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熙陵寝建造之谜

 万佛园风水顾问 2016-08-12
主讲人:赵英健
节目导视:清东陵文物管理处副主任赵英健为您精彩讲述康熙陵寝建造之谜。
一座陵寝记载着一个神秘的故事,一座陵寝传承着一段辉煌的历史。康熙的陵寝是在什么情况下修建的?修建的圣德神功碑亭里为什么会竖立着中碑。康熙陵寝最初修建时没有设置石像生,那么我们看到的石像生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
公元17221220日,康熙皇帝病死在畅春园,享年69岁。这位将清朝带入盛世的圣明君主他八岁即位,在位61年,是清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康熙在执政期间励精图治、勤政爱民。康熙21平定三藩,统一西南。康熙22年派兵收复台湾,最后又派兵平定新疆和西藏的叛乱。就是这样一位开创康乾盛世,被誉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他死后会葬于何处呢?康熙皇帝最后的归宿地是否也像他波澜壮阔的一生那样受人瞩目呢?
赵英健:在公元1722年的1220日,康熙大帝病死在京西的畅春园畅春园现在大家不太熟悉,实际上它是清朝康熙年间皇家园林的中心。在圆明园的南侧,而当时的圆明园只不过是康熙皇帝赠给皇四子胤禛的一个小小的私家花园。清朝入关以后在河北的遵化和易县修建了两出规模宏大的皇家陵园,也就是现在的清东陵和清西陵
清东陵葬有清朝的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这几位皇帝。西陵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和光绪这四位皇帝。
清东陵的陵址呢是当年的顺治皇帝到遵化昌瑞山一带打猎的时候自己亲自选定的。顺治的陵寝称作孝陵,孝陵位子清东陵陵区的正中,它是清东陵第一座皇帝陵,也是清朝入关以后修建的第一座皇帝陵。康熙的陵寝也建在清东陵内,是因为他遵循了中国传统的子随副葬的伦理观点。他的陵寝建在孝陵的东侧称作景陵,景陵北靠昌瑞山,南望象山。那里是山清水秀景物天成,堪称是风水中的一处“上吉佳壤”。康熙大帝和他的四位皇后,还有一位皇贵妃就长眠在那里。
节目导视:依照祖制,康熙皇帝将自己的陵寝建在了清东陵。清东陵地处河北省遵化县境内,位于北京以东125公里。这里地势宽敞,河流环绕。按照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礼制,皇帝登基即建陵寝。可是康熙八岁登基,康熙的陵寝为什么却在康熙21岁时才开始兴建呢?康熙的陵寝最初在修建时发生了什么呢?
赵英健:景陵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修建起来的,康熙13年公元的1674年,康熙才21岁。这一年对清王朝来说可真是一个多事之秋,以平西王为首的三藩之乱正进入第二年,当时的形势对大清朝非常的危机。不仅云南、贵州、四川、湖南这些南方各省被叛军占领了,而且福建、两广,还有陕西也是蠢蠢欲动、岌岌可危。大半个中国是烽火连天、刀兵四起。康熙皇帝正在调兵遣将全力应付这场声势浩大的国内叛乱,可偏偏在这个时候五月初三的下午在皇宫里面又平空炸响了一声霹雳。
