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师雄,成都人。官至文州刺史。乾德三年(965年),宋平后蜀,王全斌治军不严,嗜杀好贪,不久激起蜀人兵变,降军推举原蜀将全师雄为首领,号称“兴国军”。王全斌派刘光绪前去招抚,刘光绪却“尽灭师雄之族,纳其爱女及橐装”。全师雄率军攻克彭州(今四川彭县),杀死都监李德荣,自称兴蜀大王,分兵占领灌口、新繁、青城等地,兵临成都城下。蜀地各方起兵响应,西川十六州兵变此起彼伏。
历程王全斌向京乞援后,赵光义、曹彬出击全师雄,两军交战于新繁,全师雄军多人解甲投诚。是年十二月,全师雄奔投郫县,身上多处受创,退至灌口寨,王全斌破全师雄于灌口寨,擒其党羽二千人。乾德四年(966年)沿沱江东行,全师雄身上的箭伤发炎感染,病死金堂(今四川金堂西)。
西蜀(405年 -
413年),有时亦称后蜀,十国时期由汉人谯纵建立的政权,不属于传统定义下的十国之一,其统治地区大抵以四川盆地为范围。
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益州军队受命东下讨伐攻陷江陵、俘虏安帝的桓振,由于蜀军不愿离乡背景,因此发生兵变,变军胁迫时任参军的谯纵当首领,之后又攻陷成都,谯纵称成都王,西蜀建立。
西蜀原不具立国条件,其能独立一隅乃因桓氏在长江中游为乱,东晋对长江上游的控制力减弱所致。西蜀君臣亦深明此点,因此于407年向后秦自称藩属,408年东晋攻西蜀,因后秦的援助及东晋军粮尽而获胜。409年,后秦天王姚兴封谯纵为蜀王。
413年,东晋于准备多年后,太尉刘裕以朱龄石为帅再伐西蜀,蜀军望风而溃,成都陷,谯纵自杀,西蜀亡。
后蜀民俗及人物
朝天髻是一种梳高髻于头当顶的一种髻式,宋代仍沿袭这种高髻。山西太原晋祠泥塑的发式就是梳的朝天髻。
孟玄喆(937年-991年),字遵圣,中国五代十国时代人物,后蜀后主孟昶的长子。广政十三年(950年),十四岁的孟玄喆封为秦王,广政二十五年(962年),被立为太子,广政二十八年(965年),为元帅抗宋,不久后蜀灭亡,他随父亲到宋朝的开封府,被封为太尉,泰宁军节度使,改镇贝州、定州。他跟随宋太宗灭北汉,攻打辽朝,参加高梁河之战。后来再任滑州、滁州知州。去世时,享年五十五岁。
武漳(881-944)生于唐广明元年,卒于后蜀广政七年。字巨川,五代时太原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生当乱世,不仅能效命战场,东征西杀,而且生性淳朴敦厚,提倡节俭,廉洁奉公,重视农桑,政绩颇丰。
武漳出身将门,其父武玉曾任唐汾州别驾。武漳少年时即有勇略,精骑射,长成后正值唐末大乱时期,他投身于强藩晋王李克用麾下,到李克用子李存勖时,官至定襄都虞侯。
李存勖继位之初,从太原率兵大举南下,解潞州之围,武漳随征。在战斗中,他率部将数名袭击敌军别寨,斩首千余级,表现了出色的军事才能,战后因功提升为太原衙前兵马使,后又改任匡圣军指挥使。
同光三年(925年),后唐庄宗子魏王李继岌率大军攻前蜀,武漳从征,同年前蜀亡。后唐以孟知祥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副大使。武漳留蜀中辅助孟知祥。
孟知祥镇蜀之后,杀后唐所派监军李严,因有自立之心,即派黄漳到太原迎接其家属,及返回至凤翔(今陕西凤翔县),节度使李从(左日右严)听说孟知祥杀李严,以为孟知祥已经反叛,于是将孟知祥家属扣留。武漳多方周旋,百计营谋,不得解脱。时后唐庄宗去世,后唐明宗新立,想对孟知祥施以恩信,于是特派使臣慰抚,并放其妻子至蜀,而武漳仍被李从(左日右严)阻留,直到后来李从(左日右严)归孟知祥,武漳才得以还成都。
武漳还成都后,孟知祥镇蜀日短,立足未稳,当时烽烟四起,战争频繁。武漳人不解甲,马不卸鞍,四出征讨,屡建奇功,不久被拜封为检校仆射。之后,他仍不断开疆扩土,东讨北拓,大大增强了后唐在蜀的统清,又被授为绵州刺史。
孟知祥建蜀后,武漳被任为山南(辖境相当于今四川嘉陵江流域以东,陕西秦岭、甘肃嶓冢山以南,河南伏牛山西南,湖北涢水以西,自重庆市至湖南岳阳市之间长江以北地区)节度使。当地自唐以来贫瘠,又久经战乱,武漳至时,农事荒疏,生民凋弊。他认为发展农业生产为当务之急,于是发动人民开凿水渠,灌溉农田数千顷,人受其利,几年后,即呈现出一派较为繁荣的景象。武漳也因此加封为平章事。后蜀后主孟昶广政七年(944年),武漳卒于山南任上,终年64岁。
