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泥鳅养殖情况及特性 (一)种类及分布
泥鳅,俗称鳅。种类较多,有泥鳅、大鳞副泥鳅、内蒙泥鳅(埃氏泥鳅)、青色泥鳅、拟泥鳅、二色中泥鳅等等。全世界有十多种,外形相差无几。目前普遍养殖的是泥鳅,有少量养殖大鳞副泥鳅。
泥鳅的自然分布很广,在我国除青藏高原外,全国各地河川、沟溪、水田、池塘、湖泊及水库等天然淡水水域中均有分布,尤其以长江和珠江流域中下游分布极广,单位产量不高,但群体产量大。
泥鳅在国外广泛分布于亚洲沿岸的日本、朝鲜、俄罗斯、印度等地。
(二)营养价值及市场情况
泥鳅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正如俗话说:'天上的斑鸠,地下的泥鳅',素有水中人参之称。泥鳅的可食部分占整个鱼体的80%左右,高于一般淡水鱼类。泥鳅肉中所含蛋白质比牛、羊、鸡和甲鱼肉要高得多,而脂肪含量却低得多。肉中的钙、磷、铁含量很高,含有多种维生素,还含有较高的不饱和脂肪酸。
自古以来,泥鳅被人们认为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据《医学入门》查考,泥鳅性甘、平具'补中、止泄'之功能。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中记载:泥鳅有暧中益气之功效,对治疗肝炎、小儿盗汗、痔疮、皮肤瘙痒、跌打损伤、手指疔、阳萎、乳痈等症都有一定疗效。经现代医学临床验证,采取泥鳅食疗,既能强身增加体内营养,又可补中益气,壮阳利尿;对儿童、年老体弱者、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患有肝炎、高血压、冠心病、贫血、溃疡病、结核病、皮肤瘙痒、痔疮下垂、小儿盗汗、水肿、老年性糖尿病等引起的营养不良、病后虚弱、脑神经衰弱和手术后恢复期病人,具有开胃、滋补等效用,尤其在夏季,泥鳅特别肥美,为炎热夏天的良好补品。
泥鳅不仅在国内市场受欢迎,而且在国际市场上也是紧俏的商品,在日本和港澳地区尤受欢迎。在日本每年的需求量很大,年销量达4000多吨,但其本国产量仅1500吨左右,其余部分都要从我国进口。在冬季的东京市场上,我国出口的冰鲜开膛泥鳅每公斤价格高达2300-2400日元。我国泥鳅还通过港澳地区销往东南亚等地。
(三)养殖的历史、现状和前景
泥鳅养殖在国外的历史较长,尤以日本较早,已有60多年的历史。早在1944年,日本川村智次郎先生即采用脑垂体注射的方法进行了泥鳅的人工繁殖,迄今泥鳅养殖已成为日本很有发展前景的水产养殖。在朝鲜、俄罗斯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也有泥鳅养殖。
在我国,泥鳅以往多产于天然水域中,仅靠其自繁自育自长,产量增长率很低。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需求量的增加,泥鳅的自然产量逐步下降,既不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更不能满足国外市场需要。因此,近年来各地在捕捞野生鳅蓄养出口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人工饲养。人们利用天然的或人工修建的坑、塘、沟、池等小水体,采取综合性技术措施,开展了泥鳅人工繁殖和养殖生产,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使泥鳅的产量不断上升,初步形成供销两旺的大好局面。
在我国台湾省农村养鳅很多,主要是因近年来养鸡业的兴盛。普遍认为泥鳅是养鸡最佳饲料之一。尤其在夏天,在鸡饲料中加泥鳅作配方,可防止鸡消瘦现象。同时鸡粪又是泥鳅的好饲料。因此,养殖者利用鸡粪作肥料,在稻田中养殖泥鳅,育了稻,养了鳅。大泥鳅上市,较小的泥鳅还可肥鸡,经济效益较高。
泥鳅生命力很强,对环境适应性高,其食料粗杂易得,养殖占地面积少,用水量不大,易于饲养,便于运输,而且成本低,收益大,见效快。因此,除了发展规模养殖外,可利用各种水体,如稻田、洼地、坑塘等处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地发展泥鳅养殖。可以预料泥鳅养殖业在我国的水产养殖中,特别是在农村家庭副业中能得到有力的发展,有很好的前景。
(四)泥鳅的生活习性及特点
1.生活习性 (1)底栖性 泥鳅属于温水性底层鱼类,喜欢栖息在沟渠、塘堰、湖沼、水田等软泥多的水体浅水区,或是腐植质多的淤泥表层。一般情况,几乎不游到水体的上、中层活动。
(2)喜温性 泥鳅适宜水温为15-30℃,最适水温为25-27℃,当夏天水温超过34℃,冬天水温低于6℃,或枯水期天旱干涸时,它都会潜到10-30厘米深的泥层中呈不食不动的休眠状态。在休眠期间,只要泥层中有水分湿润皮肤,就能维持生命。这是因为,泥鳅除了能够用鳃呼吸外,还能用皮肤和肠呼吸。
(3)耐低氧 肠呼吸是泥鳅特有的生理现象。泥鳅的肠壁薄而血管丰富,具有辅助呼吸进行气体交换的功能。当水温上升或水中缺氧时,泥鳅垂直游窜到水面呼吸空气,下沉时会发出身体拍击水面的响声。吞吸的空气在肠管中进行气体交换,吸收氧气,多余的废气及肠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则由肛门排出体外。泥鳅的耐低氧能力远胜于其它养殖鱼类,适合于高密度养殖。在池塘精养其它养殖鱼类因缺氧而死亡时,泥鳅仍能正常活动,因此,增产潜力很大。在运输过程中也不会因缺氧而死亡。
