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用杂字》封面 “煲粺买粿 宰鸡杀鸭”,“插秧割稻 巡田看牛”,“耙田撒粪 斩木烧灰”,“鲎子壳硬 好作饭瓢”,“十月收割 满仓籧篨”……小时候,听着大人诵念的这些字句,颇感新奇。可对这些乡间杂字,并不特别在意。 近一二年,闲暇时喜爱涂鸦,在描写乡村生活时,发现孩提时听过的这些字,十分管用,看似粗俗,其实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日用杂字》开篇语 《日用杂字》正文之一 得来全不费工夫 乡间杂字究竟怎样,有无小册子,我见都没见过,只是从大人的诵讲中,感受到其魅力。一个多月前,几文友到郊区农村采风,见到了蔑片织成的手工脱粒装置,这种物品的使用曾经十分普遍,几乎每家农户都有,叫做“咬厨”。可这两个字如何写,却伤透脑筋。 我说,要是有乡间杂字查找,没准能查到这两个字。为我们当向导的洪大叔回应道:“有啊!村中一位长者,就有这本杂书。”立马到这位长者家中拜访,可是柴扉紧扣。 洪大叔答应帮我查找。日前,他到市区办事,带上了这本《日用杂字》,让我大饱眼福。应收藏者的要求,只能翻阅,不能借阅,看后就得带回去。 几十年苦苦寻觅,这本宝书就这么从手中溜掉?几天后,约上文友,登门拜访这本书的收藏者。 收藏者洪立德老人,今年77岁(虚岁),属龙,太平镇庐山村人。老人自学成才,爱好广泛,爱读古籍,喜欢藏书。收藏有雷州歌册,中医医书,杂书等,但很多被女儿拿走。 这本《日用杂字》巴掌般大小,小32开本,铅字印刷,是用宣纸当索条手工装订的。由于年代远久,封面破损,个别处用透明胶纸粘贴。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我们专程拜访,感动了老人,他答应将这本藏书借我一周。 这本书巴掌般大小 洪立德老人介绍《日用杂字》的收藏经过 藏书老人今年虚岁77岁,性格开朗(冯文星 摄) 万字韵文涵义深 《日用杂字》全册总共90页,竖排版,每页8行4节,4字为1节,有128字,全册共约11000字。通篇雷州话押韵,中间换韵改辙,朗朗上口,韵味悠长。 整本书分主体和附录两大部分。其中“杂字”主体64页,8100个字,占总篇幅的70%;附录26页3300个字,占总篇幅的30%。附录分各墟市名、各乡村名、东海三社村名,酒油门、商卖门、布匹门、衣冠门,蔬菜类、京果饼食类、五谷类,纸劄类、物用类、瓦器类、乐器类、禽兽类、猪身类、鱼名类、称呼类等,共有3名4门11类,最后还有数目字的简体和繁体。 “杂字”主体部分首尾呼应。开篇语“粗造杂字,四个一句,遗落后人,教子实事”,说明了编写这本书的目的意义。结尾处,则以“杂字至此,庶几其可,磨墨写字,时时要学,这段读熟,处世到用,只讲若多,亦为完好”来与开头对应。首尾呼应,附录随后。 主体部分的叙述,讲读书,讲孝顺,讲农耕,讲捕捞,讲手艺,讲诉讼,讲居家用品,讲婚嫁习俗,讲红白喜事,讲治家本领,讲诚实经商,讲民间借贷,讲劝世勉勤。在劝世方面,用了较大篇幅,举例较多,不厌其烦,讲了又讲,可见在成书那个年代,教育后代,勤奋好学,远离嫖赌,自立于世,这个问题十分紧迫,人们普遍关注。 主体部分讲的生活用具,列出名称,教人识字,普及文化。这些物件有的目前已经消失,但在农村长大,上了一定年纪的人,大都懂得。如“饭箸(筷子)筲篱(带柄铁丝漏斗) 鲎壳饭瓢”,“谷箕蔴筐 簟盆筊箩”等。这些物件,尽管都市人不再用,农村也少用了,但取材天然,手工制作,有的甚至不怎么加工,拿来就可用。如用“鲎壳”舀水,用蒲瓜的外壳舀粥,就很常见。笔者小时候在农村,就用过。这种物件,生态环保,农家印记,乡村情结,读来倍觉亲切。 主体部分讲的家庭和亲戚的称呼,在雷州话地区,至今还在用。将这些称呼与常用尺牍的标准称谓对应领会,分析南方北方称谓的不同,书面语和口头语的差异,十分有趣。 婆媳关系历来是一个头疼的问题,在各种人际关系中,最难处理。杂字在这方面,对媳妇有许多要求,具体而又苛刻。如“探水漱口 请爹请娘”“轻声忍气 无话透墙”等,还有旧社会痕迹的“爱姑惜叔 抱起放尿”。从这些要求看来,往昔要在家庭中当好媳妇,真是太难了。 读这本杂字,一些物件名称的书写,让我如获至宝。称谓简洁,生动形象,妇孺皆晓,可就是写不出字来。