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必看】得鱼不如学渔,方剂学要这么学!

 平仁济世 2016-07-29


导语

这么学方剂,才能自己组方!


作者:李文哲

来源:掌上医讯APP


作为一名中医,大家都学过方剂学,但是有谁思考过怎样学习方剂学更科学实用呢?今天我们就来从两手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方剂来讨论讨论。

越鞠丸

相信所有中医人应该都学过一首叫“越鞠丸”的方剂,而且都知道是治六郁的。也许你还能准确说出是哪六郁,但是有哪个中医真正用过这个方剂?或者见别人用过?亦或者思考过什么样的病人才会用到这首方剂?不知大家有没有思考过。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首方剂:

越鞠丸,出自朱丹溪的《金匮钩玄》[1]。为了充分说理,现节选部分原文于下:

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矣......越鞠丸:解诸郁。组成:苍术、香附、川芎、神曲、栀子,等分为末,水丸,如绿豆大。

不同版本的《中医方剂学》关于越鞠丸的方解大多有相同的认识:越鞠丸理气为主,通治六郁。香附行气解郁,以解气郁;川芎活血行气,以解血郁;神曲消食和胃,以解食郁;栀子清热泻火,以解热郁;苍术健脾燥湿,以解湿郁;痰由湿聚而成,与气、食、火皆有关,所以不另设治痰之药而痰郁自解。

但是,临床上真有六郁解患之人吗?笔者请教老师,查资料,终未见有此患者。那么,朱丹溪为什么会创这样一首看似毫无作用的方剂呢?要想明白这个问题,我们还得阅读原文,最重要的一段,却是大多方剂课本未引用的一段话:

气血中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气郁:香附、苍术、川芎;湿郁:苍术、川芎、白芷;痰郁:海石、香附、南星、瓜蒌;热郁:青黛、川芎、香附、栀子、苍术;血郁:桃仁、红花、川芎、香附、青黛;食郁:苍术、香附、针沙、山楂、神曲。

为了方便,笔者将以上分别治六郁的六首方剂统一命名为“六郁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六郁方的特点:①对于每种郁,朱丹溪并不像越鞠丸一样只用一味药。②治诸郁的药分两类:治本郁的主要矛盾和治本郁导致的其他问题。如血郁除了大量活血散瘀的桃仁、红花、川芎之外,还有行气的香附、清热的青黛。③诸郁出现最多的是香附、川芎,因为“气血中和,万病不生”。

查阅原文,越鞠丸记载于这段话之后,结合以上的总结,笔者认为:越鞠丸并非针对临床某种病而创,而是对六郁方提纲挈领的总结,事实上临床也很难见到六郁皆患的病人。那么,作为临床医生,就应该做到“有斯郁,用斯药”。而且要领悟六郁方的组方原则:治主要矛盾时,勿忘次要问题,同时注意调和气血。

注:关于越鞠丸的君药,历代一直争论不休,朱丹溪创方是以苍术、香附为君,吴昆等认为香附为君......甚至费伯雄等认为此方并无君药[2],更无君臣佐使之别,笔者甚是赞同。越鞠丸无君药,这点更是佐证了笔者的观点。

消风散

我们先来看看消风散的组成:防风、牛蒡子、石膏、苦参、知母、当归、荆芥、蝉蜕、生地、麻子仁、苍术、木通、甘草。有木有一种杂乱、难理解、难记忆的感觉?下面我们通过查阅-推理-总结的方法深入理解它。

查阅

此方主治:风疹、湿疮。临床常用于治疗湿疹、急性荨麻疹、皮炎(药物性、神经性、过敏性)。

推理

这些病都有个共同的特点:痒!中医认为皮肤瘙痒因内外之风所致,外风多为风热夹湿,内风多指血虚生风(虽然热极、阴虚亦可生风,但多表现为眩晕,与痒无关)。

总结

①治疗此病必然主要针对风、湿、热、血虚四方面。我们再看消风散主治:疏风散热,养血除湿。惊人的一致。

②方药:疏风:荆芥、防风、蝉蜕;散热:牛蒡子、石膏、知母;养血:当归、生地、火麻仁;除湿:苍术、苦参、木通。(甘草调和诸药,不参与讨论)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治痒与疏风、散热、养血、除湿四方面有关。但是,对于任何一位患者均要四方面面面俱到吗?均要做到每组三味药吗?未必!联系越鞠丸,笔者认为消风散使用时,亦应该做到“有斯症,用斯药”。并且做到治疗主要矛盾,兼顾次要问题。

注:关于消风散药物的归类,有人可能有这样的疑问:火麻仁在《中药学》里明明写的是润肠通便,为什么笔者归为养血类?为此,笔者特意摘录一些支持此论的中药典籍:《本草求真》:火麻仁,有补中益气之功,亦是燥除血补而气自益之意。《本经逢源》:麻仁,老人血虚,产后便秘宜之。《汤液本草》:麻仁,复血脉......如果你觉得单论中药没有说服力,那么我们再看看相关方剂:李东垣治疗血虚肠燥多用润燥汤:生熟地、当归、桃仁、红花、升麻、麻仁。由此方化裁出诸多治疗血虚肠燥之方:通幽汤、润肠丸、升阳汤、活血润燥丸[3]......诸方均用火麻仁以养血润燥,朱丹溪更是对此法添砖加瓦[4]。也许,你还是认为火麻仁只是润肠,因为这些都是润肠的方剂。那么,我们再来看一组方剂:炙甘草汤、三甲腹脉汤、大定风珠、加减复脉汤,这四首方剂可以说与润肠毫无干系,但均有火麻仁,请问作何解释?

鱼和渔

好多学生学习方剂学只知背诵,所以关于巧记、歌诀的书籍充斥市场,笔者很是不以为然。有学生歌诀记得滚瓜烂熟,但是如果将方剂的药味顺序打乱写出来,他却分不清是什么方,就算勉强认出来,稍稍加减变化,又不识庐山真面目。惜哉痛哉!其实,学习方剂并不是为了记它,而是要充分理解,学习名医的组方思路,使自己临床中组方更科学。所谓得鱼不如学渔之理也。

参考文献:
[1,3,4]刘河间、张子和等.金源四大家医学全书第一版[M].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493-494,709,763
[2]李飞.方剂学第2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1109-1112


本文系掌上医讯专栏作者投稿,掌上医讯期待您的来稿,详情请点击走起,掌上医讯约您共创医学资讯微平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