米。叶形椭圆,色深绿,叶面平整、光滑、油亮。叶长15厘米,宽4.6厘米,叶脉7~8对,叶缘锯齿多分布于叶尖,叶片呈下垂状着生。
云南曼糯古树茶区·位于云南勐海勐往乡境内,主要分布于勐往村委会曼糯大寨、曼糯上寨和曼允村委会的曼糯中寨。其中:曼糯大寨为云南布朗族村寨,是勐往乡最大的云南布朗族集居地,已有400多年历史;曼糯上寨为汉族村寨;曼糯中寨为汉族和拉祜族杂居的村寨。茶园面积815亩,茶树分散,连片较少,属栽培型古茶园,树龄300多年,年产干毛茶226.5公担。
云南勐海茶产区,地形复杂,各自形成一些小范围的生态系统。遍植于各生态系统中的茶树,通过自然杂交、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丰富的具有独特的植物学特征的茶树品种,凭添茶林的多姿风彩。有野生型和栽培型二大种类。
云南勐海县境内野生茶树分布普遍,在西定、勐宋、勐阿、布朗山、格朗和等地均有分布。境内野生茶树属大理茶种,大都单株散生于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区,从其分布规律看,从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少,野生性状也逐次发生变异而不明显。其性状一般植株高大,树姿直立或半开展,叶片较小,叶脉少而不明显,叶面平整,革质厚而光滑,芽叶茸毛少,节间较长,叶缘锯齿疏而不明显,叶子后半部之叶缘常无锯齿,叶芽轮次少。制茶品质较差,滋味苦涩,汤色淡薄。抗逆性强。较典型的有树龄1700多年的巴达茶树王。
云南勐海的栽培茶树品种统称云南大叶种茶,属国家定名的云南普洱茶专属茶种。具有“叶肉厚实,芽头肥大,发芽期早,白毫多,育芽力强,生长期长,内含物丰富”的特点。一年可发芽5~6轮,年生长期达300天以上,采摘期从2月下旬到11月中旬,持续将近9个月。茶树新梢一年可长高185厘米,且芽叶重实,三级鲜叶混合芽重达0.7克;一芽二叶重达0.8克,最重达4.6克。据云南茶叶研究所测定,在相同条件下,衡量茶叶品质的主要指标水浸出物大叶种比小叶种高3~5%,茶多酚高5~7%,儿茶素总量高30~60毫克/克;云南大叶种茶在云南境内北纬25℃以北地区生长的水浸出物为41~48%,茶多酚为30~33%,儿茶素总量为135~150毫克/克,而在云南勐海茶区(云南勐海地处北纬25℃以南)生长的云南大叶种茶水浸出物为45~48.75%,茶多酚为32~37.37%,儿茶素总量为136~180毫克/克。
按叶芽形态分类,云南勐海县内云南大叶种茶共有16个地方品种,即:云南勐海大叶茶、云南革质杨柳茶、云南大叶绿芽茶、云南大叶红芽茶、云南大黄叶茶、云南大卵圆叶茶、云南大团叶茶、云南大叶种茶、云南红叶茶、云南弓形茶、云南杨柳茶、云南细团叶茶、云南细叶茶、云南早生黑叶、云南细黄叶早茶、云南紫娟茶。1974年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利用云南勐海的茶树资源在境内开展品种研究,育成云南长叶白毫、云南云抗、云南云选、云南佛香等品系。云南云抗系列品种耐寒性较云南勐海大叶种茶强,能在冬季气温-4.5~-5℃内安全越冬。优良品种主要有:
云南勐海大叶种茶·为中国国家级茶树良种,有性群体品种。植株乔木型。树姿开展,树冠高大,发芽期早,生长期长(3月中下旬至11月下旬),新梢持嫩性强。单产比其他地方品种高39%。茶多酚32.5%,水浸出物48.75%,儿茶素总量179.54毫克/克,适制云南功夫红茶、云南普洱茶、云南沱茶等。抗寒性较弱,维持其茶树生命下限的温度为-3℃。云南勐海县境内,云南勐海大叶种茶分布最广,不同海拔地区均有种植,占云南勐海全县茶园面积的70%以上。1985年,中国全国茶树品种审定委员会(首批)审定为中国国家级茶树品种。