(4)善逃逸 泥鳅很善于逃跑。春、夏季节雨水较多,当池水涨满或者池壁被水冲出缝隙时,泥鳅会在一夜之间全部逃光,尤其是在水位上涨时会从鳅池的进出水口逃走。因此,养泥鳅时务必加强防逃管理。检查进出水口防逃设施是否完好,是否有堵塞现象,要及时排水,防止泥鳅逃逸。
(5)夜食性 泥鳅习惯在夜间吃食,但在产卵期和生长旺盛期白天也摄食。在人工养殖时,经过驯化也可改为白天摄食。无论是幼鳅还是成鳅,对于光的照射都没有明显的趋光或避光反应。
2.食性 泥鳅对食物的要求不十分挑剔,水中的泥沙、腐植质、其它动物吃剩下的碎物都是它的食物。摄食的饵料生物种类有水生的动物、植物等。泥鳅在全长为3-5厘米时,喜食腐植质,其次小型甲壳动物、昆虫等,胃肠食物团中,泥沙和腐植质比例高达70%左右,生物饵料的重量只占30%。全长在5-8厘米时喜食水中浮游动物、丝蚯蚓等,偶尔也食藻类、小食物碎屑和水草的嫩叶与芽等。当全长在8-10厘米时,食性偏杂,主食碎屑、硅藻、高等水生植物的根茎、叶、种子经及大型浮游动物,也食部分藻类和微生物。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可以利用施肥培养生物饵料,也可投喂价格较低廉的商品饲料,如米糠、麸皮、豆渣、三等面粉等,此外还有螺蛳、蚯蚓、蚕蛹粉、河蚌肉及禽内脏等。泥鳅与其它鱼类混养,则可以食鱼类的粪便、残渣,所以泥鳅被称作池塘中的清洁工。
泥鳅无论是摄食天然饲料,还是摄食人工饲料,都表现对动物性饲料有明显的喜食性。
由于泥鳅的食性杂,所以来源广而又丰富的饵料对其快速生长、增加产量十分重要。
3.摄食与消化 泥鳅随着个体的增大,食性也在增大,我们经常可以见到泥鳅因贪食而吃得饱饱的,特别是在饵料生物丰富的情况下,肚子都吃得圆溜溜的。
泥鳅对动物性饵料的消化速度比植物性饵料要快得多,其中对浮萍的消化速度最慢,约需7个小时,消化蚯蚓较快,约需4个半小时。
4.生长 一般刚孵化出的鳅苗,体长约0.3厘米,生长1个月可达3厘米左右,再生长1个月可达5.5厘米左右。当年的泥鳅可以长至10厘米。体重9.6克以上达性成熟。成熟以后的泥鳅生长速度自然就会减慢(当年泥鳅的日增长速度在5月份为0.1867厘米)。因此,泥鳅的养殖周期为一年。第二年的生长速度较第一年慢得多,体长可长到13厘米以上,体重50克左右。泥鳅最大个体长达20厘米,重100克左右。
5.生殖(繁殖习性) 泥鳅为多次性产卵鱼类。在自然条件下,4月上旬开始繁殖,5-6月是产卵盛期,一直延续到9月份还可产卵。繁殖的水温为18-30℃,最适水温为22-28℃。
雌鳅性成熟较雄鳅迟,体长5厘米时,雌鳅体内有一对卵巢,体长8厘米时,二个卵巢愈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卵巢,并由前端向后端延伸,这时整个卵巢发育正常。
雌鳅怀卵量因个体大小不同而有很大差异。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8厘米,怀卵量约2000粒,10厘米的怀卵量为7000-10000粒,12厘米的怀卵量为12000-14000粒,体长15厘米的怀卵量为15000-18000粒,体长20厘米的怀卵量为24000粒。怀卵量最多的可以超过6.5万粒。卵圆形,卵径0.8-1.0毫米左右,吸水后膨胀到1.3-1.5毫米,卵黄色、为半粘性,粘附力不强。由于卵在卵巢内成熟度不一致,每次排卵量约为怀卵数的50%-60%。
雄鳅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在6厘米以上,性成熟较雌鳅早,雄鳅精巢一对,位于腹腔两侧,呈带状且不对称,右侧的精巢比左侧的长而狭窄,重量也轻一些。
泥鳅喜在雨后晴天的早晨产卵。产卵前,雌鳅在前面游动,数尾雄鳅在其后紧追不舍,发情时,雌雄鳅多活动在水表面和鱼巢周围,当发情达到高潮时,雌雄鳅的头部和躯体互相磨擦并相继游出水面。雄鳅追逐纠缠雌鳅,并卷曲于雌鳅体腹,以刺激雌鳅产卵,同时雄鳅也排出精子,进行体外授精,这种动作因个体大小不同而次数也不相等,个体大的可在10次以上。受精卵先粘附在水草或其它附着物上,随着水的波动,极易从附着物上脱落沉到水底。
二、泥鳅的养殖管理技术 泥鳅虽然易于饲养,但要获得较高成活率,仍然有其技术操作要点,现介绍如下:
(一)泥鳅池场地的选择 1.位置 对场所的要求是日照良好,温暖通风,交通方便,水源充足,排水容易,周边地区无较大污染源,不受农药或有毒废水的侵害。
2.水源 泥鳅适应性强,无污染的江、河、湖、库、井及自来水均可用来养泥鳅。
3.土质 土质对饲养泥鳅效果影响很大。在粘质土中生长的泥鳅,体黄色,脂肪多,骨骼软,味道美;在沙质土中生长的泥鳅,体乌黑,脂肪少,骨骼硬,味道差。因此,养鳅池的土质以粘土质为好,呈中性或弱酸性。
(二)泥鳅饲养管理技术 1.投饵施肥 (1)饵料和肥料的种类:动物性饲料有蚕蛹、蚯蚓、螺蛳、河蚌、小鱼及动物内脏等;还有水生的天然饵料,如水蚤、丝蚯蚓、小昆虫等。
蚕蛹是泥鳅最理想的食物,用蚕蛹养出的泥鳅,个体肥短、肉厚、含脂量高、骨胳较软、食用价值高。
植物性饲料有米糠、麦麸、豆渣、豆饼以及其他农产品加工废弃物。
肥料:与饲养其它鱼类一样,施肥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培养水生的天然饵料,肥料主要有人畜粪便(有机肥料)或化肥(无机肥料)。
采取渔-畜-农综合经营措施来养泥鳅,可多渠道自给自足地解决饵料和肥料。
