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野人气、心境、田园气

 终南居 2016-07-30

     我们看一首明曲,勾画了有品位的家居生活:
    【南双调·玉抱肚】小园
    小亭低亚,眼前的诗耶画耶?
    白梅花衬扇窗儿,淡垂杨带个栖鸦。
    天公偏称野人家,寒似前宵略峭些。
    曲中不是大富大贵之家,没有林林总总的亭台楼榭,只是一个小亭,朴素内敛,掩映在树枝之中,白梅花盛开,稀稀落落的垂杨枝头落着个乌鸦,这个场景没有富贵气,却有“野人气”,作者把自己的家自称“野人家”。可见,贴近自然,天人合一,一份疏阔开朗,一份简约宁静,才是品位家居的真谛,才是明朝人的生活追求。“野人气”仅是生活品位之一脉,还有其他,看下面这首明曲: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隐园
   住一间村西破草堂,隐一曲竹下深蓬巷;
   傍一株鹤巢松树台,挂一副禅榻梅花帐。
   护一道三尺矮萝墙,开一扇四面宿云窗;
   坐一片待叱青羊石,醉一歌无怀蜀酒輰。
   猛想起一会凄凉,好交结多黄壤;
   猛想起一会狷狂,英雄心未尽忘。
   作者王寅所处的不过是普通人家,本不是园,也称不上是个园子,不过,王寅却题为“隐园”,不禁意趣横生,作者写意生活,贫中有乐。看那破草堂、深蓬巷在松树台,矮萝墙的环绕中,有禅榻、梅花帐,宿云窗,再加上所坐的青羊石,畅饮一杯蜀酒……如此这般,我们不能不惊叹这平常家居生活里的意境深远!品位在何方,不在富贵之处,而在于人的内心。所以,“心境”也是品位的要紧之地。
    野人气,讲求贴近自然,天人合一;“心境”则倾向于宁静致远,此外,还有一个田园气,请看下一首明曲:
   【南商调·黄莺儿】山村漫兴兼呈林友
    何处问陶家,五株杨一带沙,门前绿水清无价。
    时乘小车,东邻看花,归来日影林中射。
    听咿呀,儿童笑语,喧引入桑麻。
    作者王屋认为品位的家居,在于五株杨一带沙,门前绿水清无价。有品位的生活行为是看花、习射、听儿童笑语、观桑麻田园,一派闲适的田园气,让人读后难以忘怀。散曲家施绍莘对生活的品位阐述得最为到位,请看他的《幽居》
   【双调·水仙子】幽居
    天公还我好生涯,无是无非稳在家。
    看门前五柳看看大,掩柴扉推出繁华。
    屋三间书一榻,或写字和临画。
    觑功名眼底花,趁闲时且吃杯茶。
    无是无非,是生活的理想境界,把繁华挡于门外,洗尽铅华,回归自然,轻富贵重自然,这是绝妙的生活体验;门内则是书画和品茶,书画和品茶,都需要深厚的修养,所以,明朝人的生活品位是建立在个人修养的基础上,是文化意境中的物质生活。中世纪的明代,中国人把精神诉求和物质欲望合理地区别开来,让家庭这个私人空间成为精神愉悦的空间,这无疑是生活大智慧的体现。明朝人会生活,懂得快乐,这并不是说明他们会吃喝玩乐,能声色犬马,而是在于他们没有让物质欲望吞没了全部的自己,而今,中国的都市人群之所以陷入困顿和迷离的品位沙漠,就是没有将自己的精神诉求和物质欲望区分开来,没能保护好那个精神的自己,我们泥足深陷,没有自我,只有冲动,没有理性。
    在明朝人的品位概念里,文化意境是它的生命力,而非当今很多人追逐的富贵气,在四百多年前,人们就已经嘲讽过富贵气的品味生活,以匾额为例,明代后期,出现了恶俗的匾额之风,入门的位置,必定是“城市山林”;临池水槛,必定是“天光云影”;在鱼塘边,大多是“濠浦想”;园子取名多为“市隐”、“日涉”;楼额多为“来云”、“环翠”;庸俗套路,不一而足,追求富贵,附庸风雅,为当时社会文化所不齿。
    我们今天对“品位”的思考,一定不能忽视明代社会生活中的时尚之风,以史为鉴,能够让我们从传统文化中获益良多。我们今天的都市人的生活层次的提升,瓶颈在于文化修养的普遍饥渴,很多人宁愿给家居贴金挂银,唯恐自家不显富贵;很多人只去计较家装的价格和产地,全然不顾家居的文化和意境之美;很多人把品位寄托给设计师,品位难道是被别人设计出来的?自己的家居是别人的审美和眼光,自己将要活在别人的审美趣味之中,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不注重自身修养,比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家居像宾馆,像酒吧,唯独不像心灵栖息休养之地;奢侈品堆砌不出生活的品位,耀富炫富只会让家居变得庸俗不堪。一提起品味的生活,很多人都要问:那得需要多少钱?其实,“品位”就是生活的乐趣,“掩柴扉推出繁华”就是真正的乐趣所在,“野、心、田、幽”便是明代家居生活的四个要点,我们尽管今日做不到,是不是也能给我们很多视野上的开拓呢?

 

作者:裴钰 来源:《明朝那些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