云南云抗10号·为中国国家级茶树良种,无性系育成品种,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从云南勐海县云南南糯山茶园群体品种中单株选育而成。植株高大,主干明显,树势开张,分枝密。叶片稍上斜着生,叶形椭圆,叶身稍内折,叶面微隆,叶尖骤尖,叶肉稍厚,叶质较软,叶色绿黄,叶齿粗浅。芽叶黄绿色,茸毛特多,一芽三叶百芽重170克 。新梢伸育快,育芽力强,一芽三叶盛期在3月上旬。产量高,单产比当地群体品种高3-4倍。春茶一芽二叶含氨基酸3.2%,茶多酚35.0%,儿茶素总量135.7毫克/克,咖啡碱4.5%,水浸出物45.5%。制红碎茶香高持久,带花香,滋味浓强鲜;制绿茶色泽绿翠显毫,花香持久,滋味浓厚。抗寒、抗旱性及抗茶饼病能力均强。盛花期在11月中旬,结实率中等。扦插发根力强,移栽成活率高。三年投产,投产当年亩产干茶50千克,第四年亩产干茶100千克,第五年亩产干茶150千克。最高单产达463千克。1985年,中国全国茶树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中国国家级茶树品种。
云南云抗14号·为中国国家级茶树良种,无性系育成品种,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从云南勐海县云南南糯山茶园群体品种中单株选育经2次有性和2次无性繁殖而成。生长势接近云南云抗10号。植株高大,树姿特开张,分枝较密。叶片着生微上斜,叶长椭圆形,叶质厚软,叶面隆起,叶缘波状,叶尖骤尖,叶色深绿、富光泽,叶齿粗浅。芽叶肥壮,绿黄色,茸毛特多,一芽三叶百芽重165克。新梢伸育快,育芽力强,一芽三叶盛期在3月下旬。产量高,一般比当地群体种高40%左右。春茶一芽二叶含氨基酸4.1%,茶多酚36.1%,儿茶素总量142.6毫克/克,咖啡碱4.5%,水浸出物45.6%。制绿茶香气持久,滋味鲜浓爽口;制红茶香高持久,滋味浓鲜。抗逆能力较强。盛花期在10月上旬,结实能力中等,扦插繁殖成活率低。三足龄投产,四足龄亩产干茶87.2千克,五足龄亩产干茶159.5千克。1986年,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会审定为省级良种。1987年,中国全国茶树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中国国家级良种。
云南长叶白毫·为云南省省级茶树良种,无性系育成品种,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从云南勐海县云南南糯山群体品种中采用集团选种无性繁殖育成。植株较高大,树姿开张,主干明显,分枝密。叶片着生下垂,叶片长椭圆形,叶色绿,叶面平,叶缘平,叶尖渐尖,叶齿细浅,叶质较软。芽叶黄绿色,茸毛特多,一芽三叶白芽重154克。芽叶伸育力强,一芽三叶盛期在3月中旬。产量高,比当地群体种增产24.0%以上。春茶一芽二叶含氨基酸3.1%,茶多酚34.8%,儿茶素总量124.9毫克/克,咖啡碱5.1%,水浸出物43.7%。适制绿茶和高档名茶,品质优良,用其鲜叶创制的“云海白毫”名茶,白毫满披,香气高,滋味浓爽。抗寒性弱。盛花期在9月下旬,花量较多,但结实能力弱。扦插繁殖力较强。三足龄投产,四足龄亩产干茶77.4千克,五足龄亩产干茶147.4千克。1986年,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云南省省级良种。
云南云选9号·为云南省省级茶树良种,无性系育成品种。植株较高大,树姿开张,主干明显,分枝较密。叶片着生下垂,叶长椭圆形,叶色绿黄,叶面隆起,叶缘微波,叶尖渐尖,叶齿粗浅,叶肉厚、质柔软。芽叶黄绿色,茸毛多,一芽三叶百芽重210克。芽叶伸育力强,一芽三叶盛期在3月中旬。产量高,比当地推广的群体良种增产9.6%以上。春茶一芽二叶含氨基酸3.6%,茶多酚38.1%,儿茶素总量160.9毫克/克,咖啡碱5.8%,水浸出物46.2%。制红碎茶嫩香高锐,滋味浓较鲜爽;制工夫红茶甜香,滋味浓醇。抗寒性弱。盛花期在10月上旬,结实率较低。扦插繁殖力较强。三足龄投产,四足龄亩产干茶61.5千克,五足龄亩产干茶116.6千克。1995年,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云南省省级良种。
