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会销道家养生营中的老祖宗中医养生智慧(天济同德)

 阿弥陀佛度世人 2016-08-17
          
  疾病是一种与健康相对立的现象,是现实生活中无法回避的矛盾。人人都希望自己健康长寿,但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躲不开疾病的烦恼和痛苦,对于那些已经被疾病缠上的人来说,健康长寿更加只是一个难以企及的梦想。很多人为解除自己或者家人的疾患苦恼,寻医问药、求神拜佛,想尽了所有可能的方法花费了一生所得,最后仍然无可奈何的选择放手,更多的人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始终被病情和症状的发展牵着鼻子走,眼看着疾病一天天强大而自己却在一天天衰弱下去,彻底失去治愈的信心。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骨关节疾病、癌症……在这些健康杀手的环视中,健康长寿谈何容易?
  然而,中国古代一部医学宝典《黄帝内经》却告诉我们,健康长寿不但是可能的,而且并不困难。《黄帝内经?素问》开篇即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意思是说在人类远古的时代,那些懂得自然规律并能够按照自然规律指导自己的饮食起居的人,精神与身体都十分健康强壮,并且能一直保持这种状态直至自然寿命终结,也就是现代人所说的健康长寿的意思。
  也就是说,远古之人不生病,原因是他们能够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反过来也给出了人为什么会生病这个问题的答案:“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不错,《黄帝内经》里的这段话,正是我们现代人生活方式的真实写照。从《黄帝内经》关于远古人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其生病与不生病的原因的这两段话,我们可以看出《黄帝内经》里非常重要的一个观点,健康长寿或者相反,其差别就在于是否“知道”。天济同德会销道家养生营中,专家都是行“知道”,告诉老人从日常的生活习惯去管理自己的身体。
  知“道”,才能行“道”。认识和了解自然规律,才能遵循自然规律去生活。健康长寿是遵循自然规律的结果,而疾病,无论是何种意义上的疾病,无一例外都是违反自然规律的生活方式所带来的恶果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决定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四大因素的调查结果显示:医疗因素只占其中的百分之八,而生活方式占百分之六十。这一结论,和成书一千多年并影响中国人一千多年的《黄帝内经》中的结论惊人一致。
  现代医学重视对疾病症状的治疗与缓解,这是一个公认的事实。所以也被称为“治疗医学”、“临床医学”。现代医学的兴旺发达,既是为了减少疾病,却也得益于现代人类生活中各种疾病现象的广泛与严重。面向疾病的现代医学越发达,说明疾病越猖行,人类因疾病而生的痛苦越深重。这是一个怪圈。
  有没有一种医学,其自身越发达,疾病的现象越少,健康的人越多呢?有的,那就是面向健康的医学,现代人把它称作“预防医学”,把预防医学的研究成果广泛运用于人的生活方式指导和健康行为建立,就叫“健康管理”。在中国古代,没有“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分别,只有“治病”和“养生”的说法,也没有“健康管理”这个词,类似的意思在中国人这里叫“修身养性”。
  发端于美国,在西方发达国家逐渐受到重视并得以广泛实践的预防医学和健康管理,其形成历史只有短短五十年左右,理论与方法都十分缺乏。作为现代治疗医学的一个补充,其研究方法仍然没有脱离西方现代医学的解剖成果与统计思维。例如,医学观察发现不良生活习惯与某些脏器病变之间的统计学关联,譬如抽烟、酗酒、熬夜以及过度饮食等会不同程度的导致一些疾病发病率上升,于是对这些行为进行一定的控制,以降低相关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达到预防疾病降低损害的目的。然而,统计学的研究成果虽然对群体现象有一定的说服力,却无法给出个体疾病成因的准确解答。比如不抽烟的人同样有患上肺癌的,而那些抽烟的人未必一定会患癌,有些人甚至还很长寿。而某些微量元素的外源性补充(譬如维生素和和矿物质),对于人体平衡的实际效果,仍然需要长期的观察。
  天济同德养生创始人认为中国的养生思想却正好相反。中医“未病先治”的思想说明:治病只是养生的一个补充,是建立在养生的思想与理论基础上的,针对疾病状态的一种必须的技术上的加强。从治病的角度来看,中医几千年的诊疗实践积累下来的对各种症状进行治疗与缓解的理论、方法和有效性,说明中医本身就是真正的临床医学,但是,从中医关于人体结构与疾病成因的一整套系统理论来看,中医更加关注的不是疾病而是健康,是真正意义上的面对健康的医学。因此,我们认为,缺乏理论和历史的现代预防医学和健康管理应该向中医学习,古代中医关于生命的理解,恰好就是现代预防医学和健康管理最好的理论基础。
  那么,这就有了一个新的问题。什么是中医?
