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空

 七宝海棠 2016-08-27
本帖最后由 手机报 于 2016-03-16 10:29 编辑

重新编辑了一下帖子

因为帖子太长,所以挑一些自认为还算重要的内容写前面,细节内容放在后面(分明是灌水,非要说成细节,哼哼哼)

帖子目的:

1:从尽量多的角度探讨“重复”技巧。

2:“重复”技巧的各种应用

帖子结构:

1:引入部分:

一:一些音乐的情绪波动点。

二:一些悬疑小说的情绪波动点。

三:一些电影的情绪波动点

总结:手机报情绪波动基本原理

2:正文部分:

一:期待感基本原理

二:单主线基本原理。

三:桥段原理

四:人物多性格塑造原理

小结:读者心里剖析

3:结尾部分:重复公式的一些应用,希望写手们自行完善。

除此之外,还有《猫和老鼠》的分析。昨天吃饭的时候,旁边两个40多岁的大叔在谈论tom和jerry,一致认为经典,甚至说这种无声无台词的动画片才是真正的桥段,难道龙珠遇到三次元的实体文作者了?于是把他俩的对话以及自己的理解附在这里,给大家做个参考。

除此之外二:陈佩斯朱时茂《主角配角》的分析。

还是那句话:题太大,没法写全。抛砖引玉,lker们自行研究。

PS:因为帖子很长,所以可以自行跳到觉得重要的部分阅读,节约珍贵的码字时间。

----------------------------

以下正文:

第一部分:“重复”概念的引入

我尝试找到最开始阅读网文的那种感觉。支持我看完一本超长文章的动力是什么?我觉得是“爽”,一个字足以描述。太多的字,虽然更为精细,比如“想继续读”,“题材很新颖”,“有正能量”等等,虽然更细致,但也各有偏颇。

让我爽的只有网文吗?

不!

有非常多的东西也会让我觉得爽。比如听歌,比如看电影,比如撸管,比如XXX,比如“听歌”是一种很有代表性的一类,而且能和网文扯上很大的关系。

为什么?

因为音乐和小说有一个共同的东西(撸管的爽点和小说当然不一样:)),就是:你必须自己脑补!所以,我来分析一下音乐给我的爽点,来看一下音乐的爽点到底有什么地方是网文可以借鉴的。

先说结论:“重复”是音乐的一种重要爽点。

我是听纯音乐的,钢琴曲,方式是单曲循环,越听越爽。我听的最爽的时候,是高潮前的最后两个小节。我会爽到什么程度?就是浑身起鸡皮疙瘩,情不自禁的手舞足蹈,然后脑袋颤抖,眼睛紧闭,呻吟出声。平静的时候回忆一下,真的跟OOXX之后高潮的表现一样丫。

无独有偶,不止我一个人听音乐会这样。我曾经有幸听过一个德国著名钢琴家到川音表演,他的钢琴曲我没听过,所以没感觉出怎么爽。可是我看那个钢琴家的表情。

我去!

跟我自己听歌听爽的感觉一样的,每弹一下,头部会抖动,下巴上的肥肉会颤动。是那种真正的自己high起来的感动!

是我们这种喜欢音乐的人都是神经病吗?我想不一定。

那么明明只是一段音乐,为什么能让我们爽成这样?这肯定是有一些深层次的原因的。

原因:

我本来想大概讲一下奏鸣曲的结构,但是发现离题太远,反而是说说大家都能理解的流行音乐,更有效果,而且更简单易懂。

听流行音乐,听到哪个部分的时候最爽?

我听的不多,我来说说我的感觉,lker们也可以自己想一下。

我爽点在1:高潮之前两小节。2:第二次高潮之后,花絮之前的那一段间奏。

一个奇怪的点是:高潮部分反而是爽度下降的地方。

不知道有没有人跟我有一样的感觉,我周围的朋友,我问过一些,很多人跟我的感受是一样的。

为什么?