云南云抗27号·为云南省省级良种,无性系育成品种。植株较高大,树姿开张,主干明显,分枝特密。叶片着生稍上斜,叶片长叶形,叶色绿黄,叶面较隆起,叶缘微波,叶尖渐尖,叶肉较厚质软。芽叶黄绿色,茸毛多,一芽三叶白芽重170克。芽叶伸育力强,一芽三叶盛期在3月下旬。产量较高,比大黑茶增产4.5%以上。春茶一芽二叶含氨基酸2.9%,茶多酚35.4%,儿茶素总量153.5毫克/克,咖啡碱6.2%,水浸出物45.5%。制红碎茶香气甜香、高鲜,滋味强浓鲜;制绿茶香气带花香,滋味浓较爽、回味。抗寒性弱。盛花期在11月中旬,花量较多,结实率中等。扦插繁殖力较强。三足龄投产,四足龄亩产干茶71.6千克,五足龄亩产干茶128.1千克。1995年,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云南省省级良种。
云南云抗37号·为云南省省级茶树良种,无性系育成品种。植株较高大,树姿开张,主干明显,分枝密。叶片着生上斜,叶长椭圆形,叶色油绿有光泽,叶面微隆,叶缘微波,叶尖锐尖,叶齿细浅,叶身较平、质软。芽叶黄绿色,茸毛多,一芽三叶百芽重180克。芽叶伸育力强,一芽三叶盛期在4月上旬。产量高,比大黑茶增产11.6%以上。春茶一芽二叶含氨基酸3.2%,茶多酚39.0%,儿茶素总量163.2毫克/克,咖啡碱6.0%,水浸出物48.0%。制红碎茶香高锐,滋味浓强鲜爽;制工夫红茶具有鲜荔枝香,且高香持久,滋味醇和鲜爽;制绿茶香高鲜,味浓强鲜爽、有回味。抗寒性弱。盛花期在10月中旬,开花结实率中等。扦插繁殖力较强。三足龄投产,四足龄亩产干茶78.1千克,五足龄亩产干茶132.6千克。1995年,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云南省省级良种。
云南云抗43号·为云南省省级茶树良种,无性系育成品种。植株较高大,树姿特开张,分枝密。叶片着生稍上斜,叶形长椭圆,叶色油绿,叶质软,叶面微隆起,叶缘微波,叶齿稀浅,叶尖渐尖。芽叶黄绿色,茸毛细多,发芽特密,一芽三叶白芽重147.8克。新梢伸育力强,一芽三叶盛期在3月底。产量高,亩产比当地群体良种高81%左右。春茶一芽二叶含氨基酸2.9%,茶多酚35.6%,儿茶素总量102.7毫克/克,咖啡碱4.2%,水浸出物45.8%。制红茶香气高,滋味鲜强;制绿茶清香持久,滋味鲜浓。抗逆性较强。盛花期在10月中旬,结实率一般。扦插繁殖力较高。三足龄投产,四足龄亩产干茶71千克,五足龄亩产干茶147.4千克。1986年,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云南省省级良种。
云南73—11号·为云南省省级茶树良种,无性系育成品种。植株高大,树姿开张,主干明显,分枝密。叶片着生稍上斜,叶长椭圆形,叶色绿,叶面隆起,叶质脆硬,叶尖渐尖。芽叶黄绿色,茸毛多,持嫩性强,一芽三叶百芽重160克。新梢伸育力强,萌发早,一芽三叶盛期在2月中下旬。产量高,三足龄平均亩产干茶134.4千克。春茶一芽二叶含氨基酸2.3%,茶多酚29.3%,儿茶素总量159.3毫克/克,咖啡碱5.0%,水浸出物44.6%。制绿茶香气较清香,滋味尚爽;制红碎茶香气较高长,滋味浓强较鲜。抗寒性弱。盛花期在11月下旬,结实率较低。扦插繁殖力较强。三足龄投产,四足龄亩产干茶154.2千克,五足龄亩产干茶206.3千克。999年,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云南省省级良种。
云南73—8号·为云南省省级茶树良种,无性系育成品种。植株较高大,树姿开张,分枝密。叶片着生稍下垂,叶色黄绿,叶长椭圆形,叶质较软,叶身稍内折,叶面隆起,叶缘微波,叶齿深密。芽叶黄绿色,茸毛多,一芽三叶白芽重120克。育芽力强,萌发特早,一芽三叶盛期在2月中旬。产量较高,三足龄平均亩产干茶109.9千克。春茶一芽二叶含氨基酸1.9%,茶多酚31.8%,儿茶素总量151.8毫克/克,咖啡碱3.2%,水浸出物42.8%。制绿茶香气清香,滋味浓醇;制红碎茶香气尚高,滋味较浓。抗寒性弱。盛花期在11月中旬,结实率较低。扦插繁殖力较高。三足龄投产,四足龄亩产干茶121.6千克,五足龄亩产干茶183.1千克。1999年,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云南省省级良种。