(2)投饵施肥的方法 投饵:是将饵料与腐植土混合成粘性团状进行投喂,饵料投在固定的食场上。要注意不同生长阶段和不同水温时泥鳅对饵料的不同要求,以调整饵料的种类及投喂量。水温在20℃以下时,植物性饵料约占60%-70%,20℃以上时,逐渐调整为以动物性饵料为主,投饵量也要随着水温的变化进行调整,一般每天投饵量是:3月份,投饵量为泥鳅总重的1%-2%;4-6月份,投饵量为泥鳅总重的3%-5%;7-8月份,投饵量可增加至泥鳅总重的10%-15%;到9月份,投饵量则逐渐下降至泥鳅总重的4%,当水温高于30℃或低于10℃时要减少投饵量或不再投饵。水温适宜时每天分早、中、晚投喂三次,让泥鳅'少吃多餐',水温较低时每天只分上下午投喂二次。饲料可做成团状或块状的粘性饵料放入饵料台沉入离池底3-5厘米处。切忌连续几天内投喂单一的高蛋白质肉类饲料,因会导致泥鳅在池中群集,并引起肠呼吸次数急增。由于肠吸入的空气无法畅通而排出体外,致使泥鳅群集而浮于水面造成病害,大量死亡。
施肥:在放苗种之前一周,在池边角处堆肥,方法是按每平方米2公斤畜禽粪,2公斤青草计算,堆一层粪肥,铺一层青草,再洒一层生石灰,最上面用薄土夯实。经发酵沤烂肥水自然流进池中培养水蚤、丝蚯蚓等。在饲养过程中补施堆肥。要根据水体中的饵料生物的丰欠情况来决定,饵料生物少时,再施堆肥。
2.防逃 遇梅雨季节或暴风雨,要检查防逃设施的安全,进出水口的栅栏是否通畅,防止泥鳅在溢水时逃跑或从漏洞逃跑。
3.水质管理 静水饲养泥鳅,水质要清新,水质以黄绿色为好,透明度20-25厘米。当水色开始变成茶褐色或黑褐色时,必须换水,以免夜晚溶氧不足。流水养泥鳅时,以微流水为主,流速、流量均不宜过大,水流过大过急,不仅使饵、肥流失,最不利的是使泥鳅体能消耗过大,增重较慢。
4.防止敌害 在饲养地四周清除害兽易潜伏之地,并撒上杀鼠剂或安放捕鼠器具;要有驱赶鸟兽的设备;同时防止野杂鱼,特别是肉食性鱼类进入池内。
5.防病治病 养殖用的水体在放养泥鳅种苗以前,要严格用生石灰清塘消毒。在日常养殖管理中,要将食台上的残饵及池中的死亡个体捞出,以防水质恶化和疾病传染。在发病季节,应定期用生石灰按每平方米30-50克的量,化水泼洒。
泥鳅的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如下: (1)微生物引起的鳅病防治 预防措施是捕捞等操作时避免鳅体受伤;放养前做好清塘消毒和鳅体消毒工作。
①水霉病 在低温阴雨天气,鳅卵孵化过程中易感染;在拉网或运输过程,因操作不慎造成鳅体体表受伤也极易感染,严重时可致其死亡。防治方法有:
对鳅卵防治,用1ppm的孔雀石绿浸洗20-30分钟,连续用2-3天;或用400ppm的食盐加400ppm的小苏打浸洗1小时,对病鳅池可用0.1-0.15ppm浓度的孔雀石绿全池泼洒;用2%-3%浓度的食盐水浸洗病鳅5-10分钟;也可用医用碘酒或1%浓度的高锰酸钾涂于鳅病灶上。
②赤鳍病(腐鳍病) 用10-50ppm的氯霉素(或土霉素)溶液,浸洗10-15分钟,每天浸洗1次,连续浸洗5天,或用10ppm四环素溶液浸洗12小时。
③打印病 用1ppm的漂白粉或2-4ppm的五倍子进行全池泼洒;或用漂白粉和苦参交替治疗法:第一天泼洒1.5ppm漂白粉,第二天用5ppm苦参熬成的溶液全池泼洒,连续三次交替,用药6天;对患病成鳅还用2%浓度的石碳酸或漂白粉直接涂于患处。
(2)寄生虫引起的鳅病防治 ①车轮虫病预防措施是用生石灰清塘,以及在鳅种放养前用7-8ppm硫酸铜溶液浸洗15-20分钟。
治疗方法:用0.7ppm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泼洒,或用30ppm浓度甲醛溶液全池泼洒,或用0.5-0.7ppm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
②舌杯虫病预防措施为用生石灰清塘,以及在鳅种放养前用8ppm硫酸铜溶液浸洗15-20分钟。
治疗方法:鱼发病后,可用0.7ppm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泼洒。
③三代虫病预防措施:用生石灰清塘杀虫,在鳅种放养前用5%食盐溶液浸洗5-10分钟。
治疗方法:发病后,用2-3ppm高锰酸钾,或用0.5-0.7ppm晶体敌百虫溶液全池泼洒。
(3)其它病害的防治 ①环境、营养不良引起的疾病,曲骨病因孵化时水温异常,以后的饲养中又缺乏维生素而致。防治方法是保持适宜的孵化水温并在饲料中添加各种维生素。
气泡病因水质变化,水中氮气或其它气体过多所引起。所以,在培育鳅苗时,应避免投饵过多或用肥过量,多加注新鲜水。
②生物敌害水蛇、鸟、凶猛鱼类、青蛙、水鼠、黄鳝、鳖、水蜈蚣、红娘华等,用相应的方法赶跑或者杀死。
③非生物敌害主要是农药中毒。尤其在稻田养鳅时,为防治水稻病虫害常使用各种农药,但为兼顾稻田养殖的泥鳅,必须选择低毒、高效、低残留农药,禁用剧毒农药。
几种化学农药对泥鳅的致死浓度 药品异艾压剂敌百虫五氯酚钠草毒死艾死剂对硫磷(1605) 温度(℃)23-3011-1814-1814-1818-204-8 致死浓度(ppm)0.01-0.00520-300.62(24.5小时致死浓度)7.9(24.5小时致死浓度)5.4(48.5小时致死浓度)0.002-0.000213-16
(三)泥鳅的越冬管理 泥鳅对水温的变化相当敏感,除我国南方终年水温不低于15℃地区,可常年饲养泥鳅,不必考虑低温越冬措施以外,其他地区一年中泥鳅的饲养期为7-10个月不等,有2-5个月的低温越冬期,此间需做好以下工作:
1.挑选体质健壮、无疾病的泥鳅作为留种亲鳅。越冬时成活率高。
2.越冬池先要用生石灰消毒,然后撒入适量农家肥料,铺上20-30厘米的软泥,软泥以上有10-20厘米净水深,在结冰地区,冰下水深需加深至20-30厘米,水温要保持在2℃以上。
3.稻田泥鳅越冬。要将泥鳅集中于鱼溜中,并在鱼溜里铺设和加盖稻草,让泥鳅钻进鱼溜底部淤泥和稻草中避寒。
