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地名看广东台山下川岛沧海桑田的变迁

 老刘tdrhg 2016-08-10

作者:赖福荣 来源:《江门日报》 

从地名看广东台山下川岛沧海桑田的变迁

地名是记录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它不仅是客观符号,更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名片和精神生态所指,承载了大量的个体记忆与情感,使其打上深深的历史烙印,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下川岛的地名,蕴涵着丰富的地理历史信息,提示后人去探讨和解读。

下川岛位于台山市南面海外,岛北面与大陆海宴的望头相距6.25公里。岛呈东北至西南走向,长19.11公里,最宽8.35公里,最窄4.05公里,岸线长82.45公里,面积98平方公里。下川岛古称“下川山”或“下川洲”。

下川,早在侏罗纪末(2.04至1.30亿年前),燕山运动结束海浸,使下川岛隆起,但中部下降,形成地堑,有了下川岛的雏形。到了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与海宴望头、广海甫草迳等地区,产生“大海退”,有了陆洲。“下川海区随着全新世以来以上升为主的地壳升降运动,使沿岸普遍提升,现在的岸线定型于汉代,约2000年”(《川山群岛海岛资源综合调查报告》)。

从下川岛地名所隐藏的历史信息,可读到下川岛沧海桑田的变迁。

略尾圩是原下川镇府的所在地,是下川的中心地带,也是下川最大的平原——川中平原(古称大滩洞)的腹地,可在古代,这一带却是汪洋大海,其名字和周围村庄的名字默默告诉着后人:东面的南角咀、水洋、南北洋、平埠、塔边、淡水坑村,东北边的横山村,西边的北埗、中埗、下埗村,再下是侯王庙(现为下川中学宿舍),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古代“大滩洞”的画面。由于下川岛的地理位置,是海上航行的必经之路,古时木帆船为安全航行,多是靠岸而行,从泉州、广州往海南、南洋、马六甲海峡到印度洋的船只都会在此停泊,形成海上驿站。“大滩洞”三面环山,西南面向海,是船只避风的天然良港。南来北往的商船加上本岛的渔船桅杆林立,渔帆点点,频繁进出,海边有灯塔指引,进来添加淡水,到平整的埠市补充生活用品和船用物资,再停靠埗头休整,出发时到侯王庙祭拜侯王菩萨,祈求保佑路途平安,一帆风顺。关于略尾名字的由来,略者,界也,是浅水区与深水区的交界处,再往南,便是浩瀚的南海了。“大滩洞”现在是一片良田,在哪个地方深挖下去,都能找到海底古生物遗骸,如贝壳等。上世纪90年代,月山村民搞农田水利建设时还挖到成片炭化的古红树林树头。

下川岛东部的川东,古称东涌,现在的川东小平原古时也是泽国一片,东西两面是分隔开的。东边的村前村,西边的东涌村、龟山村和曲龙村,向我们暗示:北面的东涌口海波连着南边的大湾海——不大,海涌而已。村前村是指村的前面是洁白的沙滩,龟山村是海龟产卵之地,而曲龙村则是村口的海岸线似曲曲弯弯的长龙。现在村前村口的沙坝,茅湾村口的沙堆,是最鲜活的例证。

下川岛四面环海,由于长期受洋流、台风和海浪的外力作用,形成许多海湾和沙滩。一般的格局是沙滩内有老沙坝(堤),沙坝内为地理学称的潟湖沉积小平原,均为淤泥沙质,然后是村庄,背后是大山,风水学称为背山面水。据考证,古人以几种特性起名:1、以物产命名,如竹湾、茅湾、荔枝湾、槟榔湾、牛圹湾、獭湾、黄花湾;2、以坐向命名,如南澳湾、北风湾、东湾,但向西的湾头没有叫西湾的,猜是古人迷信,有“日落西山”之嫌;3、以大小命名,如大湾、大涵湾、细独湾、细澳湾等。湾头内的潟湖小平地都开发为良田,背山有山货,面海有水产品,勤劳人家都可以解决温饱。上世纪40年代的大饥荒,台山人大量出洋谋生,而下川人较少,与此有关,也与茫茫大海阻隔,信息不灵,交通不便有关。

