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夜郎自大?一个误解千年的成语

 书画艺术圈 2016-08-11


1.一罐美味的枸(蒟)酱引发的亡国

夜郎自大?一个误解千年的成语

尤物移入付酒杯,荔枝滩上瘴烟开。

汉家枸酱知何物,赚得唐蒙习部来。

清.陈熙晋《之溪棹歌》

汉武帝刘彻是西汉历史上的第七位皇帝,16岁登基的他足足当了69年的皇帝,他当政期间缔造了汉朝最大的版图,把中国历史上三大盛世之一的西汉盛世推向了巅峰。

小刘刚当上皇帝之初,儒生董仲舒给他奉上“天人感应”“大一统”的理论,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这正是对皇帝小刘希望在政权、财权和思想意识上实现了大一统最好“我顶”的理论+舆论方式啊!

夜郎自大?一个误解千年的成语

要“统一”,原本推崇黄老之术的西汉帝国就得变成一架庞大的战争机器。当时的局势是北有匈奴虎视眈眈,南有南越蠢蠢欲动。小刘皇帝不想等几十年后陈汤上书:“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他决定从他开始改变汉朝开国以来沿袭的绥靖政策,准备用武力解决这些“犯强汉者”!

公元前135年,小刘已经21岁了,他觉得“金屋藏娇”对于一个帝王来说是很骄奢淫逸的!他的皇后都是草根出身的卫子夫。然而气愤的是南越王居然有了“丝缕玉衣”和比大汉天子用的还大的金印!

夜郎自大?一个误解千年的成语

夜郎自大?一个误解千年的成语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于是,小刘派使者唐蒙出使南越。没多久,唐蒙就拎一罐子枸(蒟)酱回来了,这酱好吃得让小刘皇帝差点连这罐子都吞了“武帝饮后,赞其‘甘美之’”。

古文中枸酱又作“蒟酱”。“蒟酱”的“蒟”究竟是何物?史记·集解》引《汉书音义》

:“枸木似榖树,其叶如桑叶。用其叶作酱酢,美,蜀人以为珍味。”这可能是关于“蒟”为何物的最早记载。

700年前宋伯仁撰写的《酒小史》一书,则把“蒟酱”作为一种果酒的名称,与其它众多的酒列在一起。今人对“蒟”的研究、考证,有说“蒟”是川南一带随处可见的常绿灌木“红籽树”(又称“救军粮”),还有人说“蒟”是“魔芋”或“生姜”“海椒”等等。

已故著名四川地方史专家、原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任乃强先生在《蜀枸酱,蜀布,邛竹杖考辨》一文认为“蒟酱”是古僰人用“枳蒟”果实所酿,他的说法赞同者比较多。

夜郎自大?一个误解千年的成语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大行(令)王恢击东越,东越杀王郢以报,恢因兵威,使番阳(县)令唐蒙风晓南越。南越食蒙(以)蜀枸酱,蒙问所从来?曰:‘道西北牂柯。...’”《史记·西南夷列传》

然而唐蒙一番话,让他意识到原来还有比吃枸酱更开心更有价值事儿啊!

原来,这“枸酱”是唐蒙在南越王的招待宴席上,吃到的。唐蒙忍不住问这么好吃的酱何处得来呢?南越王说:“取道西北牂柯江而来,牂柯江宽度有几里,流过番禺城下。” 然而牂柯国早已灭亡,唐蒙时代属于且同夜郎国和且兰夜郎国。唐蒙回到长安问蜀贾人,蜀贾人说只有蜀国出产枸酱,是我们卖给夜郎的。

话说回来,这么好的东西,蜀人为什么不将它卖到秦岭北边的长安,而由夜郎人辗转万里运到了南越番禺?秦朝、汉朝的长安是世界贸易中心,蜀地也早在公元前316年就已经纳入秦国版图,当时由长安经过成都到南亚、西亚的贸易通道后来由朝廷推动形成南方丝绸之路,至少秦国蜀郡、汉朝蜀郡的美酒长安人早就如数家珍,而枸酱对于唐蒙和他的同僚乃至司马迁都是一个新的发现。

这位商人的说法实在太幽默了,“蜀贾枸酱”四字今后可以作为一个成语使用。的说法,和今天众多学者包括通用教材将竹枝词当作蜀国小调是同一种做法。当然历史典籍之中那个什么好东西都属于自家的“蜀贾人”只是某一个人,而不是豁达开朗的蜀人整体。

“蜀贾枸酱”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相当于西方人所说的“马太效应”,颇值得社会学者和历史学者深思。

“啊!?那南越王岂不是就可以天天吃枸酱了?”小刘皇帝心里一紧!如果真的是这样,那南越可不好对付啊!