4.越冬池放养的泥鳅密度。可高于饲养密度的2-3倍。
5.采用人工泥鳅设置越冬箱的方法,效果也很好,越冬箱的规格为100×30×20厘米,每只箱放6-7公斤泥鳅,装箱方法是:先在箱底铺上30厘米左右厚度的细土,再装2公斤泥鳅,然后装好3厘米厚的细土,再装2公斤泥鳅,如此三层,最后装满细土,细土在用前拌好适量的农家肥料,钉好箱盖并在箱盖上打若干个洞,在背风向阳的水面沉入水底即可。泥鳅人工繁育苗种
三、泥鳅亲鱼的选择和培育 (一)泥鳅亲鱼的选择和培育 泥鳅亲鱼的来源:一是从池沼、稻田、湖泊等天然水体中捕捉;二是从水产收购部门购买;三是专池培养。三种方法都要求对泥鳅进行选择。
1.亲鳅的选择 亲鳅除了要求体型端正,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体色正常等之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雌鳅 1冬龄的雌鳅已达性成熟。个体大的雌鳅怀卵量大,繁殖的鳅苗质量好,生长快,因此要选择2-3冬龄,体长10厘米以上,最好是15-20厘米;体重18克以上,最好是30-50克,腹部膨大且柔软有弹性,体色呈桔黄色具有光泽,腹部白色明显的个体。
(2)雄鳅 也要选择2-3冬龄,体长10厘米以上,最好是15-20厘米;体重12克以上,最好是20-40克,行动敏捷的个体。
2.亲鳅的培育 选择泥鳅亲鱼后应设专池培育。培育前可以用20ppm的四环素液浸泡,以杀灭病原体,培育时每666平方米(即1亩)放养量不宜超过200公斤。应加强施肥。保持水质中性或微碱性,水色呈黄褐色或绿褐色。可投喂蚯蚓、蝇蛆、畜禽下脚料或豆粕、麦麸等饵料。适当添加酵母粉及维生素。在水温15-17℃时,饲料中的动物蛋白含量控制在10%左右,植物蛋白在30%左右;水温在20℃以上时,动物蛋白量增至20%,植物蛋白含量减至20%。日投饵为泥鳅体重的5-7%。
3.亲鳅的雌雄鉴别 在泥鳅的生殖季节,雌雄之间有许多不同特征,可以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用肉眼来鉴别:
(1)体型雄鳅较小,背鳍末端两侧有肉质突起;雌鳅较大,背鳍末端正常,无肉质突起。产过卵的雌鳅腹鳍上方身体还有白色斑点的产卵记号,未产卵的则没有。
(2)胸鳍雄鳅胸鳍较大,第二鳍条最长,前端尖形,尖部向上翘起,雌鳅胸鳍较小,前端圆钝呈扇形展开。
(3)腹部产卵前雄鳅腹部不肥大且较扁平,雌鳅产卵前,腹部圆而肥大,且色泽变动略带透明黄的粉红色。
(二)泥鳅的繁殖 1.繁殖前的准备工作 (1)产卵池的准备:家鱼人工繁殖用的产卵池,或者选择稻田、池塘、沟渠,水深保持在15-20厘米。也可用网片或竹篱笆围成3-10平方米的水面作为产卵场所。若能保持微流水则更佳。另外,水泥池、大塑料盒、桶、水缸或其它容器均能作为产卵用设施。产卵场所使用前都要消毒,水深20厘米时用生石灰消毒,每平方米施15-20克。也可以用漂白粉消毒,每平方米施4克。
(2)鱼巢的准备:鱼巢宜选用质地柔软,不易腐败,能漂浮在水中的材料,如:棕榈片、杨柳根须、金鱼藻、聚草等,近年来也有用柔软的绿色尼龙编织带,织成宽5厘米、长80厘米的人工鱼巢。用前都要经过消毒处理:用2%浓度的食盐水浸泡20-40分钟,也可用20ppm浓度的高锰酸钾浸泡20分钟左右;还可用10ppm孔雀石绿浸泡20-30分钟,浸泡后吊在池中离水10厘米处,上方用芦席或草包遮荫。
2.泥鳅的繁殖方式 泥鳅的繁殖有自然繁殖和人工繁殖
(1)自然繁殖:分完全自然繁殖和半自然繁殖两种方法。 完全自然繁殖,又叫诱集繁殖,是利用泥鳅的自然资源,人工诱集其产卵群体并获得受精卵的方法。首先在产卵季节,利用泥鳅喜在岸边水草丛中产卵的习性,选择环境僻静的水草区,先在浅水处投施两筐草木灰,然后在诱产区每平方米施0.6-0.8公斤的猪、牛、羊等畜粪。这样能诱集大量泥鳅到此区域的水草丛中产卵繁殖。但对此自然区域要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防敌害等)。也可利用人工鱼巢收集自然水域中的受精卵,移到特定的容器中孵化,这样可提高孵化率。
半自然繁殖是在人工条件下,让成熟的泥鳅自行交配产卵的方法,需要建造产卵池和孵化设施,繁殖之前,产卵池与孵化设备都要消毒备用。亲鳅的雌雄配比,如雄鳅个体较大按1∶2或1∶3,若雄鳅体长仅10厘米左右,则雌雄比可调整为1∶4,增加雄鳅的数量。每平方米可放7-10组,保证正常繁殖。水温稳定在18℃以上才能进行。将鱼巢绑扎在竹竿上,悬吊在产卵池的中间或四角,使鱼巢浸没在水面下。因泥鳅卵粘性差,要注意检查和清洗沉积在鱼巢上的污物,以免影响受精卵的粘附效果。
泥鳅一般在睛天的早晨产卵,上午10点钟左右产卵结束。当产卵基本结束后,就立即将粘有卵粒的鱼巢移到孵化池或其它孵化设施中进行孵化,并更换和补充新鱼巢放到产卵池中,以收集尚未产完卵的亲鳅的卵。最后一批泥鳅产卵后,可以就在产卵池内进行孵化,但一定要将产卵池内的亲鳅全部捕出,以防亲鳅吞食鱼巢上的卵粒,影响出苗率。
(2)人工繁殖:分半人工繁殖和完全人工繁殖两种方法. 半人工繁殖采用人工催产自然繁殖的方法。选择成熟亲鳅,雌、雄比例按1∶2或1∶3组成。注射催产药物:鲤或鲫脑垂体(简称PG),每尾用1-2个;或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简称HCG)每尾注射800-1000国际单位,或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简称LRH-A)。每尾注射5-8微克,以上药物无论用哪一种,均要溶解在生理盐水中,雄鳅的剂量减半。
