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代书法论坛】“破”与“立”——关于现代书法的一点思考 ■朱友舟

 广羽人三九 2016-08-19


“破”与“立”

——关于现代书法的一点思考


朱友舟


  我们的社会经历了两级三跳,由乡土社会转型为工业社会然后快速发展为信息社会。现代化把一个习惯于生活在自给自足的农业小天地里的乡下人,变成了一个一刻也离不开计算机的全球性大社会的运转相配合的角色。与此相应,代代相传的文化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日新不已。这就要求我们文化上要有一种自觉,费孝通认为所谓文化自觉,就是对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以及形成过程,不带有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也不是全面西化。

  传统书法的性质,属于文人的余事,是士大夫、君子修身的一种工具手段,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艺术”。“艺术”一词源于欧美,它是一种独立的文化形式,这是在东方古代农耕社会中不存在的精神表现形式。现代社会,实用书法蜕变为艺术学科的一种。作为一门艺术,无论技法还是书风,书法的正道必须以独创的研究功夫为第一,对自我精神做书法上的高深表现。人们对于书法的认识也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弘一主张书法“应做一张图案观之可矣”。梁启超认为书法兼具线美、力美、光美以及个性美。这些近代书法美学迥异于传统的观念,预示着现代书法转型的必然。

  作为东方书法的一部分,我们不能忽视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现代书法的发展历程。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由于抽象表现主义的盛行,日本书家与西方现代艺术的密切互动,他们的作品作为现代世界艺术的一部分,频繁地被邀请参加国际展览,堪称艺术界的日本国家队选手之一,代表书家如井上有一、手岛右卿等。这种东西方文化的对话,使得书法从世界前卫美术运动中谋求到了某些主张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同时也大大挖掘了书法表现力的广度和深度。那么中国的书法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出现了新的生机。1985年,北京现代书法首展,标志着我国现代书法开启了探索之门。随后,日本现代书法对于中国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现代书法的各种探索、实验,无非是适应当代人的审美,适应当代书法的生态环境,自觉探索个性之美,有别于过去的文人趣味和雅玩心态。根据中国美术学院张爱国先生的观点,认为现代书法创作有八种类型:画字型、少字数型、抽象解构型、学院派等。概而言之,不外乎写文字与否(汉字、文等)这个标准。我倾向于文字派,一则缘于自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出身,与古文字打交道已有多年;再则文字的语意能体现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其说是文字性,不如说是文学性。就此而言,书法是文学性与造型两者的完美结合。书法不应抛弃文字,向绘画动摇。古、今汉字作为艺术家的丰富宝藏,这是西方抽象表现艺术家非常艳羡的事,我们不能舍弃这个优势资源。

  碑学兴盛以来,清代、民国书家对金文以及甲骨文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独特的阐释。新出土的简牍文字为当代人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近代美学家邓以蛰认为篆隶属于形式美的书体,行草属于意境美的书体。利用战国文字和草书的结合,我们可以继续进行少字数的形式美探索。虽然样式未必新颖,但是具有两点特色:其一,把握学术前沿,充分利用当代文字学者的战国楚简研究成果;其二,发扬日本少字数的创作理念,借鉴古代印章的布白手法,尝试了一批具有水墨表现力的杂体书作品。我于2015年在美国访学期间,在加州大学作了一场少字数展览。为了适应国外的观众,所写的作品字数少、字形大,易于观赏,具有一定冲击眼球的展示效果。同时还举办了一场题为“图形文字——水墨的表现与构成探索”的演讲,反响不错,受到了东亚系Michelle Yeh主任、何予明教授以及东亚研究所Katharineburnett教授的好评。

  现代书法不应该陷入固定的模式,应入古出新,有独立的思考及个性化的尝试,就怕思维僵化。一部书法史以传承、复古为基调,但是也不乏创新的别调,破体书就是其中一种。“破体书”“八怪”本身都是贬义,但我们应该重新评估它们的美学价值。《曹植碑》为隋文帝所立,正书掺杂篆隶俗体,错综变化,浑为一体。颜真卿《裴将军碑》楷草相杂,驳杂雄浑。“六分半书”为清代郑板桥所创,楷、隶相参之法,而杂之以行草,标新立异,惊世骇俗。这些形式怪诞的书法,几乎后继无人。为何不可以作为我们探索现代书法的资源呢?虽然郑板桥的“六分半书”汉碑与草帖结合,反差极大,的确稍嫌生硬之感,但是,“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这种敢于标新立异的实验精神,恰恰是对因循守旧思维的一种突破,难道不值得我们借鉴吗?我借鉴“六分半书”创新的内理,利用楚简草篆文字和章草或小草结合,尝试构成一种新的破体书风。楚简草篆即蝌蚪文,用笔头重尾轻,顿挫短促,节奏明快,实为草书笔法之祖,两者结合完全合乎情理。全球化的时代,文化的杂交成为主流,驳杂美无处不在。莫言的小说就是驳杂美的典范,因为这正是时代的真实反映。碑学发展至今,我们似乎不必再纠缠于碑帖的结合问题,清代民国书家已经把碑帖的结合做到极致。徐利明教授认为,由于20世纪工业革命带来的照相复印技术的发展使得法帖、墨迹化身千万,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大量简牍挖掘出土,碑、帖、简三合一书风也就应运而生,成为了时代的潮流。

  临济有云,逢佛杀佛,逢祖杀祖。不破不立,透脱自在。书法革新是为了适应现代,在工业文明、信息化的现代中生存。这不是技巧问题,而是观念问题,文明观的问题。这是对个性的觉悟问题,要看到自我审美意识,体现个性美和个性精神。

朱友舟现代书法 犁头 规格72cm×33cm


  编后语:至本期,专家学者为本栏目的撰稿已刊毕,感谢广大读者的关注、参与。如果您还有自己独到的观点,可继续来稿参与讨论,文稿请发邮箱sfbs008@163.com。 



微商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