唐蒙仿佛看透了皇帝的担忧,接着说:

“南越王乘坐黄屋之车,车上插着左纛之旗,他的土地东西一万多里,名义上是外臣,实际上是一州之主。夜郎国紧挨着牂柯江,江面宽数百步,完全可以行船。南越想用财物使夜郎归属自己,可是他的势力直达西边的同师,但也没能把夜郎象臣下那样加以役使。如今从长沙和豫章郡前去,水路多半被阻绝,难以前行。我私下听说夜郎所拥有的精兵能有十多万,乘船沿牂柯江而下,乘其没注意而加以攻击,这是制服南越的一条奇计。

如果真能用汉朝的强大,巴蜀的富饶,打通前往夜郎的道路,在那里设置官吏,是很容易的。”

刘彻和唐蒙相视一笑。

2.夜郎王,快到我碗里来!

夜郎自大?一个误解千年的成语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汉武帝的“大一统”江山版图里,无论是南越还是西南夷,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一统天下,为了大汉江山,为了水深火热的南越百姓(美味的枸酱)...

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刘彻乃拜唐蒙为郎中将,从巴蜀笮关入夜郎,招降了夜郎侯多同,将其地划入犍为郡。蜀郡西部的邛、笮(西夷)部的君长亦请求归附,“如南夷(夜郎)例”。

唐蒙带着大汉皇帝亲切的问候和丰厚的礼品以及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封号踌躇满志的出发了,按照计划,他说服夜郎接受朝廷的统治之后,大军就可以直接进发取道夜郎,攻下南越。万万没想到的是,长期以来割地自雄的一方霸主“夜郎侯”多同居然很超前的有着“识时务者为俊杰”的意识,他开心的接受了大汉皇帝的问候和礼品,爽快地接受了封号。于是,汉朝就顺利的在夜郎境内设置了犍为县、南夷县、夜郎县等地方政权。

夜郎自大?一个误解千年的成语

接着,小刘皇帝又派了“四川女婿”司马相如进入蜀地设法收服蜀地的大小部族。“蜀人司马相如亦言西夷邛、笮可置郡”。司马相如那口才不是一般的好!蜀地各部纷纷归附朝廷,撤掉了关塞路障,让汉朝在西夷的统治变得更为稳固,让朝廷经由蜀地直接攻打南越成为可能。

然而南越王却看不懂这一切。公元前112年,南越举兵造反,汉武帝决定从夜郎地区调兵发往南越;于是汉朝于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命司马相如使西夷,在西夷邛、笮地区设一都尉,10余县,均属蜀郡管辖。 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汉朝积极准备重新开拓西南夷,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朝军队平南越,接着“行诛隔滇道者且兰,斩首数万,遂平南夷为牂牁郡。

不知是不是因为夜郎王出兵相助的缘故。虽然“夜郎侯始依南粤,南粤已破,还诛反者,夜郎遂入朝。上以为夜郎王”。在消灭了滇国后,汉朝全部控制了夜郎地区,非但没有一鼓作气灭掉夜郎,还保留了夜郎的王号。接着又诛反抗汉朝的邛君、笮侯,冉駹等部皆震恐,请求置吏,汉朝便“以邛都为粤(越)嶲郡,笮都为沈黎郡,冉駹为文山郡,广汉西白马为武都郡”。将蜀西部的西夷地区完全纳入汉朝的统治之下。

汉朝曾以诛南夷兵威招降滇王,但遭到滇的联盟诸部劳浸、靡莫的反对,汉朝便于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出兵击灭劳浸、靡莫,“以兵临滇,滇王始首善,举国降,请置吏入朝”。于是汉朝在滇国境内设益州郡,赐滇王印,令其复长其民。当年庄硚建立的滇国变成了汉朝版图内的益州郡,基本上将西南夷地区纳入其统治范围。

3.夜郎真大

夜郎自大?一个误解千年的成语

夜郎之名第一次问世,大约是在战国时期。据《华阳国志》记载,楚襄王派将军庄跃讨伐夜郎王,夜郎战败投降。西汉以前,夜郎国名几乎无文献可考。

不知是哪一年,一天,一个女子在河边洗衣服。突然,一根三节长的大竹子从水中漂到女子的脚边。女子想把竹子推走,但推了几次,竹子仍旧漂回来。女子正要再推,忽然听到竹子里传来婴儿的哭声。她很诧异,于是把竹子带回家,用柴刀破开,竟然在里边发现了一个男婴。善良的女子把婴儿养大成人。婴儿长大后,文才武略样样过人。他凭借自己的才智,迅速在西南崛起,统一了各族,成为第一代夜郎国王,并以"竹"字作为自己的姓氏。 ---这就是夜郎国由来。

