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志礼医话验案精选(一)

 严医生j117ka14 2016-08-16


皮肤病的中医辨证特点

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整体。人的皮毛筋骨肌肉通过经络和脏腑息息相关。皮肤病可以影响脏腑,脏腑病又可以在皮肤上有所表现。因为皮肤病的皮疹发生在体表,有形可见,故在中医古籍中,皮肤病被列入外科范畴。在临床上,皮肤病的辨证用药虽然有其独特之处,但其基本原则与其他科均有类似之处,因而不可忽略。

一、病因辨证

皮肤病是整体疾病的一部分,虽然发于体表,但和脏腑有密切关系,外病可以影响脏腑,脏腑有病又可以表现在肌表。

如《灵枢·刺节真邪》记载:“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内搏于骨则为骨痹。……搏于脉中则血闭不通,则为痈。”

另有记载:“病之生时,有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营气不行,乃发为痈疽。”

隋代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记载:“头面生疮,系内热外虚,风湿所乘。肺主气,候于皮毛,气虚则肤腠开,为风湿所乘,脾主肌肉,内热则脾气温,脾气温则肌肉生热也,湿热相搏,遍体皆生疮”等,都说明皮肤病和整体的关系。

另外,古人对一些单纯外因如细菌、真菌感染皮肤寄生虫病等亦早有认识,如《诸病源候论》记载:“癣之病状,皮内隐疹如钱文,渐渐增长,或圆或斜,痒疼有匡廓,里生虫,癣内实有虫也。”

皮肤病的病因总的来讲可分内因和外因。

(一)内因

内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精神因素 中医所谓七情所伤,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变化,过盛或不及都能影响脏腑功能失调,如过喜伤心神,过怒伤肝,过思伤脾,过忧伤肺,过恐则伤肾,都能使脏腑功能失调,产生心神不安、疲乏无力、四肢沉重、倦怠少食、咳嗽少气、惊惕不安、口舌生疮、皮肤湿肿、疼痒无度等一系列临床表现。如心火上炎、肺郁气滞、脾湿不运等都与湿疹、神经性皮炎、脱发、银屑病等皮肤病有密切关系。

2.饮食不节 饮食是营养的源泉,如果没有节制,暴饮暴食或肥甘厚味或过于偏食等,都会引起疾病,《素问·五脏生成篇》记载“多食苦则皮槁毛拔,多食辛则筋急爪枯,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一般来讲,过食肥甘厚味,容易生热、生痰、生湿,成为致病因素,暴饮暴食可使脾胃运化功能失常,过饮醇酒可使湿热内蕴、醇酒中毒等,这些都可引起急性皮炎、湿疹等。过于偏食,可致肌肤失养、皮肤皴竭,引起维生素缺乏类皮肤病。古书记载之“藜藿之亏”“膏粱厚味,足生大疔”即属于此。这些都是饮食不节的致病因素。

 3.劳倦所伤 劳动是人的本能,是改造客观世界、创造物质 财富的必要手段,但过度疲劳,不注意劳逸结合或过于安逸,都可以使气血壅滞、肌肉脏腑失去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形成致病因素。另外,过度纵欲,房事不节,造成肾气不足而产生疾病。如肾气游风(小腿丹毒的一种)多生于肾虚之人,或由肾火内蕴、外受风邪、膀胱气滞而成。另外,肾气虚可生色素障碍性皮肤病如黑变病、黄褐斑等。

 4.体内脏腑功能失调 可产生内在的风、寒、湿、燥、火等病理因素。如肾阳虚衰, 阳气不足,寒从内生,则可产生寒凝气滞,皮肤则可表现为青紫斑块,或溃烂,久不收口;脾阳虚可使内部水湿不运,生湿疹类皮肤病;心火过盛,内热蕴结,可生皮肤瘙痒、急性皮炎类皮肤病;心血不足,血虚风燥,也可引起皮肤瘙痒、神经性皮炎、血燥性银屑病等疾患。

(二)外因

外因虽多,但主要指六淫邪气、疫疠、触犯禁忌、金刀虫兽所伤、水火烫伤等。

 1.六淫致病 风寒暑湿燥火,本是自然界四季正常气候的变化,亦称作六气:春风、夏暑()、秋燥、冬寒、长夏湿。由于六气的不断运动变化,而决定了一年四季的气候不同。人类在长期和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摸索到自然界四时六气的变化规律,并对它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当人体由于某种原因而致机体抵抗力下降,不能适应气候的变化或气候的急剧异常变化,超过人体的适应能力时,六气就成了致病的条件,侵犯人体而引起疾病的发生,这种情况下的六气,就称为六淫邪气,也称六淫或六邪。因此六淫实质上是指一种外感病的致病因素。

六淫之致病,多与季节、气候、居住环境有密切关系。如春季多风病,冬季多寒病,夏季多热病,长夏多暑湿病,居住潮湿多湿气病或湿热病,六淫犯人即可单独侵入发病,也可数种邪气互结而发病。

