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上最强日本咖啡馆攻略!

 汉青的马甲 2016-08-17

每日正午十二点,和站长说一句:“设计说”三个字,站长会为您推送一条设计物语,或文字,或图片,或声音。感受设计的力量,体会生命的艺术,365天,365句经典,我们相约每日正午时分,不见不散。


From:吃很重要( ID:wehavetoeat)

(投稿作品)

吃很重要




在所有日本旅行饮食消遣里,有一项性价超高、但常常被忽略的旅行体验:到咖啡专门店喝咖啡。即使你对咖啡不太感兴趣,我也强烈建议你不要就此打住。


如果你恰好逛过东京代官山鸟屋书店( T-Stie 旗舰店),可能会在本土杂志部那找到一整条日语咖啡杂志,教你怎么买咖啡豆、怎么在家自己做手冲、日本大中小城市哪里又开了不错的咖啡馆、还有介绍全球咖啡胜地等等。只有你想不到,没有这些咖啡杂志覆盖不到的,精细得吓人。




▲ 日本咖啡杂志 ? Eric Tessier / 网络图片


日本人 400 多年前就开始接触咖啡,最早的豆子据说是荷兰商人带过去的。但咖啡文化真正意义上在日本开花,应该要从 1868 年神户港开始进口咖啡开始算起。东京第一家咖啡专门店是 1888 年开业的,到 1930 年代光东京就有了三千多家咖啡专门店。按照神户 UCC 咖啡博物馆馆长在一次媒体采访里的说法,二战时日本咖啡豆进口暂停了,但战后复苏得很快,1960 年代(日本中产阶级飞速崛起的同一时期),全日本已有 16 万家咖啡专门店。


当然,买杂志或者看资料,无法和直接到咖啡专门店喝咖啡相比,还是要亲身去喝一下,直接体验日本咖啡文化最好。现在日本的咖啡文化层次是非常丰富的,既有本土传统独立咖啡店(本篇主角),亦有主打意式咖啡的新一代咖啡馆,还有赫然从美国杀到东京开店的 Blue Bottle 等「第三波咖啡浪潮」代表咖啡店。



ku:nel 杂志咖啡特辑 uguisustore


话说「第三波咖啡浪潮」( “Third Wave Movement”,Wikipedia 上显示早在 2002 年这个概念就被提出)概念再度受追捧,很可能得益于像 Blue Bottle 这样明星企业诞生的缘故。实际上「第三波咖啡浪潮」是一个非常美国的概念,它主要描述的是美国本土咖啡馆文化的演变。但是现在感觉外延也大了,只要一个咖啡馆,搞得仪器整齐点,VI 整体有点想法,出售的 SKU 再少点,貌似都有机会被冠以「第三波咖啡浪潮」这顶帽子。


总体来说,受这波浪潮影响的咖啡馆满足这样一些特点:新一代年轻人对精品咖啡有追求,不满足于以星巴克为代表的快餐式连锁咖啡馆,认为喝咖啡也应该可以像喝红酒一样讲究,在咖啡豆品种上追根溯源,喝咖啡时讲究品尝方法、追求心目中极致的口感。而因为需要满足这些要求,这类咖啡馆大部分都配有搪瓷手冲壶啦、法兰绒滤袋啦、虹吸壶啦等等,让人做咖啡做得比较慢的器具。



▲ 东京南青山的 Blue Bottle Coffee ? Good Coffee


其实我是想说,这「第三波咖啡浪潮」玩的都是日本老一辈玩儿剩下的。搞法是差不多,差的是底蕴。


(此时你可能隐隐有上当的感觉,假如我告诉你我也上过当,你会不会好受点?)