康熙皇帝的孝诚皇后因为生子难产死在了坤宁宫,年仅22岁。这对年轻的康熙来讲可真是雪上加霜,皇后是中宫之主,母仪天下。皇后的死属于国丧,死了之后当然不能草草了事。所以康熙皇帝在悲痛之余既要绞尽脑汁来对付三藩叛乱,同时又得亲自操持皇后的丧事,这可真应了中国那句老话了,“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在中国封建社会有皇帝一登基就建陵的说法,可是康熙皇帝登基的时候才八岁,还只是一个小孩子。再加上当时的政治也不是太稳定,权臣当道,好不容易把鳌拜除掉了,三藩之乱又爆发了。所以康熙皇帝虽然即位十多年,但是也一直没有为自己选建陵寝。但是皇后一死,建陵这事就不得不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因为按照中国传统的夫妻合葬的习俗,皇后是要跟皇帝合葬在一起的。人死之后入土为安,而且要是皇后长期停灵不葬也有失大清朝的面子。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康熙皇帝才按照子随父葬的传统做法,派遣一干大臣到清东陵昌瑞山孝陵附近来为自己选择万年吉地。一年以后,陵址选好了,定在孝陵的东侧。那么康熙皇帝专门对负责陵寝工程的礼部和工部发出了一道上谕,对建陵的事做了具体安排。康熙皇帝在上谕中是这样说的,仁孝皇后陵寝,已卜定于孝陵附近之山,理应备依典制营建。但目今军需浩繁,民力维艰,著将地宫先行建造。其余一应工程,候国用充足之日,次第举行。从这段话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年轻的康熙皇帝当然对皇后的死是非常悲伤的,但是他是头脑清醒,以理止情。皇后的陵寝当然非常重要,那也是将来自己的陵寝。可是国家正处于为难当头,前方战事正紧,那么军费开支非常大,所以先解燃眉之急。先把地宫建好了,让皇后先入土为安,那么其他的工程等到国家渡过难关,国力充足的时候再逐渐兴建。
钦天监选择了吉日,在康熙15年,也就是公元1676年的二月初十日,伴随着三藩叛乱的隆隆炮声陵寝工程正式开工。虽然康熙皇帝正在指挥平判,可以说是日理万机,但是对于皇后的陵寝还总是牵挂在心。而且我们知道皇陵工程是钦命大工,绝非儿戏。在中国封建社会,陵寝是被认为关系到“帝运兴衰和国祚长短”的大事。所以在第二年的九月份,康熙皇帝在百忙之中还专门抽出了时间来到了清东陵的现场阅视了陵寝工程的这个进展情况。
经过五年的紧张施工,到康熙20年陵寝的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在3月份下葬了孝诚皇后,但是在小葬孝诚的时候,据清朝的档案记载。整个陵寝的主要宫殿、隆恩殿还没有完工。所以我们从景陵诞生的历史背景来看,如果不是孝诚皇后的意外死亡,景陵的修建很可能要向后推迟。
赵英健:由于孝诚皇后的意外死亡,康熙的陵寝不得不提前修建。但是陵寝应该按照什么归置来修建呢?清朝在入关之前已经在关外营造了两座皇帝陵,即努尔哈赤的福陵和皇太极的昭陵。这两座陵寝归置各异并无定制,清朝入关后所营造的陵寝基本上沿袭了明朝的归制。按照规制圣德神功碑亭里的功德碑应该是单碑。可是当我们走进景陵的圣德神功碑亭时却发现,这里史无前例的树立了两统石碑,那么康熙的景陵为什么会树立两统石碑呢?康熙陵寝称作景陵,究竟有何寓意呢?
