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施工一、湿陷性黄土的工程特性 一般呈黄色或黄褐色,粉土含量常占60%以上,含有大量的碳酸盐、硫酸盐等可溶盐类,天然孔隙比在1左右,肉眼可见大孔隙。在自重压力或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共同作用下,受水浸湿后土的结构迅速破坏而发生显著下沉,具有湿陷性和易溶蚀、易冲刷、各向异性等工程特性,导致黄土地区的路基易产生多种问题及病害。 二、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措施 湿陷性黄土地基应采取拦截、排除地表水的措施,防止地表水下渗,减少地基地层湿陷下沉。其地下排水构造物与地面排水沟渠必须采取防渗措施。 若地基土层有强湿陷性或较高的压缩性,且容许承载力低于路堤自重力时,应考虑地基在路堤自重和活载作用下所产生的压缩下沉。除采用防止地表水下渗的措施外,可根据湿陷性黄土工程特性和工程要求,因地制宜采取换填土、重锤夯实、强夯法、预浸法、挤密法、化学加固法等措施对地基进行处理。 1.换填土——挖除一定深度湿陷性黄土,换以合乎要求的土或灰土分层填筑,分层夯实。 2.强夯法——用几十吨重锤从高处落下,反复多次夯击,对地基进行强力夯实,使浅层、深层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固,强夯施工法振动大,对附近建筑物有影响,因此应注意施工附近建筑物安全。 采用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的地基,土的含水量宜低于塑限含水量1%~3%。 3.预浸法——通过钻孔注水,使其预先湿陷。可用于湿陷性土层厚度大于10m,自重湿陷量不小于50cm的地段。 4.挤密法——通过冲击,振动或爆扩成孔,再灌以石苁或灰土分层捣实。 5.化学加固法——用硅酸钠溶液,通过有孔的注射管压入土中,使其与土中水溶性盐相互作用,产生硅胶,把土胶结。 三、湿陷性黄土施工 1.湿陷性黄土填筑路堤 ⑴路床填料不得使用老黄土。路堤填料不得含有粒径大于100mm的块料。 ⑵在填筑横跨沟堑的路基土方时,应做好纵横向界面的处理。 ⑶黄土路堤边坡应拍实,并应及时予以防护,防止路表水冲刷。 ⑷浸水路堤不得用黄土填筑。 2.湿陷性黄土路堑施工 ⑴路堑路床土质应符合设计要求,密实度不足时,应采取措施碾压至要求的压实度。 ⑵路堑施工前,应做好堑顶地表排水导流工程。路暂施工期间,开挖作业面应保持干燥。 ⑶路基施工中,如边坡地质与设计不符,可提出修改边坡坡度。 四、地基陷穴处理方法 路基范围内的陷穴,应在其发源地点对陷穴进口进行封填,并截排周围地表水。现有的陷穴、暗穴,可采用灌砂、灌浆、开挖回填、导洞和竖井等措施进行填充。陷穴表面的防渗处理层厚度不宜小于300mm,并将流向陷穴的附近地面水引离。挖方边坡顶以外50m范围内、路堤坡脚以外20m范围内的黄土陷穴宜进行处理。挖方边坡顶以外的陷穴,若倾向路基,应作适当处理。对串珠状陷穴应彻底进行处治。 1.灌砂法:本法适用小而直的陷穴,以干砂灌实整个洞穴。 2.灌浆法:本法适用于洞身不大,但洞壁起伏曲折较大,并离路基中线较远的小陷穴,施工时先将陷穴出口用草袋装土堵塞,再在陷穴顶部每隔4?5m打钻孔作为灌浆孔,待灌好和土浆凝固收缩后,再在各孔作补充灌浆,一般需重复2?3次,有时为了封闭水道也可灌水泥砂浆。 3.开挖回填夯实:本法适用于各种形状的陷穴。 4.导洞和竖井:本法适用较大、较深的洞穴。由洞内向外逐步回填夯实,在回填前,应将穴内虚土和杂物彻底清除干净。当接近地面0.5m时,应用老黄土或新黄土加10%的石灰拌匀回填夯实。 5.处理好的陷穴,其土层表面均应用石灰:土=3·7的石灰土填筑夯实或铺填透水材料加以改善。石灰土厚度应按设计严格执行。如原设计未要求时,其厚度不宜小于30cm。并将流向陷穴的附近地面水引离,防止形成地表积水或水流集中产生冲刷。 6.黄土陷穴的处理范围,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宜在路基填方或挖方边坡外,上侧50m,下侧10?20m。若陷穴倾向路基,虽在50m以外,仍应作适当处理。对串珠状陷穴应彻底进行处治。 |
|
来自: zhuweiyaoxuexi > 《地基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