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情人节≠情侣节

 耕田书馆 2016-08-07

情人节≠情侣节

/耕田书童

婚恋是任何华人都不可避免的人生大事,免不了要涉及两个常用词:情侣、情人。在中文里,它们一褒一贬,感情色彩,相差天远。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离不了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复兴。所以,有必要为“情侣”、“情侣节”正名。

在很多神话传说中,与春天相对应的,常常是创世、复活、青春、爱情、交配、生育、繁殖等主题,还跟“妇女和婚姻之神”有关;于是,根据这些神话传说设置了许多跟春天有关的节日。比如,根据女娲的神话传说,设置了春节。

古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爱情很神圣,婚姻要慎重;婚恋有规矩,才会有真爱。爱情是自律的产物,婚姻是男女之间符合社会规范的结合。爱情意味着责任,婚姻的美满在于双方对爱情的坚守。婚姻本身是一种社会关系,缔结婚约的双方必须承担责任与义务。“婚姻是具有法的意义的伦理性的爱。”([]黑格尔:《法哲学原理》)

古人,以女为阴,以男为阳,认为夫妻恩爱、婚姻美满是阴阳和谐的体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黄帝内经》)

但是,阴阳的和不是乱和,乱和则为淫。这个“和”,很有讲究,很有学问。人活着要吃饭,不吃饭不行。人生的基本需求,除了吃饭,还有一样东西同样重要,即“男女”。所以,一个饮食卫生,一个男女卫生,成了影响身心健康、子孙后代的两件大事。符合男女卫生的,便是适婚男女。男女卫生,不仅指当事人的无病无痛,还指子孙后代的健健康康。

婚姻乃人生大事,古今中外,都是庄重而严肃的。不少人认为,西方人的爱情是热烈、坦率而直接的,中国人的爱情是内敛、含蓄、坚韧、委婉的。传说。牛郎和织女有天河相隔,为了一天的欢聚宁愿忍受三百多天的孤独寂寞,正是忠贞的表现。牛郎织女每年相聚一次,体现的是不离不弃。现在西方文化非常流行,但传统的爱情观在中国人的心底沉淀了数千年,不会轻易消失。仙女“下”嫁牛郎,典型的“门不当,户不对”,但织女看上的是牛郎的品质,所以这种爱情才能“虽隔银河而不散”。

神话里,织女和牛郎都有两个孩子了,这能算是情侣关系吗?当然不算,而是夫妻关系、老夫老妻。牛郎织女,比喻分居两地的夫妻。牛郎、织女只能在鹊桥一年相会一次的传说,是个爱情悲剧,伤感有余,浪漫不足。穷汉娶个勤劳美丽的老婆,却只能一年一会;因此,有人建议把七夕定为中国的情侣节,对老百姓却不大吉利。道学家们不但不同情这一对小夫妻,反而横加编派。华人需要一个礼赞爱情、祝福婚姻、吉祥喜庆的情侣节,但绝不是七夕节,而是春节。女娲,与伏羲在春节期间成家立室、生儿育女,才传下了如今的人类。显然,这是个爱情喜剧,而春节时的人间婚恋,本身就是以这个故事为神圣依据。春节不仅是团圆节,更是比情侣节范围更大的婚恋节,圆满而喜气,热闹而浪漫;因此,以春节作为情侣节,大吉大利,皆大欢喜。

“在中国,结婚是妇女不可剥夺的权利。充分享受这种权利,她们就有了用来争取其他权利的最好武器,无论是作为一个妻子,还是作为一个母亲。中国人的婚姻并不是个人的事,一个男人并不是娶妻子,而是‘娶媳妇’。一个儿子降生时,习语说:‘生孙子了’。在妇女所有的权利中,最大的权利是做一个母亲。孔子曾经指出,理想的社会是没有‘旷男怨女’,人人都结婚的社会。中国戏剧通常以大团圆结局,并唱道:‘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结婚与离婚是最复杂的社会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无人能够解决。人们迄今还未能发明一个妥善的办法,罗马天主教的办法除外——他们完全否认这个问题的存在。唯一可以肯定的是,结婚是妇女保护自己最安全的办法。”[1]做新娘,是女人一生中最幸福、最神圣的事。通过婚姻,让女人获得妻子的名分,成为家庭的女主人、孩子的妈咪。对于女人,这些都是人生最重要的社会地位。

“家庭是社会经济基本单位,等于一个无限公司。其功能首先是促进该公司生产力的发展,最大化追求家庭共同利益,以及由此为基础的社会地位和话语权。由于家庭利益可以继承,因此家庭应该相对稳定,以利财富的再生产。反过来说,如果家庭过于脆弱,轻易瓦解,必将导致社会生活动荡,社会管理成本增加,以及更多不可控因素的发生,比如妇女权益保障,是否出现新的贫穷,以及儿童教育问题。纽约作为一个成熟的资本主义都市,它在离婚管理上十分审慎,力图维系家庭稳定和社会稳定。首先,离婚不会到结婚登记处办理。其次,纽约州离婚必须经法庭判决方能生效。此外,纽约对离婚设有三个月冷静期,即便双方谈好条件同意离婚,状子交到法庭后三个月没人搭理你,三个月后法庭才开始排队审理。纽约连结婚都有24小时冷静期,一天内悔约可撤回申请,不算离婚。”(陈九:“中国亟需改革轻率的离婚制度”)

