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老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依凭舌下络脉经验

 xcaq 2016-08-17

黄老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依凭舌下络脉经验zt

(2013-09-21 21:22:44)
 
黄老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依凭舌下络脉经验
张流秀
黄治品老中医是以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见长的重庆著名资深中医专家,其每日临证所治心脑血管疾病皆不下10余例。笔者以其助手身份跟其抄方60余日,对其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思路,尤其依凭舌下络脉淤滞级数来判断心脑血管疾病严重程度而选择相应药物治疗的经验感触颇深,特作一简要总结。

1 关于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即常见的高血脂、高血压、脑血栓、脑萎缩、脑溢血、冠心病、心机梗塞、心肌炎、心肌肥大、二尖瓣闭锁不全、血管硬化等,其致病根源,现代西医学认为是胆固醇、甘油三脂、磷脂等,也叫高血脂,其危害之大,可造成血管硬化、血液循环受阻、栓结、梗塞、脏腑细胞神经萎缩硬化,导致高血压、高血糖、脂肪肝、脑血栓、脑梗阻、脑溢血、脑萎缩、肩周炎、面瘫、舌瘫、偏瘫、全瘫,以及腰膝酸软、骨关节疼痛、脉管炎和血栓塞发热等病变。
疾病基本都是吃出来的、怄出来的和冷热不调来的,而心脑血管疾病主要是富庶条件下“吃”出来的,即过食肥甘辛辣、过量饮酒抽烟,加之运动较少、生活环境过于紧张,所以一进入中年以后就容易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的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三高”,而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
心脑血管疾病不论是心血管疾病还是脑血管疾病,都属于中医循环供养系统的实体“已病”范畴。经典《黄帝内经》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反映出实体“已病”之难治。而心脑血管疾病在当今世界老年人疾病中,又是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最高的疾病,因而必须要未病先防,已病早治。
那么,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医在临床中依凭什么为好?黄老根据数十年治疗经验,证明在凭脉辨证和其他常规诊断的同时,依凭舌下络脉最好。舌下络脉是作为人体缩影全息单元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心脑血管疾病在中医看来,不过就是一个血液流通障碍导致血管淤滞的问题,血液流通障碍通过舌下络脉的淤滞外征是能够直接得以反映的。

2 舌下络脉与心脑血管疾病诊断

舌下络脉是指舌下纵行的两根主静脉,以及其分支和周围的毛细血管。舌下络脉在正常人表现为:两根主静脉隐现于舌下,直径均不超过2.7毫米,长度不超过舌尖与舌下肉阜连线的五分之三,基本不见分支,更不见周围毛细血管,整个舌下色泽淡红有生机。但对于心脑血管疾病而言,如若出现络脉淤滞,如主静脉怒张、延长、曲折、结节、色泽异常,其分支外露、肿胀、结节,毛细血管变粗、淤斑、结节等等,则反映着寒热虚实的血液流通障碍程度,相应地也就表示着心脑血管疾病的严重程度。
针对心脑血管疾病,根据舌下络脉外现的长短、粗细、滑涩及色泽等性状,黄老将络脉淤滞分为由轻到重的三级。事实上每一级淤滞,其程度,病家跟医家都能一目了然。
1.1 一级淤滞I
舌下络脉一级淤滞,黄老门诊记作“舌下I瘀”,其特征是:主静脉增粗五分之一,色泽淡红微青,无明显怒张感,结节微小似无;分支不明显,似有结节;毛细血管不清晰,但见明显斑点。
心脑血管疾病舌下络脉一级淤滞患者主要症状通常为:时发心悸、胸闷,眠差,健忘,烦躁或忧郁等。
1.2 二级淤滞II
舌下络脉二级淤滞,黄老门诊记作“舌下II瘀”,其特征是:主静脉增粗五分之二至五分之四,色泽青紫,有明显怒张感,结节明显;分支有怒张感;毛细血管现明显斑点。
心脑血管疾病舌下络脉二级淤滞患者主要症状通常为:明显阵发性头晕、头胀或头痛,心悸、胸痛、气紧或憋气,下肢浮肿。
1.3 三级淤滞III
舌下络脉三级淤滞,黄老门诊记作“舌下III瘀”,其特征是:主静脉增粗一倍以上,色泽明显暗紫,怒张与结节明显;分支变粗,明显怒张、结节;毛细血管增粗,斑点比二级淤滞更明显,甚至也形成点状结节。
心脑血管疾病舌下络脉三级淤滞患者主要症状通常为:阵发性眩晕欲倒、头痛乏力、胸痛憋气、口唇紫绀、面目浮肿、时有冷汗,或偏瘫失语、昏迷不醒。而阵发性心绞痛为三级淤滞最为常见。

