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出土的苏轼书乳母任采莲的墓碑,开头有“赵郡苏轼”字样,苏东坡出生在四川眉山,其10世先祖就是大唐的苏味道,苏味道为河北栾城人,成语“模棱两可”“火树银花”的原创。 苏东坡是四川人,因为他生于四川眉山。但是,苏东坡的祖籍是赵郡栾城。赵郡郡治所在地是今天的赵县,而栾城是赵郡的属县。因此,我们也可以说苏东坡是古代石家庄人的后代。 苏东坡的十一世嫡祖是唐朝初期的著名人物苏味道。苏味道才学出众,做官克己奉公,但是因为主张处事“模棱以持两端”而得名“苏模棱”,成语“模棱两可”即因他而生。后来,苏味道被贬眉州,死后归葬祖籍栾城,但有一个儿子留在了眉州,苏东坡就是这个儿子的后代。正是因为苏东坡确认自己的祖籍在赵郡,虽然远隔十代人,对祖籍赵郡仍然感情深厚。苏学专家孔凡礼考证认为,苏东坡在文章、书法的署名、题款或印章中自称“赵郡苏轼”或“赵郡苏氏”多达24处。例如,《乳母任氏墓志铭》:“赵郡苏轼子瞻之乳母任氏,名采莲,眉之眉山人。”《亡妻王氏墓志铭》:“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书鲜于子骏楚词后》、《石氏画苑记》均署名“赵郡苏轼”。苏东坡很多时候也署名“眉山苏轼”,表达他对出生地的感情。 现在,河北省内有多处和苏东坡父子有关的记载和文化遗址。例如,《正定府志》中关于苏轼收徒和赠画的记载,定州的苏东坡任职遗址,曲阳县北岳庙和积渎崖的苏轼手迹石刻,文安县志关于苏洵任主簿的记载,邯郸大名县苏辙的任职记载等,都说明苏东坡父子与河北的多重文化联系。正是因为这些不同地点的紧密联系,才使得苏东坡时常在诗文中表达浓郁的故乡之情。 苏东坡和祖籍河北的感情之缘,是在元祐八年(1093年)八月到次年四月出任定州知州。《定州市志》记载,苏轼“就任半年,尽职尽责,离后定州立‘苏公祠’。现存‘雪浪石’为当年苏轼所爱之物。市博物馆内的‘东坡双槐’为苏轼当时亲手所栽。”清朝康熙年间,“雪浪寒斋”成为定州八景之一。1952年,毛泽东曾到众春园观看雪浪石。苏公祠位于定州城的西南角,祠中有皇帝御碑。 苏东坡在定州任上半年,常以诗文抒发感情,创作了很多的诗词赋文,总共有63首(篇),其中《松醪赋》、《鹤叹》、《雪浪石》都是难得的名篇。 除了诗词歌赋,苏东坡在书法和绘画方面的成就也是独树一帜。他第一个提出“士人画”的名词,这就是“文人画”概念的起源。同时,苏东坡还奠定了文人画的理论基础。他认为,文人画的目的是自娱自乐,不是画工画和宫廷画那样纯粹为了别人,即“经世致用”。因此,他提出画画重视神似,反对形似。他画竹子时,偏偏画红竹,而不画一般的墨竹或者绿竹。有人问他,世上有红竹吗?他反问道,世上有墨竹吗?他画竹子时,还喜欢一笔画完,而不是一节节分开画。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你看竹子是逐节生长的吗? 苏东坡对于诗书画的关系,“诗书画一体”的理念颇有见地,非同凡俗之论。他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意思是书法内心情感的时候,诗书画是逐渐升级的,文人画是最能表达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正因为苏东坡独树一帜的文人画理论,才使得他成为中国历史上成就突出的诗书画三位一体的大文豪。 苏东坡的晚年,常从一个地方贬到另一个地方,从故乡的定州到海南的儋州,北上南下,踏遍九州山河,阅尽官场冷暖。唯一不变的是他达观的心胸,以及对故乡燕赵的浓浓深情。 (作者:彭东航 作者单位: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2012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