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特邀学者北鸿 谈起宋史,有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那就是真宗年间的“澶渊之盟”。受历史教科书的影响,大多数同学都认为澶渊之盟具有严重的丧权辱国性质。但是,历史真的是如此吗? 于是,北鸿君钻到形形色色的史书里面,为大家扒一扒这澶渊之盟是个什么东东。 一:宋辽大战 公元1004年,也就是北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国的萧太后和皇帝圣宗耶律隆绪率兵二十万大举南侵,统帅为大将萧挞凛(一作览),意图一举攻破宋境,占领中原。 宋朝由于甘肃、宁夏一带的产马基地丧失,使得骑兵严重不足,同时包含长城在内的幽云十六州被五代的后晋割让给了辽国,因而防御体系也不完整。辽国南侵,宋朝显得被动。 宋朝方面分析了一下辽军的南下路径,断定其必然经过定州,于是命大将石普率重兵于定州列阵,准备在此展开决战。不过,辽军突然转向,绕过定州大阵,沿冀州、贝州(今河北清河)南下,直逼开封。 形势越来越危急。这时候宋真宗想要迁都,因寇准死谏才消除这种打算。随后真宗御驾亲征,同辽军主力在澶渊城(今濮阳)相遇。守城士兵见皇帝亲自坐镇,士气大振。 辽军多日围攻澶渊无果,大将萧挞凛决定亲自进行一次侦察,以摸清守军实力。这时城头守将张环看到一队衣冠严正的辽军绕城巡视,断定为辽军大将,于是投射床子弩攻击。床子弩基本上相当于现在的洲际导弹,属于毫无人性的大杀器,而且一次发射七支箭,杀伤范围广。萧挞凛躲过去了六箭,最后被一支箭射穿头部。 辽军这下乱了,主帅没了怎么打?再加上各地勤王的宋军马上赶到,辽军再不撤,怕是回不去了。于是,辽圣宗决定议和,不玩了。 二:会议进程 宋朝这边也想议和,真宗的底线是每年交给辽国方面的保证金(也就是岁币)不能超过一百万贯。在忽悠高手曹利用的努力下,宋辽之间以宋朝每年交给辽国三十万岁币的条件达成议和。 现在就到了问题的关键点了。很多同学只知道这三十万岁币,却不知道除此之外澶渊之盟还有哪些内容,下面我就把所有的内容列举一下: 一、辽宋为兄弟之国。因辽圣宗年幼,故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按照年龄进行论资排辈。 二、宋拒不归还关南十县。宋辽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辽归还宋遂城及涿、瀛、莫三州。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三、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这就是澶渊之盟的大体情况了。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有彼此的看法,不过北鸿君就要细细捋一捋这是不是“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三:个人评判 先聊一聊三十万岁币的事儿。很多人都说,这加重了大宋百姓的负担。然而,北鸿君查了一下真宗朝的赋税,发现真宗朝真是大大的有钱。天禧末,商税804万缗,岁入15085万贯,30对比15085,确实不多。而这些钱大致相当于两个县一年的赋税,要说加重了百姓和国家的压力,还真说不上。 另外,宋朝没有割地,虽然幽云十六州要不回来了,不过涿州、莫州都还能构成一定的防御体系,同时两个地方是传统产粮重地,从这一点而言,宋朝也没吃亏。最关键的还是双方互市。长年的战争导致双方无法贸易,获得和平之后,两方的商人开始互相做生意。宋朝这边最想要的肯定是战马,但这属于辽国的军用物资,卖不了。于是乎辽国方面向宋朝输出的只能是牛羊这些低端商品。 而宋朝在纺织、手工方面都技高一筹,于是陶瓷、丝绸这些高端商品源源不断输送进辽国的市场。同时,辽国人需要茶叶,但是本身不生产,于是也只能依靠宋朝,这样一来,宋朝在外贸上获得了巨大优势,其利润远远不是三十万岁币所能比的。 因此,说澶渊之盟是丧权辱国,确实有失偏颇。 不过,澶渊之盟是在北宋处于军事优势下签署的,这一点着实说不过去。同时,澶渊之盟也让河北一线的宋军长期处于虚弱状态,在后来的宋金之战中屡屡败北。同时,太祖、太宗朝居安思危的意识没有了,武备越来越荒废,日后同西夏的战争在初期处于极大的劣势,也不得不说与此有关。 更多历史解密,请关注微信我们爱历史(ID: his-tor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