2 舌下络脉与心脑血管疾病方药

黄老认为,舌下络脉的三级淤滞划分,能直接指导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临床择方用药。
2.1 一级淤滞方药
舌下络脉一级淤滞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黄老用药通常如桃仁、红花、当归、川芎、丹参、血通、赤芍、山楂;巴戟、肉苁蓉、杜仲,苡仁、莲子、山药、沙参、洋参等。首选处方血府逐瘀汤加味。
2.2 二级淤滞方药
舌下络脉二级淤滞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通常用药如三七、丹参、水蛭、地龙、土鳖虫、藏红花、山楂,巴戟、肉苁蓉、杜仲,苡仁、莲子、山药、扁豆、沙参、洋参等。血压高,加勾藤、天麻、罗布麻、决明子;血糖高加南瓜子、苦瓜子、灰巴豆、石斛、葛根、知母、山茱萸;夜尿多加益智仁、桑螵蛸、金樱子、覆盆子、芡实;失眠多梦加酸枣仁、夜交藤、合欢花、琥珀;两眼充血加桑叶、菊花、茺蔚子、车前子、虎杖;纳差胃胀加法罗海、羌活鱼、五香藤、谷芽、麦芽、隔山撬;寒重加桂枝、干姜、附子;湿重加滑石、藿香、佩兰、石菖蒲、苍术;
便秘加火麻仁、核桃仁、瓜蒌仁、大黄;胸腹疼痛加延胡索、郁金;四肢疼痛加木瓜、灵仙根、独活;乏力加黄芪、龟板粉、怀牛膝;恶寒加羌活、藁本、川芎;皮肤瘙痒加苦参、黄柏、刺蒺藜、蒲公英、蝉蜕、蟾皮、露蜂房;汗多加鹿含草、浮小麦、糯稻根、白薇、地骨皮;女性带多加棕炭、蓟炭;男性尿频尿急加石苇、扁蓄、瞿麦等。主方药确定,然后知犯何逆,随症治之。
2.3 三级淤滞方药
舌下络脉三级淤滞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多半已接近或出现心脏衰竭,黄老认为应在二级淤滞用药基础上,加用诸如海马、虫草等强心药,再合生脉饮或参附汤,而当今火神派代表医家之一的李可老中医所创制的破格救心汤也可选用。

