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元坝气田,我看见这世界就在我眼前

 工农商学兵 2016-08-09

暑假观察
 
一提到中央企业,一些人本能地会贴上“垄断”、“铁饭碗”、“高福利”等标签,甚至仿佛一个人进了中央企业就可以赢得一切……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7月24—30日,壳壳有幸参加了中国青年报社组织的“全国大学生记者训练营”,与来自16所高校的17名大学生记者一起,走进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石化”)的生产第一线。一周下来,我能想到的对中央企业最贴切的形容或许就是:
 
“你只看到别人表面的光鲜亮丽,却没有看到他们的汗水和付出。”



全国大学生记者训练营五周年庆典



国科大学子刘翼豪、韩扬眉参加全国大学生记者训练营

(元坝气田站)


什么叫一线?什么叫基层?

从北京到成都,1800公里的距离,14个小时的动车。四川的同学们,没错,壳壳就是到你们天府之国去了!不过,原谅壳壳不和你们打招呼,抵达成都后,又驱车四个半小时,赶往我们的目的地——中国石化元坝气田。话说后面这320公里的山路,一路群山绵延、崎岖曲折、颠簸坎坷,让我反复吟诵那句名言:“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青山绿水,群山环绕

 
最后,壳壳终于到达元坝气田。江苏、浙江、湖北三省的同学不要走开,再把你们在重庆、上海、江西、安徽的同学拉过来围观——这元坝气田是咱们国家“西气东输”的重要气源地之一,如果它“感冒”,长江流域这六省二市的同学家里可能做不成饭、烧不开水。
 

咱们说点带技术含量的~~元坝气田是中国石化继普光气田之后,在四川盆地发现的又一个千亿立方储量的大型海相气田,也是目前我国第二大酸性气田。它位于四川省广元、南充、巴中境内,矿权面积3200多平方千米。据了解,元坝气田气藏平均6700米,具有超深、高温、高含硫、压力系统复杂等特点,是世界上建设难度最大、风险最高的气田之一,也是我国首个超深、高含硫生物礁大气田。



检测水样中氯离子含量

 
来到元坝气田,突然发现,我们平常想到的中央企业,是城市里的中央企业总部大楼;我们看到的“中国石化”,是加油站的蓝色制服。远离城市、环境艰苦、高风险、高强度,这些才是最真实的一线“石化人”工作和生活的写照。
 
元坝气田净化厂现有职工327人,平均年龄31岁。其中本科毕业生和硕士毕业生占到了大部分。交通闭塞、对外沟通困难、远离家人朋友,是气田一线最大的问题。
 
在人们想象中,中央企业员工每天坐在办公室里喝咖啡就可以拿高薪,事实上,这只是大家的臆断罢了。作为石油化工企业,在油气田、在炼化厂、在加油站一线的基层员工才是中国石化的绝对主体。倘若他们都在办公桌前翘着二郎腿,那么我们汽车的汽油又是谁加的,我们每天所使用的天然气又是从哪来的呢?
 
什么是一线?一线,就是从城市的高楼大厦到山野的荒凉崎岖;一线,就是从都市的热闹繁华到乡野的寂寞冷清;一线,就是从办公室里的空调暖气到工地上的酷暑寒冬。

“单调,寂寞”——每个人都必须面对

邹中军是元坝气田的一名环境监测员,在监测站工作已经八年了。我在和他聊天时,无意中发现他的手机屏保是与女儿的一张合照。由于工作原因,正常情况下,他每个月只能回家一趟。“回家的那天,我早上6点出发,倒几趟中巴后去到南充火车站,最后再坐火车回到达州。基本到家就已经下午三四点了。”邹中军说道。
 
今年,他的女儿刚刚小升初。谈起妻子和女儿,他心中充满了愧疚。每天下班后,他都会用微信与妻子女儿视频聊天,只有这个时候,他才感觉到来自远方的家的温暖。
 

在元坝气田,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每当晚上下班后,如果你去到宿舍楼,你会发现很多职工都在与远方的亲人打电话。



 
“单调,寂寞”,或许这就是元坝气田工人的内心感受。
 

“气田的生活区离最近的城镇都有30多分钟的车程,而且镇上除了赶集时热闹些,平时也没有什么好玩的。这里的生活挺单调枯燥的。”元坝净化厂党群工作部的刘滢说道,“因此,我们经常在厂内举办各类活动,搞联欢晚会,为的就是帮助这里的职工活跃气氛,排遣情绪压力。”



采集大气样本

 
在元坝气田生产建设的关键时期,一线工人们更是没日没夜地投身于工作,几乎每年春节都不回家。西南油气分公司副总工程师、元坝气田开发建设项目部常务副经理刘言,更是将这种对事业的忠诚和责任演绎到了极致。结婚25年,夫妻两地分居近17年,刘言先后在气田前线度过了7个春节。老人身体不好,妻子长年在老家照顾,可是刘言的生活和身体也让她担心牵挂,他们有个约定,每隔两天都打个电话,由刘言“汇报”身体、生活情况。
 
“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这句话用在这些“石化人”身上,真的再合适不过了。

蓝天与工厂可以兼得吗?

碧水蓝天、山清水秀,很难想象这样的词汇会与一个大中型的化工基地产生联系。然而,就在元坝气田,其周围环境完全可以用这一类形容词来描述,并且毫无夸张成分。
 

“刚开始听说这里要建化工厂,村民们大都是反对,觉得工厂会带来污染和破坏。后来,村支书和中国石化的员工每家每户地来做工作。”净化厂旁边大坪村的农户苟有芳这样说道,“工厂建起来后,并没有出现大伙之前想象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每个季度,元坝净化厂都会派人到村里来监测气样和水样。我们老两口在这里住了一辈子了,现在这里环境挺好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



环境检测员张优幽正在采集水样

 
长期以来,在人们印象中,谈起“化工厂”,总会与“污染”、“灰色”、“毒害”等联系起来,仿佛化工厂就是环境的梦魇,就是生态的破坏者。然而,当你亲身来到元坝气田,你会发现这样的刻板印象完全站不住脚——工厂周围青山环绕,郁郁葱葱,湛蓝的天空毫无霾色,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蓝天与工厂可兼得焉?元坝气田就是最好的例证。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现在是网络时代,也是快节奏的时代,似乎每个人都变得浮躁起来。人人都能坐在电脑前对千万里之外的事情坐而论道。仿佛只要在互联网上搜索一下,自己就可以成为某某领域的专家,就有了品头论足、指手画脚的资本,哪怕自己明明一无所知、一窍不通。
 
殊不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用脚走出来的结论,用眼看出来的景象,用笔算出来的数据,比只用耳听过来的“事实”要实在和可靠得多。
 

这不禁令我想起近几年来炒得很火的“PX项目风波”、“转基因食品论战”。试问,有多少人真正理解这些科学术语,又有多少人“听风就是雨”,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体验佩戴空气呼吸器

 
网络时代,每个人都有了麦克风,每个人都有评论和质疑的平台,但无论你此刻听到什么,亦或是想要表达什么,请一定要理性,不要再自以为是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当你感到迷惑时,不妨亲自去一趟现场,亲自做一下调查。最不济,也要找一下公信力较高的权威媒体看一下客观报道。或许,你之前的印象会被完全打破;或许,你就会成为发现真相的那一个人。
 
毕竟,离现场越近,也就离真相越近。



看官可有什么想与果果分享的?
投个稿告诉我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