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邹平县的长山镇是隋开皇十八年(598)设立的长山县治。因县西境有跨越四县的长白山,故曰长山县。长山县存在一千多年后,1956年因行政区划变故,古长山县与邹平县合并为邹平县。 古长山县除于陵地,石室等古迹,还有与齐国有关的古迹和故事。清嘉庆6年(1801])《长山县志》云:县北二十里有齐桓公苑,齐桓公苑向西北半里许,南北有两高阜相对居民不敢耕种。又云县城南26里,有处形若天马的特立孤阜,旧志相传是齐桓公吕小白为疑敌在此积土为虚粮屯,故孤阜曰米山。 因地形奇颖编造人物故事是国人的特长,断不可信,也无考。但,这座米山却与长山吕氏有关。 2013年淄博市周村区吕俊华先生领衔的山东长山吕氏家谱组委会,所再版的《吕氏家谱》四卷本就记载,长山吕氏的“南神坛老茔”西界就是以米山附近的米河中心为界(米河又名米耩泉、米泉。源在县南三十五凤山东麓,二泉跨南北岸,水色微绿,味甘滑,流经米山西)。 长山吕氏家谱云,明洪武四年(1371年),始迁祖吕诚自直隶枣强迁入长山县城南的南神坛始居。 齐桓公吕小白的辅相管仲曾说,长山其地水道遒劲而急,故养成了民风贪嗜而好勇。如果真是如此,吕诚到这片陌生的土地上生活就很麻烦了。 当时,经过元未明初连年的战火,长山县早己是一片地广人稀的土地,估计其人口不足二万(至到清康熙朝才有人丁45965人)。应该说初迁后的吕诚不受长山习俗影响,不游不惰辛勤务农桑,家境很快殷实。私塾既是财富的象征,又是追求“万般阶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基石。其家境殷实从三个孙子获得功名仕途得以佐证。 太平的环境和殷实的生活条件,使吕诚似结满石榴果的石榴树,其六枝果果红颜,子子饱满,长山吕氏人丁急速地兴旺起来,很快成为当地的吕姓旺族。 吕诚 吕宗顾 吕进德 洪武甲辰贡生,官至新河县丞,封迪功郎 吕宗颜 吕进善 洪武戊午科举人,任嘉善知县,兵科给事中,封通议大夫 吕进礼 吕进道 吕进学 吕进升 上元县典史 谱云其孙吕进德在洪武甲辰(1364年)的贡生(1364年朱元障在南方称吴王,仍用宋龙凤年号,1368年明立国。1364年,长山县仍属元,明不可能在此开科举。由此县志不载吕进德中贡。其中贡年恐有误)。 吕进善中洪武戊午(1378年)科举人(县志说是贡生),吕进升又名吕腾(县志云是宜兴县巡检 )。 君子择地而居。吕进善—吕结(永乐年贡生,嘉鱼县教谕)--吕宝,吕宝迁出南神坛于后草庙庄始居,这是长山吕氏的首析分。 此后,长山吕氏析分迁不断,至民国二十二年(1933)562年间,其苗裔在古长山县和古邹平县的吕家庄. 吕家沟头庄、苗家庄、姜家庄、司家庄、孙家庄. 吴家庄、尚庄、马尚庄、西马庄、马家庄、和家庄、董家庄、柏家庄、袭家庄、高家庄、郭家庄、阎家庄. 南阎家庄、莫家庄、段家庄、和家庄、苏家庄、苏相桥、仇家庄、隋家庄、廉家庄、管家庄、黄家庄、宋家庄.曹家营、大牛家庄、大房家庄. 大刘家庄、大埠头庄、薛家庙. 石庙庄、红庙子、张家坊、张家坊栗园、张店庄.张兑庄、张楼庄、东张庄、东院上庄,东傅村、东平庄、焦家桥东庄、南闫家庄、南神坦、南宋家庄、南营庄、南新庄、西塘坞、西陈路庄、北园西峪黄山前、北旺庄、北杜张庄、前草庙庄、后草庙庄、三里庄、西三里庄、小七里庄、十里铺. 