在流行音乐中,通过前面的铺垫(通常是4小节 4小节结构),听者已经建立了对于高潮曲调的潜意识把握。在听到高潮之前的最后两个小结的时候,听者会不自然的去期待高潮陡然提高的那个音!然后,在高潮音(那个单音)出来的一瞬间,与脑中脑补的那个音重叠,这一刻:内外共振。所以:高潮最爽的点在于高潮之前的两个小结,以及高潮的第一个单音。

第二次高潮之后,花絮之前的那一段节奏,我定义为高潮余韵。

流行音乐分析结束。

音乐二:分析一下国歌。

国歌有两条主线,第一条是“起来!”第二条是“前进”,起来之后做什么?是前进。我们现在这个年纪的人听国歌的人是没有感觉的。但是老一辈的人,尤其是开国元勋那一批人听国歌,他们真的会双眼含泪,双拳紧握的!

国歌的第一部分是号召,这是铺垫。第二部分是对主角打压,给后面高潮部分埋下伏笔。第三部分,(关键的来了)第二次提到“起来”,而且是重复三遍的:“起来”。请记住“三”这个数字。

末尾的高潮,是怎么提上去的?Lker们可以自己想一下,三句前进,对不对?这个时候还用“起来”,而不用“前进”好不好?

可以!但是不如“前进”好,因为“前进”是“起来”的后续,是进阶,在听者的脑中,会自动的建立一条从起来到前进的回路。

这里,聂耳用了通俗音乐最强的表述方式三连音,作为高潮前的两小节,而且重复使用了两遍。(强行科普:三连音属于FF级别的强音,甚至强过了最终高潮部分)。所以,最终让你开始悲愤的,是高潮前的两个小节,两句“敌人的”(三连音),这个是最关键的,后面的前进前进前进进,告诉你,该掉眼泪了,该拼刺刀了。(已经进入情绪释放阶段)

国歌分析结束。

音乐三:奏鸣曲结构分析。

举例举大家都听过的吧。莫扎特:土耳其进行曲。

铺垫:17651(不标升降号了)。打压:671121765。高潮一:671-671765356762(八度音)(好像错了,手边没歌谱没琴凑活看吧)。高潮:高潮一的变奏:八度音花絮(全曲最强爽点)

为什么八度音花絮是最强爽点?这里还用八度音行不行?

斩钉截铁的不行!因为如果还用八度音重复高潮,那么一定是爽度下降,除非用变种八度音,才能再次拉升爽点!

土耳其进行曲分析结束。

写了三个音乐方面的爽点示意,相信lker们已经对我想要表述的主题“重复”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了。

可以选择向下看,也可以选择跳着看。

音乐部分结束

二:尝试分析悬疑小说的爽点。(详见我的另外一篇帖子

其实没什么好分析的,无非就是真相大白的时候最爽了。前面埋了一万个坑,最后,把每个坑挨个挨个的填一遍。

读者:卧槽,原来是这样的。卧槽,原来这个情节的目的是酱紫的!作者大牛。卧槽:原来这个人才是杀人凶手……

产生这种想法的读者,往往会十分佩服作家的想象力,甚至会再读一遍小说。(幸好悬疑小说一般都不会太长)

让我们来换一个思路考察悬疑小说如何?把真相写在最开始,来考察一下悬疑小说的爽度会下降多少呢?

这是一个思想实验,实际中不会有悬疑小说作家这么写,但是我们是为了通过这个实验得出一些写文的结论。所以不妨尝试一下。

我给出我的结论(当然允许有不同结论):爽度会下降,但只会下降一点点!

为什么?为什么提前知道了结果,爽度只会下降一点点呢?手机报你忽悠我呢?

我的依据:一篇好的悬疑小说,第一遍应该是看不太明白的,第二遍看的时候,很多细节才会明白。进而对作者产生赞叹,卧槽,作者大牛。

如果我们把真相写在前面,读者就会想:既然真相是如此的诡异,书中的侦探是如何发现最终的杀人凶手呢?哦,原来这个细节除了误导侦探,还有这个意思!哦,原来这个事情除了这种解释,还可以有另外一种解释!哦,既然他已经知道了结果,那么它会如何反应呢?

我不知道这种解释lker们是否信服,那我不妨举一个网文中的例子:扮猪吃虎。

扮猪吃虎桥段应用的太广泛了。读者知道主角似弱实强,也知道反派看似很强,但是却打不过装b的主角,读者会跳过去看吗?读者知道了结果,会觉得这个桥段真无聊吗?

所以,悬疑小说真正的爽点到底是什么?

