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业,是一个躺赢的事儿

 格物方可致知 2016-08-06

菜根谈这篇文章主要谈了『创业经历四部曲』和『创业失败四理由』两个话题,但都是为了指向一个成立的事实:创业是一个躺赢的事儿。本文的语言风格和看问题的视角达到了友尽的地步,请酌情分享。


前几天和好友聊天,谈到一个观点,说刚毕业的大学生出来创业,是一个稳赚不赔的事儿,理由很简单,项目即使失败了,他们非但没啥损失,还增加了一块创过业的荣誉勋章,即使从头再来,也还有时间可以浪荡,就是找个工作,也会因为当过CEO或者联合创始人,起跑线也超人三米。


对于那些融资成功后,却把项目糟蹋完了,那更是赚大了,诚信度低的,to VC一下,说不定车房俱全,即使因为职业操守而没有中饱私囊,最起码因为年少志大,也被媒体供养了一番,算是满足了一下小小虚荣心,以后干啥事儿也因为IP光环而被照应一下。

1


创业是一场流行

后来我一琢磨,这个道理岂止是适用于大学生创业啊,要是放在当下大部分挣扎于创业大潮的loser们来说,一样是个稳赚不赔的行当。


根据专家们统计,在中国这片神奇的沃土上,每分钟诞生8家新公司,创业企业的失败率为80%,而大学生创业失败的概率则达到了95%,小微企业的平均寿命在2.5年左右虽然这个数据悲观的吓人,可是在当下环境里,创业者大可不必有太多的心理负担,因为创业像小苹果一样,成了流行曲,失败算个P啊,那只是爷的一滴眼泪,同样闪烁着晶莹,过把瘾就死没啥,爷玩的就是流行。


万千创业者的涌入,不足为惧,令人惧怕的是,创业不再以成败论英雄,而是对待创业的敬畏之心扭曲成了舒缓筋骨的嘻哈之风。

2


创业四部曲

如果你稍微留意一下当下创业者的败局,你就会轻松摸索出一个近乎模板化的套路,这个套路简直就是创业稳赚不赔的万能公式。为了更系统地展示给各位,我决定把这个套路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创业失败前,第二部分是创业失败后。


在失败前,创业者的总体气场是强悍且充满希望的,尤其是老早就融到资的兄弟们,有一万个可以嘚瑟的理由,公司不注销,就没啥失败可言。在这个阶段里,创业者通常有四部曲可以唱——


第一曲:几个牛逼的合伙人。以前打工时,身边人的背景和自己差不多,可现在是创业了,而且梦想里有“自我价值实现”这个春秋大梦,所以,一般创业者的合伙人团队都挺高大上的,不管是从资历、学历,还是职场经历,都够创始人吹一辈子牛逼的。


第二曲:一个飙到High点的爆款产品。创业哪能没有一个响当当的产品呢,尤其是在这个追求“一针捅破天”的单点突破时代,爆款就是创业公司的标配,虽然团队极力把产品打造成富有实际意义的爆款,可表面意义上的爆款完全虚拟刻画,比如:起一个另类拗口的产品名、搞一句谁也听不懂的slogan、披一套性感到流哈喇子的外包装、刷一票创纪录的销售记录,够媒体小编们写几天的了。


第三曲:几轮光鲜的PR过场。谁说不是呢,不赚钱、不赚名的业,谁去创啊!所以,公司招人需要PR,上新品需要PR,找下一轮融资需要PR,黑一下竞品需要PR,现在的PR都特么的成了公司的呼吸了。至于PR方式,也就是常规的“三件套”:混创业者社群、接受媒体专访、当论坛嘉宾。人前显贵、人后受罪,每一次出台,都是一次心灵的纠缠,木法啊!


第四曲:一场教科书式的促销活动。你前戏足足憋了三个大绝招,要是在最后不玩一把“转化”,会被笑死江湖的。所以,自己约的炮,含着泪也要打完。二话不说,拉大旗、上活动,先把身边能辐射的亲戚朋友吆喝一遍:快都闪开,我要卖货了,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请点个赞。烟雾弹放完,拐角找一间刷宝公司,瞬间把销量就上去了。第二天,铺天盖地的软文覆盖了朋友圈:屮艸芔茻,史上第一销量记录诞生。紧接着,各个互联网营销讲师火速做好课件,搭车到三四线城市玩信息不对称去了。


是的,这四部曲是很多创业公司的经历,而且会在接下来的年岁里轮番上演,如果你还没经历过,对不起,你连说失败的资格都没有。

3


创业者的四个理由

不管怎么说,公司还是到了关门大吉的那一天,这是80%公司的宿命,谁也挣脱不了。作为一名“双创时代”的互联网创业战士,即使倒下,也要尽量摆出一个华丽到足够上封面的姿势。所以,内部信、公开信、告白书等像雪片一样,洒满了大家的朋友圈,文字里透露着爱人般的情深意切和哲人般的缜密逻辑,要不是结果为Failure,我还以为写的是获奖感言呢。


就拿创业者对自己创业失败的复盘来说吧,通常会说出四条——


第一,经济下行,资本寒冬来临。企业over的标志就是,囊中羞涩、难以为继,没储备好过冬的粮草,可不就是歇业了嘛!这个原因很实在,投资机构谨慎了,客观上造成了项目的资金链紧张。但我想说的是,以前好拿钱的时候,也没见谁把融资成功归结于大环境,都说自家项目是个金疙瘩,被资本爱上的。


第二,行业不够成熟,风口不对。创投圈里有个很有意思的事儿,就是投资人喜欢赌赛道,然后创业者也跟着投资所好,最后发现这个赛道因拥挤而成了死胡同,然后创业者把原因甩给了“赛道不成熟,风口不对头”。是的,这又是一条铁骨铮铮的客观原因。


第三,合伙人不匹配,性格不合。因为合伙人闹翻而导致项目失败的,不在少数,在这一块的复盘上,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格局,可你想让一个人在全网公开承认自己的格局有问题,这比杀了他还难,所以,对于此,大伙儿还是喜欢用中国人的方式处理:还是朋友!


第四,认知不足,成长中的代价。段子手们说,创业是一场修行,在乎的不是成败得失,而是经历。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创业路上险象环生,我本凡夫俗子一枚,栽了跟斗,属于常态,但自己创业心不死,来日再战。


就这样,三条客观原因,好不容易写到了一条主观原因,还被塑造成了励志宣言。然后,华丽的辞藻和弱者的姿态,一下子博得了观众们的同情,市场给不了你的,观众的眼神满足你,这就是赤裸裸的人性写照:人们太喜欢原谅弱者,却又看不惯强者。


创业者,在大众的心目中,从来没有输过,因为大众向来不承认自己的平庸。


从准备close the door的那一念起,创业者人生的下一个接盘,就已经料定,要么重整旗鼓,再来一回,要么杀回职场,低调做人。数据显示,大部分人选择了后者,因为大家需要一个角落舔舐伤口,需要静下心来、内观于己。当此时,创业成了职场蜕变的跳板,创业经历成了一个人成长的加速器。


平均2.5年的高密度征战,不知浓缩了职场上多少年的平淡感知,从野蛮生长到羊圈里肆意收割,这样一个跳跃,创业者赢大了,只是在2.5年的结尾,没能用一个响亮的结局来证明自己,但这唯一令人遗憾的证明,还被大众的惯有同情心给冲淡了,所以,从投产比上分析,用心经历的创业者中很少有真正的loser!


保持初心,尊重常识!


特别提示:

1.作者:陈菜根。申请转载,请加微信号:32860813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