上面我一直在使用「咖啡专门店」而不是「咖啡店」,主要是为了避免混淆。咖啡专门店( “kōhī senmonten” )是只卖咖啡这一种饮品的店。对中国人来说,它们也很好辨认,因为门牌上通常直接就会写着「xx 珈琲店」。这种「珈琲店」除了做咖啡,常常还销售自家研制烘培的咖啡豆( house blend ),装修自带古朴忧郁风,一走进店里感觉被拉回至少 70 年——而且往往不是故意装修成那样的,很多店家的确就是从上世纪中叶就开始经营。除了只供应咖啡以外,他们通常也出售咖啡豆。



▲ 位于东京的喫茶店「茶亭羽當」 ? 茶亭羽當官网


还有一类名称更常见,也可以喝到精品咖啡的地方是「喫茶店」( “kissaten” )。虽然「喫茶店」字面意思是「喝茶的店」,但是不少也像传统独立咖啡店那样做咖啡(或者咖啡甚至是主打),只是装潢更多样化(不一定是古朴复古风格),另外也做点厚吐司、意大利面或者薄荷冰饮等。总体上,更接近现代人需求。我自己理解,「喫茶店」有店像新式咖啡馆( café )与老式「珈琲店」的中间产物,「喫茶店」更贴近咖啡专门店一些,café 则更接近我们更熟悉的、有吃有喝的咖啡馆。不过话说回来,分类是这样分,名称其实也有混用,有一些老式咖啡馆也取名「某某 café 」。


L’Ambre 门牌上写着 “Coffee Only”

(字隐藏在照片暗部…)


比如 Café de L’Ambre ,就是日本传统咖啡专门店的典型代表。真不敢相信我竟然就这样轻描淡写地就写到了 L’Ambre …我明明摩拳擦掌了几周、准备隆重回忆这家世界级咖啡店的。说它是世界级一点都不为过(早有耳闻或者亲自去过的读者,应该不会反对我这个说法):1948 年在东京银座一条窄巷里开业,从来不开分店,直到现在依然坚持只做咖啡,已经超过百岁的老板时至今日依然亲自参与打理店铺。


▲ L’Ambre 室内座位 ? Hengtee Lim / Sprudge.com


几十年来, L’Ambre 几乎被全世界主流媒体报道过,也被全世界各流派咖啡爱好者膜拜过,不仅仅出于它对品质、水准、自身风格的坚持,它在一定程度上还成为了日式咖啡专门店的「活标本」,承载了日本老一辈咖啡人对咖啡的全部追求,在日渐喧闹的咖啡馆流派中给出它眼中的,咖啡专门店的定义。


对于像我一样以游客身份造访的客人来说,虽然去过 L’Ambre 几次,却也绝对不敢以熟客自居。L’Ambre 的氛围是典型的老式咖啡专门店风格,那个年代的「商务感」,实际上主要客人也是拎皮包的日本上班中年。我会觉得那个红色破损皮座椅加吧台的陈设、以及通常烟雾缭绕的氛围,非常王家卫,这就是游客眼光的理解。



▲ 2014 年刚过百岁生日的 L'Ambre 创始人 Ichiro Sekiguchi  ? Hengtee Lim / Sprudge.com



L’Ambre 咖啡师 Fujihiko Hayashi ? Lyhon Chiu, Flickr


偶尔你能在里头碰上的老板,很精神地坐在门口小房间里烘豆子。永远在岗的 4 位员工各自带着微笑。烘培助理 Uchida ,不在烘培的时候可能在结帐。永远在吧台后做咖啡的 Fujihiko Hayashi (创始人 Ichiro Sekiguchi 的侄子)。那位貌似主要负责准备咖啡豆和杯具的女士,英文好像是几位里最不流利的。年纪最轻的小哥一般负责接待,他基本可以一眼看出你会不会说日语,用标准服务笑容把你迎进店落座后,就把英文菜单摆放在你面前。


初次接触到这份菜单,人可能会陷入一种朦胧状态。我后来偶然在美国学者 Amanda Mayer Stinchecum 早在 1993 年给《洛杉矶时报》写过的一篇专栏里,读到同样的状态。她写道,要读懂 L’Ambre 的饮料单,可能需要具备像红酒专家一样的功力。