我给出我的结论:同样细节的两种不同解释。(详见我另一篇帖子的真线假线论)

悬疑小说分析结束。

三:一些电影的情绪波动点

举例《终结者》

还记得《终结者》的那句话吗?我会回来的!

还记得《终结者二》的那句话吗?我会回来的!

《终结者三》也差不多,换了个方式:她会回来的!

我是三部电影一起看的。看一的时候听那句“我会回来”没感觉。看到二的那句i will be back的时候,那个爽啊。别提有多爽了!很奇怪哦。奇怪吗?不奇怪。

回来做什么?这句话之后,没有对话,没有大串剧情,留了很长时间的白。目的是什么?是给观众一些时间去回味这句话。简单点说,给你时间,让你脑补。

这个词很有意思,本身也有很大的脑补空间。回来本身意味着,他t1时刻做过一些事(这些事很震撼),而t2时刻他被暂时打败了。并且,他将要在t3时刻重新回来爆发小宇宙。

施瓦辛格之前干的事情,观众已经看到了。观众也看到了编剧对主角的打压,那么后面呢?回来之后呢?

电影部分结束

引入部分结束

小结:手机报定理两则(详见我的上一篇帖子)

定理一:人类的无意识数字是'2.5'。

考虑篇幅问题,不展开无意识数字这个概念。简单讲解,如果人脑在时间间隔T之内,接受到两个元素A,B,那么会将两个元素分别存储,如果在同样的时间间隔T之内,接触到两个以上的信息A,B,C...,则会将这些元素统一打包整理为新的元素。

定理二:情绪波动原理:在大脑中建立新的神经回路。(重点是“新的”两个字)

根据定理一,定理二,我们得出结论:

网文,人产生情绪波动的原因在于:我们首先在读者(对手)脑中,建立一条回路(打包一些元素)。然后,诱导大脑建立一条新的回路(创建新的元素)

这条新的回路(元素)要与之前打包的元素,回路产生联系。

用这个定理,我回去验证一下引入部分所举的一些例子。

听音乐:A:单曲循环觉得爽。B:当脑中模拟的旋律与实际旋律中的不和谐音强烈暗示的高潮内外共振(重叠)的时候,达到最高潮。C:高潮花絮与高潮具有相同甚至更强的爽度。

国歌:A:反复强调的主题觉得悲愤。B:用“前进”代替主题“起来”,完成主题的进阶。(实质依旧是“起来”,从“起来”推导出“前进”)

悬疑小说:真线与假线的重叠。同一个细节能同时解释误导结论和真实结论,产生作者崇拜,这种情绪即使是将真实结论写在小说开头依旧不会减弱爽度。

扮猪吃虎情节:在读者知道主角似弱实强,反派会输的情况下,依旧会有期待感。

《终结者》:1:施瓦辛格很强,2:施瓦辛格被暂时打败了,3:施瓦辛格将要回归,将要如何回归?一定是以一种不同于模式1的方式回归,对不对?(观众先知道施瓦辛格强在A,并且用另一种和A不同的强来回归)

用了4000字的篇幅,依旧不敢说已经把“重复”这个词引导情绪波动的原理解释清楚了。我甚至怀疑我自己都不一定明白“重复”这个技巧的运用。

然而,从实际的情况来看,“重复”技巧确实是有它的实际用途的。

那么,我们可以抱着实际使用效果来看待这个“技巧”,如果确实有用,就继续使用;如果只是一种故弄玄虚的卖弄,放弃就好了。而这也是我在下面的第二部分想要讲的东西。请lker们花心思评价一下,到底有没有继续研究的意义。

第二部分:“重复”技巧在网文中的一些应用。

一:期待感基本原理:

期待感这个东西看似简单,真要讲却十分的神秘,甚至比我们经常在网文中提到的代入感还要神秘。

这里我想引入精华帝的一句对于期待感的精华论述:网文中,真正重要的是期待感。至于带入感?那是因为你人物塑造的太差,读者为了弥补你的白板人物,不得不将自己代入进去给你补漏!

跑题了,还是回来说期待感:P

为什么很多读者说:这本书什么都有,情节流畅文笔舒服装b打脸金手指设定什么都好,然后读着读着就不想读了?

为什么很多读者说:写的不错,悬念挺引人入胜的,可是就是不太想读?