由于泥鳅的个体小,每尾泥鳅注射液的量应不超过0.5毫升,以0.2-0.3毫升为宜,以免发生身体肿胀或药液溢出。注射用4号不锈钢针头,1毫升的玻璃注射器,(用前煮沸消毒)。为了有效地控制针的深度,可把针头用锉刀锉短到0.2-0.3厘米长,或在针头的基部套上胶管,使针头仅露出0.2-0.3厘米的针尖,防止进针过深,刺伤内脏。注射部位以背部肌肉为好,其次腹部中线,胸、腹鳍之间也可。
泥鳅身体粘液多、很滑,为不损鳅体,要用湿纱布包住进行注射。进针角度:注射器与鳅体呈30°为佳。可用可卡因0.1克溶于50公斤水中配制成麻醉液。催产的亲鳅在麻醉液中,仅需2-3分钟即被麻醉,这时注射较为方便,放入产卵池中,很快即可苏醒。
人工催产后,将亲鳅放回产卵池中。亲鳅在水温20℃时,约经18小时左右开始产卵、受精;水温在25℃时,约需12小时左右,若水温27℃时,只需9小时左右即能产卵、受精,其后的操作与半自然繁殖方法相同。
完全人工繁殖:是在半人工繁殖的基础上,进行人工采卵授精的一种方法。
3.泥鳅的孵化 受精卵的孵化在室内或室外都可进行,有静水孵化和流水孵化。孵化前将巢与附在上面的卵一起放在10ppm的孔雀石绿液中浸泡20-30分钟。不可用浓食盐液浸泡。捡出未受精卵。
(1)静水孵化 把粘有受精卵的鱼巢,放入孵化池、孵化箱或产卵池内孵化,水质要求清新。每升水可放400-600个受精卵,要注意防止受精卵挤压在一块,若发现受精卵相互挤压,要用搅水的方法或用吸管使之分离开来,以避免因缺氧而影响孵化率。
(2)流水孵化 用流水或微流水孵化,是把受精卵放在孵化缸、孵化箱或孵化环道中进行孵化。
①附巢流水孵化 受精卵附在鱼巢上,放入孵化设施中进行微流水孵化,水流速度以不冲落附在巢上的卵为宜,每升水可放800-1200粒卵。
②去巢流水孵化 受精卵脱粘或不脱粘掌握好流速放入孵化设施中孵化。一般孵化环道、孵化缸等流水孵放卵密度为每升水放800-1200粒卵。
孵化期间为防备寒潮与暴风雨的袭击,可以在寒潮来临之前用塑料薄膜将孵化设施盖上,但要留下气孔。也可以采用其它保暖方法进行处理。孵化用水的水温变化要控制在±3℃以内。泥鳅受精卵孵化水温范围为18-31℃,适宜水温为20-28℃,最适水温为24-2℃。所用孵化时间随水温高低而不同,呈负相关关系。孵化率的高低,以同一批卵进行对比,水温15℃时为80%;20℃时为94%;25℃时为98%。
(三)苗种培育 1.鳅苗培育:刚孵出的泥鳅,身体透明,不能自由活动只能用头部的吸附器附在鱼巢或其它物体上,以腹部的卵黄为营养。经过三天左右,卵黄被吸收完,苗体才能游动并开始摄食,此时应将其转移到鳅苗池饲养。培育泥鳅苗种土池比水泥池更好,因土池能更好地培育浮游生物,可为泥鳅苗种提供更适口的开口饵料,土池水质比水泥池更加稳定。
(1)清塘放苗:鳅苗培育池面积20-50平方米,水深30-40厘米。鳅苗下塘前15天左右,排干池水,曝晒4-5天,再用生石灰消毒(每平方米用50-75克),然后注入约20-30厘米深的新水。在施生石灰后约7天药性消失,放入牛粪、猪粪等畜粪肥,每平方米2公斤左右。过3-5天,即可放鳅苗入池。静水池每平方米1000尾左右,微流水或网箱饲养每平方米2000尾左右,放养规格要齐整。
(2)投饵施肥:鳅苗投喂煮熟研碎的蛋黄或鱼粉,或豆饼粉糊,一日3-4次。饲养3-5天后改喂水蚤、轮虫,捣碎的丝蚯蚓或蚕蛹。待鳅苗稍长大些,每天上下午各投一次。开始时每日投喂量占体重的2.5%,以后日投喂量可增加到放养总体重的10%。
泥鳅苗放入池塘后要勤施肥。水温低时,每立方米水每次施速效硝酸铵2克;水温较高时,每立方米水施尿素2.5克。一般隔天施一次,连续施2-3次,以后则根据水质肥度调节施肥浓度与间隔时间。在施化肥的同时,结合施有机肥,效果更好。
2.鳅种培育:鳅苗经过一个月时间的培育,长到3厘米以上时,就要分池进行鳅种饲养。
(1)池塘培育:面积20-60平方米,池水深30-40厘米,有良好的防逃设施,放养前除野消毒,施好基肥。投放鳅苗后,每天投喂米糠(煮熟)、饼类、蚕蛹粉等。日投喂量及投喂次数同鳅苗培育后期管理。每平方米放养500尾,饲养当年可达10厘米左右。每平方米放养1000尾密养当年也可长到5-6厘米,部分可达8厘米。
(2)稻田培育:先用较小面积的稻田(100平方米以下),放养前施基肥,每100平方米施50公斤,放养后在傍晚注新水时投饲料每100平方米7.5-10公斤,施肥、投饵交替每周进行一次。5周后可每隔2周施一次。到7月份水田除草时,稻苗隔行敷入干或烂稻草,以培养鳅的天然饵料。
3.苗种培育管理:鳅苗种培育管理,均要注意以下方面:
(1)要配备专人管理,每天检查防逃、吃食情况。
(2)经常保持良好的水质。注意防止缺氧,因为鳅苗在孵化后半个月左右才开始进行肠呼吸。
(3)要勤观察水质变化,确定施肥数量。
四、泥鳅的养殖形式 目前,国内外泥鳅的养殖有多种形式。
1.池塘养鳅 在池塘养殖成鳅,是我国目前大规模养殖鳅的一种主要生产方式。有单养和混养两种。
(1)单养:一般选用水泥池或粘土池,或石砌护坡的池塘,密养成鳅。具体方法为:
放养苗种前要建好防逃设施,清塘消毒。清塘消毒主要用生石灰,也可用漂白粉。消毒方法、剂量与种苗池的方法相同。
浅水培肥水质。池塘消毒一周后即应注入新水至20厘米深,这时,要遍撒预先备好的混合基肥培肥水质。基肥配方为每平方米用畜禽粪2公斤,杂草堆肥2公斤,米糠50克等,拌匀太阳晒干后即可。也可在干池后日光曝晒池底,再在池底铺放畜禽粪、杂草堆肥、米糠等混合配方基肥,经太阳晒干后,注入新水至20厘米深,以此消毒并培肥水质。
加深水体并放养鳅苗。施足基肥2-3周后,水体中即会产生大量水蚤(红虫)。这时,水质的肥力已可适合鳅苗生长。把水体加深至40厘米左右,即可放养种苗,每平方米水面放养20-30尾长10厘米、重10克左右的鳅苗(约合0.2-0.3公斤)。