云南76—38号·为云南省省级茶树良种,无性系育成品种。植株高大,树姿开张,分枝密。叶片半上斜着生,叶长椭圆形,叶色黄绿,叶尖渐尖,叶身内折,叶面微隆,叶肉中等,叶齿密浅。芽叶绿黄色,茸毛多,一芽三叶白芽重130克。越冬芽在2月下旬萌发,一芽三叶盛期在3月中旬。 产量高,三足龄平均亩产干茶170.8千克。春茶一芽二叶含氨基酸1.3%,茶多酚37.2%,儿茶素总量146.2毫克/克,咖啡碱4.2%,水浸出物47.3%。制绿茶香气较清香,滋味醇和,;制红碎茶香气尚高,滋味尚浓。盛花期在9 月中旬,开花量中,结果少。抗寒性弱。扦插繁殖发根力强,适应性好。2000年,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云南省省级无性系良种。
云南佛香1号·为云南省省级茶树良种,无性繁殖而成。系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从云南云抗14号与福鼎大白茶人工授粉杂交中单株选育。植株小乔木,大叶类,树姿半开展,生长势强,发芽密。叶形披针形,叶色绿,芽叶茸毛多。春芽萌发期在2月上中旬,育芽能力强,一芽二叶开采期在2月下旬,一芽二叶白芽重44.9克,盛花期在10月下旬。抗寒、抗旱性强,抗病虫能力较强,扦插和移栽成活率高,适应性广。4—7足龄4年平均品比亩产优质干茶164.28千克,比云抗10号高92.32%,比福大高116.56%;其7—10足龄4年平均生产优质“佛香茶”138.53千克/亩。一芽二叶蒸青样含茶多酚36.46%,氨基酸2.12%,酚氨比值17:20。制绿茶绿润显毫,香气高嫩香,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醇和,叶底黄绿明亮。属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制名优绿茶的杂交新良种。适宜在云南茶区推广种植。2003年10月,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云南省茶树新良种。
云南佛香2号·为云南省省级茶树良种,无性繁殖而成。系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从云南云抗14号与福鼎大白茶人工授粉杂交中单株选育。植株小乔木,大叶类,树姿半开展,发芽密度高,叶形披针形。叶色深绿,芽叶茸毛特多。春芽萌发期在2月上中旬,育芽能力强,一芽二叶开采期在2月下旬,一芽二叶白芽重45.8克,盛花期在10月下旬。抗寒、抗旱性强,抗病虫能力较强,扦插和移栽成活率高,适应性广。4—7足龄4年平均品比亩产优质干茶146.43千克,比云抗10号高71.42%,比福大高93.03%;其7—10足龄4年平均生产优质“佛香茶”131.17千克/亩。一芽二叶蒸青样含茶多酚36.59%,氨基酸2.12%,酚氨比值17:26。制绿茶条索紧细嫩匀,绿润显毫,香气清香,汤色浅绿明亮,滋味鲜醇,叶底绿明亮。属高香、优质、丰产、抗逆性强,适制名优绿茶的杂交新良种。适宜在云南茶区推广种植。2003年10月,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云南省茶树新良种。