3 舌下络脉与心脑血管疾病成药

根据舌下络脉的三级淤滞划分,黄老数十年来研制出了相应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三种纯中药散剂、水丸剂或胶囊剂,分别冠名为“血管舒I号”、“血管舒II号”、“血管舒III号”。
3.1血管舒I号
血管舒I号为散剂,共12味中药组成,主药丹参、三七、山楂,主要用以防治舌下络脉一级淤滞的心脑血管疾病。每服5-10克,日3次。可连服半年至二年。一般服药3天即可出效,自觉症状缓减,身体轻松,而舌下络脉一级淤滞可获迅速逆转。
3.2血管舒II号
血管舒II号为水丸剂,共10味中药组成,主药水蛭、藏红花、西洋参,主要用以治疗舌下络脉二级淤滞的心脑血管疾病。每服5-10克,日3次。可连服半年至二三年。兹举黄老所治病案一例:刘某,男,83岁,书法家。出现症状:头晕、心慌、手抖、眠差、口唇发紫、行动困难。20年前经重庆医科大学附一院诊断为冠心病、脑血管硬化、大脑供血不足,长期服成药地奥心血康、丹参片与速效救心丸等,病情一直无明显好转。继后求治,诊舌下络脉二级淤滞,予血管舒II号,服用八个月,舌下络脉退回到一级淤滞,各种症状明显好转,尤其心不慌、手不抖,能连续步上十层楼梯。对于舌下络脉淤滞的变化,病人自己也发现了。惊喜之余,执笔书写 “福、禄、寿、喜”篆书各100字赠黄老以为感谢。
3.3血管舒III号
血管舒III号为胶囊剂,共8味中药组成,主药藏红花、虫草、地龙、西洋参,主要针对舌下络脉三级淤滞的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每服1-3粒,日3次,葡萄糖水或蜂蜜水送服,一般5-20分钟即可消除严重心慌、头晕等危象。兹再举黄老所治病案一例:李某,女,62岁,医生。高血压20余年,近年因冒寒咳嗽,曾连续静滴双黄连注射液两天,导致病情危重,经西南医院诊断,结论为:心、肺积水,水肿,心衰,心梗。继则出现冠脉梗阻,安上支架,住院七次,花掉20余万元。后服进口抗凝药“波立维”,出现严重恶心、呕吐、厌食而求治,诊舌下络脉三级淤滞,立予血管舒III号吞服,半小时后即得缓减。服血管舒III号半年,病家自己也看到舌下络脉淤滞已接近一级,现能吃能睡,一切接近正常。
黄老强调,血管舒III号不仅能在半年至一年时间消除动脉粥样硬化、静脉血管栓塞、血管内淤斑和舌下瘀斑,而且连一部分老年斑也能在一至二年间消除。这对于老年人的长寿健康无疑具有相当的意义。
事实证明,黄老依凭舌下络脉来判断心脑血管疾病严重程度,并据此作相应力度的补肾强心、益气活血、化淤通络,使血管舒畅、弹力恢复的治疗,且治疗结果也依凭舌下络脉予以判断,具有比其他依凭标准更加准确、简单、明了的特点,病家和医家都能一目了然。舌下络脉作为人体缩影全息单元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黄老的经验看来,是值得我们作进一步深入研究的。

参考文献
[1] 陈泽霖,陈梅芳.舌诊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2] 丁成华,孙小刚.中医舌诊图谱[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3] 黄治品.黄治品老中医舌诊图谱选介(二)[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5,21(2):封三
作者:新中医理论体系创建者,掌诊医家。
Zhangliuxiu2004@163.com

 


