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俞敏洪再造新东方

 AndLib 2016-08-09


全文约3500字,建议阅读时间10分钟

文/王庆丰,本刊记者

编辑/陈志强



宁愿死在改变的路上,

也不要死在原来的基因里。



“过去有很多人骂我,说新东方落后,因为新东方用互联网改造教育太慢了,我忍气吞声到今天,现在终于看到一批批在线教育死掉了。”

随着新东方网成功登陆新三板,曾不止一次声称后悔让新东方上市的俞敏洪,把他的第二个孩子——新东方线上业务也分拆上市了。

对在线教育、资本市场,俞敏洪都在改变,他说,“宁愿死在改变路上,也不要死在原来的基因里。”



在线教育的“百团大战”


我们把时间回拔到2013年。

在那个无O2O不欢,开口闭口谈免费的时代,人们发现传统在线教育行业也“落伍”了,根据Wind数据,在线教育O2O平台以平均每月两家的速度疯狂生长。

他们以免费、低价疯狂掠夺用户,以至于被戏称唯一的商业模式就是——烧钱!耗到别人倒下!

雷军旗下的欢聚时代连续进行了两轮并购,分别并购了郑仁强雅思在线教学团队和北京环球兴学,马云则先是在VIPABC身上领投B轮,又布局超级课程表App。BAT接连入局,把在线教育吹到了风口之上。

据易观国际统计,2013-2015年,做在线教育的O2O平台达到数百家之多,史称在线教育领域的“百团大战”。



▲市场上掀起在线教育的“狂风”


剩者为王


这波腥风血雨,连新东方这样的教育行业老大也无法幸免,新东方在2013年出现了亏损,这是自2007年以来的首次亏损。

所有杀红眼的在线教育O2O平台都在为寻找A轮、B轮甚至E轮风投苦苦挣扎,没有多少人能向投资人清晰回答赢利模式在哪儿,靠谱的财务平衡计划。

创业者都幻想成为下一个刘强东,然而能容忍不赚钱的投资人被埋在了一个又一个坑里,成了稀缺物种。进入2015年,一场以“去泡沫”为背景的资本寒冬为血雨腥风的在线教育资本市场画上了句号。

去年,关闭的在线教育的O2O平台达60家之多,其中不乏创业明星的产品。比如世纪佳缘网创始人龚海燕的梯子网、那好网都先后遭遇滑铁卢。

世上最悲哀的事就是市场培育起来了,创业企业却破产了,留下的市场空白让撑下来的剩者兴奋不已。

在在线教育领域憋屈已久的俞敏洪,果断出手了,他把新东方旗下的在线教育业务分拆上市(简称新东方网),从他的上市招股书里,我们能嗅出满满的雄心。


部分在线教育的O2O平台死亡名单及存活时间

那好网

3个月

教育

7个月

梯子网

14个月

勤学客

14个月

粉笔网

15个月

热线英语

18个月

LinuxCast

21个月

优教成长

22个月

悠课网

24个月

贴身家教/114答疑网

26个月

学习虫

36个月

枇杷树

107个月

72人拜师网

83个月

秀才网

78个月

酷伴网

67个月

满分网(满分100)

39个月

波普城大学网

59个月

乐而思

39个月


大市场,“小”企业



在艾端咨询的《2015年中国在线教育平台研究报告》中,中国在线教育市场容量在2015年有1192亿元,2018年将达到2000亿元以上。这个市场很大,但是容量正在饱合,增长速率变平,甚至在2018年出现行业“拐点”。



回头看新东方网的招股书,2014年营收2.16亿元,营业利润却只有921.8万元;2015年营收3.18亿元,营业利润仅1456.4万元。

作为一家2005年正式上线,拥有新东方雄厚师资、管理资源,国内首批专业在线教育的元老级网站,如此业绩多少让人感到意外。营收够得上创业板标准,却不够亮眼,这或许也是俞敏洪退而求其次,选择在新三板上市的原因之一。

当下新三板虽然号称拥有8000家上市企业,但真正优质的“明星企业”仍然稀缺。比如,7月份才上市的神州优车,受到投资人追捧,截至8月1日收盘累计涨幅超过15%,市盈率达到了惊人的14905.9倍,短短一月市值就做到了新三板第二。

毫无悬念,头顶着“新东方”光环的新东方网,也会是新三板中一颗冉冉上升的“明星”。

只是我们在追逐这颗新星时,还需保持一份冷静,他的营收体量表明他在线教育市场并未成长为真正的巨兽级企业,盈收也只是微利。

同样,另一家新晋在美国上市的在线教育“明星”企业51talk也存在这个问题,据其招股书披露,其2014年、2015年营收分别是5220万元和1.547亿元,利润却是-1.117亿元和-3.271亿元。


不赚钱的秘密


戴着一顶光鲜的“在线教育”高帽,营收数据年年增长,毛利率也很高,但是净利润却很难看。我们不禁要问,这个曾让无数创业团队趋之若鹜的“在线教育”怎么了?