二十里铺、三座塔、官庄、太平官庄、礼官庄、礼参店、石门庄、石坞埠、陈家斜沟、焦家桥、良相庄,古城庄、米山庄、天乙庄、太和庄、朴里庄、固县店、房镇庄、楼里庄、杏园庄、房家桥、孟家堰、班里庄、河南庄、展家店、黑土庄、省庄、圈头庄、陈家桥、碑楼庄等94个村庄有后代居住。 除本县外,长山吕氏还向附近的淄川区河凹子,栗家庄、将军头,河夹庄、常王庄、西殷家庄、暖水河庄、台头庄、黄家铺、梁庄、吕家庄、蒲家庄、大柳行、朴庄、后朴庄、河东庄、宋家庄、馆里庄、李家庄、上沙沟庄,南李家、苏王庄、西牛埠、大孙家庄等24个村庄;周村区的莫家庄、吴家胡同,朝阳街、长行街高家庄、辛街子、大黄山前、星月门里、老龙窝、尚家胡同、边家胡同、南杜家庄等11个村庄;桓台县的于家营、西吕家庄、郇召庄、贾庄、北刘家庄、韩家庄、毕家庄等7个村庄析分。 同时有苗裔向省内的泗水县;海阳县崔家疃;青州县的北关、南仇家庄、刘家三里庄;蒙阴县的龙冈埠、沙沟峪;沂州府(领费县、郯城两县);济南东仓;平度等县迁徙。 人类迁播的脚步是自由和奔放的,自由迁徙的权利,任何政权都剥夺不了。划地为牢式的户口制度能囚禁一时,囚禁不了一世。更有苗裔千里迢迢向山西省的绛州江县(今新绛县一带),平阳府东关李家囫囵、闻喜县东刘家庄、鱼祥县秃家营;陕西省的黑水湾;河北省的磁州西彭巷、静海县;天津卫的南头窑;河南省南阳县的河店;江苏省的赣榆县等省迁播。 同样,也有苗裔沿山东人闯关东的习俗,去吉林省讨生活。 还有官员和后代因职留居浙江等省。 物择天竞,适者生存。长山吕氏的后裔们在明清两朝的森林中,似株株小树向上伸展寻找阳光,出现了无数的秀才,贡生及举人,博取了数不尽的功名仕途。至明末,迁徙到古邹平县的长山吕氏第六支吕进升的后代进士及第,博取了封建时代,读书人能取得到的最大功名。 据清代《邹平县志》记载吕輗-吕克恭(吕克敬--吕弼周、吕士周)-吕兴周-吕绎如-吕公烈(吕公亮、吕公宪)-吕鸣韶(吕鸣皎、吕鸣凤)-吕鍹-侄吕学洙。 吕克恭是嘉靖荣府左长史。吕克敬是昌乐训导。吕绎如是明湖广布政司参议、葬在城东南吕家庄北。(顺治实录:“升湖广长沙府同知吕绎如为湖广按察使司佥事、兼布政使司参议、分守下湖南道”)。吕公烈是顺治武举人任世贵州平远守备。吕鸣风是邳州州同。吕鍹是举人。吕学洙是举人 吕弼周是崇祯元年(1628)三甲进士,善于组织后勤供给,历官河南布政司参议兼按察佥事。风雨飘荡的元末,促使这位生不逢时的进士上演出疯狂的一幕,他在河南加入李自成队伍。驿卒出身的李自成能获得进士来投,喜之望外,进京后授吕弼周为淮安节度使。 改朝换代间的态势很凶险,新旧两种势力会格外狠毒。 《南疆绎史勘本卷三十》云“故河南副使吕弼周受贼命,以节度使来代振飞任;进士武愫以伪防御使招抚徐、沛,贼将董学礼据宿迁。振飞率兵出击,学礼逃去。擒弼周系于竿,置法场,命军士射三矢,乃磔之。” 说1644年,吕弼周上淮安节度使任中被明右佥都御史路振飞生擒,四月十五日因拒绝回答有关李自成的事,路振飞命人将吕弼周缚于法场竿上,命军士人射三矢,然后解下来分裂肢体。 奴才打奴才,都这么狠。路振飞享受了分裂他人肢体的快感,又落了个青史留名。 中国的媒体没有新闻,只有宣传,意识形态很强。家谱同样喜欢用非白即黑的意识形态观设立入谱门槛,以达到抑恶扬善的目的。《长山吕氏家谱》也脱不了这个俗。