L’Ambre 咖啡单


L’Ambre 的咖啡单一面是足以晃瞎眼的「创意咖啡」,有类似维也纳咖啡的加入鲜奶油的品种,亦有配合咖啡冻成冰后制成的冰咖啡;另一面又是一张为专业咖啡爱好者准备的、让业余客人再次摸不着头脑的咖啡单,既有单品也有混合豆子。1.69 盎司的 single cup 售价从 770 日元起跳,3.38 盎司的 double cup 售价 970 日元起跳。



L’Ambre 保留最传统的日式咖啡做法


Hayashi 每做完一杯咖啡都要重新把法兰绒滤袋搓洗、浸泡在冷水中。因为咖啡油脂都会粘在滤袋的布面上,氧化后留下不好闻的味道,所以 Hayashi 强调法兰绒滤袋要一直保持湿润,只有在下一次使用的前一刻,才把它吹干使用。


点完咖啡后观摩 Hayashi 先生做咖啡,几乎又是在 L’Ambre 喝咖啡的「固定体验项目」。Hayashi 头部紧贴脖子的角度,手臂弯曲的角度,还有紧缩双眉半眯着眼睛的神情,已经成了这家店的招牌;他做咖啡的手法,更是颠覆所有新派精品咖啡店可能跟你讲的——等会儿,到底是谁颠覆了谁呢突然搞不清楚了——比如坚持用烧得沸腾的水(新派咖啡师会主张不用滚烫的水),比如用老式咖啡袜子而不用滤杯。



L’Ambre 出品的咖啡 ?  AARON FREY for Frshgrnd


在所有细节里最吓人的,可能是 L’Ambre 所用的豆子。如果你愿意,你能喝到收割于 1976 年的咖啡豆子(简直是僵尸豆啊!),其余出产 10 年以上的豆子也比比皆是。我专门请教了朋友铁皮(他是国内较早推出挂耳咖啡的品牌「永璞」的创始人),这咖啡单上写的真是咖啡豆的年份吗?铁皮解释说,日本传统咖啡店经常会在烘培之前,先将生豆放在合适的环境里保存一段时间、让它自然发酵(类似牛排的「熟成」过程)。这个做法不是日本独有,但一般生豆最多放两年,不像日本的做法那样一放放 10 年甚至以上。


这种经过极长时间熟成的陈年咖啡豆,必须用深度烘培。所以 L’Ambre 和很多日本老式咖啡馆里用的豆子,比你在其他地方买到的颜色深非常多。这也解答了我另一个疑问,为什么从这些日本咖啡专门店购买的咖啡豆通常酸度较低、口感深沉,原来也是和烘培深浅有关(需要说明的是,深度烘培不只能针对陈年豆,非陈年豆也可采用深度烘培;现在不少咖啡馆更愿意采用浅度烘培,因其更能展现咖啡豆丰富的层次感)。


优秀而有特色的咖啡馆,遍布日本全国大中城市,第三波浪潮风或传统咖啡专门店都有。但我还是强烈推荐像 L’Ambre 一样的老派咖啡馆。没别的原因,就因为别处没见过这么搞的。


日本咖啡专门店出售的手冲咖啡(一杯不可续杯、份量约为星巴克 Tall 杯一半左右),价格在 800~1500 日元不等(日元汇率变化较大,实时自己查下吧)。作为咖啡单体价格并不便宜,但作为一种体验性消费,可谓垂手可得。


下面整理了 5 个日本城市的 10 家咖啡店,专门店、综合性均有,希望对你有用。


||| 东京 |||


No.1  Café de L’Ambre



◎ 东京都中央区银座 8-10-15

1948 年开业的世界级珈琲店,只做咖啡。


No.2  Kusamakura(草枕)


◎ 东京都港区西新桥 1-10-1(虎之门附近)