云南佛香3号·为云南省省级茶树良种,无性繁殖而成。系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从福鼎大白茶与长叶白毫人工授粉杂交中单株选育。植株小乔木,大叶类,树姿半开展,发芽密度高。叶形长椭圆,叶色绿,芽叶茸毛特多。春芽萌发期在2月中旬,育芽能力强,一芽二叶开采期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一芽二叶白芽重50.2克,盛花期在10月下旬。抗寒、抗旱性强,抗病虫能力较强,扦插和移栽成活率高,适应性广。4—7足龄4年平均品比亩产优质干茶158.08千克,比云抗10号高85.06%,比福大高108.38%;其7—10足龄4年平均生产优质“佛香茶”124.87千克/亩。一芽二叶蒸青样含茶多酚36.03%,氨基酸2.35%,酚氨比值15.33。制绿茶外形肥硕较紧,满披银毫,香气高长,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鲜醇,叶底黄绿明亮。属高香、优质、丰产、抗逆性强,适制名优绿茶的杂交新良种。适宜在云南茶区推广种植。2003年10月,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云南省茶树新良种。
云南紫娟茶·为云南省云南大叶茶稀有单株。植株特征近似云南勐海大叶茶,唯茎、叶、芽均为紫色,成茶汤色亦呈紫色,香气醇正、味浓回甘,具有显著降血压、降血脂的药效
1985年,云南省茶叶研究所的科技人员在200亩的云南大叶种茶树的茶园中发现一株芽、叶、茎都为紫色的茶树,用其鲜叶加工而成的烘青绿茶、晒青茶色泽为紫色,汤色亦为紫色。1991年,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用云南紫娟茶进行动物降压实验,结果表明:云南紫娟茶降压幅度(35.53%)优于云南大叶群体种绿茶(29.04%)。 1999~ 2000年,云南省茶叶研究所科技人员开展“特种紫茶(云南紫娟茶)天然降压活性物质研究”(农业部茶叶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结果表明:云南紫娟茶黄酮类、咖啡碱、锌、花青素等物质含量比对照大叶茶高。研究认为,云南紫娟茶含量高的黄酮类、锌和超常量的花青素是降压显著的主要物质。 2005年,云南紫娟茶树获国家林业局植物新品种保护权。
云南紫娟茶具有抗寒、抗旱、抗病虫能力强的特点,扦插繁殖及移栽成活率高,适宜在温暖、湿润且阳光充足、土壤肥沃(PH值4.5~5.5)的生态环境中生长,可在海拔800~2000米的云南主产茶区推广种植。
云南勐海所产茶叶具有“滋味醇厚回甘,香气馥郁飘荡”的独特滋味和香气,茶人称之为“云南勐海味”。云南勐海茶叶的香气比较复杂,有说有“荷香”、“兰香”的,有说有“枣香”、“青香”的,还有说有“樟香”的,如此多的香味扑朔迷离、让人难以捉摸。独特的“云南勐海味”是与云南勐海优越的自然环境密不可分。由于品种和自然环境的统一不可分性,即使有些茶区引进云南勐海茶种,但因带不走云南勐海的自然环境条件,茶质不如云南勐海所产,故而国内茶学界专家作出结论:“中国红茶小叶种不如云南大叶种,云南大叶种的引进区,不如原产地云南”。
云南勐海县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在东径99°56′~100°41′,北纬21°28′~22°28′之间,气候属热带、亚热带西南季风型气候,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多雾日,雨量充沛,干湿季分明,垂直气候明显”的特点。在750~1500米中海拔地区的年平均气温18.3℃~18.9℃之间,最冷月1月的平均气温在12℃~12.9℃之间,最热月6月的平均气温在22.5℃~22.8℃之间,≥10℃的积温在6000℃以上。最低气温一般在0℃~-2℃之间(维持大叶种茶树生命下限温度是-3℃)。冬季,境内在海拔1000~1500米之间还存在逆温。因此,勐海县的热量资源丰富,茶树在春夏生长所需的热量不仅得到充分的满足,而且能安全越冬。再者,县境内日温差较大,3月,日平均温差高达19.2℃,白天温度高,光合作用强,茶树制造的营养物质多,夜间温度低,茶树消耗的有机质少,因此,云南勐海县境内所产的茶叶有机含量高,品质优良。