赵英健:康熙的陵寝称作景陵,那景陵是怎么命名的呢?皇帝活着的时候是不能够定陵名的,清代皇帝陵寝的名称都是在皇帝死后由嗣皇帝给定陵名。嗣皇帝就是下一掉新继位的皇帝。到康熙61年,康熙大帝病死在畅春园,雍正即位。那么当时的内阁大学士拟定了六个陵名,恭恭敬敬的让雍正皇帝从中选一个。通常情况下皇帝选中哪一个就用朱笔来圈一下,可是当时的雍正皇帝是“哀恸不胜,亲刺指血”用指血来圈出了景陵二字。那么景陵的景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中国封建社会这个皇帝陵寝的名字都是取具有吉祥含义的名字,这些字在中国古代的谥法里面都可以找到它们的含义。景字在中国古代的谥法里面有十三条解释,那么其中有两条与康熙一生的行事非常的相符合。一条是“耆意大图曰景”。耆是老也,少而有老成之谋,能大其功曰景。康熙皇帝是少年即位,又有大志,除鳌拜平三藩,可谓是少年老成。
另外一条是德行可仰曰景。景在这儿就是景仰的意思,康熙皇帝在位61年,功业隆盛,他的德行背后世所景仰。所以雍正皇帝取景陵作为康熙陵寝的名字呢,我认为是非常地恰如其分。
景陵是清朝入关以后修建的第二座皇帝陵,在陵寝的规制上景陵的修建它是以孝陵为主,遵孝陵为主陵,但是在局部又有它的创新和改革,对后世的帝陵的营建影响很大,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点是圣德神功碑亭立双碑。圣德神功碑亭顾名思义就是给皇帝歌功颂德树碑立传的场所。一般情况下,皇帝生前就开始修陵了,但是只有这座建筑他生前是不能修的,因为中国讲究什么呢?就是盖棺定论。就是说你的功过如何,自己不能吹,死了以后棺材盖盖上后人来评说。所以说每一个皇帝的功德碑都是嗣皇帝来给他修建的。而且开国皇帝的称作是圣德神功碑,把神功放前面。后世皇帝的叫做圣德神功碑亭,把圣德放在前面,为什么呢?所谓的祖有功而宗有德,祖是打江山的,要以功为重,后继的皇帝守江山,要以德为重。顺治皇帝的陵寝的这个功德碑是康熙皇帝给竖的。在这个碑亭里面建了一统石碑,石碑上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了自己一生的功德。可是在康熙景陵的圣德神功碑亭里,却史无前例的竖了两统石碑。这是为什么呢?
雍正皇帝在给他爸爸康熙修建这个功德碑的时候,认为康熙皇帝在位61年功德隆盛,文章字数甚多,一碑不能尽载。也就是说康熙的功德太多了,一个石碑上都写不完了,所以就立了两统石碑。一刻满文,一刻汉文,碑文长达4300多字,洋洋洒洒记载了康熙一生的丰功和伟绩。康熙是咱们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竖双碑的皇帝,那么后来雍正的泰陵、乾隆的裕陵还有嘉庆的昌陵也都仿照康熙的景陵在他们的碑楼里面竖了两统石碑。实际上这些后世帝王的文治武功,我认为是不能够与康熙皇帝相提并论的。这是第一点。
那么第二点呢,景陵还首创牌楼门之制。在清代皇家陵园的神道上,在石像生的北侧通常要设置一道礼仪性的门户,孝陵仿造明长陵在这个地方修建了龙凤门。龙凤门在明朝的时候称作是棂星门,它是一座被神化了的天门,归置非常高。康熙在修建的时候改龙凤门为牌楼门,虽然他们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但是牌楼门跟龙凤门相比,在归制上要相对低一些,表示康熙对他父亲孝陵的忠诚。尽管如此,景陵的这个牌楼门它的建筑精巧细致,彩画鲜明,别具一格。所以景陵的这一创举,被清代很多的皇帝陵所沿用,成为型制的主流,这是第二点。