(2)混养:一般是1亩左右(500-700平方米)的土池或石砌护坡池,以饲养鲢、鳙、草、鳊、鲤、鲫等鱼种为主,混养泥鳅,对主养鱼种投饵、施肥,而对泥鳅就不必另外投饵了,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2-5尾。
2.稻田养鳅 稻鳅互生互利,既增产稻,又收获鳅。
一般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保水力强,能旱涝保收、面积在2000平方米以下的稻田,都可养成鳅,不过稻田还要加工整理,第一要加固和筑高田埂,设置防逃板,用水泥做板高70厘米,埋入田泥15-20厘米,露出田泥50厘米左右,各水泥板相连处用水泥勾缝;第二要在稻田开挖鱼沟和鱼溜,鱼沟可挖成'田、十、井'型,沟宽30厘米、深30-50厘米;鱼溜设在进排水口附近或田中央,溜深40-60厘米,沟溜相通;鱼溜的面积占稻田面积的3%-5%;鱼溜有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等。鱼溜是避暑防寒的场所;在水稻晒田和喷农药及施肥时,鱼可暂栖鱼溜内避让;给鳅投饵或施药时可投入鱼溜;鱼溜在起捕时便于集中捕捉,也可作为暂养池。在稻田中设置排水口并安装拦鱼设施也是必不可缺的。稻田的进排水口尽可能设在相对应的田埂两端,便于水均匀畅通地流经整块稻田。拦鱼栅可取铁丝网、条、柳条等材料制成。拦鱼栅应安装成圆弧形凸面正对水流方向,即进水口弧形凸面面向稻田外部,排水口则相反。拦鱼栅孔大小以不阻水、不逃鱼为度。
(3)稻田饲养方式 稻田养成鳅有'鳅-稻'同养,也有'鳅-稻'轮作。
①'鳅-稻'同养水稻田翻耕、晒田后,在鱼溜底部用有机肥10-15厘米厚,其上再铺10厘米厚的稻草与10厘米厚的泥土作基肥,主要用来培养饵料生物供泥鳅摄食。然后整田。
泥鳅种苗一般在插完稻秧后放养,单季稻田最好在第一次除草以后放养,双季稻田最好在第二季稻秧插完后放养。放养量为每平方米15-20尾,规格为3厘米左右,要求大小一致,以免小鳅苗被吞食。
稻田饲养成鳅的饲养管理技术,基本上与池塘养成鳅相近,管理内容也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既要种好稻子,又要养好泥鳅,同时兼顾两者的关系。矛盾焦点是施农药,稻田养鳅要尽量减少用农药,若非用农药不可,则应注意:
一是必须选用高效低毒农药,用药时适当加深水位;
二是农药不能直接放进水中,要尽量把农药喷施在稻叶上,喷雾药剂宜选在稻叶露水干之后,喷粉药剂宜在露水干之前。
施肥:以施基肥为主,追肥为辅;以施有机肥为主,施化肥为辅。有机肥可做基肥,也可做追肥。化肥则用作追肥为宜。有机肥与化肥混用,能取长补短,增进肥效,增加产量,但须注意,有些肥料是不能混合使用的。施基肥:每亩施有机肥200-250公斤,配施磷酸氢铵15-20公斤,或钙镁磷肥30-50公斤,或氨水25-50公斤。施追肥:一般在稻秧青苗期追一次苗肥,每亩每次施碳酸氢铵2.5-5公斤或尿素7-10公斤,或硫酸铵12.5-15公斤,或钙镁磷肥15-20公斤。
田间管理:早晚巡查鱼溜、鱼沟是否畅通,尤其在稻田晒田、施肥、施药前要仔细检查。连阴雨或暴雨时,除了防汛、排涝,还要检查田埂的安全,观察稻田水位,清除进排水口拦鱼栅上的杂物。
饲养4个月左右达大规格鳅种。在水稻收割后,泥鳅可继续在田沟里饲养直到春节前后起捕上市,可产成鳅每平方米0.8-1.2公斤,亩产可达500-800公斤。
②鳅-稻轮作 水稻收割后晒田3-4天,按每亩施有机肥400-500公斤,再曝晒4-5天后,蓄水至40厘米深,投放泥鳅种苗,每平方米20-30尾。
饲养方法,同池塘养成鳅,待泥鳅养成捕捞后,再开始下一个水稻生产周期。
3.池沼养成鳅 池沼中不便栽种其它农作物,但水草及水生动物较丰富,有利于养泥鳅。方法与稻田养鳅稍有不同,要点如下:
(1)水草生长太盛的池沼要除去一部分水草。周边高低不平的埂坡要尽量修平整。池水保持在30-50厘米,安装好防逃设施。
(2)每平方米池沼用生石灰45-75克清池消毒,同时,将清除的水草和有机肥堆铺在池沼向阳岸的半水坡边,令其腐烂,用以肥水培养水蚤,经10天左右即可投放鳅种。
(3)按每平方米池沼面积放鳅种300克(20-30尾,每尾10厘米左右)。
4.洼地、水凼、坑塘等 地块小而且分散,却因水质肥,易管理,成为泥鳅良好的养殖水体。不过,饲养泥鳅时,要求将池壁挖陡,四周夯实,用三合土护坡,进出水口有拦网,池底铺25-30厘米泥土,水深50厘米左右。
每平方米放养鳅种30-50尾,体长3厘米左右,大小规格要基本一致;并可混养少量鲢、鳙鱼。
用施有机肥的方法繁殖天然饵料。
5.流水养鳅 (1)网栏流水养鳅 水源丰富、水流不断、场地狭窄的溪流、河沟,可利用起来养泥鳅,方法是在上、下设网或栅栏;或者用网或栅栏围圈起来,水流通过,但又防止泥鳅逃跑。
网及栅栏的大小,随地形和养殖面积而定,一般不宜太大,面积控制在1000平方米以下较好,放养量为每平方米150-200尾鳅种,体长3厘米左右,投喂精、粗饲料或配合饲料,每天2-3次,每平方米产成鳅1.8-2.4公斤。不过,用网栏流水养鳅,因流水保肥能力差,需投喂的饲料较多,饲养成本较高。
(2)木箱流水养鳅 木箱流水养鳅是在较大的河沟、溪流边以及有流水的水域中用木箱饲养。国内和日本的一些养殖户自行设计的木箱养鳅,一个木箱一次可产成鳅8-15公斤。
养殖所用木箱的规格,一般为长2-3米、宽1米、高1米左右,要求用杂木制作,内壁光滑。箱的宽面对准水流,并在两个宽面开设直径为3-4厘米的进出水口各一个,口上和箱上均安装网目为2毫米左右的金属网,防止泥鳅外逃。进水口开设在木箱上部,出水口的开设稍低于进水口,箱底由泥土、粪肥、切碎的稻草或蒿草等草类间铺而成,最上面再铺一层泥土,注水深度以漫过土层30-50厘米为宜,可单箱养殖,也可若干箱并联饲养。