=========================
 

舌下诊的方法与意义

(2011-01-02 00:00:56)
分类: 转载文章
望舌应注意常中之变
     舌象的常中之变,有两层意义:
     一是平人淡红舌薄白苔,为平人之常,即一般规律。然平人并非都是淡红舌薄白苔,淡红舌薄白苔也非皆为平人。如《舌诊研究》对2090平人舌象分析表明,淡红舌占78.5%,而舌尖红、舌边红、舌尖边俱红、舌质红绛、舌质淡红者,分别占2.4%、0.5%、1.2%、2%、0.05%、4.8% ;薄白苔占77.8%;而舌根厚腻、苔白腻、薄白有齿痕、白而干燥,分别占33%、0.4%、0.6%、5.6%。笔者观察,正常人约有2~4%的舌有裂纹,3~5%的可见舌尖星点,4%左右舌体较大,而舌中部苔厚或偏腻者更是多见,也有舌苔脱落或舌苔灰黑而无病状者。此皆为平人舌象的常中之变,一般无临床意义。这些舌象的形成,可能与先天因素有关,也可能与饮食习惯、气候环境有关。
     二是有是病必有是舌,如表证见薄苔,里证见厚苔,热证见红舌,寒证见淡白舌等,此为病证舌象之常,是医生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规律,对临床诊舌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也有不尽然者,如表证见厚苔,里证见薄苔,寒证见红舌,热证见淡舌等。笔者临床观察,慢性肾炎、慢性肠炎等疾病辨证属阳虚者,以舌淡胖苔白腻为多,但也有苔黄、苔黄腻者;辨证属阴虚者,以舌红少苔为多,但也有苔白、苔腻者。温热病舌质红绛,可谓医家共喻,但有人报道:观察21例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的舌象变化,结果红舌和绛舌甚少。再如,按中医理论,舌尖候心肺,舌中候脾胃,舌根候肾,舌两边候肝胆,但实际上则不完全这样,如舌尖出现瘀斑,除主心血瘀阻,还可见于其他脏腑的瘀血证,诸如头部瘀血、子宫瘀血等;舌边生疮,不仅见于肝胆火盛,也可因为脾胃湿热;舌的中部出现腻苔,既可为脾胃有湿,也见于其他湿证。凡此,皆属于病人舌象的常中之变,也可谓变中之异。
     舌象有常有变,所以诊舌既要辨明其常,掌握一般规律,更要细察其变,注意特殊情况,才能灵活运用舌诊,正确地判断病证。
     那么,怎样才能正确判断舌象的常与变呢?首先,必须全面掌握舌诊知识,并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临证能够全面观察和分析舌象,并动态地注意舌象的变化。其次,必须做到四诊合参,舌象与脉症综合分析,相互参考,相互印证。
     一般情况下,舌象与脉症是相符的,都是疾病本质的反映。例如,病人症见发热,面赤,脉数,舌红苔黄,属于病人舌象之常,临床上容易掌握。但也可出现有是症而无是舌象,或有此舌象而无是症的情况。如肝气郁结的病人,出现胁胀痛,善太息,脉弦等明显的脉症,而舌象往往没有变化;有些人舌象明显变化,如舌红、苔黄等,而症状却不明显。此类情况,都应四诊合参,并注意观察其变化,及时调整用药。病情复杂,或寒热错杂,或虚实并见,或假象出现,舌象与脉症也可相逆。例如,阳盛格阴之热厥,症见手足厥冷,脉沉,而舌红绛苔黄燥,此为真热假寒,舌象为真,症与脉为假,当取舌舍脉。王旭高有一医案:“但寒不热,便溏脉细,肢体面俱浮。悉属阳虚见象。唯舌红无苔,此似阴伤之候,但口干不渴,乃君火之外露。治当引火归元。”按舌诊理论,舌红无苔为阴津亏少之象,但四诊合参则为阳气虚衰,以温补治之。
     由此可见,舌诊的临床运用,注意舌象的常中之变,四诊合参,既明其常,也知其变,对于正确分析舌象,判断病证,尤其判断复杂的病证,有重要意义。
 
