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取消屋面工程“防水层设计”使用年限的重要意义

 乐山136 2016-08-15

本文作者叶琳昌,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建筑业协会防水分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建设系统专业技术学科带头人,是该规范的主要审核人之一,2012年10月1日起颁布实施的《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12),在3.0.5条中已取消了征求意见稿和送审稿中有关“防水层设计使用年限”的规定,笔者作为该条文修改的建议者和规范审查专家,有必要对相关情况进行解读,并对如何执行这一条文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00
class
前言

2012年10月1日起颁布实施的《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12)》,在3.0.5条中已取消了征求意见稿和送审稿中有关“防水层设计使用年限”的规,并在条文说明中说明,这是“根据本规范审查专家的建议”,这既反映了工程实践的客观事实,又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与时俱进的历史性进步。为什么要对这一强制性条文做出如此重大的修改呢?作为该条文修改的建议者和规范审查专家,有必要对相关情况进行解读,并对今后如何执行这一条文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供大家参考。


01
class
修改背景和相关内容

《屋面工程技术规范》(征求稿)在网上全文公布后,业内人士极为关心。笔者在通读全文后,除对征求意见稿进行逐条、逐字研讨外,并按规范组要求的表格,填写了不少修改意见。与此同时,就意见稿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还提出了几点看法,现摘录如下,供读者参考。

1)关于屋面工程的复杂性。过去一贯思维认为地下工程防水比屋面要难,否也!从表面来看,屋面防水施工操作简单,难度小,但是随着屋面工程在使用过程中长期暴露,受到环境各方面的破坏因素又多,如日晒、风、雨、雪、冰冻和四季不同气候的交替,昼夜温差的剧烈变化,以及建筑物内力和外力的影响,因此屋面渗漏可能性会随之增加,治理难度也很复杂,维修时对业主影响面较大。而地下工程虽然在施工过程中难度大,质量要求严格,并涉及到基坑围护等安全问题。但是一旦满足设计要求后,日常管理则趋于常态。因地下室温度变化不大,其他环境因素对防水的影响也比较小。鉴于上述情况,我们认为屋面工程技术规范的设防标准偏低。重新认识防水作用,如何做到在施工中减少水分、施工后不渗漏、使用时健康舒适以及与环境共生、节能减排等,是一项长期研究的目标。

2)怎样正确处理功能质量和工程质量的关系?这是一个隐性与显性的关系问题。怎样在规范中体现功能质量的问题?规范对于常用防水技术谈的比较多,对于新技术、新工艺较少涉及。现代建筑的平屋面要学习古代坡屋面的防水精髓,即“构造科学、伸缩自如,排水迅速,排汽通畅”。因此,怎样在施工过程中减少水分,确保功能质量是我们研究的方向,应在规范中有所表达。

3)“设计年限”在这次规范中不提为好。这样做不仅符合实际,并给今后研究留有空间。主体结构讲年限,涉及安全,功能材料与构造(如装饰、防水等)是具有周期和更新特点的,有时不提比提要求更高。又如在2007及2008年两次全国性防水材料调查问卷中指出,聚乙烯丙纶主要是用在坡屋面,仅作为垫层使用,不适合暴露,而今再次写入规范中,且与其他材料并列选用,似可商榷。

4)提出增加“渗漏治理的技术”内容,并非空穴来风。① 在目前条件下,施工过程中没有质量缺陷是不现实的,要做到一次性成功即100%不渗漏是有难度的,且要投入很大的代价;② 科学、实用的渗漏治理技术,可延长使用年限,并减少日常维修费用,也是最大的节能。

5)要建立模型试验与计算机仿真技术。建立数学模型,模拟在不同构造层次、不同环境下的耐久性试验数据,并将不同的数据编制成数据库,再借助计算机软件来进行数据分析,是提高防水技术的重要途径。国外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研究,作为国内规范组可以考虑建立这方面的研究课题,最好能够列入“十二五”科研攻关计划中。

6)“天人合一”不能狭隘理解为目标和理想,取消原规范中不合理的“防水层设计使用年限”是因为原来的规定缺乏工程调查资料和相关实验数据,也不符合当今防水工程飞速发展的现实。另外,这样改动后,专家还建议把“屋面防水工程使用年限”定位不少于20年,这不仅有利用保证工程质量和房屋结构的安全,也有利于新型防水材料的推广和应用,淘汰一些落后产品,也符合时下政府节能减排的要求,并对惩治建筑防水市场也是一把利剑。更进一步而言,这样又可在防水工程中实施优质优价,将业主、设计与施工单位一起共同对工程负责,于广大用户而言,也是一个福音。

延长防水工程使用年限,必然会产生良好技术经济效益,并可节约大量房屋维修资金。如以目前全国每年新建20亿m2住宅计算,其中一半由原10年提高到20年,那么折算至屋面防水工程面积至少为1.5亿m :若按每m防水造价为80元,每延长一年节省4元/m2防水维修资金计算,则全国总计可节约资金6亿元。如防水使用期越长,则累计节约的价值更为可观。专家发表意见要专业,并要有科学事实和数据作依据,这样审查后的国家标准才有权威性、公正性,否则何以造福于社会和百姓。