我给出一个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有可能是期待感的设置出了问题。

期待感是什么呢?我尝试用手机报定理来解答这个问题。

期待感是读者大脑回路的闭合。具体到网文中:期待感就是先给出一个事件A的定义,再在后文中,以另一种形式描述这个事件A。达到的目的是: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描绘同一个事情A。当两种不同的形式描述的是同一个事件A的时候,在读者脑中产生:期待感释放的爽感。

举例:

1:升级文:A:主角大喊一声:我要升到3级。B:主角通过XXX的苦练,终于升到了3级。这里有两种不同的描述形式:A:大喊,B:苦练

2:悬疑文A:漆黑的深夜,主角在沙发中抽出一团无限延长的女人的头发。B:主角在自家的楼上发现了一个女人,女人非常貌美,却是光头!

两种形式:A:女人的头发。B:女人光头,(女人光头意味着什么?头发呢?)

(提一句,这是我今天看的一个8站的悬疑文,全文恐怖气氛营造的很强,一个接一个的悬念,却没有让我继续读的愿望,原因是他开了很多的恐怖的线头,但是一个都没收,比如上文的头发就是一个线头,但是看了很久都没收线,直接就不想看了,光头是我补充的情节)

3:流行音乐中:A:铺垫中对于高潮音的塑造。B:高潮前两小节的强烈不和谐音,急需找到和谐音,在人脑中营造出高潮的前景。

举例可以举很多,我提炼一下期待感的营造,其实非常简单,喊口号就好了。

比如,我要升到3级。那么3级就是一个口号。当主角真的升到3级的时候,就与口号“我要升到三级”这句话形成了重复,期待感释放,爽感被满足。期待感就是这么简单。

但是为什么很多写的非常好的文依旧期待感不足,不想继续读了呢?

可能的原因:

1:口号喊的不够明显。还记得吗,上小学的时候,老师教给我们,中心思想要点明,一定不要暗点,要明点,要明点,要明点。

2:喊完了口号“我要升到3级”,然后去泡妞去了。泡妞当然也是网文的主线之一,但是跟升级没关系吧?期待感白白营造,而且落空了。读者就会觉得好水啊。明明要写升级了,非要去弄什么泡妞,这5万字跳过去看吧。

其实改一个口号就好了,“我要去泡妞”,你看看读者还说不说你灌水。

期待感原理完,同时引出下一部分:单主线的基本原理。

二:单主线基本原理:

文章越复杂,越深刻,越难写。那为什么我们还要写单主线,为什么不多写几条主线?

原因:人脑是单线程的。

作者可以写很多条主线,但是读者在一个时间只能接受一条线。在这种情况下,还要想多主线,并且让读者觉得文章是复杂的,深刻的,而不是散乱的,无目的的,怎么办呢?

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写同一个主线。

还是以升级举例。

单纯的升级主线就很单调。但是写升级写一半就写宝藏,宝藏夺了一半就去写装备,就很散乱。解决办法就是将主线变为打人。那么升级是为了打人,夺宝是为了打人,打装备是为了打人。这是不是就好了点?

不够好。

因为太分散了,在写过了夺宝之后,读者会预料到装备也是同样的效果,所以看的时候会激情下降。原因在于,这是一个发散式的元素关系。

如何处理?

一定要变成网状关系!

升级,夺宝,打装备,都要与打人有关系,同时,升级和夺宝,升级和打装备,升级和打装备之间都必须要有关系。也就是说,每一个元素之间都要有关系,才能让这个文浑然一体。才能让读者觉得这是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一个复杂的,深刻的故事。这个整体的每一个元素都是不可分割的!

这里我不得不举例一下后宫文的典范《极品家丁》(没错,就是即将要被陈赫毁了的那个文)

老禹在家丁里写了多少女人?至少有十三四个吧。为什么没有千篇一律?为什么大量的女主没有脸谱化?

是因为有鲜明的性格支撑吗?有迥异的背景故事支撑吗?与主角的不同的互动支撑吗?

都对,但并不是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女人之间的关系。

家丁之中,所有女人并不只是与主角发生关系,女人与女人之间有极为复杂的关系。

想一想巧巧怎么引出的洛凝?怎么引出的徐小姐?师徒关系?敌对关系?和皇帝的关系?以及同人小黄文热衷的仙坊四人大战?

