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云涛:“意”趣之合

 河上居 2016-08-22

“意”的产生与“意象”的创造

文/李云涛

“意”与“意象“是直接发生联系的,而“意象”是靠审美主体的直觉产生的、直觉作用着人的意象思维。“意”在不同精神层次上必须保持和自然的多种联系。高妙的“意象”“意境”的产生要不断的提高画家自身的主体精神修养,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意”的产生,“意象”的创造是大自然美感的升华,是画家通过观察体验形象思维的结果。“意”主要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陈子庄把“意”称之谓“趣”,他讲画画要有意思、有趣味,所谓笔趣、墨趣、情趣、意趣以及机趣、天趣、奇趣、幽趣等。画无趣则板、则结、则刻、则薄、则俗。

他讲笔墨之趣是在技巧上的表现;情趣意趣乃在意境上的要求;天趣机趣则在作画过程的发生。总之是要有趣、有意,画中的形象能发人遐想、引人深思、动人情怀。超出画面之外的画外之“意”,弦外之音能使人心驰神往泛起感情的涟漪,甚至是灵魂的共鸣与震动。这个“意”是玄妙的但不是虚无飘渺的更不是凭空杜撰挖空心思设计包装出来的。

芭蕉菊花??纸本水墨?34x34cm??2015

萱草?纸本水墨?45x34cm?2015

“意”的产生需要作者面对生活面对自然深入体悟,大自然是变幻无穷、日新月异的,是美的源泉,滋荣万物、生生不息、运行不息能够使人倾心而动情从而获得创作的欲望与新鲜的感受。正如“文若春花,诗若涌泉”,一切都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宋人小品《乳鸭图》观者从幼毛蓬松、活泼可爱、呼之欲出的乳鸭身上油然感到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之情。这是把自己关在画室里凭空杜撰不出来的,没有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对细节的观察是画不出这样生动的作品来的。画家决不是对自然的机械复制,是在对生活观察感受中获“意”。

绘画的花鸟形象更不是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和自然的复制,在自然中获“意”接受大自然的感化与熏陶时,还要悟出自然美的属性与人的心灵美相和谐的关系,这才使作品能够打动观者以至于感人情怀、令人叫绝。自然之美是分散的而无穷无尽的,夕阳芳草、鱼跃鸟翔、蜂飞蝶舞,只要你有一颗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与心灵,你便可以不断地从自然中获“意”,创作出令人百看不厌、发人深省、感人至深的作品。

齐白石画一朵鲜红荷花倩影映在水中,引来一群蝌蚪竞相围观,好像蝌蚪也懂得欣赏荷花一样,他善于观察生活、善于从自然中获“意”,并将自己的情趣注在形象中,启发观者联想。而他画的《蛙声十里出山泉》虽未见一只青蛙,却让观者感觉似乎已经听到了青蛙叫声伴着小河流水之声远远的传来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很平凡的地方找出了发人深省、感人至深的题材,真可谓“神遇而迹化”令人叫绝。


木芙蓉?纸本水墨?46x68cm?2015

秋英?纸本水墨?46x68cm?2015

北宋山水画家郭熙深入太行山看到太行山中的大削壁即“断层”景象,从而获“意”创作了《幽谷图》选择了这种特征性强的形体进行艺术概括。表现出幽谷静穆的高寒意境。作者把断层形象处理得较为单纯,在结构关键处,以饱和水分的线条确立形体,勾而复皴,而外轮廓造形则利用背景淡墨渲渍衬出,不全以线条框廓,有效的发挥绢的特性湿笔墨彩的衬托效果,表现出山顶积雪的高寒气氛。从全图来看对这种层积岩层的结构观察的很细致,是从自然中获“意”,从生活感受中生发的。清人 重光《画筌》中有:“董巨峰峦多实金陵一带;倪黄树石,得之吴越诸方。米家墨法,出润州城南;郭氏图形,在太行山右。摩诘之辋川,关荆之桃源,华原冒雪、营丘寒林。江寺图于希古,鹊华貌于吴兴。从来笔墨之探奇,必系山川之写照,善师者师化工,不善师者抚缣素。”这段文字概括说明了山水画派形成的现实基础和深厚的地域特征,说明了作者在长期生活感受的基础之上进行的艺术概括与升华,也说明了“意”的产生、“意象”的创造必根源于自然造化。