历史上自比诸葛亮的人不少,但像王昭远这样无耻而无能者却不多。王昭远本是无赖小儿,靠奉承后蜀的孟昶取得高位,他还不满足,宋太祖乾德二年,他劝说孟昶派使者联络北汉,共同举兵灭宋,孟昶居然同意,后因使者在途中叛逃宋朝,宋太祖遂决意灭蜀。
11月,宋朝派忠武节度使王全斌、武信节度使崔彦进、枢密副使王仁赡、宁江节度使刘光义、枢密承旨曹彬等人率领步骑兵六万伐蜀。孟昶听说后,命王昭远为西南行营都统,赵崇韬为都监,韩保正为招讨使,李进为副招讨使,率兵应战,并对王昭远说:"今日之师,卿所召也,勉为朕立功!"。
王昭远此时仍非常狂妄,以方略自任,始发成都,蜀主命宰相李昊等饯之城外。王昭远手执铁如意,指挥若定,自比诸葛亮。酒酣,攘臂谓昊曰:"吾此行何止克敌,当领此二三万雕面恶少儿,取中原如反掌耳!"结果,在宋军的打击下,王昭远三战三败,狼狈逃窜到利州,焚毁桔柏津的桥梁,留部将守剑门,自己逃到汉原坡。
宋军追到后,赵崇韬还想召集军队最后抵抗一下,而王昭远却据胡床不起,赵崇韬战败,被擒,王昭远脱下甲胄仓皇逃跑,投奔东川,藏匿民舍中,被追兵活捉。
耶律休哥曰:史书中常提到所谓妄人,王昭远就是典型代表,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后蜀偏安一隅,无非是因为中原多事,无暇它顾,王昭远何德何能,非要愚不安愚,向强敌挑衅,最后上演一幕"带汁诸葛亮"的闹剧,真是典型的蠢货。
母昭裔,五代时期后蜀藏书家、刻书家。河中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后唐时跟随剑南西川节度使孟知祥镇为辟掌书记,后蜀建立后,历任御史中丞、中收侍郎同平章事、宰相、左仆射以及太子太师等官职。他主持书写了《文选》、《初学书》、《白氏六帖》等书,刻板印行,印行了《史记》、《汉书》、《后汉书》诸史,并著有《尔雅音略》。酷好古文,精于经术,极嗜图籍,致力于藏书。
早年为布衣时,管人借《文选》、《初学书》等书,借书人面有难色。母昭裔叹道:“恨余贫不能力致,它日稍达,愿刻版印之,庶及天下学者。”为官后,薪俸稍余,他感慨地说:“今可酬宿愿矣。”
母昭裔少年时即博学多才,卓有见识,后蜀高祖孟知祥,曾为后唐太原尹、镇守今山西地区,大约在这时,母昭裔效力于孟知祥麾下。同光三年(925年),后唐发大军攻灭前蜀,随即以孟知祥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副大使,母昭裔也一同前往,任掌书记之职,同光四年(926年)四月,后唐庄宗死,李嗣源立,是为后唐明宗。
值此,孟知祥训练兵甲,因有王蜀之志,从而引起后唐朝廷的注意。为了防止孟如祥割据,后唐枢密使安重海特派李严为监军,督察孟知祥的行动。消息传入蜀中,母昭裔与诸将吏都请孟知祥不要接纳李严。但孟知祥另有所想,在准李严入境后,将他杀死。不过母昭裔劝拒李严之事,迎合了盂知祥称王蜀中的雄心。从此,孟知样对母昭裔非常器重,视为奇士,据蜀自立后即以他为御史中丞。
后蜀明德四年(937年),孟知祥死,其三子孟昶继位,是为后蜀后主。后主广政三年(940年).母昭裔受命主管盐务,不久又位兼宰相。广政九年(916年),契丹灭后晋。中原离乱,后晋雄武军节度使何建以秦、成、阶三州附蜀。随之后汉建立,汉将赵思绾据永兴,王景崇据凤翔反叛,均赠送财物联络后主。
后主贪图其利,出兵接应。这时母昭裔权衡利弊,认为:从前后唐庄宗志在西图,前蜀王肆意欲北进,各自朝中人臣都上疏力谏,两主却一意孤行,结果均徒劳无益。于是他劝谏后主,以两朝教训为殷鉴,三思而行。但后主利令智昏,不从其言,反又增兵东进,志在夺取关中。但不久后汉将领赵思绾、王景崇均被消灭,后蜀所派军队也失败而归,后主劳兵伤财,未得尺土。几年后,母昭裔年老,以太子太师致仕。
母昭裔自幼家贫,在艰难的条件下求学苦读,深有所感,立志要发展教育事业。他随孟知祥入蜀后,自己好学不辍,同时兴办教育。当时,蜀中经唐末大乱之后,学校皆已荒废,母昭裔自己出资营造学宫,建校舍,命人按雍都旧本《九经》刻于成都学宫里,又奏请后主下诏刊印此书,使一度困顿的教育再度兴盛。
据王明清《挥麈录》记载:母昭裔事后蜀两主,以远见卓识,勤谨审慎著名当时。他去世之后,其子孙还因其所刻之书版而加官晋爵。五代十国时期,战乱频繁,兵革丛生,他能在这时恢复学馆,倡导教育.刊印书籍,对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