 
舌下诊的方法与意义
     舌下望诊法最早文献记载系宋代陈自明《妇人良方》所描述:“身重体热寒又频,舌下之脉黑复青,反舌下冷,子当死腹中,须遗子归冥。”其后施桂堂在《察病指南》载:“寒热并作,舌下脉青而黑,舌卷下冷,子母皆死。”考古方书,无专条论述。近年来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舌下静脉的变化常常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重要参考,特别是瘀血病证的诊断和用药有着重要指导意义。故舌下望诊应与诊舌苔、舌质一样,成为舌诊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常规诊断方法加以推广应用
     1. 舌下诊的方法
     让病人端坐,面向光亮处,张大口,将舌体向上腭方向翅起约45度,舌脉可显于舌下。舌体不要过度用力,以免影响气血的运行。
     2. 舌下诊的内容
     舌下诊的内容,主要观察舌下络脉颜色、形态的变化和是否有瘀点、瘀斑及红肿等。
     舌下面的粘膜正中线形成一条连于口腔底的明显皱襞,叫舌系带,在舌系带终点两侧有一对小的圆形粘膜隆起,叫舌下肉阜。舌系带两侧,透过粘膜可见有浅蓝色的舌静脉,中医称谓舌下络脉,或称舌脉。正常人舌脉隐现可见,直径不超过2.7厘米,其长度不超过舌尖与舌下肉阜
     舌下络脉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于色泽和形态两方面。舌脉色青紫,其形粗长或怒张,提示气滞血瘀,或痰瘀互结;其色淡紫,脉形粗大或怒张,提示寒邪凝滞或气虚血瘀;其色紫红,脉形怒张,提示热壅血滞,其色淡红或浅蓝色,脉形细小,提示正气虚弱。所以舌下络脉的变化,主要提示瘀血病变的存在,根据其色青紫 、淡紫、紫红,分别确认瘀血属气滞、寒凝、气虚,还是热壅。李寿山对118例瘀血证病人观察分析,结果表明均有舌下络脉的改变。肺气肿、心衰病人41例,舌脉青紫者35例,其中络脉形态变粗变长或怒张者32例;淡紫舌5例,其中脉形变粗长者3例;淡红而细短者仅1例。脑血栓形成、脑溢血病人17例,舌脉淡紫者15例,其中脉形粗长而怒张者10例,舌脉淡红色而细短者2例。肝硬化腹水18例,舌脉青紫者11例,其中脉形粗长10例;舌脉淡紫色5例,其中脉形粗长怒张者4例;舌脉紫红而怒张者2例。痛经病人37例,舌脉青紫色而怒张者9例;舌脉淡紫色21例,其中脉形粗大怒张者1例;舌脉淡红而细短者7例(《新中医》1982年第5期)。
     如果舌下出现紫色、青色、黑色及暗红的瘀点或瘀斑,或针尖样,或粟粒样,或绿豆样,也有条片状者,无论何色,均为瘀血证的重要体征,与舌下络脉变紫变粗的机理是一致的。临床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冠心病、慢性肝病等有瘀血病变的患者。
     舌下肿起,好象又生一层小舌,称为重舌,又谓之子舌。若舌下二三处肿起,连贯而生,似如莲蕊,称为莲花舌。多因心经热毒亢盛,或肝胆火盛,或外感邪气与内热相结,致使舌下血络瘀滞而肿起。可见于现代医学的舌下腺炎、舌下腺囊肿、舌瘤等。
     沈绍英认为舌下望诊的意义是:望神色、荣枯可辨病之新久和预后;察舌下青筋之色可判断气血运行是否通畅;察舌下廉泉穴润泽与否可知津液的存亡;舌底中部色淡而白,多属脾气不足;舌底中部有黄白细未乳颈,在小儿见于疳积、虫积,在成人见于酒食内伤,或湿热食积;舌底淡白肿胀,多是水湿内停;舌底中部有红色肉芽满布,多见于妇女血热崩漏或月经先期;舌底出现紫色,在杂病中为酒毒内伤;温病热入营血,见舌色红绛;舌脉青紫变弯曲粗大,为气血不畅;舌底淡白,二脉色紫暗而曲张,多系心肾阳虚;舌下伞劈小络脉呈紫红条状散布,为瘀血证,多见于冠心病;舌系带宜淡红而润泽,若苍白无华,多为元阳不足,中气虚损(《四川中医》1986年第12期)。
 
 
 