由于氛围营造特别好,有人说这里特适合思考(可能因为配了书吧显得特别有文化吧,可是都是日语),工作日营业至晚上 11:00 (比大多数咖啡馆开得晚)。也是采用传统法兰绒滤袋做咖啡的店,除咖啡以外还提供芝士蛋糕。

专门教你散步、喝咖啡的川口葉子在《东京喫茶店》书中亦有推荐


No.3  茶房 神田伯刺西爾


◎ 东京都千代田区神田神保町 1-7

位于旧书店密布的神保町,不那么「纯粹」的咖啡店,除了提供自家烘焙咖啡,也有红茶等饮料、咖啡冻和蛋糕等甜点,还供应午餐。较有特色的是店内装饰(一大特色是有一座围炉),可以感受到在东洋风格下喝(来自)西洋的咖啡的混合感。

专门教你散步、喝咖啡的川口葉子在《东京喫茶店》书中亦有推荐


No.4 FUGLEN TOKYO


◎ 東京都渋谷区富ケ谷1-16-11

日本传统咖啡人爱好深烘,来自北欧的「鸟咖啡」则偏好使用浅烘和果味丰富的咖啡豆;当然店内风格也是浓浓的北欧现代风。「鸟咖啡」老店 1963 年在奥斯陆开张,后来也是被日本咖啡文化吸引,才跑到东京来开店的。这家店晚上会变身鸡尾酒吧,虽然室内氛围已经很棒,还是特别推荐室外座位。


||| 京都 |||

No.5 六曜社 地下店


◎ 京都府京都市中京区大黒町40-1 B1F

位于人比较多的商业区,1950 年开业的咖啡店, 甜甜圈配咖啡好像是标配点单,店内装饰风格就像是刻着「日式西洋风」5 个字,有点老酒店大堂的感觉。全店可抽烟,成人感倍增。营业时间超长,从早上 8 点一直营业到晚间 11 点。

建筑设计生活杂志 CASA Brutus 京都特辑推荐


No.6 Coffee House Maki

◎ 京都市上京区河原町今出川上ル清龙町211

远离购物区和旅游区,在比较僻静的河边,店面非常不起眼。适合在河边跑步完以后稍作休息的咖啡馆,和风鸡蛋三明治是当店特色。是一家不怎么宣传自己咖啡做得怎样,但当你踏进店那一刻就立刻知道它靠谱的低调店铺。


No.7 筑地

◎ 京都市中京区河原町四条上ル东入ル

有点犹豫要不要放进来,因为貌似点不在咖啡了。 1930 年代开业,欧洲老洋房穿越感浓厚的咖啡馆,有种进了童话主题公园的感觉。但是稍微提醒一下是有比较重烟味的童话主题公园。

被不知多少旅行博客写过…


||| 大阪 |||


No.8

TAKAMURA Wine & Coffee Roasters



◎ 大阪市西区江户堀 2-2-18

又一家场景感爆棚、风格较潮的店(大阪咖啡店的氛围感觉整体比东京要年轻),开在一个大仓库里,室内装饰走复古工业风,一大特色是兼营咖啡和酒,并且把两种饮品风格融合得很好,场内现场烘焙单品咖啡豆。


||| 福冈 |||


No.9 屋根里 貘


福岡市中央区天神3-4-14 高栄ビル2F

1970 年代就开业的音乐复古咖啡馆(开业时他们的装修风格还不能被叫做「复古装修」,维持到现在看起来就很复古),老板是一对文艺老夫妇(英文不怎么好),店内菜单是用旧黑胶唱片所做(没有英文)。咖啡和食物水准中规中矩,但是情怀满分,是另一种体验吧。

D&Department 旗下旅行手册《d design travel》推荐


||| 金泽 |||


No.10 東出珈琲店


◎ 石川县金泽市十间町 42

在以日式传统甜点著称的金泽,反而能找到这样专注做咖啡的咖啡专门店(店内用的话也可以点蛋糕,放心),有点惊喜。我想一墙的深烘豆已经说明了一切,豆子最少 100 克起售,很适合采购在家做手冲的豆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