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生堂》体质学说(1)

 轻风无意 2016-08-23
《养生堂》经络学说(0) - 杨凤弟老师 - 杨凤弟老师的博客

有趣的体质学说

  体质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医学问题,早在数千年前就已经被人们发现并逐步获得越来越丰富的认识。

  公元前三四世纪,古希腊和罗马的医生根据日常观察和人体内四种体液(血、黏液、黄胆汁、黑胆汁)各人多寡不同的假设把人的气质分为四型,即性情急躁、动作迅猛的胆汁质,性情活跃、动作灵敏的多血质,性情沉静、动作迟缓的黏液质,性情脆弱、动作迟钝的抑郁质。

  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则对从体质的全面系统分类到体质与生理、病理、治疗的广泛联系,体质与寿命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都有较为明确而详细的论述。《黄帝内经》还阐明了体质差异的产生乃是由于个体之间在脏腑、气血等方面的不同所致,并且断言体质与脏腑组织的位置、形态、结构有着密切关系。

  《黄帝内经》以后,论体质者代不乏人,他们的共同点就在于,密切结合临床来讨论体质问题,并用体质学说的理论指导辨证论治。如东汉张仲景在所著《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十分重视体质与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的关系,出现了“酒客”、“尊荣人”等含有体质意义的名词,说明张仲景在辨证时,对体质因素已有所考虑。

  国外则在“气质”的四种分型以后,提出了一些类似的学说。但一般来说,国外学者主要是着眼于心理学角度的分析,所以他们的学说被称为“气质学说”,而中国古代自《黄帝内经》以后,都是把心理和生理结合起来分析,表现为中医特有的身心合一的人体理论。

不同角度看“体质”

  近年来,“体质”逐渐地形成一种学说,日益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然而,关于“体质学说”的一些概念,尚有待进一步完善。体质学说所关联的因素太多,如果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将得到不同的体质定义。因此,我们在了解“体质”之前,必须首先研究一下其不同角度的关联因素。

  非特异性与特异性 非特异性即整体健康水平的综合反映,体质表现为一般意义上的强和弱,包括抵抗一般疾病的能力、劳动能力、认识事物的能力等。一般来说,体质强者抗病能力强,不易生病,病也易愈,而体质弱者抗病能力弱,且病而难愈。

  从特异性方面来看,体质表现为某些方面的超常特征,包括对某种疾病的特异免疫力或易感性。如对天花、麻疹等疾病的特异免疫力的获得、特种遗传性(或家族性)疾病等,都属于特异体质的范畴,这些因素一般不影响机体在其他方面的功能状态,也不能决定整体的健康水平。

  抗病力与应变力 抗病力有两方面含义,一是预防疾病发生的能力,一是战胜疾病的能力。从抗病力方面来说,体质强者,病邪不易侵入,较少生病,即使生病,也能较快祛除病邪,恢复元气;体质弱者,病邪易侵,经常生病,病则难愈。

  从应变力方面来说,体质强者,对季节气候的变化能及时做出相应的功能变化以适应之,从而表现为较强的耐寒、耐热等能力;体质弱者,环境稍有变化,即感觉不适,轻者待一些时日后方能渐渐适应,重者可以致病,如常见的疰(zhù)夏就属于这种情况。

  耐力与爆发力 耐力和爆发力是人体身心能力的两种不同方面的表现,它反映了不同的体质类型。一般来说,人在耐力和爆发力两方面往往只得其一,也就是说,耐力持久者,可能爆发力不大;爆发力强者,多不能持久。

  生存力与繁殖力 生存力是人保持个体生命并与死亡抗争的能力,繁殖力是人保持其生物种属的能力。一般来说,体质好者,抵抗疾病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强,生殖力亦当旺盛,反之则多病而寿命短,生殖力不旺。然而,人的生存力和繁殖力毕竟与抗病力和对环境的适应力不一样,它们属于不同角度的衡量标准。所以,平时体健少病,适应力强者,寿命也可能不长,生殖力也可能较低。而看上去体质一般的人,其寿命也可能不短,生育能力也可能较强。

  感知性与认识性 感知性是指人的感觉器官接受体内外各种信息或刺激,并把它反映给大脑的能力;认识性是指人认识事物,并把握其本质的能力。一般来说,体质好的人,能准确感知各种事物的信息,反应快速而敏捷;反之,体质差的人则反应迟钝。在认识能力方面表现的体质类型,则大致可分为“智”与“愚”两种。

  可以看出,上述五个方面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体质的,用其中一种方法分析得出的关于体质类型的结论,在用其他方法分析时并不一定也是如此。也就是说,人的体质往往是强于此则弱于彼,或弱于此则强于彼。

从喝水习惯判断你的体质

  在传统中医问诊中,了解一个人的饮水量、喜冷喜热等,是判断其身体状况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对水的不同需求也是自身体质的外在表现。看一看你是下面的哪种体质?