寒冷性荨麻疹常是风寒袭人,发为瘾疹;急性湿疹、皮炎等,常为湿热互结,或湿热熏蒸皮肤而发病;硬皮病则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发生的皮痹。另外六淫邪气致病,在发病过程中,不仅常互相影响,而且常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如风寒入里,久而不解,可化热化火。慢性湿疹在一定因素的影响下可急性发作,如暑湿久羁,常致化燥伤阴,而发生阴虚血燥证,如血燥型银屑病、慢性角化性皮肤病等。

现将六淫致病的特点分述于后。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为春季的主气,具有升发向上的特点,所以风邪侵入,多犯人体的上部(如头面)和肌表(常指暴露部),并使皮毛腠理开泄,出现汗出,恶风等症状。古人认为风善行而数变,善行是指风病的病位常无定处,或游走不定,数变是指病变变化无常,如荨麻疹中医称瘾疹认为其病因主要是风邪所致。风胜则痒,所以风病的另一特点是瘙痒无度。

概括来讲,风邪所致皮肤病,常具有发病急、消失快、发无定处、游走不定、剧烈瘙痒、病程短的特点。一切瘙痒性皮肤病都与风有关。

:寒为阴邪,易伤人之阳气,如寒邪外束,卫阳受损,会出现恶寒、四肢发凉;寒邪入里,伤及脾胃致下利清谷、呕吐清水;伤及肺可见鼻塞、咳嗽、痰涎稀薄等症。寒凝气滞可致皮肤冷硬、疼痛、有硬结,如硬皮病、硬红斑等。寒则气收,产生气机闭塞不通,寒客血脉,可使血脉收缩、凝涩,可见肢冷,疼痛,如脉管炎、血栓性静脉炎等。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感后常有发热、汗多、脉洪大等症。暑性升散,易耗气伤津,常口渴思饮;暑多挟湿,暑湿兼杂,常见四肢困倦、食欲不振、胸闷呕恶、大便溏泻、舌苔腻。暑邪常致湿疹、疮疖、臁疮、脓疱病等皮肤病。

湿:湿除与季节有关外,淋雨涉水,防护不周,久居湿地,水中作业等都易感受湿邪。湿邪重浊黏滞,湿邪致病,喜侵人之下部,多缠绵不愈,反复发作,发病时常有肢体沉重、四肢困倦。若头部有湿,清阳不升,则头重如裹;若湿留关节,则疼痛滞着不移、肢体沉重难举;若侵犯皮肤则皮肤肿胀、水疱糜烂、或有肥厚浸润,如天疱疮、湿疹等水疱湿烂性皮肤病均与湿有关。另外,湿热下注可见结节性红斑,顽湿聚结可见慢性湿疹肥厚型、结节性痒疹等一些慢性顽固性、瘙痒性反复发作的皮肤病。

:燥邪其性干燥,易伤津液,燥邪伤人除见口干舌燥外,常有皮肤干枯皲裂,毛发不荣,大便燥结,皮肤脱屑裂口,若燥邪化热亦可出现红斑肿胀。燥邪常有温凉之分,如初秋尚热、秋阳暴烈,常见温燥,极易化热,皮肤病可见红斑肿胀脱屑。深秋寒冷、多见凉燥,皮肤病常见干燥脱屑皲裂等,一切干燥脱屑角化性皮肤病均与燥邪有关。

:火邪与热邪常互称,火与热常是程度上的不同,火为热之极。火热之邪,其性炎上,发病时常有发热、烦躁不安、面红耳赤、口干、大渴喜冷饮、舌红苔黄、大便干、小便赤短等症。火热之邪在皮肤常见潮红肿胀、灼热疼痛、出血斑、紫斑,一切急性发炎性皮肤病都与火热之邪有关,如急性湿疹、急性皮炎、过敏性皮肤病。如急性荨麻疹为风热合邪,急性丹毒为毒热之邪等。

 2.疫疠 疫疠是外来的致病因素之一,它不同于六淫,是指一种有特殊传染性的致病因素。中医学文献很早就有疫疠的记载,如“异气”“戾气”“疠气”“毒气”等,《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皮肤病中亦有很多传染性皮肤病,可属此类,病毒性皮肤病亦属此类。

 3. 虫的概念,据古书记载,特殊的气候变化,污秽湿浊之气,可以生虫,广义地讲,—些细菌、真菌,都应属虫的范畴,当然疥虫、寄生虫更不例外。

 4.触犯禁忌 古书早有记载,如《诸病源候论·漆疮候》,“漆有毒,人有禀性畏漆,但见漆,便中其毒。喜面痒,然后胸、臂、胫、腨,皆悉瘙痒,而为起肿,绕眼微赤。诸所痒处,以手搔之,随手辇展,起赤痦瘰,痦瘰消已,生细粟疮甚微。有中毒轻者,证候如此,其有重者,遍身作痒,小者如麻豆,大者如枣杏,脓焮疼痛,摘破小定,或小瘥,随次更生。若火烧漆,其毒气则厉,著人急重。亦有性自耐者,终日烧煮,竟不为害也。”这说明触犯禁忌所指即过敏所致,一些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均应属此范围。

 5.金刀、虫兽、水火烫伤等

(整理:张芃、周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