“意”的产生源于自然景物,但是作为自然景物的花鸟、山水本身是无所谓“神”与“玄”的,其实是画家把自己的主观感受托与客观物象,托物寓意、情境交融。宋代《宣和画谱》有这样的论述:“故花之于牡丹芍药,禽之于鸾凤孔翠,必使之富贵,而松竹梅菊,鸥鹭雁鹜,必见之幽闲。至于鹤之轩昂,鹰隼之击博,杨柳梧桐之扶疏风流,乔松古柏之岁寒磊落……有以兴起人之意者。”这是主客观的统一,画家从自然中获“意”,又把主观之“意”,人的精神融化于自然之中。虽然花鸟、山水不是直接画人,但它的意境还是旨在表现作者本人的感受,还是在表现人的精神修养和情操。例如中国文人画家把梅、兰、竹、菊称之为“四君子”,把它赋予人格魅力,梅花不畏严寒在最艰苦的环境里能开花,竹子虚心劲节、四季常青、韬光养晦、宁折不弯,菊花不争不抢善于处后,不为功力所动,兰花“不因无人而不芳”善于隐藏不张扬、不外露、善于修炼。再如不同梅花的姿态在画家眼里呈现出不同的“神”气,有秀丽如美人者,有孤冷如老衲者,有豪爽离奇如侠者,有清逸洒脱如仙者,有坚贞古傲不求闻达如高士者。这样的例子是举不胜举的,都是把人的精神融化到它们身上而物我两化。徐熙《雪竹图》画的是雪后严寒中的枯木竹石,构图新颖、层次丰富、情趣盎然、生机勃勃、野逸之“意”一览无余。宋徽宗的《芙蓉锦鸡图》成功的表现了雍容华贵的审美情感。其实野逸并非雪竹枯木的自然属性,而雍容华贵也非芙蓉、锦鸡的自然属性,只是客观景物给人以如此的主观感受,而敏锐的画家善于把握和概括这正是“托物见志”“缘物寄情”“物我两化”“天人和一”的结果,是作者性灵的外化。由此也可见好的艺术品好的画作一定是达意的,是否有“意”,“意”的高低决定了作品审美的价值。

游鱼之一?纸本水墨?34cmx69cm?2013


游鱼之二?纸本水墨?34cmx69cm?2013

郑板桥在总结他画竹的经验时说:“江馆清新、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为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画家眼中看到竹子“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疏枝密叶之间”从而获“意”于是有了想画的欲望,然而自然中的竹子是有的美,有的不美,有的从这个角度看美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又不美。画家的“胸中之竹”实际上是在仔细的观察自然之竹,选取最能体现自然之竹神采气韵而又能融汇画家主观情意的竹。当然具体要把“胸中之竹”表现出来,还要经过一番组织、取舍、加工、用最适合的笔墨手法表现出来,这便是“手中之竹”。整个过程首先从自然之美中获“意”,而后在观察、构思、惨淡经营和艺术表现中完成。虽然我个人认为郑板桥的竹子在中国传统画竹名家中并非高明之作,像文同、吴镇、赵孟 、顾安、夏昶等画竹大家无论意境与技巧都高于郑板桥,但是郑板桥的竹子确是由“意”而生、有感而发的,它注重风骨气节,画画用笔刚硬磊落故而自号“克柔”这又比现代人的东拼西凑,虚伪功利要强得多。


游鱼之三?纸本水墨?34cmx69cm?2013

游鱼之四?纸本水墨?34cmx69cm?2013


游鱼四屏?纸本水墨?34cmx69cmx4?2013



李云涛 1979年生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2003年毕业于天津美院中国画系。2006年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花鸟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现为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花鸟画系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