如果家丁的每一个女人都只是与主角发生单线的男女关系,那么无论性格再如何复杂,背景故事再如何出彩,故事也是散的,泡了女1,泡了女2,还能写几个?但是老禹把女人和女人的关系写出来了。这就好看了,只要缺了其中一个女人,就缺了至少三条关系线,前面说过,请记住“三”这个数字。

超过3的事件,会被人脑打包整理。所以,3很重要。

结论:想写多主线,可以!请把你的两条主线用三种以上的方法糅合到一起,让文章成为一坨分不开的乱麻。

单主线原理完。

三:桥段原理

这里引用我另一个帖子中给出的桥段公式(小情节)

X

A

A

B

X是背景,两个A是引入部分,B是高潮加反转。这是一个非常标准的反转结构桥段。(小情节)。

原理:通过X构建一个背景,通过A构建一个X背景之下正常情况的事件发展。然后事件由于某诱因的扰动,发展为意外的B情节,这就是局部情节的小高潮。我在桥段公式中给出了很多举例,lker们可以去那边看。

桥段公式的扩展:只要一件事情能推出两个不同的可能性,那么这件事情就可以构造出一个桥段。

比如我随便想一个,我的电脑可以开,也可以关。每天都是开着的,然后有一天,家里断电了。

这是不是一个桥段呢?

是。但是不够好玩。那我加点料怎么样?

背景A:我在打一关电脑游戏,一个小时不能存档。我已经试了10次,失败,情绪暴躁。

背景B:我的狗快要撒尿的时候要不停的叫我,逼着我出去遛它。

事件:那天,我家狗过来在我面前不停的哼哼,这个时候,我正在通关的紧要关头,突然,我有一种不好的预感……写到这里,戛然而止。

似乎感觉好一点了?

再加点料?这个游戏第一个通关的人可以得到10万RMB的奖金,而我的狗如果在家里撒尿了,我女朋友就跟我分手。这个时候我怎么办?

似乎又好点了?

我想说的重点在于“……”,也就是省略号的运用。给出一个背景,给出一个标准情况下的事件运行状态,给出一个诱因进行扰动,然后让读者自行推倒后面可能发生的过程。

读者自行推到事件非标准情况运行状态的过程,就是脑补过程,也即在脑中建立回路的过程,在脑中再现事件进程的过程,也是最容易抓住读者的过程。

如果不用这种方式,那么,还有一种更简单的方式:疑问句。

为什么要用疑问句?

因为疑问句可以让读者复述一遍这句话。

复述一句话有什么好处?

复述完这句话之后,再给出解答,相当于将一句话解释了两遍。

将一句话解释两遍有什么好处?

用两种不同的描述方式描述同一个事件,将使得被描述的事件在读者脑中产生一个立体的形象。

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方式描述?

单纯的重复使读者爽感降低。多维度的重复则可以加深爽感,建立更加深刻的事件印象。

所以,单纯的疑问句是一种加深读者对事件理解的简单方式。

为了说明疑问句的重要性,我特地用4个疑问句把这一部分解释出来,不知道是不是说的更明白了一点。(另外这还是一种灌水的超好用方式)

举例:古龙的自问自答。

提醒:别用多了。我自己看古龙的书就不能一口气看完,看一会就要歇一会,太累。

桥段部分结束

四:人物的多维度塑造的根本原因。

理论前面说的太多了。直接举例。

塑造一个女主:

1:特别漂亮。

有什么感觉?没什么感觉吧。网文的女主都特别漂亮。

2:像瓷娃娃一样漂亮。

依旧没有什么感觉。

3:除了漂亮之外,还会打架。

都会打架。

4:除了会打架,漂亮之外,不爱说话,只对主角一个人好,对其他人都不好。

(手机报你别水了快进入重点)

