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精读版笔记

 长沙7喜 2016-08-29

作者简介:

2011年6月3日,加入知乎成为第41161号用户。

至今为止,采铜贡献了975个回答,获得了493598个赞同与115293次感谢,其较真的精神、理想主义的情怀,被知乎网友公认为“知乎精神”的代表。

采铜惯于使用手术刀一样的文字,剖析人们思维里的种种禁锢,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放于困惑的熔炉中反复冶炼,提炼出知识背后的知识、方法背后的方法。

全书简介:

这本书为大家提供了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成功七个方面的精进路径,只要依循书中的方法反复磨练,便可以日益精进,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找到实现自我的那条成功之道。

这本书将帮助你——

建立平衡的【时间】观,度过真正有质量的人生

建立选择标准,解决【选择】中的两难困境,找到适合选项

高效、即刻行动,在【行动】中增长智慧

通过提问、解码、操练、融合,成为高段位的【学习】者

了解潜意识特性,借助【思维】工具,突破大脑的限制

优化个人资源,有策略地培养后天【才能】,成长为T型人才

找到你的独特性,开辟个人【成功】之路

带着以下问题阅读:

1、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

2、作者如何依次发展这个主题,如何逐步从核心主题分解出从属的关键议题来?

3、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你一定要想办法找出主要的想法、声明与论点。

4、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5、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6、用自己的语言重述这本书的知识?

7、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我以后怎么用?

如果你无法清楚的回答上述问题,说明你并没有理解吸收这本书的知识,这样去读书,读再多的书也没有用,知识没有吸收消化,还是别人。所以读书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求量不求质的读书是浪费你的时间。

以下是本人阅读这本书所做的框架和核心内容笔记,目的有两个。

第一、加强阅读的时候理解与吸收;第二、方便复习的时候回忆;

你想通过看笔记而不读书,是不行的。这个笔记只是在你没有读本书之前,给你一些信息帮你判断你是否需要分析阅读本书。


一、时间之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时间

时间是我们的坐标,我们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个坐标,所以,处理好与时间的关系,使我们生活、成长和改变的前提。一个人如何对待他的时间,决定了他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1、郑重的态度

郑重是这样一种态度:不敷衍、不迟疑、不摇摆,认真的聚焦于当下的事情,自觉而专注地投入。

郑重是这样一种态度:因恪守本心而知道事情轻重缓急,因尽全力无保留而使其事竟成,光阴未曾虚度。


2、不同场合,不同的时间视角

福斯坦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提出用“时间视角”这一个概念表示人们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不同态度。根据不同视角可以划分五种人:

第一种:积极过去视角,总以积极的心态往回看

第二种:消极过去视角,总以消极的心态往会看

第三种:享乐主义视角,总以享乐的心态看当下

第四种:宿命论视角,总以宿命论的观点看待当下

第五种:未来视角,习惯往前看、为未来谋划

津巴多建议不要维持单一的时间视角,五种时间视角都有各自的缺点,所以最好采用混合和折中的方式,多采纳积极过去视角、享乐主义视角和未来视角,并在三者中取得平衡。


3、五年意味着什么

五年的时间通常会越过人生的“下一个阶段”,进入“下下个阶段”。有研究时间的心里学家把未来分为“近期未来”和“远期未来”,而五年恰巧是一个典型的未来的长度。人们对近期未来和远期未来的事件,会形成不同的心里表征,并采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应对。

远期未来的视角下:人们倾向于用抽象、概括的方式去思考。因此需要使远期未来的目标更加具体化、情境化和可实施。

近期未来的视角下:人们更容易到具体的情境中去考虑,想到更多“是怎么去做”,而不是“要不要做”。因此需要降低近期未来中的“非期望行为”的便利性,主动增加挑战的难度。

五年设想,它让我们用情境化、具象化的方式来构想远期未来,把时间拉近到眼前,使未来鲜活生动起来,同时由于时间跨度够长,我们会从目标的长期价值出发,考虑确实具有可行性后才做。


4、如何判断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做

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大多数事情都可以从这两个角度来衡量,并组合成四类事件:

①高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找到真爱;学会一种有效的思维技巧;与“大牛”进行一场意味深长的谈话。

②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买一件当季流行的衣服;玩一下午手机游戏;以“扶墙进、扶墙出”的方式吃一顿自助餐。

③低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练一小时书法;背诵三首诗;读懂哲学著作的一个章节;多重复一组技能练习;认真地回复一封友人的邮件。

④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挑起或参与一次网络掐架;漫无目的地刷微博;使用社交软件窥视陌生人的隐私。

