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正成熟的爱人,才能超越父母的套路 | 德芬

 张德芬空间 2020-11-12

更多音频可在喜马拉雅搜索:张德芬空间

最近读一本英文书,心有所感。

作者大致的意思我引申发挥一下就是:

如果我们动不动就拿小时候的遭遇作为借口,来为我们现在不健康、不成熟的行为、态度、特质、或反应模式辩解的话,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自我娇宠和陷溺。

小时候困难的境遇、艰苦的经历是我们此生需要去经历、克服、了解和宽恕的课题,不是拿来作为我们现在失败、痛苦、受到打击、不能振作的借口。

比方说,如果有人动不动就提到小时候被父母虐待的事情,而且说的时候并不轻松,还是心怀怨怼,显然这个人还是活在过去,没有好好的展望未来。作为一个父母施虐的受害者,所以他现在的痛苦、失败,都不是他的责任。

这类“活在童年故事阴影底下”的人,其实非常好认。你和他交谈几句,甚至不是很熟,只要是在放松聊天的状况下,他就会开始提到小时候的种种故事。好像自己还是活在过去的阴影底下,浑然不知道眼前这个人已经是个成熟的人了。


比方说,绝大多数的男人,面对自己女人的负面情绪,都是用小时候面对妈妈负面情绪的伎俩来操作。

大致可以粗略的分为三类:

1.讨好型:一看妈妈情绪不好了,就赶紧做个乖小孩,打扫卫生,整理家务,语言讨好,让妈妈宽心。

我记得克里斯多夫老师就曾经说过,以前和他夫人有龃龉的时候,他会变得突然非常想打扫屋子,整理家里。原因就是这是他小时候妈妈生气的时候,他惯常做的行为。而一般男人可能就是各种讨好,希望另一半高兴起来。

2.畏缩型:一看苗头不对,就立刻销声匿迹,隐藏起来。这时候心中其实是非常压抑、恐惧的。

而大多数的男人都是这种,自己的女人有情绪了,他们立刻武装戒备,进入小时候的情境模式,冷面伺候。其实大多数的女人这个时候需要的只是一个拥抱而已,这么简单的一件事,男人为什么做不到?就是因为还是活在小时候的阴影当中,完全忘了自己是个大男人了,还把自己当小孩。

3.怨恨型:小时候气受多了,当大人有负面情绪的时候,孩子内在充满愤怒,虽然不言不行,但是冷暴力充斥。

长大以后,这种男人最为脆弱,只要伴侣有一丝丝的负面言语或行为,立刻进入备战模式,勾起小时候对父母的怨恨。伴侣不小心得罪他了,可能需要花好几个小时去哄他,逗他开心。

这种男人就是完全活在童年阴影当中的人,永远的受害者,需要周围环境完全都顺他的心、如他的意,他才能够有“满意的一天”,否则日日都是与世界为敌,小心防范戒备,人生如战场。

我就发现,公众微信和微博的读者里面,很多人都是卡在自己童年阴影和行为模式中,走不出来。很多人埋怨父母过度控制,或是要求太多,或是根本不懂爱,因此心里难过、纠结。

如果能够看到自己的内在其实根本没有长大,还是像一个孩子一样,期盼自己的父母是个明事理、识大体、温和慈爱、懂得付出,这根本就是天方夜谭,只有童话故事里面才有。

然而很多人正是把自己当童话故事里的主人公,希望奇迹发生,有一天自己的父母突然明事理了,我不需要做任何事情,他们就学会尊重、慈爱、理解、体贴……

活在这种心态里的人永远长不大,也不会为自己的生命负责,是永远的受害者,还理直气壮。

对号入座吧亲。

···

作者 | 张德芬

唤醒、疗愈、创造,在这里遇见未知的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