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静夜思》吟诵及声韵赏析

 黄田2016 2016-08-22



 

请问,在《静夜思》里,李白是一个人还是有别人在身边?

大家都会说:李白是一个人。为什么?因为是“静夜”吗?“静夜思”是一个乐府旧题,并不是李白起的题目。再者静夜也可以有别人在身边的,您怎么那么肯定李白就是一个人呢?再仔细想一想,这种独自一人的感觉是从哪里来的呢?

是空旷的感觉。空旷的感觉是从哪里来的呢?是ang韵!它是平水韵中的七“阳”韵。ang韵由开口度最大的a和鼻音ng组成。我们不妨把ang韵与其他含a的韵做个比较。

单独的a韵,即“麻”韵,是一个很简单的韵,很单纯,像直接的呼喊,所以“傻瓜”都是a韵。“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不管是快乐的,还是悲哀的,都比较直接地抒情。

ai这个韵,比如“灰”韵uai,是多个元音构成的,发音长,口型有变化,最后是闭口音齐齿呼,像叹气的声音,所以长而深沉。

ao这个韵,比如“萧”韵,是两个开口音,嗷嗷叫,长而强烈。

an这个韵,比如“寒”韵,由a转鼻音nnng的不同在于,n是闭口的,ng则保持a的开口不变。鼻音的统一特征是比较抒情,因为哭泣都是用鼻音的,鼻子堵了嘛。古代吟诵,讲究归音,不像现在唱歌,“江”拖长的时候,后面一直是ang,古代吟诵,“江”拖长的是ng音。ngn啊,都是哭腔,或者说,都是沉吟回味的样子。“吟”这个字就表示了吟诵的拖长和抒情的特征。

由此可知,ang这个韵,是开阔而又抒情的。吟诵是拖长腔,而韵字尤其拖的长。一个长长的ang意味着什么?您可以拖拖试试。“月光”和“月光——”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前者就是月亮投下的光,后者是一大片月光。那么一大片月光,也就反衬出作者的渺小,所以李白就用这个ang韵表达他的孤独。《静夜思》这首诗,说的不仅仅是思乡,更重要的,是孤独。所以古代那么多人一辈子从未离开过家乡,可仍然喜欢这首诗——孤独。

这首诗一共用了多少个ang韵?连仄声算上,一共六个。二十个字中六个是ang韵,这难道不能说明问题吗?李白是故意的,他在强调ang韵,强调这种开阔的感觉。

再看看这首诗声调的情况。把每个字的声调都标出来,就会发现:

第一句的整体声调走向是向上的,第二句是向下的,第三句是起伏的,第四句是平的。

第一句:床前明月光。前三个字是阳平。阳平在古代也读平声的,也就是跟现在的一声一样,是平的。但是,阳平还是跟阴平不同。阴阳之分,乃是根据声母的清浊来定的,阳平是全浊声母和半浊声母。似乎这是轻重之分,但是轻重也影响到调值。一般来说,阳平低,阴平高。阳平是低平,阴平是高平。这是因为浊音一般比较低的缘故。

然而,事情还没完。这首诗原本不是这个样子的。李白的原诗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明朝人给改了两个字。为什么改?前人有好多说法,说不想要“看”的样子,不想局限于“山”等等。我感兴趣的是:为什么后人接受了改本?为什么大家不再提起原版?那毕竟是原版、原唱、原文啊!原因一定是:改本更好。好在哪里?仅仅是意思好吗?

“看”这个字,唐朝读平声,而且是阴平。“床前看月光”,声调在两个字之后就上升了,而明朝时已经是近古音,尽管作诗仍遵平水韵,但是官话读音“明”已经是升调。“明”突出了这个高升的趋势。

再说另一处改动。“山月”有被遮挡之感,与ang韵的开阔不符,所以,被改是正当的。还有一个声韵理由。“山”是阴平,“明”是阳平,以“明”代“山”,则更高,整句一直在起伏跌宕,一低一高一低一高,这才是大家在《静夜思》中所感受到的情绪。所以我说,诗成之后自己有腿,会自己走的,它不一定按照作者设计的路线走,它遵从的乃是读者的感受。

现在来说这四句的声调为什么是这样。

第一句,李白刚看到月亮。古人没有电灯,没有月的晚上是黑漆漆的,所以星光才会灿烂,这种感受如今只有在山村才有了。所以古人见到月亮,那是真的亮堂,何况是最喜欢月亮的李白。所以第一句,情绪高昂,李白很高兴。

第二句,疑是地上霜。《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霜是露变的。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二十四节气有“白露”,那是秋天了。中国是农业社会,秋天农活完毕,农人会收拾回家,所以秋天是回家的季节,我们才有中秋节。这一天并不是秋天,但李白看到月光这样白,就想到了霜,想到了霜就想到了秋天,想到秋天就想到了回家,想到了回家就想到了回不了家,于是情绪就掉下来了。这句的声调就一路向下。

第三句,李白再次抬头望月,这次,你说对月亮是恨是爱?后来苏轼说“何事长向别时圆?”就是怨月亮。李白此时也是这样,心中如打翻五味瓶,愁肠百转,跌宕起伏,所以这句的声调是起伏的。所以“山”字一定要改为“明”字才好。而且这句是入声字结尾,一下子顿住,好似有千言万语,无法倾吐,这个“月”字用的好。

第四句,声调是平的。李白的情绪归于平静。汉诗多半都会在结尾归于平静,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你可以说李白低下头想起了故乡的温暖,也可以说李白低下头沉浸在回忆中了。总之,他平静了。

弄清了这首诗的声韵和声韵想要表达的意义之后,再看这首诗,就与以前不同了。为什么它是千古名作?堪称中国第一诗?仅仅是因为写月亮、写思乡?不是的,它的声韵太奥妙了,太优美了。

吟诵就是要把诗歌的意义传达出来,尤其是这些声韵的意义。在一百年前,一首诗在全国都有成千上万的吟诵调,这首诗也不例外。现在我们保留下来的少的可怜。我选一个典范的吟诵,给大家听听。

这是戴学忱先生的吟诵调。戴先生祖籍江西婺源,本人是天津市人,后来长期住在北京。是中央民族乐团国家一级演员,著名歌唱家、吟诵家。她的吟诵调是家传的。这个调子后来也经过了戴先生的修复,并普通话化。

这个调子,准确地表达出了每个字的声调。在古代,吟诵是老师用来给学生正音、识字的,当然是严格地依字行腔。此外,这个调子,还准确地传达出了四句诗的声调变化趋势,整体的声调结构关系,即第一句上,第二句下,第三句起伏,第四句平低。这个吟诵调把ang韵也拖的很长,表现的很充分。还有一点,这个吟诵调很好听。大家试着用这个调子,感受一下李白《静夜思》的真正涵义吧。

6  i  6  i  6 6    65  0  6.  5  6  5  22223

                   

3  5  3 0  2  1  6  1  6  5  6    

                   

6 1  2  6  5  5  6 5  53  0  0

            

3 5  3  3  2 1    6  5  6     

                     

 


您知道什么是吟诵吗?

 

声明:

济南吟诵公众号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而且不作任何商业宣传之用!

本公众号转载之一切内容均尊重原文,所以不代表本平台之立场、观点!

部分无法查找出处的转载内容也已经注明直接来源!

 

凡本号刊登之原创内容,欢迎大家转载,但敬请注明出处!

 

吟诵是中华传统读书方法,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欢迎您关注济南吟诵群QQ群号:28534394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