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遇见未来学校

 linbnuhhu 2016-08-02

  时 间:2016年7月25日

 

  地 点:成都麓湖艺展中心

 

  主持人:杨念鲁 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 

嘉 宾:

    陶西平 中国教育学会顾问、教育部总督学顾问

 

  陈如平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

  余胜泉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中心执行主任、教育学部副部长

 

  左华荣 成都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罗清红 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陆 枋 成都市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

  尚俊杰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育技术系系主任

 

  李笑非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校长

 

  姜言邦 山东省昌邑市奎聚街道办事处中心学校校长

  罗立平 成都万华投资集团总裁

1、关于未来的界定——这是现实的未来,不是空想的未来

    陶西平:对未来学校的研究应当坚持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未来学校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探讨适应未来世界和我国发展变化的相对理想的学校,这是一个艰苦、渐进的过程。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所确定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我国建国一百周年的时间范围内;未来是没有空间边界的,但研究未来学校应当有空间边界,中国未来学校的研究,应该强调中国自身的特点,要对至2030年和两个一百年期间的中国学校开展研究。

  罗清红: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个性鲜明、思维独立,敢于质疑、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当前我国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归根结底是当前的教育模式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意识的人才。

  关于学校空间的设计问题。人类的知识和智慧从哪里来?关键就是三个字:“天垂象”。古人仰观于天,俯察于地,近取诸身,远求诸物,进而形成《易经》。杜威、苏霍姆林斯基和陶行知等教育家的教育主张无一不是“教育要贴近生活、贴近自然”。未来学校不需要富丽堂皇,需要多一些乡土的气息、泥土的芬芳,真正的智慧一定来源于大自然。

  未来学校与现在最大的不同,应该是在对教育“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应用上。数据记录的广度、深度和宽度都不同,全程全面全体的数据记录成为可能,一切信息都可以数据化记录,数据可以迅速地流转到的一切可能的环节。

  未来的学校,一定是个性化凸显的教育。依靠数据的流动来组织、管理、评价与干预。

  尚俊杰:未来学校的三层境界,第一层是基础设施建设,第二层是学习方式变革,第三层是教育流程再造。如果真的想搞未来学校,真的要从建设开始,要有一流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包括校舍建设,当然,这要考虑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第二层是学习方式变革,包括移动学习、游戏化学习、增强现实、创客教育等等,这层要特别考虑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学习分析。第三层是教育流程再造,强调从培养目标开始,重新考虑整个教育流程,包括课程模式、组织管理等方面。

    姜言邦:未来学校,我理解是为未来培养人才的地方。未来需要高素质高水平的人去创造。学校的基本功能是培养人、发展人、提高人,简单说就是为了让孩子变得更好。这个好就是综合素质更高,能力更强,特别是能够创造未来的能力。

  罗立平:未来学校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所有教育界的人,包括现在业界之外虎视眈眈的资本、处于互联网这些颠覆行业的人都在看这块。思想的需求,作为时代的变化,代际变化的需要,还有我们国家走向全球一体化的不同的需求,再加上技术的变革,这些东西都是对未来学校非常大的推动力。

  为了推动这些新的教育模式构想,我所在的项目成都麓湖生态城目前也正在积极构建泛教育平台,让更多样化的教育成为可能。

2、关于“未来学校”的理想——不一定能成现实,这不是必然的结果

  左华荣:教育多元的投资,教育与金融、实业等行业的深度合作,就一定可以生成完善的、多元的教育投融资体制和管理机制。但是在提供给办学的时候,我以为其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教育的运营模式,学校的专业化管理和办学模式,一定是完善的,可持续的。有些企业家跟我讲,他很喜欢教育,想投资教育,甚至要贴很多钱来办教育。我们一方面说很欢迎、很鼓励教育的多元投入,这是一个好事,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到教育运转的可持续性。也就是说你没有办法形成一个完整的可持续的运营模式,你的商业模式没有形成,那么我认为这个就很难可持续。一方面教育需要经费投入,需要资金投入,另一方面企业的资金是需要回报的,它的回报可能是来源于教育本身,也有可能是来源于更大范围运营的回报、运作的回报,但是一定要形成一个完整的、持续的链条,否则链条一旦断裂,你办的学校将无法维持,对你的教育理想也是一种伤害。

    余胜泉:以前,我们学校是一个封闭的社会,我们的教育供给只来源于学校本身。但是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的教育会越来越出现社会化供给的一种新的形态,未来学校的教育服务完全有可能来源于学校之外,来源于社会。

  未来学校的教育服务将不再是整齐划一的,而是有选择性的、弹性的、适应个性发展的。未来学校,学生和家长完全可以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课程与活动,以适应儿童的个性、兴趣、家长的目标与价值观。未来的教育服务是具有可选择性的,学生不仅仅可以选择来自于所在学校的教育服务,也可以选择来自于学校以外的互联网教育企业、专业社会机构或其他学校所提供的优质教育服务。未来的学校教育或许是自组织的,学校形态或许是一个自组织的智慧学习环境,学生和家长完全可以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课程和教育服务,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与特征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学习节奏与学习步调。