流水中放置木箱的地方,尽可能是向阳、水温较高之处,木箱内每平方米可放养鳅种150-200尾(体长3厘米左右)。
投喂饲料和日常管理:一般情况下和池塘管理差不多,只是在管理上要注意暴雨涨水时进排水口受阻和木箱溢水。另外,每隔10-15天将下层泥土搅拌一次,饲养6个月左右增重6-10倍达到成鳅规格,经济效益可观。
6.无泥土饲养鳅 传统的饲养泥鳅方法离不开淤泥环境,前面介绍的几种饲养方法,也是由人工营造一个淤泥环境来供泥鳅栖息、生长。但是,在淤泥单位面积上泥鳅的栖息量少,不仅对水体空间的利用率低,而且采捕时的效率也不高。
无泥土养泥鳅,可以不用淤泥,这种方法的立足点,是用多孔塑料泡沫或木块、水草等非泥物质,提供一个可给泥鳅钻入洞孔隐蔽的栖息空间。既可多层次立体利用水体,又便于捕捞商品鳅。
(1)多孔塑料泡沫,每隔5-7厘米钻直径2厘米左右的孔数个,每块塑料泡沫大小不定,厚度以15-20厘米为宜,重叠为立体,加以固定,让其浮于水面以下,不露出水面。
(2)多孔木块或混凝土块,大小、厚度、间距同多孔塑料泡沫,只是重叠后铺排在水中,从底部往上排。
在无泥养鳅池中放水草(水葫芦等),漂浮在水面,为泥鳅遮阳隐蔽,夏热时节不仅可以吸收强紫外线对泥鳅的直接照射,还可调节水温;水草根系发达,不仅给泥鳅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而且还可净化水质,改善饲养池内的整个生态环境。
多层饲养每立方米放养5-7厘米鳅种80-100尾,成活率80%左右。若有水草隐蔽,成活率可达90%以上。
无泥土饲养泥鳅是一种集约化养殖,可以帮助农民向集约化、产业化的方向迈进。这种方式对设备要求简易,农民朋友们可以试一试。如经济条件许可,进行规模养殖;如经济条件稍差,可3-5人联合进行规模养殖。
五、泥鳅的捕捞、暂养和运输 (一)泥鳅的捕捞 一般在秋末冬初捞捕泥鳅,也可根据市场需求灵活掌握起水时间。泥鳅有底栖钻土习性,比一般鱼类较难捕捞。不同水体环境采用不同的捕捞方法。
1.成鳅池有三种捕捞法: (1)食饵诱捕 即把炒米糠、蚕蛹与腐植土混合,装入麻袋、须笼或其它鱼笼中,傍晚沉入池底,翌日太阳出来之前再取,经一夜时间可捕捞大量泥鳅。装食饵的麻袋等选择在下雨前沉入池底最好。
(2)冲水法 在出水口外系好张网,夜间排水,在排水同时不断往池中注入水,泥鳅顺水流进入张网内,约可捕到池中60%的泥鳅。流水剌激捕捞法,根据泥鳅有逆水上溯的习性,在进水口处底部预先铺一渔网,当泥鳅在流水刺激下,群集到进水口附近网上水域时,即可起网捕到大量泥鳅。
(3)干塘法 排干池水,使泥鳅集中到集鱼坑内再网捕,或在泥鳅钻入池土后,将池底划若干小块,挖排水沟,使泥鳅集中到排水沟内捕捞。
2.稻田有三种捕捞法: (1)食饵诱捕 选择晴天用炒米糠或蚕蛹放在深水坑处诱集泥鳅后再捕捞。诱捕前应在傍晚把稻田里的水慢慢放干,再将诱饵装入麻袋或鱼笼内沉入深坑,此法在4月下旬到5月下旬的中午效果好,在8月夜间的效果也较理想。
(2)干法 秋后放干稻田内的水,使泥鳅集中到深坑后再网捕。
(3)茶饼聚捕法 选用存放时间2年内的茶饼焚烧几分钟,当茶饼微燃时取出,趁热捣成粉末,加适量清水制成团状,泡5小时左右,将稻田的水调整至刚好淹没泥时为止,再于稻田四角用田泥堆成斜坡并逐渐高出水面的聚鱼泥堆,面积0.5-1平方米,面积较大的稻田,中央也要设泥堆。将制泡好的茶饼兑水后在傍晚全田均匀泼撒,聚鱼泥堆上不撒,其后不能排水和注水,也不要在水中走动,在茶饼的作用下,泥鳅钻出田泥,遇到高出水面的泥堆便钻进去。第二天早晨将泥堆中的泥鳅捕出,效果较高,成本低,一般每666平方米(1亩)稻田用茶饼5-6公斤,在水温10-25℃时起捕率可达90%以上。
3.天然水体 天然水体中的泥鳅可采用鳅笼或麻袋捕法。若将笼、袋放在流水处,则要根据不同季节泥鳅的逆水性确定鳅笼的设置方法。4-5月份,泥鳅随水而下,笼口要朝上游设置。也可在稻田、沟渠边挖几个小坑,在坑内放入炒米糠,盖上杂草诱集泥鳅寄居,然后再用网捕,此外还利用泥鳅夜间活动习性灯光照捕。
(二)泥鳅的暂养 泥鳅捕起后,不论是内销还是外贸出口都须经数天暂养。暂养的目的是:排除体内的粪便,提高运输成活率;去除泥鳅肉质的泥腥味,改善食用的口味;将分散捕起的泥鳅集中于一处,便于成批起运,泥鳅的暂养方法不少,常用的有:
1.鱼篓暂养:用上口径24厘米、底径65厘米、高24厘米的鱼篓放入静水中暂养,每篓放泥鳅7-8公斤。如在微流水中暂养,可放10-15公斤。鱼篓置于水中要有1/3部分露出水面,以便泥鳅进行肠呼吸。
2.网箱暂养:网箱规格可按2米×1米×1.5米制作。网箱应放置在水面开阔、水质良好的河道或池塘上。暂养视水温高低、网目大小而定,一般每平方米可暂养30-40公斤。在管理工作中做到勤检查、勤刷网箱。
3.木桶暂养:各类木桶均可暂养泥鳅。如用72升容积的木桶,可放泥鳅10公斤,暂养第一二天,每天换水4-5次,第三天后每天换水2-3次,每次换去水体的1/3左右。
4.布斗暂养:选择水质清新的河川或湖沼,设置布斗时,布斗上端约1/3的部分要露出水面。一只口径24厘米、底径65厘米、深24厘米的布斗,在静水中可暂养7-8公斤泥鳅,在流水中可暂养15-20公斤泥鳅。
5.水泥池暂养:需养殖较长时间或出口转运时用水泥池暂养。要特别注意换水,一般刚起捕的泥鳅每隔6-7小时换水一次,待泥鳅将泥土和粪便排清后再转入正常管理,夏季暂养时,每天换水不能少于2次,春秋每天1次,冬天隔天换水一次。为提高成活率,暂养时要投喂大豆和辣椒:大豆能增强泥鳅体质;辣椒是刺激剂,可减少暂养时的死亡。投喂量为每15公斤鳅重投生大豆100克,辣椒50克。