5:比如除了以上这些网文女主的统一脸谱之外,还喜欢丢文具,而且只会接受主角递过来的文具。

6:比如用一种只说不做的方式体现了只对主角一个人好,对主角的要求刻板的执行,完全不考虑自己。比如主角让女主跑马拉松,累死了也要跑完。

比如在反派挑衅主角的时候主动出击,宁可因为听主角的话也要在外人面前维护主角的尊严。

比如在主角不屑于要自己的第一次的时候宁可将自己的第一次交给铅笔……

好吧你们都知道无耻的龙珠要说的是谁了……

塑造的时候一直加戏啊一直加戏,加点人物特有的戏。而不是简单的男主女主吃饭了吗?没吃呢?哇塞我也没吃我们真的太有缘了。诸如此类的。

帖子写太长了没人看,我尽快结束。

人物多维塑造的根本原因结束。

小结:读者心里剖析

读者在点开小说的一瞬间,就做好了接受作者所呈现的世界的准备。他会花一些时间去了解这个世界的各个方面。

但是有一点,他希望这个世界是整体的,是浑然一体的,而不是支离破碎的。一体并不代表唯一,而是代表世界的各个部分都有着联系。

如何才能营造出这一点呢,其实读者并不知道怎么才算一体。但是我们作者应当知道。

当这个世界的某个部分都被描述出至少两次,甚至两次以上,读者就接受了这个元素的存在,并以此为基础,以发散的方式,去了解整个小说世界。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远古小说上来就抛出很多设定的原因:世界中的很多事情都能通过设定推导出来,读者有一种果然如此的恍然大悟感,甚至愿意跟着作者一同完善力量体系。

现在不能这么做的原因纯粹是因为写的太多了。

这个点可不一定是“设定”,也可以是人物性格,人际关系。当然,也可以是黄金三章。

顺便说一下黄金三章,第一章受辱,第二章金手指,第三章打脸,呼应了第一章。完美。

总之,要想让读者接受一篇小说,就必须要让他接受小说中的某一个元素,以推其余。而要让读者接受小说中的某个特定元素,这个特定元素必须被不同的方式重复描写两次以上。如果这个元素蕴含这期待感,可以加分。如果这个元素别人没写过,加高分。如果这个元素有深度,有正能量,加120分。

第二部分结束。

第三部分:重复技巧的注意事项与应用总结

一:注意事项

1:不要解释出你的潜文本。(原因见另一篇帖子)

2:重复是指多角度的重复,

比如,写女人,除了胸大腿长,还可以写衣着(比如我特别喜欢一篇末日文里面一个女主的铅笔裙,每次提到这个女主就写她的铅笔裙,搞的我去淘宝上专门搜了好多铅笔裙来YY)

除了写外貌,还可以写声音的超级甜美,声音可描写的东西非常多,比如甜的发腻的,比如在耳边的低语引起心灵震颤的。

除此之外,还可以写动作的潇洒,特有的拢头发?女人味十足的鸭子坐?

还可以写什么?

还可以在时间线上扩展,她以前遭遇过什么事?不要总想着家破人亡,世家子弟破门而出,还可以有什么?比如职业?警花总裁教师歌星太多了,换别的好不好?游泳健将算不算?瑜伽师算不算?伟大的女科学家算不算?一些小众职业比如学考古学地质的女人算不算?Baidu上面搜搜职业表,看看什么是只适合男人做的,换个女的来,一下子标签就出来了。

比如龙空之前讨论的残疾人女主怎么样?聋哑人?这可是病美人呢。多有诱惑力。

再比如……不比如了。把以前觉得写的好的女主角,觉得好的七八个,找闪光的地方综合一下,减少数量,增加质量。

二:总结

1:用重复的方式加强那些需要重点描述的事情,比如重要人物的性格。

2:用重复并且递进(相反)的方式,给故事增加意外。

3:用重复的方式,使故事变成一个整体,反复的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一个元素,让读者在将书放下之后,不是只记得打脸和升级,连主角的名字都记不住。

说到名字:还记得古龙的起名吗?白开心,阴九幽。起名字的时候就给他们贴上标签,让读者通过配角的名字来自行推导配角性格和行为模式。不要统一的“凡人流”赵强吴刚陈华或者“狂霸流”凌千羽龙傲天了。

4:用重复的方式塑造期待感


--------------------------

9000字,没破万。

然而并不想水了,基本上想表达的东西都写出来了,申请个精华。@云中仙客

老规矩,留个尾巴。

除此之外《猫和老鼠》分析,《主角配角》的分析,回头补上。

《猫和老鼠》的分析有干货哦)

PS:写帖子其实也是整理自身思路的一个好机会。因此,很多观点肯定是有问题的,是偏僻的,所以欢迎讨论。祝写手们写出好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