云南勐海境内降雨充沛,年降水量在1300毫米以上,从降雨的时间分布看,5~10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5.81%,雨热同期,降雨有效性高,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发育对水分的需要。同时,空气湿度也较大,常年保持在80%以上,对茶树起到滋润的作用。境内光照量多质好,光能充足。年日照时数在1782~2323小时之间,日照率在40%~53%之间,年太阳辐射量较大,年总辐射量为5054.8~5 737.5兆焦耳∕平方米。从光辐射的季节分布看:春多于夏,夏多于秋,秋多于冬,这既有利于茶树越冬的养分的积累,也有利于夏秋季茶树的生长发育和品质的提高。从光辐射的成分上看:全年直射量为62551卡∕平方厘米,年散射量为64810卡∕平方厘米,年散射量多于年直射量,在5~11月各月的散射量均比直射量多,这一光成分的变化特点正好与雨热期的变化特点相一致,配合得好,不仅极为有利地为喜散光的茶树等耐阴作物提供优越的气候生态环境,而且造就优良的茶叶品质。
“高山云雾出名茶”。云南勐海县地处横断山系纵谷区南段,怒山山脉向南延伸的余脉部,澜沧江西岸。属西南山原地貌,高原丘陵盆地。境内陆势西北高、东南低,四周高峻,中部平缓,山峰、丘陵、平坝相互交错,沟谷纵横,崇山峻岭延绵不断。座座茶山点辍其间。雾多是云南勐海的气候特点,因有了雾的滋润,更使茶山生机盎然。年雾日107~160天。雾自午夜起,于无声无息之中,从平坝、山谷生出万缕云烟,茫茫雾海笼罩云南勐海,正午,忽然间茫茫浓雾又消失得无影无踪。雾多不但减少了茶树蒸腾作用对水分的消耗,每天还以0.2~0.4毫米的雾露水增加地表水,提高空气的湿度。也因有了浓雾的笼罩,浓雾的滋润,才使云南普洱茶的原料大叶茶得以枝繁叶茂,茶味独特、神秘而富含多种营养素。
云南勐海县境内土壤主要有砖红壤、砖红壤性红壤、红壤、黄壤等类型,其中:砖红壤主要分布于海拔800米以下的地区,面积20万亩;砖红壤性红壤主要分布于海拔800~1500米的地区,面积462万亩,占云南勐海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5.94%,是云南勐海县土地面积中占绝对优势的土类,云南勐海县内茶园绝大部分分布于这一地带;红壤与黄壤互相交错分布于海拔1500米以上的地区,面积200万亩。就整体而言:土壤的风化程度高,土层深厚,一般深达1米左右;PH值一般为4.5~6,多呈酸性反应;有机质含量丰富,土质肥沃,有机质含量>5%的地区约占土地总面积的17%,含量3~5%的地区占总面积的54%,含量1~2.9%的地区占总面积的26%;速效磷为20~40PPm的地区占总面积的13%,3~3.9PPm的地区约占总面积的62%;速效钾含量>200PPm的地区约占总面积的60%,100~200PPm的地区约占总面积的36%。因此,境内土壤极宜茶树生长,具有良好的发展茶树种植的土壤条件。
云南勐海县境内水资源、森林资源丰富,水质好,空气清新,无工业污染,为茶叶生长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云南勐海县境内陆表水年平均径流深540.7毫米,年平均径流总量为29.46亿立方米;地下水主要分布在地表层、根系层和基岩裂隙层,主要来源于雨季部分雨量下渗补给,地下水年平均径流深340毫米,年平均径流总量为15.59亿立方米,为地表水的52.9%;另有境外客水4.99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50.04亿立方米。复杂而多样的土壤类型和立体气候等促成全县多样性的植被类型,有季节性雨林、半常绿季雨林、石灰岩山林、暖热性针叶林、热性竹林、河漫滩灌丛、山地丘陵灌丛、禾本科草类灌丛植被类型,是云南省重点林区县之一。苏铁、桫椤、红椿、大叶木兰、火麻树、樟树等丰富的植物种类产生大量对人、植物有益的负氧离子。也正因有了洁净水和清新空气的滋润,更使得云南勐海茶独具“清香飘荡,玉液清澈”的韵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