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为城市留影者
2016-08-21 | 阅:  转:  |  分享 
  
《燕赵都市报》2016年8月21日第15版





为城市留影者



李晓



生活在一座城,你对它的一街一巷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真的熟悉么?就如亲人身体上的一颗痣,面部的一丝皱纹,某个晚上添的一根白发,一夜之间浮上的眼袋,对这些细微的地方,我们有时往往是陌生的,甚至是冷漠的。一座城,表面上和它肌肤相亲,但深入了解它,对它充满了关切,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我生活的这座城,10多年前因为三峡水涨,大半个城被淹没在水下。老城记忆,在一江大水的浸泡里日渐依稀。这些年的节日里,我在城市滨江路上,看见一家一家扶老携幼的人,从本城,从异乡纷至沓来,他们用目光探测那水下的老院落、老城墙、老巷子、老街坊……

我认识65岁的老王,他是一位普通的退休工人,也是一个业余画家,平时给楼上楼下邻居家帮忙安一盏灯泡锤一颗螺丝帽啥的,是个典型的热心肠。3年前的那天,老王突然有些心急了,他想给老城的人,找到一条灵魂回家的路,于是他画了上千张昔日老城的平面图发到网络上,一时间汇聚了老城的众多网友,他们在这些手工绘图里寻找指认着当年喝豆浆吃油条的老馆子、张大毛的修鞋摊、刘大妈的裁缝铺……老王在画图时,半夜常常醒来,他突然想起了庭院深深瓦缝参差的老宅院、当年打酱油的那家副食店、黄葛树下的老理发店、流水沟上的楠木桥……于是笔走龙蛇迅速勾勒,生怕记忆的闪电瞬间就划过了天宇。那些日子,一座城市的一张张“画像”,完全覆盖了老王的生活。这是对一座城市记忆的抢救,给一座老城做人工呼吸,延续城市的一道道文脉。去年,老王和另一个朋友,把这些手工绘图配上文字,自费出版了一本装帧非常漂亮的书。老王感叹说,一个人生活在世上,孝顺爹娘是起码的,对自己生活的城市,也要尽一份孝心啊。

1959年春天,浙江的千岛湖蓄水时,淹没了数百个历史悠久的繁盛市镇和村落。水下世界,历经50多年沧浪之水的浸泡,还有古城墙、古院落、石梯石狮子,这些都是潜水员深入水下发现的。7年前,我游历岛屿,遇到了进入古稀之年的余年春,一个贺城的老居民,他站在岛屿上手工绘着一张草图,那是一个老人饱含深情的还乡图。在老人家中,一张长3米、宽1米的卷轴手绘地图,还原了贺城、狮城几乎一砖一瓦、一树一墙、一路一巷的记忆,这项浩大的工程,耗去了他20多年马不停蹄的时光。在这张地图上,可以清晰地看见群山巍峨、街道错落、小路蜿蜒、店铺林立、石狮威严……甚至标出了门牌号码、户主姓名。台湾作家龙应台有年回来寻根,就是在这张地图上见到了母亲应美君当年的住处——上直街96号,让她顿时潸然泪下。

还有合肥的一个街拍达人,他被称为“野生摄影师”,用了6年时间,拍摄了数万张照片,今年出版社给他出版了一本摄影集《走来走去》。摄影集中,有一个卖肉的摊贩拿着苍蝇拍驱赶苍蝇;一个谢顶的男人目光迷茫地望着一大片拆成废墟的空地,城市秃了一块,这个男人的头也秃了一块。这些妙趣横生而又发人深思的图片,是他对滚滚红尘中一座城市细微之处的捕捉。这个摄影者,是合肥城里一个普通的街头抄水表工人。

每一个人都是一座城市的匆匆过客。但一座城市的前世今生、市井烟火,在一份份留存的档案里,应该有属于城市的影像空间。所以,真的感谢这些为一座城市留下光与影的人,感谢他们,对城市之树的浇灌,让成长的根须得以绵延,让历史显出沉甸甸的厚重。













(姜太公源于网络下载收藏,并校正文字和标点、规范版面,仅供参考、感悟。)

























2









献花(0)
+1
(本文系杨华图书馆3...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