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簋(guǐ) 今天介绍的是一件陕西出土的青铜器。陕西向来是中国的文物大省,遍地都有文物贩子,似乎每家都有几件拿的出手的宝贝。这些很大程度上由陕西的历史地位决定。陕西在汉民族东迁之前,一直是中原文明的中心,而秦、汉、唐这些有名的盛世都定都省会西安,更留下了数不清的文化遗产。其实,早在西周,西安就已经是天下都城了。周武王姬发战胜了纣王,建立西周,定都镐京,就是现在的西安。为什么要提到这些呢?因为利簋和武王伐纣有很大的联系,更和现代人了解武王伐纣有很大的联系。 利簋(现藏于北京国家博物馆)和大多数簋一样,采用了上圆下方的形制,体现了古人“天圆地方”的古老观念。上半部分的主器腹部饰有兽面纹,两侧有一对兽耳,这是西周才出现的新样式。圈足连铸下部方座,腹部也有兽面纹,一上一下两张兽面所呈现出的狰狞恐怖具有一种神秘的威严感。 利簋铭文 利簋的外形算不上华美,它真正的价值在于铭文。利簋的腹中有铭文33字:“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sù)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右史利金,用作檀(tán)公宝尊彝。” 就是说周武王征伐商纣王。一夜之间就将商灭亡,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领了朝歌。在第八天后的辛未日,武王在阑师(地名)论功行赏,赐给右史(官职)利(人名)许多青铜,右史利用其为祖先檀公作此祭器,以纪念先祖檀公。 利簋的名字自然得于主人利,铭文说白了就是利在战后有了功绩,得到赏赐。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古往今来的臣子不都是这样的吗?但是独特的地方在于这场战争可不一般,这就是著名的“牧野之战”。因此,也有人把利簋成为“武王伐商簋”。 伐商就伐商呗,千年来描写这场战争的材料可一点也不稀少,连《封神演义》这样的通俗小说都有记载,利簋这几十个字又算得了什么呢? 问题在于这些材料大多莫衷一是,对周武王到底在哪一年建立西周有着很大的出入。中外学者根据各自对文献和西周历法的理解立说,对武王克商的年代形成了至少44种结论,最早的为公元前1130年,最晚的为公元前1018年,前后相差112年。这可不得了,按理说从商以后中国的历史就是信史,怎么连这么重要的事件的时间都不能确定呢? 实际上,中华文明虽然具有悠久的历史,然而真正有文献记载的年代却开始于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此前的历史年代都是模糊不清的。如果不能对中华文明之初的先秦时代进行明确的时间测定,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在1996年发起了“夏商周断代工程”,通过考古、历史、天文等多个角度对当时的历史进行还原。而确定武王灭周的时间就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项目。 这样一来,利簋铭文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首先,它可信。青铜器是由当事人铸造的,而且记录了当时的情况,相当于现在的日记,比起那些后人臆测编造的材料,算得上可靠。其次,它详细。铭文中记录的许多细节都是极为重要的依据,比如证实了古籍中所载的“战一日而破纣之国”的记载,以及对天象的描写。 最终,一句利簋铭文“唯甲子朝,岁鼎”对“夏商周断代工程”起了决定性作用。“武王征商”之役发生在某年“甲子”日的早晨,“岁”星正当中天。碳-14测年专家用西周初年遗存中出土的炭样作了测年,给出武王伐纣之役发生在公元前1050-前1020年的年代范围;天文学家依据铭中所记“甲子”日“岁”星在中天的天象,计算出武王伐纣的时间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由此,古代史上这一著名的战役有了一个绝对年代,为商周两代的划分,提供了重要的年代依据。 “夏商周断代工程”在2000年结题,但是利簋的价值早已名扬四海,最终在2002年入选“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名单”,可谓是体现了这件重器的历史价值,同时也使它得到了应有的保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