感觉异常及其临床意义
     病人自觉舌痛、舌痒、舌麻等症状,称之谓舌感觉异常。这些症状是病人的主观感觉,靠问诊获得,也是诊舌辨病的一个方面。
     1. 舌痛
     病人自觉舌有疼痛而非疮痈肿疡所致者,称谓舌痛。舌痛,初见于《灵枢·经脉》:“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舌痛专主火热,有实火和虚火之别。
     实火舌痛,可由心、肝、胃等火热炽盛,上灼于舌络而致。其特点是,舌痛较重,舌色红赤,或起芒刺,舌苔黄燥,兼见口渴,口苦,心烦,便干,尿黄,脉数。根据舌痛的部位及其性质又可判断病位及其原因。舌尖灼痛,伴有心烦、失眠者属心火;舌侧痛,伴有易怒,口苦,脉弦数者属肝火;舌中痛,伴有便干,口渴喜凉饮者属胃火;舌有辛辣感而痛者属肺火;舌头麻木而痛者,多属痰热阻滞舌络;若见全舌作痛,则为脏腑热甚,应结合脉、症辨其病位所在。
     阴虚火旺舌痛,也呈灼痛,但痛势较实火为轻,舌色红绛无苔少津,甚则舌体裂纹,主要见于心肾阴虚火旺者。
     2. 舌麻
     病人自觉舌体麻木,不痛不痒,味觉减退者,谓之舌麻,也叫舌木。舌麻原因较多,或由于血虚,或由于痰阻,或由于瘀血,或由于肝风等引起。
     血虚舌麻,时作时休,舌色淡白,常见心悸,失眠,健忘,脉细等血虚而机体失养的症状。血液亏少,舌休失养,故觉麻木。
     痰阻舌麻,舌体多强硬,语言不利,苔腻。因痰浊阻滞舌络,舌络不通,故见麻木。
     瘀血舌麻,舌色紫暗,或有瘀点、瘀斑。瘀血内停络受阻,气血不能养舌,故麻。
     肝风舌麻,舌体颤动,或强硬,或偏斜,语言不利,伴有头痛,头晕,半身不遂。多因肝肾阴亏,肝阳偏亢,风阳上扰所致。舌麻原因虽多,但总以气血不能上荣,舌体失于濡养为主要病机。血虚者,固不必论。痰阻、瘀血引起的舌麻,也是最终使气血不畅,舌体失养之故。故向有“麻为血虚”,“木为气虚”之说。
     3. 舌痒
     病人自觉舌体发痒,甚则奇痒难忍,称谓舌痒。舌痒多发于舌尖和舌前半部。由心火上炎,或心肾阴虚所致。
     舌痒伴有舌尖红而有灼热感,口渴,尿黄,脉数者,为心火上炎所致。舌痒伴有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多由心肾阴虚火旺所致。
     4. 舌干
     病人自觉舌干、燥、涩,其意义与苔燥基本一样。提示津液不足,阴精被耗,一般夜间干甚。也有属阳虚不化津者。前者舌干多想饮水,后者舌干不想饮水。前者舌色多红或绛,后者舌色多淡白或淡红。
 
 
 
腻苔与腐苔辨析
     腻苔,苔质颗粒细腻致密,颇具粘糊感,如罩一层油腻状粘液。由湿邪内盛,阳气郁遏而致。无论湿从外来,还是湿由内生,表现于舌象多为腻苔。所以,腻苔的主病总不离湿。湿邪轻微者,苔现薄腻;湿邪深重者,苔见厚腻。再结合苔色,可以判断属寒还是属热。苔腻而白者,为寒湿、痰湿;苔腻而色黄者,属湿热、痰热。食积也可出现腻苔,其特点为腻而垢浊,由腐食浊气上泛于舌面而成。
     疾病过程中,腻苔由薄变厚,提示湿邪增甚;由厚变薄,则示湿邪消退。腻苔自白变黄,提示湿郁化热;由黄变白,则示邪热已清。
     腐苔的特征为,苔质颗粒粗大疏松,形如豆腐渣堆积于舌面,揩之可去。多因于阳热亢盛,鼓胃中腐化浊气上泛于舌而形成。所以,腐苔多属邪热有余。可见于内痈、瘟疫、伏暑等。其中以内痈为多见,。肺痈、肠痈多见白腐苔,胃痈多见黄腐苔,肝痈多见脓腐苔。若见满舌生白衣如发霉状,或生糜点如米饭碎渣状,称为霉腐苔,有胃腐化浊,浊腐上泛而致,可见于湿温、
     瘟疫、伏暑等病证。腐苔若见于久病重证,则因久病胃气匮乏,新苔难以续生,已生之苔浮于舌面而成。
     上述可以看出,腐苔与腻苔的形成机理不同,临证应仔细分辨,这与辨证用药关系紧要。正如《察舌辨证新法》所说:“厚腐与厚腻不同,腐者如腐渣,如腐筋,如豆腐渣堆铺者,其边厚为阳有余,能鼓胃中腐化浊气上升,故由此象。若厚腻则中心稍厚,其边则薄,无毛孔,无颗粒,如以光滑之物,刮刮一过者,此为厚腻,为阳气被阴邪所郁,必有湿浊、痰饮、食积、瘀血、顽痰为病,宜宣化。一为阳气有余,一为阳气被郁,差之厘毫,失之千里,可不慎哉。今人多误认腻字,故特论辨以分别之。”可见,腐苔与腻苔,无论苔之形象,还是其主病,都有不同,临证宜细辨而别之。
 