  现代人,包括现代中国人对中医的理解都是有偏差的。天济同德会销道家养生营创始人就中医的一些看法,与大家一起交流!
  在西医没有引入中国之前,我们中国人对中医的认识简单而且直接,那就是有病治病无病养生,既是老百姓延年益寿的基本功课,更是有志之士修身养性的必备技能。中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努力,其作用的范围不同,运用的道理却是一样的。所以,在中国,通医道的医生叫“大夫”,可以做宰相;会治病的医生叫“郎中”,堪当一级事务官员。“大医治国、中医治家、小医治人”是中国人对中医文化最好的理解。
  中医的理论与实践包含了大量临床医学的内容,但那不过是其中的旁枝末节,属于“术”的层面,其核心的理论思想不是如何治病,而是如何不生病,也就是如何获取并保持健康,这才是中医最精彩的部分,是中医的道。即使从治病的层面来理解,现代人对中医的认识也严重不足。中医最好的治疗术不是针对已有疾病的处置与治疗,而是利用疾病引发的治疗机会,通过对患者整体的调理,帮助病人从疾病状态重新回到健康状态。所以,中医的病情诊断和临床技术虽然不及西医那般精细复杂,但从治疗效果上看,让人不生病无疑是最好、最彻底的治疗。
  如果说西方现代临床医学是一门技术、是科学,那么,中医除了是技术、是科学,更像是哲学。一部《黄帝内经》涵盖了天文、地理、时间、空间,人体的生、壮、病、死与万物的生、发、敛、藏相关联,五色、五行、五季、五方与五脏相对应,与人的五志(五种情志)息息相关,全面描述了人体与自然的内在联系,展示出我们伟大的祖先深广博大的生命智慧。
  天济同德养生专家认为医道不分家。中国古代那些著名的医者都是大学问家,是具有大德行和大智慧的人,被后世称为“医圣”。而中国历朝历代的大思想家、大文学家、大学问家,以及那些有道行、有成就的人,都是懂医理、通医道的人。他们偶尔给人看病,帮助自己身边的人解除病痛之苦,更多的时候,他们视医道为人道、为天道,以自己的所学指导自己的人生、养护自己的身心。一旦有机会出而做官,他们开出来的处方,必为治世之方。
  在传统中国文化里,天地万物包括人在内,都是一个自然的整体,是和谐共存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的生命与自然法则相对应,与天地万物相生相克,息息相关循环不绝。个人的生存与外在的阴阳消长、时空运转一一对应,顺其自然地经历生、壮、老、死的过程,安然度过生命的周期。
  “顺应四时,活足天命”,这本来就是人体自然的正常状态,称为“正”。因为某些原因,这种自然和谐的状态被打破,阴阳五行的平衡关系被破坏,表现在天地宇宙,即是自然灾害;表现在国家社会,则是动乱战争;表现在人体,就是疾病,统称为“邪”。中国的文化有正邪之辩,中医对人体的观察亦有正邪之分。中医的养生,即是扶正,中医的治病,就是祛邪。
  扶正祛邪,即是中国一切有为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医全部养生治病方法的核心。一切维护身体平衡、保持身体健康的因素都是正,都要扶、要养,一切破坏身体平衡、导致身体疾病的因素都是邪,都要给予压制和排除。“正气存,邪不可干”,养足正气,外邪不入,内邪不生,没有疾病;即使身体已经有了疾病,也能够以正压邪,以正祛邪,使邪不得生长壮大,从医学上讲,就是疾病症状受到控制不能发展,进而逐步消除疾病的成因,帮助人体回到健康的状态。如天济同德养生营中也是如此告诉老人养生。
  这 就是中国人的养生智慧。在中国人的养生智慧里,身体的病、心理的病乃至社会的病、大自然的 病,道理都是一样的,都是因为不遵循自然的规律,平衡遭到破坏后产生的后果。要想回到健康的状态,首先要找到打破平衡的原因并给予清除,其次要调动一切因素使身体回到平衡的状态。这就解答了人为什么会生病,生了病应该怎么办的问题。