  口渴多饮:阴虚体质

  有的人总是口渴、咽干,觉得水没喝够,大冷天也想喝凉水甚至冰水。

  中医认为这类人一般属于阴虚体质,多由热证、燥证引起,或汗、吐、下利太过伤及津液所致。睡眠不足、出汗太多、常吃烧烤、白酒等燥热食物,都会耗损体内津液导致阴虚。

  因此,这类人一方面要及时补充水分,运动别太猛、衣服别太厚,以避免汗液过多流失。另一方面,饮食上要以清淡为主,不要过多食用辛辣食物,按时作息,“锁”住体内津液。

  口渴不多饮:痰湿体质

  有些人虽然时常口渴,但很少主动找水喝,即使喝水也喜欢喝热水。

  这样的人多属痰湿体质,由于“痰饮内阻,水湿不化”,虽然口渴,但并不想喝水。他们常感觉身体倦怠,腰腿部沉重,容易疲劳,汗液黏腻,小便也较混浊。

  生活中,这类人要注意调理脾胃,适当补充一些健脾祛湿的食物,如山药、白萝卜、薏米、扁豆等。不要一次喝大量水,而应该分次慢慢喝,或用薏米汤、茶水等代替白开水。

  口不渴不欲饮:阳虚或气虚体质

  有些人天生对喝水“没兴趣”,既不容易口渴,也不想喝水。

  这种情况多见于阳虚体质或气虚体质。这种人体内常会气行不畅,导致津液输布乏力,因此很少感受到口渴。

  这类人生活中要注意加强身体锻炼,饮食上多吃甘温的食物,如羊肉、山药、香菇等,少碰生冷食物。此外,阳虚的人可适当煎一些人参汤代水喝,气虚的人可用白术或党参煮汤代替白开水。

拔火罐先分清体质

  拔火罐是我国民间流传很久的一种独特的治病养生方法,但有的人拔火罐很有效,有的人则无效,这是为什么呢?

  中医认为,体内多湿是现代人通病。同样是“湿气重”,由于发病部位及症状表现的不同,分为外湿和内湿两大类。

  外湿是由盛夏气候潮湿,或居家潮湿、涉水淋雨、穿着湿衣、洗浴后即吹空调等原因,外邪侵入人体,使体内水液不得蒸发,水湿停聚而成病。常表现为风湿关节疼痛、腰酸背痛等。

  内湿常与消化功能有关。中医认为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若体虚消化不良或暴饮暴食,常食油腻、甜食、辛辣、烧烤,导致脾不能正常地“运化”而使“水湿内停”,出现舌苔厚腻、腹脘胀气、大便稀溏等症状。

  拔火罐的确具有逐寒祛湿、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的作用,但对于外湿体质的人来说,效果较为明显。如果需要拔罐,最好分清体质再进行。

中药泡脚并非人人适宜

  不少老年人喜欢用中药泡脚。殊不知,此法并非人人适宜。

  热水泡脚属热性刺激,对各种因虚寒和淤血造成的疾病有较好疗效,如手足冷、畏寒、关节痛等;对平和体质的人也有一定帮助;但对于热性体质的人(多形体消瘦,小便短少或黄,大便干燥或秘结,畏热喜凉,喜食冷物或冷饮)则不然,泡脚用的中药,大多选用温热类药材,热性体质的人用之,可能会“火上浇油”,引起上火并诱发其他疾病。

(素材)祝福语 - 杨凤弟老师 - 杨凤弟老师的博客
养生堂750x7模版 - 杨凤弟老师 - 杨凤弟老师的博客养生堂750x7模版 - 杨凤弟老师 - 杨凤弟老师的博客养生堂750x7模版 - 杨凤弟老师 - 杨凤弟老师的博客养生堂750x7模版 - 杨凤弟老师 - 杨凤弟老师的博客养生堂750x7模版 - 杨凤弟老师 - 杨凤弟老师的博客养生堂750x7模版 - 杨凤弟老师 - 杨凤弟老师的博客养生堂750x7模版 - 杨凤弟老师 - 杨凤弟老师的博客养生堂750x7模版 - 杨凤弟老师 - 杨凤弟老师的博客
素材:网络  编辑制作:杨凤弟老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