那么第三点是皇帝御笔亲书陵寝北匾。在清代的这个皇帝陵寝中,在明楼还有大殿还有宫门上面都要悬挂一块匾额,在明楼的匾额上要写陵寝的名称,比如要像孝陵就写孝陵,景陵就写景陵。在宫门上就要写隆恩门,在大殿上面那个匾额上要写隆恩殿。在神道碑亭里面的石碑上,要镌刻皇帝的庙号和谥号的总成。在明楼的朱砂碑上要镌刻皇帝的庙号和谥号的简称。在这里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康熙皇帝他的庙号是圣祖,死后他这个谥号的简称是仁,所以在他这个明楼的朱砂碑上就写上圣祖仁皇帝之陵。这件事对整个陵寝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雍正皇帝当然非常重视,他特意来召见九卿,还有南书房的汉人们商量这件事。雍正皇帝说,景陵碑匾事关重大,诚亲王、淳亲王他们一项书法都很好,我已经让他们来书写了。翰林中书法做好的我也让他们写了,我呢从小受到父皇的教诲,模仿父亲的书法,经常受到父亲对我的嘉奖。今天景陵的碑匾,我也恭恭敬敬的小心翼翼地来书写了。我这样做并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书法好,实在是因为大礼所在,我不亲自写我于心不安。你们这些大臣们一定要出于公心,仔细地看,仔细地挑,一定要选书法最好的,这样才会符合我的心意。
大家想想哪个大臣他敢说自己的字比当今皇上写的,又有哪个大臣敢让当今的皇上他于心不安呢?所以毫无悬念,自然是雍正皇帝的御笔书法被选中。大臣们还恭维说,御笔之妙天纵自然,而仁孝诚敬之意,流溢于笔墨之间,正与陵寝大事相称,圣祖仁在天之灵实为欣慰。大臣们说什么呢?说您的字写的太描了,简直就是天纵自然,而且在您的笔墨之间都流露出您的诚意和孝敬来了。那么康熙皇帝在天之灵一定会非常欣慰的。大臣们的恭维确实有溜须拍马之嫌,但是公正地讲雍正皇帝的书法确实造诣非常高,他的字写的非常的漂亮。而且呢他不跟他儿子乾隆那样,全国各地到处是题诗留字,所以雍正的字反而更加珍贵。景陵所有碑匾上的字都是雍正皇帝的亲笔书法,而且在这些碑匾的落款处都有雍正尊亲之宝的宝文。那么从景陵以后,清朝的皇帝陵和皇后陵,这些碑匾上的字一般都由嗣皇帝来书写就成为定制了。这是第三点。
节目导视:康熙帝的景陵基本上沿袭了顺治皇帝执壶的规制,但是它的建筑设计在局部上又有很多不同。譬如改功德碑为双碑,龙凤门为牌楼门,而且神道上的石像生群只有五对的。所谓石像生就是陵墓前神道两侧设置的雕像群,根据当时官修的史书记载,景陵在初建时景陵的神道上并没有设立这些石像生。那么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组石像生群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
赵英健:第四一点就是景陵的石像生。在皇家陵园神道的两侧,一般都会设置一组石人石兽这样的一组石雕群。这个就是称作是石像生,这些石像生就像仪仗队一般终年守候帝王的陵墓。在景陵神道两侧也设置了五对石像生,分别是文臣、武将、马、大象和狮子各一对,都是立像。这些石像生雕刻的非常精美。
这个陵寝之前设置石像生源于中国的汉代,这样做有两点作用。第一点是表明墓主人生前他与众不同的身份和地位,象征死者生前的仪卫。