新东方网的招股书显示,新东方销售费用占比很高,2015年全年营收才3.18亿元,销售费用支出就达到了1.23亿元。而51talk的2015年营收是1.547亿元,其销售费用支出也高达2.97亿元。

可以说,在线教育平台把相当多的资金都投到了品牌宣传、产品推广、销售渠道搭建上。

“百团大战”的后遗症太深,消费者已经养成了免费习惯。

欢聚时代在2014年推出100教育,号称免费的托福、雅思强化班,要把免费变成一种商业模式。虽然市场已证明,以免费、低价吸引用户,然后再转化成VIP、一对一的模式行不通,因为无论是托福、雅思、考研,还是各种职业类考试,基本都是一次性交易。用户考完了,过了就不会再来你这儿了;没过可能也不会再来,用户可能会换一个免费的在线教育平台再试一次。这是很普遍的用户行为,也是人性。

消费者实实在在地享受了一把免费教育的好处,如今再让他们转变观念接受付费服务。显然,除了业务再造,还要加大宣传投入,增加企业的获客成本,在企业财报上体现为销售端费用居高不下。

此外,还有一个主要原因。

教育行业非常讲究口碑相传,听说某老师授课好,方圆几公里的学生都会慕名而来。以前,俞敏洪的一堂大课座数百人,听罢大家出去向别人宣传都说好,一次能影响上千人,传播效果很好。

如今,在线教育更强调1对1教学、小班直播模式,加上用户分流,一堂在线教育课程能带来的口碑传播反而不如线下,没有口碑带来的流量效应,企业更需要在各种销售端砸钱做宣传。

在51talk的招股书里,我们看到仅是电话推销这一块,费用就高达数千万元,而51talk全年营收才1.547亿元,营销费用“吞噬”了营收的大头。

不投入营销费用,没有持续的用户流量,企业经营无法持续。做营销,往往意味着销售费用居高不下,考验的是企业的现金流能力和生存能力。


俞敏洪的决心



把新东方网分拆上市只是第一步,俞敏洪的大招是剑指K12。根据艾端咨询的《2015年中国在线教育平台研究报告》,大学生教育、职业教育在在线教育市场中的占比逐年萎缩。而以中小学生为主的K12教育做为增量市场,在在线教育市场中的占比逐年扩大。



体现在新东方网的招股书里,2014-2015年中小学生付费用户分别是1.95万人和4.83万人,增速高达147.65%。这个增速仅次于新东方网的四、六级英文付费用户和语言学习付费用户的增长速率,排在第三。




K12这类群体,更喜欢直播模式。K12的学生学习时间是固定的,每天上课、放学、回家,在家长的监督下以固定的时间段接收直播模式在线教育,大学生群体的学习特征也多是如此。

我们看到新东方网的招股书里披露,直播类产品的用户数飞速增长,2015年的增速高达599.08%,达到22.25万名,几乎占据在线教育用户的半壁江山。

问题是,新东方网的老师全部为兼职老师,公司与老师以课时结算。以往,新东方网以录播的方式,只需支付兼职老师一次钱,就可反复向用户或企业提供服务并获得收入。如今,随着新东方网切入K12领域,同时使用直播产品的用户占到总用户的45.62%,新东方网的课程成本(包括老师薪酬)也就创下了新高,最终影响到企业毛利率。

51talk同样如此,他的主营业务放在K12的直播和1对1教学,毛利率只能保持在50%左右,而东方网2015年毛利率为68.92%。

为了避免毛利率下降,提高直播产品的客单价是唯一选择。

51talk在2014年时学生的人均客单价是4200元,2015年提高到了5200元。人均客单价的提升,背后是各种促销活动、流量购买、电话销售、营销推广。这又回到了之前的死结——在线教育的销售费用这块已经很高,不断加大的投入也会加大企业现金流的负担。

如何解决流量入口的问题?




据新东方网招股书披露,俞敏洪大手笔引入腾讯战略投资,林芝腾讯以3.2亿元投资新东方网,拿到了不菲的12.5%股权,成为了“二当家”。腾讯社交网络事业群总裁汤道生成为了新东方网的董事。

一个资源在线上,有流量有入口有关系。另一个资源在线下,有老师有教学经验有师生关系。腾讯作为第二大股东,肯定会免费为新东方网导入大量流量,减轻新东方网在销售费用这块的压力,这是俞敏洪梦寐以求的。他可以放手一搏,专心在K12和直播教育上大展拳脚。

至于腾讯的利益,流量变成了新东方网的股东权益,完成在在线教育的布局,也属美事一桩。




值得警惕的是,这不是新东方网头一次与流量入口合作。招股说明书显示,新东方网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曾经有过战略合作,原以为会成就一段甜蜜的婚姻,但从数据上看却算不上一次成功的结合。2014年,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为新东方网带来营收1542.8万元。到2015年,这一数字便下降为828.5万元了。

与流量入口合作,潜在客户是否是真实客户?如何进行用户转化?转化率有多高?能否带来持续消费?对于没有雄心的在线教育企业来说,赚一笔快钱聊胜于无。但是对于已经占据了线下教育领先地位的俞敏洪来说,这绝不是他想要的。

2013年时,俞敏洪曾一度认为如果新东方不上市,将会做的更好。现在,接连登陆新三板、引入腾讯投资,这背后,正是俞敏洪再造一个新东方的决心。  V 


编辑辛苦啦!我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