此外,暂养池宜建在方便搬运、通水性好的地方,面积以能容纳每次的出货量为宜,并注意防止鱼病的污染和鸟类等敌害生物的危害。
(三)泥鳅的运输 1.泥鳅苗种运输 (1)运输工具:泥鳅苗种在运输前需先拉网锻炼1-2次,运输前一天停止投喂饵料,装运前先将苗种集中于捆箱内暂养2-3小时,令其排出粪便,减少体表分泌的粘液,以利于提高运输成活率。
(2)装运泥鳅的规格与密度:运输装水量为容器的1/2-1/3。每升水体的装鳅数量要按鳅体的规格大小而定,一般是1厘米的鳅装3000-3500尾;1.5-2厘米的鳅装500-700尾;2.5厘米的鳅装300-350尾;3.5厘米的鳅装150-200尾;5厘米的鳅装120-150尾;6.5-8厘米的鳅装30-40尾;10厘米的鳅装20-30尾。
(3)运输管理:运输中需注意容器内水体溶氧情况,如鳅苗浮头则应及时换水,每次的换水量为总水体的1/3左右,换水时的温差不要超过3℃。如途中换水有困难,应用可击水的物件在水面上下推动,运输中还应及时捞出死鳅,用塑料管虹吸排尽水体中的鳅粪和剩饵。
2.成鳅运输:因成鳅的皮及肠道均有呼吸功能,运输较为方便,按运程及运时可分别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无水湿法运输 常温25℃以下,运输时间在5小时以内的,可采用无水湿法运输,方法是:用水草置入袋子或容器,再放入泥鳅后泼洒些水,使其能保持皮肤湿润,即可运输。
(2)带水运输:水温在25℃以下时,运输时间在5-10小时,需带水运输,其运输工具同苗种运输工具,运放密度为每升水体1-1.2公斤。还可用塑料袋充氧运输,运载用的塑料袋规格为60-120厘米、双层,每袋装1/2-1/3清水,放8-10公斤成鳅,装好后充足氧气,扎紧袋口,再放入硬质纸箱内可起运。
(3)降温运输:可在运输中加载适量冰块,慢慢融化、降温,保持泥鳅运输途中的半休眠状态。还可把鲜活泥鳅置于5℃左右的低温环境内运送,一般采用冷藏车控温,可长距离运输。
附:活饵料的培养技术 泥鳅在幼体成长过程中均要食些活饵料才能保证快速生长。在生产过程中,活饵料仅靠在自然水体中捞取,经常是吃了'上顿愁下顿',不能保证供给。因此,开展人工培养活饵料,与养殖鱼同步进行,能有很好的生产效益。下面介绍两种活饵料的培育技术:
(一)水蚤的培育技术 水蚤学名叫枝角类。具有较高的蛋白质含量(占干重40%-60%),含有鱼类营养所必需的重要氨基酸,而且维生素及钙质也非常丰富,是饲养泥鳅幼体的理想活饵料。
水蚤是广温性的,通常在水温16℃以上才会大量繁殖,培养时水温以18-28℃为宜。大多数水蚤在pH6.5-8.5中均可生活,最适pH值7.5-8.0。
1.培养方法 土池或水泥池均可作为培养池,池深约1米,大小以10平方米以内为宜,最好建成长方形。先在池中注入约50厘米深的水,然后施肥。水泥池每平方米投入畜粪1.5公斤为基肥,以后每隔一周追肥一次,每次0.5公斤左右,每立方米水体加入沃土2公斤,因土壤有调节肥力及补充微量元素的作用。土池施肥量应较高,一般为水泥池的2倍左右。利用植物汁液培养时,先将莴苣、卷心菜或三叶苜蓿等无毒植物茎叶充分捣碎,以每平方米0.5公斤作为基肥投入,以后每隔几天,视水质情况酌情追肥。上述两种方法,均应在施基肥后将池水曝晒2-3天,并捞去水面渣屑,然后引种。引种量以每平方米30-50克为宜(以平均1万个蚤体为1克估算)。如其它条件合适,引种后约经10-15天,蚤类大量繁殖,布满全池,即可采收。
2.培养技术要点 (1)培养的蚤种要求个体强壮,体色微红。在自然水体中捞取,除去浮渣、污物即可。
(2)人工培养蚤类工艺简单,效果显著,为了便于管理,培养池面积宜小而数量宜多。
(3)正常情况下,蚤类种群生长迅速,但环境条件一旦恶化或变化剧烈,繁殖速度明显减慢。因此,培养时应保持环境的相对稳定。
(4)培养池四周不应有杂草,杂草丛生不仅消耗水中养分,同时更易使有害生物繁殖。夏秋傍晚时分,应用透气纱窗将培养容器盖严,以防蚊虫入水产卵。有时需要培育小型适口种类,则可用极低浓度(0.5ppm)的敌百虫药液控制大型种类。
(二)黄粉虫的培育技术 黄粉虫营养价值很高,含蛋白质47.68%,脂肪28.56%,碳水化合物23.76%。黄粉虫养殖技术简单,一个人可管理几十平方米养殖面积,可以立体生产。黄粉虫无臭味,可以在居室中养殖。成本低,1.5-2公斤麦麸可以养成0.5公斤黄粉虫。
黄粉虫在0℃以上可以安全越冬,10℃以上活动吃食,在长江以南一年四季均可繁殖。孵化温度10-32℃,最适温度25-30℃;幼虫生长温度13-32℃,最适温度25-29℃。在特别干燥的情况下,黄粉虫尤其是成虫有互相残食的习性。黄粉虫幼虫和成虫昼夜均能活动摄食,但以黑夜较为活跃。成虫虽然有翅,但绝大多数不飞跃,即使个别的飞跃,也飞不远。成虫羽化后4-5天开始交配产卵。交配活动不分白天黑夜,但夜里多于白天。1次交配需几小时,一生中多次交配,多次产卵,每次产卵6-15粒,每只雌成虫一生可产卵30-350粒,多数为150-200粒。卵粘于容器底部或饲料上。成虫的寿命3-4个月。
人工培育黄粉虫,可用面盆、木箱、纸箱、瓦盆等容器放在阳光处或床底下养殖。容器表面太粗糙的,在内壁贴裱蜡光纸即可使用。
人工养殖黄粉虫的饲料分两大类:一类是精料即麦麸、米糠和五谷杂粮;一类是青料即各种瓜果或蔬菜。
精料使用前要消毒晒干备用,新鲜麦麸也可以直接使用。青料要洗去泥土,晾干再喂。不要把过多水分带进饲养槽,以防饲料发霉。一定要注意发霉的饲料最好不要投喂。
黄粉虫除留种外,无论幼虫、蛹还是成虫,均可作为活饵料和干饲料。幼虫从孵化至化蛹约3个月左右,此期内虫的个体由几毫米长到30毫米,均可直接喂鱼。生产过剩的可以烘干保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