第二点作用它有镇墓驱邪的作用。清代的陵寝制度是来源于明朝,在明十三陵中只有首座皇帝陵,也就是说只有明成祖朱棣的长陵在神道两侧修建了十八对石像生。那么顺治皇帝的孝陵就仿照明长陵在它的神道上也修建了十八对石像生。从明朝十三陵这个长陵以后,它其他后代的帝王都没有修建。所以康熙皇帝在修建陵寝的时候,依照古制他在他的陵寝里面也并没有修建石像生。那么景陵的这五对石像生它到底是哪儿来的呢?原来景陵的这五对石像生是他的孙子乾隆给补建的,不仅如此,在清西陵中,雍正皇帝的泰陵这五对石像生也是乾隆皇帝的手笔。那乾隆皇帝这么不遗余力的给他的爸爸和他爷爷的陵寝补建石像生的用意何在呢?仅仅是出于对他爸爸和他爷爷的孝敬和崇拜吗?没有那么简单。
原来乾隆皇帝在自己修建陵寝的时候,他特别想在自己的陵寝里面修建石像生,可是景陵和泰陵已经有先例在前了。爸爸跟爷爷的陵寝里面都没有修石像生,要是在自己的陵园里面修石像生,那就是超越祖制,那是大不敬,会招来世人的非议。所以乾隆皇帝思来想后,乾隆皇帝思来想去想出一个好办法。就是先把他爸爸跟他爷爷陵寝里面的这个石像生先补上,然后再在自己的陵寝里面来修建石像生,这不就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吗?所以今天我们才能看到景陵神道上的这五对石像生。
景陵修建石像生的这段神道,由于受两侧起伏砂山形势的影响,神道在向东侧出现了一个优美的弧线,所以修在神道两侧的石像生也就随弯就弯了。就是在弯曲的神道上修建石像生在清代的陵寝里面只有景陵这一处。
给肃穆的皇陵还平添了几许柔美和灵动,景陵的石像生由于是乾隆年间的作品,所以它的工艺就更加精巧了,它的雕刻精美细致,跟顺治皇帝孝陵石像生这种古朴粗犷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节目导视:根据赵英健老师的讲述,我们得知事实上景陵神道两侧的这五对石像生是乾隆皇帝出于理智和孝道的考虑为景陵补建的。补建这些石像生当时又谁来承办呢?花了多少银两,迄今还不得而知。不管怎么说,这些石像生的设置为景陵的风貌增添了一道亮丽的景观。除了石像生雕像群有别于其他帝陵之外,景陵在丧葬制度上也发生了重大变革。康熙朝之前,清朝的皇室成员死后都有活人殉葬现象发生。那么到了康熙朝,康熙皇帝将如何看待这些惨无人道的人殉制度呢?
赵英健:那么第五点,康熙皇帝还开创了人性化的丧葬方式。康熙一生拥有55位后妃,皇帝与后妃之间,后妃与后妃之间他们的感情都非常的融洽,这跟康熙皇帝重情重义的感觉是非常重要的。对自己后妃死后的丧葬康熙皇帝表现的很开明,富有人性味。在丧葬制度上康熙做了几项开创性的举动。
第一一点就是废除了人殉制度。康熙以前的清朝皇室成员在他们死后,都有不同程度的活人殉葬方式发生。这与他们满族奴隶制的残余是分不开的,有一部书叫做《宁古塔志》,这是一本专门记载满族入关之前社会形态的一部史料。其中有这样一个记载,只要丈夫死后就一定要有一个侍妾来殉葬,被殉葬的人选出来以后不允许推辞。这个殉葬的人不能哭,还要梳妆打扮,穿着艳装坐在炕上,然后接受众人的朝拜。然后就用弓弦活活把这个人给勒死,如果她反抗大家就会一起上前把她活活掐死。实在是太残忍了!我们考察清初的皇室妻妾、奴婢殉葬子事时有发生。努尔哈赤的孝慈高皇后,皇太极、顺治皇帝,还有顺治皇帝的宠妃董鄂妃死后,都有不同人数的活人殉葬现象。
据满洲实录的卷三记载,努尔哈赤的孝慈高皇后死后,努尔哈赤命四婢女殉之,并宰牛马一百致祭。努尔哈赤死的时候,他的大妃阿巴亥也就是多尔衮的母亲,在遗言难违的逼迫下自尽身亡。同时被殉葬的还有努尔哈赤的两个庶妃阿吉根跟代因扎。太宗皇太极死的时候,他的两个侍卫敦达礼和安达礼二人殉葬。顺治皇帝死后,他的侍从傅达礼也随之殉葬。为了表彰他,清朝特意给他赐的谥号是忠烈,而且把这个傅达礼埋葬在清东陵风水墙的外面,称为贞臣墓地。顺治皇帝的宠妃董鄂妃死的时候,顺治皇帝为了免得皇妃在另外一个世界里面缺乏服侍者,宫中的太监与宫女30名全部都被赐死。这在清朝皇室的埋葬史上是记载殉葬人数最多的一次。这种残酷的人殉制度在康熙12年被康熙明令禁止。康熙皇帝能够断然废止祖宗留下来的这一野蛮传统,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真的是难能可贵。从此以后,满族残酷的人殉制度才被废止。这是第一点。