可见,无论中美,主流的爱情观,都是褒奖情侣、鄙视情人。情人,指情夫、情妇,牵涉“西方的性解放”,不严肃,不庄重,有破坏家庭之嫌。河南淮阳太昊陵的人祖庙会上,丈夫若是有外遇,妻子则会按第三者的模样扎一小人,在太昊陵庙会上烧了,希望丈夫回到自己的身边,俗称“烧小三”。俗话说:“万恶淫为首。”情人是游戏的过客,始乱终弃是其末路;情侣是责任的对象,终成眷属是其归宿。

“中国是没有情人节的。情人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什么概念呢?情人是婚外恋,是不正当的男女关系,西方允许有情人,但是他们也认为情人不道德的,前年戴安娜过世10周年的时候,英国举办了一个追思会,当时英国王室就发表了一个慎重的声明,不欢迎卡米拉参加,记者问他们为何,他们说他在戴安娜还在世的时候,卡米拉就跟查尔斯有情人关系,所以这个人是不道德的。他们允许有情人,但是也觉得情人是不道德的,特别在我们珠江三角洲,过去情人是要浸猪笼的。把你放在一个猪笼里面,里面放一个大石头,把你放到江里去淹死。”(叶春生:“春节——传统与现代”)

最早的宗教是氏族制的伴生物,故称氏族宗教;氏族是婚姻从內婚制向外婚制转变的产物,图腾制是氏族宗教的核心;因此,宗教从来都跟爱情有关。比如:①萨满教是满族最深层的精神支柱。当初各部落间争战时,战胜者首先就要捣毁对方的祭神场所。作为人生旅途中与生死并列的婚姻大事,由萨满引导,祭拜诸神。由于满族婚礼与信仰相融,使得清帝的大婚洞房与祭神地,成为毗邻。②“在欧洲,婚姻的圣礼和神圣的合法性是教会赋予的,而合法性的权威,教会说,是来自神。不过,我说这只是个表面的、形式上的认可。婚姻的神圣,其真实的、真正的、内在的合法性,就像我们在所有的没有教会宗教的国家见到的那样,是荣誉感,是男女之间的君子之法。中国婚姻的最后一个仪式——庙见,在祭祀的庙殿里宣告的仪式。在中国,每一个有名望的家族,甚至是最贫穷的人家都有这样的祖庙或祠堂。这种带有一个牌位或在墙上贴有红纸的祖庙、祭堂或祠堂,在中国,它们是孔子的国家宗教的教堂,相当于基督教国家中的教会宗教的教堂。”[2]

西方的“瓦伦丁节”(Valenti ne's Day)或“圣瓦伦丁节”(St. Valentin ne's Day),纪念的是一位叫瓦伦丁(Valentine,又译作瓦连丁、瓦伦廷、华伦泰、瓦伦登)的基督教神甫、修士,具体说法很多,比如:

1.情人节,又名圣华伦泰节,在西历的214日。情人在这天互送巧克力、贺卡和花,用以表达爱意或友好。这节日原来纪念两位同是叫华伦泰的基督宗教初期教会殉道圣人。《布鲁尔的警句与寓言辞典》说:‘圣华伦泰是个罗马教士,由于援助受逼害的基督徒而系身囹圄。他后来皈信基督教。最后被人用棍棒打死,卒于214日。’这个节日很可能与古罗马的牧神节或雀鸟交配的季节有关。古罗马时,214日是为表示对约娜的尊敬而设的节日。约娜是罗马众神的皇后,罗马人将她尊奉为妇女和婚姻之神。215日则叫‘卢帕撒拉节’,表示对约娜治下的其他众神表示尊敬。在古罗马,年轻人和少女的生活是被严格分开的。然而,在卢帕撒拉节,小伙子们可以选择一个自己心爱的姑娘的名字刻在花瓶上。这样,过节的时候,小伙子就可以与自己选择的姑娘一起跳舞。如果姑娘也对小伙子有意的话,便可一直配对,最终他们会坠入爱河并步入教堂结婚。后人为此而将每年的224日定为情人节。”(中华民俗节庆网)

2.“有些民族的传统节日体系,往往是以宗教纪念日作为基础和核心而设置的。情人节最初是为纪念神甫圣瓦连丁而设立。这位神甫不顾朝廷的禁令,在教堂替有情人主持婚礼。”(刘魁立:“春节是生活之树上迎春的花朵”)

3.“每年214日的情人节,又叫‘圣瓦伦廷节’。相传古罗马好战的暴君克劳多斯为了征兵作战,不许青年们恋爱结婚。修士瓦伦廷却反对战争,同情青年们的遭遇,偷偷地为许多青年主持婚礼。结果,国王将他投入地牢,受尽折磨而死。悲伤的人们将他安葬于圣普拉教堂,下葬的这天正是西元170214日。后来,这个日子逐步演变成了情人节。”(柯杨:“传统民族节日与国际文化交流”)

通过这些让人肃然起敬的婚恋故事,可知当年的中译英,未能做到“信达雅”:“情人节”是“情侣节”之误,一字之错,褒贬颠倒。因此,应把祝福情侣的佳节,称作“情侣节”或“婚恋节”。

注释:

[1]林语堂:《中国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20-139页。

[2]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第28-58页。庙见,即新妇拜祖,流行于汉族,指新妇拜见舅姑后的三个月,入祖庙拜祖,即“选择吉日登祢,成妇之义”。周礼规定,新妇只有拜了庙祖,才能正式取得夫家之妇人的资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