夜郎是我国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即存在于西南地区的由少数民族建立的一个国家。古夜郎的地域与今天的贵州并不完全重合,它包括贵州的大部分与滇东及桂西北,还可能曾包括湖南的一部分,贵州则是夜郎的腹心地带。

夜郎国的故事首见于司马迁的《史记》。汉武帝开发西南夷后,为寻找通往身毒(今印度)的通道,于公元前122年派遣使者到达今云南的滇国,再无法西进。逗留期间,滇王问汉使:"汉孰与我大?"后来汉使返长安时经过夜郎,夜郎国君也提出了同样问题。这段很平常的故事后来便演变成家喻户晓的成语----夜郎自大。

“夜郎自大”属汉语圈认知率最高的一类成语。汉语工具书都把它释为对妄自尊大者的讽喻,很多人正是通过这个成语知道古代西南曾经有一个夜郎国。

但这成语其实是一段误读的历史。

其一,古夜郎地广数千里。

《史记·西南夷列传》称:“西南夷郡长以什数,夜郎最大。”这表明夜郎确实是当年中国西南最大的国家。大约在战国时代,夜郎已是雄踞西南的一个少数民族郡长国。当时的夜郎甚至包括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

古夜郎的核心虽在今贵州黔西南一带,但它东至湖广,西及黔滇,北抵川鄂,南达东南亚各国,地广数千里,与西汉初期的版图不相上下,可谓泱泱大国。故“汉孰与我大?”并非“夜郎自大”。

其二,“夜郎国”国富兵强。

《史记·西南夷列传》有载:“窃闻夜郎所有精兵,可得十余万”。夜郎能拥有精兵十余万,可见其国力之强盛。

长年养十余万精兵,给养、武器装备便是一笔巨额开支。

《史记》上还提到“独蜀出枸酱,多持窃出,市夜郎。”枸酱是当年蜀地出产的驰名商品,蜀人不顾禁令,偷偷走私到夜郎高价销售。由此可见夜郎人很有钱,消费水平很高。

有史书说在夜郎“居其官者,皆富其十世。”这夜郎国对官员实行的是“超级高薪制”,一人做官,居然能保其十代子孙的富裕。

其三,“夜郎国”是外贸大国。

《史记·西南夷列传》有载:“元狩元年,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今印度),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

“大夏”即古代的波斯帝国,这四川的商品是通过夜郎国转口印度,再由海上商船运抵西亚波斯等国的。

据考古证实,中国古代有两条“丝绸之路”,其中的海上“丝绸之路”便是从夜郎国转运到东南亚、印度等地,再转往地中海沿岸各国。夜郎国与南越国并无臣属关系,但当年两国间的商品交易却十分频繁。

夜郎故事首见于司马迁的《史记》。汉武帝开发西南夷后,为寻找通往身毒(今印度)的通道,于公元前122年派遣使者到达今云南的滇国,再无法西进,逗留期间,滇王问汉使:“汉孰与我大?”后来汉使返长安时经过夜郎,夜郎国君也提出了同样问题。

这段很平常的故事后来便演变成家喻户晓的成语。 夜郎自大这个成语到清代已广为流行。

清前期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绛妃》中写道:“驾炮车之狂云,遂以夜郎自大。恃贪狼之逆气,漫以河伯为尊。”成书于光绪后期的晚清小说代表作《孽海花》第二十四回写道:“饿虎思斗,夜郎自大,我国若不大张挞伐,一奋神威,靠着各国的空文劝阻,他哪里肯甘心就范呢?”

夜郎立国共三四百年,是汉代西南夷中较大的一个部族,或称南夷。夜郎国存在了约300多年,其文明发展在西南地区具有较大影响。中华文化是由"多元"合为"一体"的。当汉文化在中原崛起之时,边疆也出现多种民族文化,"西南夷"中的夜郎文化便是其中之一。"西南夷"泛指云贵高原与川西的古老民族。夜郎文化是西南民族文化的代表。

夜郎灭国于西汉末期,汉成帝河平年时(公元前28~25年),夜郎与南方小国发生争斗,不服从朝廷调解。汉廷新上任的牂牁(zāng kē,今贵州省大部分及广西、云南部分地区)郡守陈立深入夜郎腹地,斩杀名叫兴的夜郎末代国王,平定了其臣属及附属部落的叛乱。从此后,夜郎不再见于史籍。

当初,虽然夜郎国君是偶然的因素成为汉武帝发动战争的诱因之一,但是最后夜郎国能在大战中免于刀兵之祸,对于百姓来说实在是一种福气。

参考资料:

《史记·西南夷列传》

《史记·集解》

《后汉书》

《武帝枸酱考》王麾

《贵知行》贾天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