那么第二,是改火化为土葬。大家可能有点奇怪了,我们汉族人传统的这个丧葬观念都是土葬的。解放以后我们现在实行火化,是为了节省土地,为了移风易俗。但是满族在入关之前一直是实行火化的,这跟他们自身的生产和生活方面密不可分。大家都知道满族在早期它是一个游牧民族,常年逐水草而居,迁徙不定。这种生活习俗使满族的先人养成了人死以后火化的习俗。用乾隆皇帝的话讲就是对这个尸体弃之不忍,携之不能。所以就把亲人来火化,骨灰随身携带方便祭祀。清初的皇室他们也一直在沿用这种火化的习俗,像努尔哈赤、皇太极,还有顺治皇帝他们死了以后全部都是火化。一直到康熙的孝诚,还有孝昭皇后死后,满族才彻底摒弃了这种时代相沿火化入葬的习俗,改为真正意义上的土葬。
那么之所以发生这种变化,主要是当时满族入主中原,他们在社会生活形态上已经发生很大的改变。他们再也不需要游牧为生了,也不需要迁徙不定了。另外在文化观念上,这个时候的满祖贵族已经把汉民族这种儒家的伦理道德,还有把汉民传统的孔孟之道和儒家思想作为他们的人生信条了。那么这个尸体火化制度的废除对清朝的皇室来讲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第一,可以吸收了汉文化,拉近了满洲与汉族士大夫的距离。土葬它符合汉族传统的伦理习惯,这就更加有利于它的统治。
第二点是减少了浪费。火化的时候满族实行烧饭的习俗,什么叫烧饭呢?就是他生前的遗物,不管是衣服还是各种珍宝,全部都要烧掉。在当年顺治皇帝的这个丧葬活动中,他生前的很多遗物都给烧掉了。因为有很多丝绸的衣服,还有很多奇珍异宝被扔进了火里面,所以发出了爆豆般的声响。整个这个火焰散发出五彩的这种光芒,康熙皇帝感到这种做法实在太浪费了,也太可惜了。那么实行土葬以后也会烧一些东西,但是这些东西一般都是由假物来代替。它会烧一些什么呢?金银锞子、五色纸,纸钱这些东西来代替。另外,顺治皇帝他的大棺里面也装满各种奇珍异宝,在百日里的时候随着顺治皇帝的遗体一把大火全部都给烧了。那么实行土葬以后,这些随葬的珍宝就不会遭此厄运了。
第三一点,景陵还首开了皇帝陵中先葬皇后以待皇帝的先河。在景陵以前的清代的皇家陵园之中,没有先葬皇后的先例。而康熙皇帝的景陵是在康熙20年先葬如了康熙的孝诚和孝昭两位皇后,八年以后又葬入了康熙的孝懿皇后。这三位皇后入葬地宫以后并没有关闭地宫的石门,可是在地宫的入口处设了一道木门。那么真正的墓主人康熙皇帝是在孝懿皇后入葬34年之后,在雍正元年,也就是公元1723年的9月初一日才正式再次下葬。景陵它对清代后来的陵寝影响是非常地巨大,在清代陵寝的制度上如果说顺治的孝陵是初步开创的话,那么到了康熙皇帝的景陵就已经形成了陵寝的基本制度。景陵对清朝后世帝陵的营建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皇陵一直是被人们看成是一个神秘的禁区,而这个皇帝皇后他死后灵魂安息的地下宫殿更是隐秘的核心所在,令人充满遐想。在康熙景陵的地宫里面到底都陪伴了哪些东西呢?请看下集,《康熙陵寝陪葬之谜》。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