反躬自省一下,可能会发现,我们平时最喜欢做的、做的最多的是②和④。这个现象导致的结果,就是每一天都在做重复的事情。要改善这个状况,尽量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

长半衰期事件指南:

积累可信的知识、训练实践技能、构建新的思维模式、提升审美品位、反思和总结个人经历、保持和促进健康、进来和维持互相信任的关系】寻找和获得稀缺性资源

5、为什么要多读经典

所谓经典作品,就是具有超长半衰期的作品。经典的价值,在于你总会从中找到新的东西,所以经典是怎么读都读不尽的。

辨认“信息噪音”:从追求“即时兴奋”的信息模式切换到追求“长久受益”的信息模式,就不难把那些“信息噪音”辨别出来,并且过滤掉。你主动过滤的信息越多,意味着你越有富余的时间、精力甚至脑力来寻找和领会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6、为什么时间永远不够用

历史学家帕金森提出的帕金森第一定律:工作会自动膨胀,直至占满所有可用的时间。

虽然时间管理对于提升人们的工作效率和工作业绩有时候会有一定的帮助,但人们的主观感受却常与此并不一致,会依然觉得时间不够用,事情永远都做不完,甚至为此而心力交瘁。

我们应该从一味求快的心理惯性中跳出来,让生活变得更有节奏感,也就是“有快有慢”才好。

尽可能求快的事情:做家务等体力劳动,完成常规的事务性工作,完成简单的执行性任务,常用商品的线上线下购买,注定无法达成共识的争吵和争论等。

尽可能求慢的事情:与家人共度闲暇时光,欣赏艺术作品,自我反思,思考重大决策,创造性活动中的酝酿过程,为一个挑战性任务做好准备等。


7、提升时间的使用深度

我们从闲暇中获得放松和满足的程度并不取决于闲暇时间的长度,而是取决于其质量。获得高质量的休闲满足其实很简单,就是找到并保持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

二、选择:如何做出比好更好的选择

选择往往发生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它令我们迷茫、无助和焦虑,而学会选择也就是学会认清自己以及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

1、高标准,才会有更好的选择

一个人会不会做出一个尽量好的选择,跟他所采纳的标准有很大关系。如果你想吃到好东西,你首先要有一颗“想吃到好东西的心”。

一个成熟的人,他的标准来自他的内心,而大多数人,却受环境所左右。

如果一个人,处处能以最高目标为原则,必然能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决定,最高目标指从整个人生来看最有意义和最有价值的目标。

一个人为自己的内心树立什么样的最高目标、设定什么样的价值尺度,反映了他的“格局”。

零度格局:盲众(看不见),目标:无目标或只是追随当下的潮流。

一度格局:逐利者(看自己),目标:作为精制或粗放的利己主义者,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二度格局:理念人(看天地),目标:为理念而生,毕生追求和捍卫真理。

三度格局:至善之人(看众生),目标:以改良社会、增进人类的福祉为最高目标。

2、逃离隐含假设的牢笼

当我们在人生中遇到某个无法摆脱的僵局时,先不妨试试这三步:

1.找出潜意识中的隐含假设;

2.识别隐含假设中的不合理性,进行校正;

3.形成新的更灵活的思维框架,在此基础上思考出“可能选项”并进行尝试。

四种最普遍额隐含假设:

①赛道假设:认为人生就是一场漫长的比赛,比赛的项目是设定好的,而获胜者寥寥无几。

②低关联假设:认为人生的种种经历之间相互独立,不存在什么关联。

③僵固型心智:会用一种固定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能力。

④零和博弈:在竞争中,更倾向于从别人那里争夺利益,而很少去构想双赢的方案。

选择太多怎么办?

1、维度分析法;2、拇指原则;

不管你做了哪种选择,你的某些东西永远不会改变,而最终带着你走向目的地的,可能并不是某一个选择,而是那些你不会改变的东西。

你必须弄明白自己是如何成长、变化和坚持的,才可以做出一个尽可能好的面向未来的选择。

三、即刻行动

行动是生命力的象征,也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归依,而令人不解的是,现代人行动的步伐越来越沉重,无力感不断蔓延,所以我们更需要行动的勇气和智慧。

1、“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

一件看上去繁难的事情,只要开始做了,就会变得越来越容易。

我们内心的懒惰、恐惧和侥幸附带各种各样的接口,在本该有的行动之前树起了重重无形的障碍。这些心理上的阻碍往往超过了这些行动本身的难度。

即刻行动使我们最重要的一条行动法则。

2、精益创业的行动启示

以精益创业的方式去走向人生的成功,要做到这三点:

1. 克服“过度准备”的惯性,向前一步,把未完成的事情完成;

2. 克服“自我防卫”的心态,乐于接受反面意见并加以慎重地审视;

3. 克服“沉没成本”的固执,有勇气否定并重新构造自己的产品。

3、工作效率

心理学家早就发现,当从任务A转换到任务B后,执行任务B的绩效要明显比非任务转换条件下执行B的绩效差,这个差异称为“转换损耗”。

转换损耗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任务A留下的认知惯性,也就是之前已经习惯了任务A的认知情境、反应方式,这个惯性会对完成任务B造成干扰;二是做B的时候需要对B进行认知重构,重新回忆起B的相关背景和信息,这个重构也需要时间,而且可能不完整。

任务分解三明治模型:

①操作性动作区间:认知复杂度较低

②支持性思考区间:认知复杂度较高

③核心思考区间:认知复杂度最高

拿到一个任务,集中精力、非常专注的先完成第③区间工作,然后做第②区间工作,最后完成①区间工作。

图层工作法是完成一个复杂作品或者复杂项目的基础,甚至可能是最有效的战术,而对习惯于制作简单作品的我们来说,它也帮助我们迈向更高行动能力的一架梯子。


4、三行而后思

牛人总是在前瞻性思维和总结性思维上都非常出色。

行动先于思考的价值,从理论出发不一定能指导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反复通过反思积累的知识才能指导实践。我们行动中蕴含的知识属于不易用语言表达的隐性知识,而知识创造的过程,其实是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过程。

我们置身在这个世界中,目光所及,看到的只是一个个表象。如果要透过表象看到更多,就需要付出更多的观察和思考。在表象之上,是经由归纳抽象出来的经验、假设和模型;在表象之下,是大量更加真实与繁密的细节性信息。那么反思和行动,就成了在这三者之间折返的桥梁;反思和行动越多,我们就越能从表象过渡到更多的抽象理念和具象事实

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信息、预期、结果、进度、工具、情绪、阻碍、优势、缺憾、意义。

在行动中反思还要注意三个关键点:

①保证及时性:在做完一件事之后几分钟内开始反思,这样可以忠于事实的原貌。

②梳理反应链:有助于我们理解事件以及事件背后运行的机制。

③关注意外现象:打开我们认知局限性的方法。


四、学习:如何成为高段位的学习者

学习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志,对很多来说更是融贯一生的修行,学习的规律和技巧正是很多人需要补上的一课。只有最后能够作用于现实的学习,才是唯一有效的学习。


1、找到一切学习的向导

对问题的好奇对答案的渴望、是驱动学习和探索的主要动力。

向自我提问是成为一名好的学习者的第一步。问题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于已有知识的地基。在学习前,我们不妨多思考一下四个问题:

1.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已具备了哪些相关的知识?

2.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又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原有知识构成了何种补充或者挑战?

3.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且这些东西我通过简单的探索就可以了解?

4.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无法轻易地获得解答,同时又有价值成为我长期去探索的问题?

提问的关键,时提出现实场景下、可能具有开放性解答的问题,而非一个纯理论性的、封闭性的问题。

提问是将我们引向深度学习的起点,一位优秀的学习者,必定是一位优秀的提问者。


2、不要只做信息搬运工

我们面对如此多的信息材料,只会做最浅层的加工,没有从深处审视,更不用说去做一些“解码”工作。解码是一个更为主动和主观的过程,不同的解读对同一材料的解码可能完全不一样。

通过深入事物内部的解码,我们可以发现事物深厚的内涵,有机会掌握其中精巧细微的技法,不断重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解码的规律:

1.它说了什么?给了我什么感受?(它原本就要传达的信息和知识)

2.它是什么?对我有什么价值?(对内容的反思,以审视的目光对内容进行评价和定性)

3.它的内部是怎么组成的?它的效果是怎么实现的?

教育心理学家把在某一领域有专长的人士,分为“常规型专长”和“适应型专长”两类。

个高段位的学习者,通常是一个适应型专家,他们可以有意识地构筑一个信息解码和知识扩展的良性循环。

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学习应该是深度和广度的结合。广度能够让人不闭塞,深度能够让人不只是学之皮毛。

三个寻找解码入口的路径,供大家参考:

1、不只要去寻结论,还要去寻过程

2、不只要去做归纳,还要去做延展

3、不只要去比较相似,还要去比较不同

3、技能是学习的终点

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做中学。

一个基本的学习理念:你掌握了多少知识,并不取决于你记忆了多少知识以及知识的关联,而是取决于你能调用多少知识以及知识关联。

关于练习在学习中价值的一个更直接的证据来自Dunlosky等多名心理学家于2013年发表的一篇文献综述。

《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精读版笔记

对很多学习者来说,他们的主要问题不是不愿操练、不肯操练,而是不知道如何操练。

对此,我想再提出一个重要的学习理念,就是:把知识当成一项技能来学习

对于知识的操练并非全无章法可循,在“知识技能化”的理念之下,我们至少可以尝试以下三种知识操练的方法:

①写作式操练?,写作是一种典型的知识建构活动,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种对知识的重构活动。

②游戏式操练?,如果我们把对知识的操练当成一种游戏,那么这种操练就会具有相当高的参与性、互动性和投入性。

③设计式操练,所谓设计式操练就是调用已有的知识,设计某一种解决方案,来解决某个特定的问题。

总之,知识的操练,既是一种调用和提取,也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更是一种创造性的综合,它是深度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知识的操练迫使我们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审视,对现实的情境和问题进行更加细微的观察,并且致力于创造两者之间的关联。


分离的知识,难以解答真正的现实

一个高水平的学习者非常善于在所学的知识之间创造关联,而一个普通的学习者头脑中的知识不过是所学的课程知识体系的映射。

将原本独立或者疏远的知识加以融合,从融合方式上看,有迁移、印证和互补三类。

将知识进行融合的关键,是能够洞察出知识背后的“深层结构”。在表面上不相关的知识的背后,我们可以发现它们潜在的相似性、互补性和启发性,找到知识与知识间隐含的联系。

五、修炼思维,成为真正的利器

思考发生在生活中的每时每刻,但是对思考本身的思考却显得稀少和珍贵,当我们欲要解决工作和学业中的各种难题时,你便会发现它的价值。

1、简化是清晰思考的前提。

把原本繁复的内容梳理、整合、精简完成后,我们的头脑才能腾出空间,处理其他的信息和进行更复杂更精微的思考。

简化外界输入的信息,前提是修好我们的“过滤器”。

1、不追逐当下流行或过热的信息

2、精选可信赖的信息源

3、重事实信息,轻观点和评论

4、定期闭关,屏蔽外界纷扰

适度的简洁,意味着更丰富的内涵

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简洁表达的习惯,是提升思维能力的一道法门。

简化的关键点是“对自己和他人的深入的了解”,做到这一步,是一切简化的前提。以这句话为标准,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探索简化思维之道:

1、基于深入了解的“删减”:把任何不必要的东西去掉

2、基于深入了解的“浓缩”:把丰富的信息浓缩并灌注进一个“小容器”中

3、基于深入了解的“模式化”:找到共通的模式在现象间建立联结,并加以压缩归并


2、让潜意识为你工作

在你思考解决一个问题时,是否有特定的顺序或者步骤?你是否想到过,遵循一个基本的思考顺序可以帮助你更好地找到想要的答案?


潜意识会帮助我们思考。

詹姆斯·韦伯·扬在讨论创意思维的经典之作《创意的生成》一书中,介绍了产生创意的五个思维步骤,其中潜意识思考就占据了核心的地位:

1. 尽可能地搜集原始资料;

2.重复“咀嚼”原始资料,构思初始创意;

3.中止有意识的思考,启动潜意识思考;

4.随时准备迎接“灵光乍现”时刻的来临;

5.加以改造、完善,使之切实可用。


随机与混乱,为我们带来灵感

按部就班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可能并不适合产生新想法。很多能够改变我们一生的事件都不是我们可以事先规划或者预计的,它们常常是突然闯入了我们的生活。

意外、混乱,还有随机性会为我们带来灵感,当然这种杂乱的效果应该是可控的,它应该与有序的工作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


3、将思维转化为图像

人的大多数思考过程都是隐蔽而不可见的,我们只是在头脑中想,却很少将它们外化出来。而“图解思考”指的是用画图的方式来直观表示出我们思考内容,这有利于我们对所思考问题的解答。

图解思考的基本原则是:基于所思考的内容本身,自行创造或设计与其相匹配的图形式样。


4、如何做到周密思考

利用矩阵这个工具,我们可以对问题进行不同维度的分解和组合,进而提升问题分析的深度和广度。

《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精读版笔记

对一个善于学习的人来说,他尤其要在交流中关注盲区,也就是别人知道而自己不知道的,这样他就能在交流中收获新知识。

“创意表格”,是一种非常适合多维度思考的、激发新创意产生的有效工具。

清单是一种“强制思考工具”,当你借助清单进行思考时,你需要逐一检视清单中的每一项,并将其与标准指标进行核对。而好的清单,是经过提炼的智力框架,帮助我们的思考至少达到基本的周密。