撰修者为避讳吕弼周降李自成这件事,干净地让吕克敬绝了后,不书吕弼周等名字。世事难分是非,倒霉透了的吕弼周落此下场,只能归结于成者王候,败者贼了。 缺少文华底蕴和财富的家族很难培养出进士。长支吕进德的后代几经努力,吕凤梧中清顺治十二年(1655)三甲进士,任过墎县知县(家谱云是安东卫教授)。 有关吕凤梧的记载很少。清朝俞樾所著《右仙馆笔记》说:有一天吕凤梧闲游姑苏,见舟中一位女子美丽娇艳,可惜一瞬即过。此女子的身影盈盈在目,使吕凤梧难以忘怀。夜晚梦中有人告诉他:“舟中的女子,是你未来的妻子。”吕凤梧当时未娶,不能不心动,然而,那里寻踪迹呢?只好搁置下来。第二年,吕凤梧到京师科考,偶然在琉璃厂见到一幅画,画中所画女子酷似舟中的女人。画上有诗云:“新妆宜面出帘来,共数庭花几朵开。我比敬君差解事,不曾轻去画齐台。”吕凤梧也不知其诗何意,惘然莫测,就以一贯钱买下此画。科考后,吕凤梧分到江西任知县,与同官沈君很好,沈君是姑苏人,一日到吕凤梧书斋中,见到那幅画大惊,说:“这是我手绘的亡妻画象,头年在京城丢亡了。你是在京都门市上得到的吗?”吕凤梧说:“对,画中的女子我曾见到过呀。”就把舟中相遇之事述说了一番。沈君说:“不对,在你见舟中女子前,我妻已病故了呀,想必你所见的女人是我妻子双胞胎的妹妹。”等吕凤梧把梦中之语告知后,沈君说:“妻妹现在还在待聘,我为你作个媒也好。”竟然一说即成。 不知此吕凤梧是否就是进士吕凤梧。 如果是一人的话,吕凤梧有兄弟5人,双胞胎之一的妻子不仅没有遗传下多卵基因,反而使吕风梧五代单传。 封建时代具有一定品秩的官吏,其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及妻室会受到朝廷的封赠,子孙亦得荫袭官爵,称为“封荫”。吕凤梧的亲人没有受到封荫,足见他获得的品秩并不高。 长山吕氏热衷于功名仕途,也醉心公共事业。明隆庆四年吕延节等出资修龙王庙,乾隆五年吕斯慎等出资修八蜡庙。明嘉靖二十四年吕郁边等出资翻修了范文正公祠 长山吕氏讲究孝道,吕文宏到漠北寻父二十年,倍历艰苦,找回后养父终老。知县送门楹,以奖纯孝 长山吕氏的女儿讲究贞节,给一节妇和庐姓女立双节坊,坊在延安镇。 家族的析分使血缘关系的日渐淡远,为族人长幼有序,知礼仪,十世吕之宾修族谱时起:克.昌.斯.永.世.守.令.则等8字为字辈供族人起名使用。后他人又两次增:丕.承.厥.志.在.善.继.述.孝.友.传.家.万.富.同.臻等16个字辈。 首修于清康熙53年(1714)的《长山吕氏家谱》云:“吾族始自直隶枣强,明洪武四年徙居山东长山县,前此未有谱也,传至记祖,志在敦睦,始略为记载。........”因此,洪武四年从今河北枣强迁徙而来成为长山吕氏的常识。(本地其他姓氏也传言,洪武五年平叛田丰毛贵之乱以后从直隶枣强携家带口而来)。 河北枣强与山西洪洞县是明初移民的聚集地,并非是移民们的故乡。那么,吕诚的故乡在那里? 明正德年(1508)状元、学者、教育家,陕西高陵人吕柟(1479—1542)所修的《高陵县志》中,载有翰林院检讨王九思为吕柟的祖父吕鉴所撰的墓志铭云:“……其先出自成周太公望,封齐而居于吕,厥后乃遂为氏,其在高陵历藉。汉唐文献遐邈弗能征,诸迨及有。宋有讳世昌者慷慨激烈超跃弗群,盖尝吊季代之,由斯以降彬卿者生子三人,其长曰大,次曰十,又次曰珪,通经发迹作邑于淇,大之行八人,乃特称而湻朴憨直,闻言不信。