  站在养生的立场上,这个善,就是养生,恶,则是养病。所有的疾病都是我们自己养出来的。同样的生活环境,相同的医疗条件,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关注不同,对待疾病的态度方法不一样,结果一定不一样。很多人把善恶看成道德评价,这是对善恶的狭隘理解。中国文化里的道德,是分开来讲的,先有道,后有德。道是对自然规律的认知了解,德是在对道的认知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态度和行为。合起来讲,所谓道德,就是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的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作为。没有正确的认知,就没有善,道德也就没有了基础。善念、善行,也叫做正念、正行。了解了善恶的真正含义,再结合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们就不会再对自己生病这个事心生抱怨了。看看现在的年轻一辈,真的很令人忧虑。昼夜颠倒、不加节制的生活方式和把自己的身体当做追求刺激的工具,极度挥霍、不知爱惜养护的生命态度,即使现代科技能够让生活多一点声光色,给人延长一点寿命,身心疲惫的当下和疾病缠身的晚年绝不会是福报,而只能说是恶报。同样的,我们很多老年人身患多种疾病,余下的岁月不得不以疾病为伴受病痛折磨,是不是也和我们面对疾病的态度和方法有关呢?无病的时候不懂得要养生,身体有了问题能拖就拖,嘴上说健康最重要,实际行动却是健康给生活中所有的事情让路,无病不养,小病不治,大病不急,病到要死了,开始着急了,倒要责怪医生不是神仙了。因已成,果必现,悔之晚矣!
  在中医看来,没有治不好的病。从因果关系上讲,既然我们能够把病养出来,同样可以把病养回去。身体现在有病,是我们过去种了疾病的因。想要身体健康不生病,那就别再种病因了。不但不要再种病因,还要抓紧时间种健康的因。所以中医的养生治病一定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不要让原有的疾病继续发展下去,那就要清除导致这个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通过清、调、修的具体方法,从生活习惯、思想观念、行为模式入手,清除身体毒素和心理垃圾,调整好阴阳五行,再根据患者身体的具体情况辅以药物或食物的调理修复受损的脏腑器官,补充消耗的精元气血。这是中医所说的修、治的层面。第二层意思就是通过培养和加强身心两方面有利于健康的因素,积极的巩固清、调、修的成果,简单的说就是固,是中医养的层面。所以清、调、修、固是一个整体,虽然在具体的治疗调养方案里因人因时会有“君、臣、佐、使”的力度与方向的调整,但没有先后之分,四个要素缺一不可,这是我们战胜疾病获得健康必做的日常功课。在正确诊断的基础上,清调修固四个方面、治病养生两个层面一起努力,疾病的症状表现会逐步缓解,健康就会一步一步回到我们身边。中国历史上很多名医、很多修行得道的高人、寿过百岁的寿星,都曾经有过疾病缠身的经历。都是人,别人能做到的,我们也同样能够做到。
  但是,有些人的病,是治不好的。叫不治之症。《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里就说到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第五个不治,是讲没有治愈的时间和条件,视为身体方面的不治之症,其他的五个不治,讲的都是心理认知的问题,也是不治之症。所谓不治之症,是指恶因太盛,善因起不来,恶报现前,别说医生没办法治好,仙佛也治不好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