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史 ▏所以密云龙到底是条什么龙?

 昵称28711976 2016-08-28



上次,

在节目《一个主播的自白》

里提到了苏东坡的一首小词。



词云:

“绮席才终,欢意犹浓。酒阑时,高兴无穷。共夸君赐,初拆臣封。看分香饼,黄金缕,密云龙。斗赢一水,功敌千锺。觉凉生,两腋清风。暂留红袖,少却纱笼。放笙歌散,庭馆静,略从容。”



这首词写,东坡和他的好朋友廖正一开心的宴饮,但是酒席散后还觉得兴味无穷,于是两个人就把皇帝赏赐的“密云龙”给分碾了,然后开始斗茶。“斗赢一水,功敌千锺。觉凉生,两腋清风。”品茶后两人醉意尽扫而飘然欲仙。

那词里说的“密云龙”到底是什么呢?

先上一张图。

 

     明中期以前,茶叶制造以压制饼茶为主。自唐朝时茶业大兴,但那时大家做茶还是很简单的,粗茶就粗茶,末茶就末茶,散茶就散茶,那么饼茶自然也就叫饼茶啦。唐朝做饼茶,也就把蒸罢热捣过的茶叶放在或方形或圆形,顶多翻出个花样做个花型的“规”里面,包着油绢制的衣,然后压制成型晾干就成了。

     就像这样。


但是!入了宋,一切都不一样了。

还是饼茶,但是饼茶不叫饼茶了,它们叫:龙园胜雪、御苑玉芽、万寿龙芽、上林第一、乙夜清供……

      O__O '…

岂是“中二”二字了得。

     不仅仅是名字中二,它们在外形和样貌上也是百花齐放,给大家再上一点图感受一下。



这些就是压制饼茶的模具,大家可以脑补一下做月饼~


而我们东坡先生词里面说的“黄金缕、密云龙”自然也就是茶的名字了。


欧阳修《归田录》中说:“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小团,凡二十八片,才一斤,其价直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尝南郊致斋,两府共赐一饼,四人分之。宫人往往缕金花其上,其贵重如此。”


一斤500克,二十八片一斤,每片17.86克……还请数学学得好的朋友帮忙算算一片多少钱~~


而所谓上文中的“黄金缕”就是欧阳修所说“宫人往往缕金花其上”的饼茶。


没有”缕金花其上“的团茶图片,于是选了粤绣中的金银绣给大家感受一下这扑面而来的贵气~


对于欧阳修说的“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还有东坡喝的“密云龙”,我们可以看看北宋时的另一本茶书《宣和北苑贡茶录》中的记载。唐末随着南方经济的整体上升和气候的变化,建茶兴起,并且风头日盛,最终形成了北宋时期一家独大的形势。在建茶崛起的历程中,经历了研膏茶称霸;蜡面茶打败研膏称霸;研膏茶的精品京挺称霸;宋朝建朝之后“制龙凤团茶以别庶饮”,龙凤团茶(大龙团)称霸;蔡君谟创小龙团,小龙团称霸;元丰年间,密云龙打败小龙团称霸,至绍圣年间改名瑞云翔龙,就是上面图片里的样子;后来到了宋徽宗赵佶这里,皇帝陛下认为“白茶与常茶不同,偶然生出,非人力可致,于是白茶遂为第一”;后面又出了三色细芽试新銙等等层出不穷的新品。


而这些茶究竟在那些方面有不同呢?


总结而来,后面的茶基本都是沿用的研膏的工艺,总体的工艺上并无很大的差别,都是经历了采茶、拣芽、蒸茶、压榨、研茶、造茶、过黄等七个步骤。那么这么多的茶主要的差别就在于:


一,采茶与拣芽时嫩度的不同.至北宋后期,贡茶追求茶叶细嫩的方向走上了不归路,而且发明了一款叫“银线水芽”的茶,把已经挑拣出来的芽头再剔去外面一层,只取其心一缕。又因为实在没味道,于是在茶里加入龙脑,以助香。对于这种兴趣爱好,不二只能表示,你们开心就好咯~


二,是在研茶和过黄这两个步骤有加水多少过黄次数的不同。在这里不再展开,什么时候我又心血来潮了,那就再写一写~



   
▲明文征明《品茶图》(局部)


词里面,东坡跟好基友喝的这饼皇帝赏的“密云龙”正如上文所说的那样,也是称霸一时的绝顶好茶。“饮非其人茶有语,闭门独啜心有愧”。好茶自然还是和会喝的人一起,才能感受“斗赢一水,功敌千钟”的欢乐。传说,能得到东坡以这饼茶茶招待的人除了鼎鼎大名的苏门四学士和就只有这位叫号竹林居士的廖正一了。


果然,真·茶友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