勉强用国语来描述,也写得明白,但了无个性,缺少地方特色。而且,有些称谓,还有历史的沉积,保留古语印痕。 关于农家生活方面,有“籧篨”(手工脱粒的篾片织物)、“筊箩”、“屠行”、“钑刀”“埕坺”等;目前的沿海地区的群众对海鲜的称谓,还与杂字相同:“厚鳞薄脊 马鲛鳘鲤”,“鰲蔴鲫鱼 必凹虾母”,“龙虾赤鼻 狗鲠群带”等等。你到渔港码头采购海鲜,要是用上这些名称,渔民兄弟肯定对你刮目相看,价格会便宜得多。 杂字中,乡间俗语,丰富生动,不一而足,也有文雅表述,就是用国语来朗读,一样音韵和谐,如“窗前砥砺,月下吟哦,朝夕殷勤,切磋琢磨”,“泰山北斗,文望巍峨,功参天地,德配山河”等。 杂字中,对“八卦”的表述有两处,都是原汁原味,不加阐释:乾坤艮巽,震兑坎离。可见,这“八卦”在民间影响深远,已是常用俗语。有的成语则有了雷州话版,如“蜈蚣多足 死而不僵”,“学优而仕 年老还乡”,“书房磨切 读新温旧”等等。 这本杂字的成书年代和作者不详。经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编撰于清朝。从杂字的印刷水平来看,似可判断是民国年代印刷。 这本杂字,用雷州方言编写,是研究雷州地区风土人情和社会风貌的一本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可与《幼学琼林》相媲美。《幼学琼林》是我国古代蒙学中影响最大、编得最好的读本,在全国各地广泛流行,有多个版本。《日用杂字》流行没有那么广泛,影响也没有那么深远,但对研究雷州地区的人文风貌,丰富传统蒙学读物,不亚于一块尚未发现的新大陆,殊属难得。这本书看起来似乎粗涩难懂,尤其是物品的名称和称谓,与规范的学名并不一致,更多的是从形状和特点上去标识,保留着老百姓的纯朴认知。而这正是该书的珍贵之处。这些并不常见的偏僻字词,从古文字典中往往可查到。 洪立德老人在家里阅读古书(冯文星 摄) 向来访者讲述《日用杂字》的故事 这本蒙学的另类传播 《日用杂字》这本雷州话传统启蒙读物,成书几百年(准确时间待考),印刷发行百余年,传播和流行方式颇具特色。 ——“有文化”者读不顺畅,不识书者倒背如流。这本蒙学读物,用雷州方言编写,押韵上口,在雷州方言地区影响深远。辑入册子的字,并不十分规范,叙述与国语也不完全对应,有的字比较生僻,晦涩难懂,就是高中毕业生,也未必就能读得通畅。与此相反,一些不识字的农村人,对其中的章节和警句,却能脱口而出,倒背如流。杂字说的是日常事,目染耳濡,村民可无师自通。 ——书店书城买不到,集市摆摊却流行。《日用杂字》这种小册子,1951年之后,就没有印刷了。据了解,目前也没人进行添注校订和重印。流传下来的,都是旧时印书馆的袖珍本,与雷歌剧本一样,都是口袋书——村民藏在口袋中,乘凉时,坐村时,就从口袋中取出来诵读。 更有趣的是,该书书店并没有出售,都是在集墟摆摊出售。逢墟日,农民将自己的产品挑到农贸市场交易,得到的现金,买回生活用品,也买回《日用杂字》。笔者看到的这本杂字,就是太平镇庐山村的老农,在趁墟时买回来的,日翻夜阅,精心保存,视如珍宝。 ——学校课堂听不到,红白喜事音韵长。杂字中相当多的内容,是劝世勉勤,催人奋进,充满了正能量。如“好条便拾 歉条莫学”,“生在世上 要学好样”,“百艺随身 到处都强”等等。 这种乡土教材,弥足珍贵,可学校课本并不列入。课外参考读物也没有。但在一些庄重的场面,如村民办红白喜事,还是大段大段的吟诵,场面庄重,群情肃穆。 这本书濒临消失,再过若干年,更是一本难寻。但书中浸沉的儒家伦理文化理念,对雷州地区风物的描述,对人们言行的浸润和影响,将会继续发挥作用。对该书进行挖掘、整理、提炼和阐释,发挥其在传统道德传承方面,在特色文化延伸方面的重要作用,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图文/常 盛 冯文星编辑/金 臻 蔚 青) 关注我碧海银沙:湛江最大的综合门户网站 小编每日将会带来最新的湛江资讯,要想最全面的了解湛江,经济、民生、美食各类信息尽在碧海银沙:http://www./。宣传合作:0759—3398000 微信号:yinsha18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