 
 
 
白苔主病有表里寒热之分
     白苔是最常见的舌象,既为正常人之苔色,又为疾病所常见。在主病上,既主表证、寒证,又主里证、热证。因而,仅凭苔色白是难以对疾病作出定性、定位诊断的,必须与苔质的厚薄、润燥、腐腻等综合分析,庶可无误。
     薄白苔是最为常见的舌苔。正常人舌苔多为薄白,有人对正常人舌苔调查,薄白苔约为80﹪。在主病方面,主要见于外感表证。由于所感邪气不同,舌苔也有差异。如外感风寒,苔薄白而润;外感风湿,苔薄白而滑;外感燥邪,苔薄白而干;外感风热,初期薄白而干,继则转黄。
     其实,薄白苔不独主表证,某些内伤病也可见之。例如肝气郁结证,血虚证等舌苔常见薄白。表明虽患里证,但邪气不甚。
     白厚苔为邪气内盛,随胃气上泛于舌面而成。白厚苔有润、滑、腻、干等之不同,主病也甚是复杂,须结合苔质分析,方能明其至理。苔白厚而润,见于里实寒证。如寒邪直中脾胃而腹痛,呕吐,泄泻;寒邪凝滞肝经而少腹冷痛,前阴内收;寒邪结于胞宫而痛经、闭经等病症都可以出现苔白而厚润。寒邪内盛,故见苔白而厚,因无水湿,也无热邪,故舌苔不滑不腻也不干而表现为润。苔白厚而腻或滑,见于寒湿、痰湿。外感寒湿、多食生冷,或脾肾阳虚,气化无权,皆可导致寒湿内盛,痰湿内生。湿为阴邪,重浊粘腻,故反映于舌象则见白厚而腻或滑之苔。厚苔主邪滞于里,腻苔湿盛于内。故白厚而腻苔的病机总由于湿盛。苔白厚而粘腻,此苔为白厚腻苔上罩一层浑浊粘液,如蛋清涂抹舌面,颗粒相互粘连,融合成片,多为痰湿之象,也可见于脾胃湿热,病气上逆之脾瘅病。若在湿温病过程中出现此苔,则为湿邪滞于气分,或湿重于热者。
     白如积粉苔,也称粉白苔,状如白粉堆积。见于湿温病。因感受湿温疫邪,秽湿内阻,热毒内盛,弥漫三焦,郁遏膜原,形成此苔。必须注意,粉白苔只主热而不主寒,这与一般白苔主病不同。故《辨舌指南》引马良伯语:“舌苔厚腻如积粉者,为粉色舌苔,旧说并以为白苔,其实粉之与白苔,一寒一热,殆水火之不同道。温病、热病、瘟疫、时行,并外感秽恶不正之气,内蓄伏寒伏热,……每见此舌。”
     白燥裂苔:舌苔白而干燥有裂,扪之无津且糙手,故又称白糙裂苔。多因燥热暴起,津液骤伤,舌失津液滋润,但未及转黄,故舌苔白燥而不黄。提示热盛伤津,可见于各种发热性急病。
     若苔色洁白,津少光亮,形如雪花布散于舌面,称为雪花苔。提示脾阳不振,胃无生气。如《辨舌指南》说:“舌起白苔如雪花片者,此俗名雪花苔,为脾冷而闭也。”《三因极-病症方论》也说:“脾闭则白苔如雪。”此苔还见于热痢伤阴,胃气阴亏竭的病人。如《全国名医验案类编》说:“热痢伤阴,直至呃逆不食,白苔雪花,病势危险。”可见,雪花苔的出现,多与脾胃疾病有关,且多属危重之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