下川岛海区周围还有为数不少的小岛、明礁及干出礁(退潮后露出海面)环绕着主岛,除了漭洲岛有人居住外,其它为无人岛。这些小岛古人称为洲,大多以形象取名,如木壳洲、琵琶洲、山猪洲、笔架洲、扫杆洲、狮子洲;有以岛上动物取之,如黄猄洲、鹰洲、漭洲、燕子洲、白鹤洲;至于王府洲,则是公元1279年元宋崖门海战后,南宋的残部南下到达王府洲,建立南宋最后一个王府而得名。

悠悠岁月,斗转星移,潮涨潮退,多少风流人物随浪而去,唯有不变的地名,千载流传,向后人隐示它的往昔,勾起我们无限的遐思。看今天,黄猄洲里无黄猄,燕子洲里无燕子,白鹤也与仙人去,此地空余白鹤洲……下川岛的地理变迁,也告诫我们人类:要树立“地球乃一国,万众皆其民”的思维,善待地球,否则,也有桑田沧海的那一天!

下川岛地名,好一本地理教科书。

上川:“海上丝路”的重要节点

作者:陈方欢  来源:《江门日报》

从地名看广东台山下川岛沧海桑田的变迁

《江门日报》2015年9月28日版面截图 

从地名看广东台山下川岛沧海桑田的变迁

上川岛上的圣方济各·沙勿略墓园是葡萄牙人早期来华活动的历史见证。

从地名看广东台山下川岛沧海桑田的变迁

上川岛飞沙滩曾是国内炙手可热的滨海旅游地。

从地名看广东台山下川岛沧海桑田的变迁

石笋是当年葡萄牙人在上川岛活动的见证。

从地名看广东台山下川岛沧海桑田的变迁

曾经的上川镇政府所在地现在已挂牌为上川办事处。

在台山市的西南部,有一座上川岛。它屹立于南海之中,东邻港澳及珠海经济特区,距香港、澳门分别为87海里和58海里,距大陆山咀码头9.8海里。

上川岛岛屿面积157平方公里,有“南海碧波出芙蓉”之称,有很多迷人的海滩,如东海岸的金沙滩、飞沙滩、银沙滩,绵延十公里,是度假旅游的上乘之地。其中,被誉为“东方夏威夷”的飞沙滩旅游区,全长4800米、宽420米,沙质洁白、坡度平缓、海水清澈,素负“南海第一滩”的盛名。

上川岛在2003年以前还是一个海岛镇。为了整合资源,使上川岛和下川岛得到更好的发展,2003年12月15日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合并上川和下川两镇,加上原海宴镇的山咀大海村委会和广海镇的甫草村委会,成立川岛镇。

早于澳门城的中葡贸易据点

作为江门市域内拥有最大海域的台山,远在宋朝时期,其对外贸易和交往就已经十分活跃,属于南海航线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而上川岛是商船的必经之地,被葡萄牙人称为“贸易之岛”,是葡萄牙对华贸易的最早据点,并早于澳门城的兴建。

在上川岛的一个海滩,每走几步就会见到有一些青花瓷碎片,不仅在海滩上,山上也有,当地人称此地为“花碗坪”。

花碗坪遗迹的青花瓷器碎片,是明朝正德9年至明嘉靖36年间景德镇的民窑产品。明朝时期,葡萄牙商队到达上川岛,在此立下一个“发现碑”,当地人称“石笋”,并在此走私贸易。上川岛不仅是葡萄牙人走私贸易的一个据点,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节点。青花瓷碎片,即是中葡走私贸易的遗留物。