洪武之初,大累繇于齐东,其诸裔留绵,绵延延弥久而昌与高陵敌矣。生有三子,其长曰兴,体干魁梧,腹如抱鼓,言论便便,不离中公。尝为郭下里老人接词喜听,或以不争。返梁民之遗金,葬亲之。朝乃值祁署,获其沃水之报藉以弗死。兴生二子,其长曰贵,弱令补戍,绰有勇略,督役伐木,栋粱京观。寻役靖虏被知元戎乃佐金汤之绩。生公及其二叔清钟、文钟,……长溥、次博、博生三子长柟、次梓、又次曰相。博生长杨、秦王典膳,次槚。 “洪武之初,大累繇于齐东,其诸裔留绵,绵延延弥久而昌与高陵敌矣。”是说洪武初,陕西高陵人吕大在齐东服力役(累繇的累作操劳讲,繇通“徭”,指百姓为朝廷服劳役),他的后裔就留在齐东传衍,绵延长久昌盛起来,其昌盛的程度不亚于高陵县吕氏。 吕大是否就吕诚? 清光绪6年[1880] 《新修齐东县志》云“自齐东镇之名立元于太宗七年,升镇为县,此齐东县所由肇也。” 查其他史料知道,金天会年间(1123—1137年)在大清河南岸的赵岩口立齐东镇(即今山东邹平县台子镇旧城渡口处),受辖于邹平县。元宪宗二年(1252年),以齐东镇设立齐东县,割邹平等地为域,分为4乡46图。1379年(明洪武十二年)再割邹平县会仙乡归齐东县,划为9乡51图。1493年(弘治六年)割章丘县的临济乡划归齐东县。县域大约南北长20公里,东西宽35公里。 1958年9月齐东县大部划归邹平,另一部划归博兴。 古代交通不便,通讯工具不发达,吕鉴的墓志铭只所以不提长山,只说齐东,极可能是因为高陵人吕钟在明成化年间作过齐东县丞,高陵人只知有齐东,不知有长山。 由此可见“大累繇于齐东”的齐东,应该是今邹平县。而且读清光绪6年[1880] 《新修齐东县志》,并没有发现齐东县有吕氏旺族活动的痕迹。 按齐东政区变化史及长山吕氏是这个区域中唯一“绵延延弥久而昌与高陵敌矣”的旺族,可以断言长山吕氏始迁祖吕诚就是《吕鉴墓志铭》中的吕大。 马汝骥撰写的通议大夫南京礼部右侍郎泾野吕公柟行状云:“公吕姓讳柟、字仲木、号泾野、高陵人、学行?四方学者所宗称?泾野先生。云中弘治辛酉乡举第十,正德戊辰会试第六,廷试第一,历官翰林院修撰、解州判官、南京吏部考功司郎中、南京尚宝司卿、南京太常寺少卿国子监祭酒、南京礼部右侍郎致仕。按吕氏本太公望后、宋时有讳世昌者居高陵,故世?高陵人、又几世生彬卿、彬卿生八、八生兴、兴生贵、贵生鉴、鉴生漙、号渭阳。渭阳公配宋氏生公,昔葬彬卿祖时,其圹有声如雷卜言兆显六世至是。” 李世英撰写的吕柟墓志铭也云:“吕氏本太公望后,宋时有讳世昌者居高陵,其生兴,兴生鉴、鉴生溥,号滑阳-------” 山东长山吕氏与陕西高陵吕氏的共同传世为:宋代吕世昌-n世吕彬卿-吕大(即吕诚)、吕十、吕珪(即吕八)-吕兴-吕贵(吕清钟、吕文钟)-吕鉴-吕漙(吕博-吕杨、吕槚)-吕柟(吕梓、吕相)。 表为: 吕世昌 n世吕彬卿 吕大(即吕诚) 吕宗顾 吕进德 吕宗颜 吕进善 吕进礼 吕进道 吕进学 吕进升 吕珪(即吕八) 吕兴 吕贵 吕鉴 吕漙 吕柟 吕博 吕杨 吕槚 吕清钟 吕文钟 吕十 现代人喜欢泡在家谱和传说中寻根,但我总认为这是一种浮躁,会迷失了方向。也许,众多的墓志铭和史料会让人追求出正确的事情。 衷心感谢以吕俊华为首的长山吕氏家族续谱委员会提供的家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