02
class
执行中应注意事项

2.1 屋面是一个系统工程  

  众所周知,屋面工程质量优劣和使用年限长短,与设计、选材、施工及管理维修等因素有关。而在《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7—2012)》第3.0.12条中又规定:“屋面防水工程完工后,应进行观感质量检查和雨后观察或淋水、蓄水试验,不得有渗漏和积水现象。”这条质量要求极为严格的强制性规定,不仅是针对防水施工单位,也是对设计、材料(产品)、土建施工、总包管理、质量监理等单位的工作质量的综合检验,这再次说明在屋面工程系统中“目标的整体性和统一性”的重要意义。

  在规范审查会上,有关专家介绍根据国内外大量工程实践和材料实验数据,说明新颁布的屋面工程技术规范中所指明的各类防水材料,只要设计与构造合理,产品质量合格,且规范施工的话,那么屋面防水工程的使用年限不应少于20年。据此建议,在取消“防水层设计使用年限”后,今后在制定屋面防水工程分包合同时,应根据屋面防水等级、不同工程造价,对防水工程质量保修期作出新的、更为合理的规定。而以此为契机,有关实施防水工程质量保证期制度的问题,也应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2.2 优化屋面设计

  2.2.1 遵循原则

  1)要体现屋面工程的整体效应。在满足防水功能的前提下,还应满足结构承重、保温、隔热、节能、环保等多种功能的需要,在高层建筑商品公寓中尤显重要。

  2)各构造层次要相互匹配。各构造层不仅要保证自己的功能,且不危及相邻构造层的质量;同时应根据屋面结构变形、温差变形、干缩变形和震动等因素,使节点设防能满足基层变形的需要。

  3)正确处理功能、造价和质量之间的关系。只有科学的屋面构造组合,合理的工程造价,才能确保工程质量,减少维修费用,延长屋面防水工程使用年限。

  4)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如坚决不用已淘汰或落后的且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材料,改革不科学的施工陋习,减少屋面湿作业,从而达到有利于人体健康以及节能、舒适和安全的室内环境。

  2.2.2屋面防水等级和设防要求

  《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12)第3.0.5条指出:“屋面防水工程应根据建筑物的类别、重要程度、使用功能要求确定防水等级,并按相应等级进行防水设防;对防水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屋面,应进行专项防水设计。”屋面防水等级、设防要求及有关材料的选用参见表1~ 表5。

2.3管理维修要科学化、制度化

  2.3.1屋面管理维修要有专人负责

  屋面防水工程在使用期间应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和维修工作,并从房屋竣工之日起建立防水管理维修档案。当前主要问题是房屋维修资金不足,又缺乏定期检查和清理工作。因此一旦居民(业主)投诉已不是小修小补所能解决,多数被迫提前大修,既浪费人力、物力和资金,又影口向居民的正常生活。为此建议在大中城市集中片区,由市场运作的房屋维修公司(区别于一般物业公司),提前介入这方面的管理和维修工作。另外,要加强屋面设施的管理。非上人屋面的室内外上人孔及爬梯等应设有标志,严禁非维修人员使用。同时在屋面上不得架设重物,以免破坏防水层造成渗漏。如在屋面上架设电视天线等设施时,则应不影响屋面排水和不破坏防水层为原则。

  2.3.2定期检查和清理

  1)屋面防水工程原则上应每季度进行一次全面检查。但在雨季来到前,每年第一场大雨后、入冬结冻前、开春解冻后以及大风、暴雨、大雪等特殊天气,均要对屋面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弥补,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同时,检查屋面渗漏宜与观察屋面结构有否开裂和发展、房屋有否倾斜等同步进行。

  2)屋面及泛水部位的青苔、杂草应及时清除,并在每年、每季或开 东后,对屋面进行一次全面大清扫,清除积灰、草根、杂物等,确保雨水口畅通。对邻近水泥厂、发电厂等有尘源排放的屋面,更要定期清扫积灰,防止屋面荷载过大而发生结构坍塌事故。

2.4 一点建议

  延长屋面防水工程使用年限,还应与提高普通建筑设计使用年限相适应,重点是提高屋面结构的设计标准。当屋面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时,可适当增加结构板的厚度与配筋,提高其强度、刚度、抗裂性和房屋的整体性。这样可把屋面钢筋混凝土结构层视作一道防水线,对改进和提高当前屋面防水工程质量至为重要。而因延长屋面使用年限,减少维修次数带来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更是不可低估。



供稿:《工程质量》杂志,内容有删减

编辑整理:工程质量监督与检测,转载请注明


关键词

对应内容

50203

现行《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完整解读视频

50204

最新《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系列解读文章

50300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完整解读视频

50339

《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重点内容解读

50784

《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完整解读视频

华东会议

华东会议资料

e监督

工程质量现场监管系统(e监督)观摩会资料

e监督问题

e监督常见问题回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