1552年9月15日,著名的传教士圣方济各·沙勿略抵达上川岛。他试图借助从事中葡海上贸易活动的商人的帮助,秘密偷渡进入广州。然而,不幸的是,圣方济各·沙勿略还没来得及找人帮忙,就在上川岛染病身亡,无法实现来华传教的夙愿。如今,上川岛还有他的墓园,墓园位于上川岛象山西麓,内有一座哥特式小教堂,玲珑的尖顶隐隐浮现于树丛之间。

圣方济各·沙勿略墓园不仅是葡萄牙人早期来华活动的历史见证,也是江门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化遗产。

海滨旅游一度炙手可热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上川岛开始着手开发滨海旅游,走在国内旅游发展的前列,成为炙手可热的滨海旅游地,甚至一度成为台山形象的代名词。

上川岛飞沙滩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上川旅游业的发祥地。1984年4月沙滩支起了20顶帐篷,宣布度假区开业。1992年省府批准成立川岛旅游试验区后,上川镇政府抓住机遇吸引资金6亿元人民币,在昔日贫瘠荒芜的沙地建起了33座富丽堂皇的度假酒店。

旅游手册是这样介绍飞沙滩的:漫步飞沙滩,白沙如雪,波光粼粼,如美丽的图画。清晨,观海上日出,霞光万道,水澈沙白,令人心旷神怡。午间,海浴冲浪,其乐无穷。游人可以三五成群地凭借水床、救生圈等冲浪嬉水,或乘玩水上降落伞、水上摩托、帆板、滑浪板,与天公、龙王一比高低,同时,还可卧滩浴日,临海垂钓,在沙滩上捉蟹,自得其乐。傍晚,海滩漫步,浅水拾贝,对月踏歌,迎风漫舞,良多情趣。至于夜观渔火,月夜钓鱼,烧烤野餐,情意倍添。若信步林中,纳凉聊天,或住帐篷露营海滩细听浪语涛声,诗意更浓。

那时的飞沙滩可以说是台山,乃至广东最令人神往的地方之一。

伴随国内滨海旅游地的不断崛起,上川岛的知名度及市场影响力日益下滑,甚至发展比不过邻近的下川岛。一方面是品牌性旅游产品竞争力日渐衰微,另一方面是缺乏有效的资源挖掘和空间整合。

“海上丝路”旅游带来发展新机遇

2014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将“丝路旅游”上升到国家高度。该意见指出要通过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来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增强旅游发展动力。

台山是海上丝绸之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的海洋文化及贸易文化对台山的城市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而台山“海丝文化”资源主要集中于上川岛及周边乡镇,其中上川岛自上世纪起便已成为国内知名的海岛旅游景区,发展最具潜力。

针对“海丝”项目的开发与策划,《台山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提出,要根据不同的游客,打造出大众观光、休闲度假及专业体验三个层次的旅游项目。大众观光项目主要面向一般的大众游客,包括博物馆、旅游节庆活动等产品;休闲度假项目以主题度假村、特色村落及主题公园等为主,将“海丝文化”融入其中;专业体验产品面向“海丝”研究爱好者,主要开发仿古商船、水下考古、文物研究及论坛等项目。

这些项目主要集中在上川岛,这为上川岛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点评

“海丝”是上川不可错失的发展机遇

马国华(前川岛旅游办主任)

上川岛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上有其独到的一笔,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中转站和主要贸易场所。中外史学界对上川岛是葡萄牙人早期对华贸易据点的论断早已形成共识。而上川岛附属的岛屿——乌猪洲,是明清时期商船番舶往来中国南海、印度洋等地航路上的重要航标。成书于十六世纪的航海秘籍《顺风相送》中有不少关于以乌猪山为标志的往来西洋的航路记载。岛上有一座都公庙,当时从乌猪洲过往的国内外海舶商船,都要举行神圣的仪式,以获得这位海神的庇佑。

上川岛应该深入挖掘历史,保存好文物,进一步发展旅游业,辐射整个川岛,乃至拉动台山至整个江门地区的旅游业。

(百家讲坛网www.编辑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