  “互联网+教育”的跨界融合还衍生了全新的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服务业态,提供虚实结合的跨界教育服务,实现线上线下融合的双重教育服务供给,带来全新特征的育人空间。我们对学生服务不再只是面对面,线上线下融合带来大量传统教育无法提供的新形态教育服务,例如自动批改、人工智能解题、社交化学习、在线辅导、在线答疑等。比如通过网上特级教师讲课的东西可能比你在校老师讲得更好,线上线下融合的教育服务可以穿越组织形式的边界,提供穿越组织边界的新形态的教育,实现虚实融合,实现社会教育资源的流动。

  陶西平:未来学校的理想不一定能成现实,这不是必然的结果,且过程是艰苦和渐进的,应该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与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结合起来:首先,行政部门应该有战略思维,逐步调整与建设未来学校不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政策;其次,要进一步落实在党的领导下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制定并支持对未来学校课题的研究和实验;第三,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教师素养提升,推动教师在学校中角色的转变;最后,要通过教育的国际交流与互鉴,学习借鉴发达国家教育改革和推动未来学校建设的经验及教训。

3、关于“未来学校”的模式——多样化,在革新与坚守间

  陈如平:未来学校,首先要关注学习方式的转型。进入互联网时代,学生学习的途径方式多样化,知识来源多样化,因此,学习的内容大大拓展。在此情况之下,我们既要关注传统的正式学习,也要多关注或者聚焦学生各种非正式学习。学生随时随地只要想学习,一旦有这种愿望和动机,对某个知识和事物感兴趣的时候,作为学校或者作为学习平台应该提供一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这可能会影响到未来学校中教和学的问题。

  其次,要关注学校组织与管理形态的变化与变革。由于学习空间、学习环境发生了变化,具体学习方式也不断改变,教师的教也随之发生一些变化。比如一个开放的社区,学校融入了社区,可能没有围墙,也许只有一圈栅栏,用简单的绿色篱笆围起来的一个校园。当学校空间大大拓展,学校边界大大拓展之后,校长如何来管理学校,这个问题值得探讨。

  第三,未来学校应关注学校与社区的融合。校长们应该深入思考,家长、社区这些学校的利益相关者,不能仅仅得到一些表面客套的关心、支持,更应考虑如何让这部分人进到学校当中,参与教育教学管理的活动过程,这不仅要考虑路径问题,还要考虑平台问题,要考虑机制问题,甚至考虑参与的载体问题。社区当中的各种各样的资源,不是说无偿或者公益的,那这就是不可持续的,我们必须要有一套机制和平台帮助社区力量介入到这个学校当中来,比如提供资源、提供志愿者服务、提供对学校的监督、提供对学校的帮助等等。

  陶西平:未来学校是在现实学校基础上通过教育改革逐步形成的,国家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难以有统一的标准格式,未来学校是多样化的,但我国的未来学校会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

  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在基础素质方面,要培养适应并且参与时代发展和变革的人,他们应该有更明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更强的能力,包括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更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态,更好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观念。在培养方向上,在重视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基础的同时,更加重视为应用型包括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学校形态应该更加开放。空间更加开放,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学校的围墙被打破,逐步实现各类教育资源的共享,学习场所更加多元;时间更加开放,固定的学习时间表将被打破,学习时间更加自主;学习者更加开放,打破学籍和年纪的限制,朝着终身学习的方向迈进。

  学习方式更加多元。学习内容将实现核心课程、选修课程和跨学科综合课程的相互协调;时代和民族文化传统的价值观相互协调;传统科学和新的科学研究成果相互协调;教与育相互协调。学生有着更多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权,自主学习和共同学习相结合,线上学习线下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相结合,学习过程与创造过程相结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社会结成学习共同体。

  学习环境更加改善。学校布局、教室格局,校园环境应该更加适应学习方式的变革,信息技术以及其他先进人工智能设施将用于教学,学校信息化水平将大大提高。

  教师队伍更加优秀。学校和教师不会消亡,但随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角色的转变,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会越来越高,要以更多的投入吸引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

  教育评价更加全面。要进一步加强评价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将社会本位的教育公平和个体本位的教育公平有机结合;要更加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使其成为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

    陆枋:未来是一个关于时间的概念。指“就要到来的时间”和“现在以后的时间”。未来天生就具有紧迫性和长久性。正因为如此,生活在现实中的我们期望能够预测和设计未来。未来只能被有限地预测,未来学校和教育不能被无限地设计。我们讨论未来学校设计的时候应该有一个限。这个“限”是什么呢?我个人觉得必须深层次对现实的社会和教育以及学校进行反思和考量,找到现实的问题,回应未来的需要。改变那些对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有制约的东西,要把精力、财力、物力放在这些方面的改造上。我认为:软件第一,硬件第二。未来学校的“形”可以变,但是学校的“质”不能变。让人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这是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所在。这样的人无论在多远的未来都能适应当时的未来。归根到底,对未来学校的一切美好理想,都需要“未来教师”去实现,所以培养这样的教师才是永恒的命题。

  李笑非:未来学校的学习环境将不再是刻板单向的教学空间,它应该是给学生提供无限可能的互动开放空间,构建更适宜学生未来发展的特色课堂,提供让他们自主选择的多元课程,并培养适宜学生的“未来”教师,用教师的精彩“未来”成就学生的“未来”精彩。这是未来学校的发展趋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