六、努力,是一种最需要学习的才能

在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里,一个人的才能是立身之本,但如何获得不凡的才能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难解的谜团,解开这个谜团需要打破一些传播甚广的迷障。


1、努力需要有效的策略

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玛利亚·梅耶斯和同事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总结了有关才能的四种典型观点。

《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精读版笔记

人的大脑具有相当大的可塑性,这就意味着后天努力对人的改造作用可以是惊人的。所以知乎有名言:“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

努力不仅是一种信念,不只是意志力的较量,它更是一种具有策略性的活动。这种策略性体现在对个人资源的调配、行动方向的选择、执行进度的把控和调适多方面上,而好在策略是可以不断学习和优化的。

在努力这件事上,除了自我激励之外,我们更应该思考:到底应该怎样努力,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策略来投入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应该怎样有效地启动、维持和优化对一件事情的投入。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思考的至关重要的问题。


2、专注发展自己的优势才能

浅尝辄止的人很可能将一无所获,而专注投入走到最后的人将获得超额收益。

仔细考察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利用自己的优势努力工作,通过与人合作来平衡自己的劣势。回避在很多不同方向上空耗精力。保持专注,把自己能做的做到最好,并保持留意新的机会。


3、做到极致

不苟且是一丝一毫不草率不苟且的工作习惯。

要想一丝不苟地做事、把事情做到完美,就必须进行取舍:选取一件你认为最重要、对你来说最有价值的事,兢兢业业地把它做精、做细、做好;而其他次要事情,用七八十分的标准去完成它们,就够了;另一些无足轻重的事,则能不做就不做。

一方面我们要照看好自己的主业,以尽量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力求在这个领域能培养出非常高的才能;另一方面,对于其他事物我们也要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用相对少量的时间广泛涉猎,以捕捉和发展未曾预料的资源和机会,从而实现个人才能的最大化。

4、不断为自己设计“必要的难度”挑战

挑战和才能是相伴相生的,没有足够的挑战就催生不出杰出的才能,而越是具有杰出才能的人也越有可能接近高难度的挑战。

一条重要的提升学习效果的原则,叫“必要难度”,通俗点讲,就是学习的时候,要给自己增加一些难度,这对提升学习效果是非常必要的。

5、只有深入下去,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兴趣

如果我能长期坚持去做一件事,一定是这件事带给我的丰盈感和满足感超过了我的所有付出。一定是这件事唤起了我内心深处最强烈的兴趣。

如果对一件事的了解不深、不透,总是浅尝辄止,那自然体会不到这件事的妙处,也自然不会产生持久的兴趣。这让人容易滑入一个死循环:了解不够导致兴趣不足,而兴趣不足又无法加深对它的了解。

改变这种局面是有一些方法可循的。

一是放弃对“兴趣”的执念,不把“兴趣”作为做事的先决条件。

二是提升“浸润”的深度:尽量让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所做的事情里面,不只用冰冷的理性,更用温暖的情感和良好的心理体验来激发兴趣。

三是增加互动,变单向的信息流动为双向的信息演绎,或者变纯粹的知识获取为技能上的操练。

如果你做一件事的时候,先不去问有没有兴趣,而是先做起来,而且很投入、很专注地做,并懂得如何把一件单向的事变得双向,把一件被动的事变得主动,那么你就可能越做越有味道,一点也不痛苦地坚持做下去。不需要意志力拖着你走,你自己就勇往直前,奔得很远了。

七,每一个成功者,都是唯一的

成功是一个让人爱恨交织的字眼,无数人为了所谓的成功变成了他们原本讨厌的人,而我更相信,只有坚持做一个你所喜欢的自己,你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做一个主动的探索者,敢于突破种种局限,不断试错,形成自己的优势甚至是独特的知识资产。

不只在理想化的情境下去思考问题,而且要磨炼把理论融汇于现实、考量现实复杂情形的本事。

在理论与现实的充分联结中,一步步地构筑自己独特的知识和经验体系,逐渐打磨出属于你个人独一无二的智识。

根据自己的内心需要,而不是外界的认同,做出独立的选择,甚至去做一些酷的事情。

如果你为了被社会认同,拼命去迎合主流标准,说大家喜欢听的话,做大家喜欢的事,最后的结果是,你不是被认同,而是被忽视。主流是一种非常强大的潮流,人在其中无法思考。

如果你找到了一条别人都还没走过的路,只要把这条路走完,你就赢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