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140工程到T-62:苏系三兄弟的竞争(下)

 昀掷 2016-08-29

三、转机

照着这个节奏下去,165工程可能会成为一个对抗西方诸如M48或者百夫长的危险对手,但是在这之前,它还是会死在后台硬的莫洛佐夫和他的430工程面前。就在双方较劲的同时,另一件事使这个看起来无解的竞争有了改变的机会。

1958年,赫鲁晓夫参观了彼得罗夫设计局新设计的T-12“轻剑”100mm滑膛反坦克炮。参观过程中,这门炮发射HEAT的高穿深给赫鲁晓夫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T-12“
轻剑”100mm滑膛反坦克炮,1955年开始列装,至今其改进型仍在俄军炮兵部队服役

空心装药穿甲弹的出现明显地削弱了单纯均质钢板的有效性,让坦克矛和盾的天平开始向矛一侧倾斜。但是在HEAT广泛运用的同时也带来了2个问题。第一:HEAT的引信必须装在弹头尖端处,随着坦克炮初速的不断提高,击中目标时炮弹引信还来不及启动就会被撞坏,因而形成了炮弹初速和HEAT威力不能两全的局面。这一问题由更先进的电子引信得以解决。第二个问题源于线膛炮的原罪:HEAT在由传统线膛炮发射时,金属射流会因为炮弹自转产生的离心力而冲散一部分,导致穿透力下降(一般是1/3,有时可达1/2)。对此,苏联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去掉膛线,滑膛炮一劳永逸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炮弹以尾翼稳定、不旋转,使金属射流可以充分发挥威力。

 

对于射流冲散的问题,法国人采取了另一种思路:把炮弹分为内外两层,中间是滚珠轴承。发射时外层旋转而内层保持静止,在高初速的同时威力得以最大发挥。这就是AMX-30的杀手锏Obus GG弹)

见识到T-12的强大威力,兴奋的赫鲁晓夫突发奇想,问身边的人:

“这门炮是否可以安装在坦克上?”

旁边的人为了讨好赫鲁晓夫,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当然,总书记同志。”

于是赫鲁晓夫凭着他种玉米时的拍脑袋精神,立刻决定:“好,那明年要生产200辆装备这种滑膛炮的坦克!”这和当年元首对Me-262命运的干涉何其相似。当参观262试飞的希特勒问梅赛施密特博士它是否可以挂炸弹并得到后者的肯定回答时,他当即决定将262用作他的“闪电轰炸机”而非最适合的战斗机。其结果不言而喻。

 

 希特勒对
闪电轰炸机概念毫无根据的执着使得大量Me-262被生产成无用的轰炸机而非紧缺的战斗机

赫鲁晓夫的拍脑袋害苦了下面的一票人。当人们把卡采耶夫叫到莫斯科,问他是不是真的有可能这么做的时候,他当即表示绝不可能。因为T-12的炮弹长达1.2m,根本没法在炮塔狭小的空间里塞进炮膛。一边是第一书记的命令,一边是牛顿定律,违反哪边都没戏。

软磨硬泡下,无奈的卡采耶夫只得提出个妥协方案:把炮弹缩短,但是扩大直径,保持药室容积不变。于是他们把D-54TS扩膛,从100mm扩大到115mm,去除了膛线,并且由于制退器会阻碍新开发的APFSDS出膛后的脱壳动作,所以同时省略了炮口制退器。这样世界上第一门用于量产的滑膛坦克炮U-5TS就诞生了(第一门坦克用滑膛炮应该是50年代美国实验坦克T95上的T208 90mm滑膛炮)。

 

T95E1装备了90mmT208滑膛炮,几乎和U-5TS同时出现。说明随着科技的进步,滑膛炮正成为大势所趋

 

 

T-62补给高爆弹中。即使在设计时缩短了长度,115mm炮弹长度仍然长得惊人。事实上U-5TS的炮弹可能是苏联坦克炮弹中最长的之一(因为之后的125mm炮采用了分装弹药)

射击实验表明,当发射APFSDS时,U-5TS和发射APDSD-54TS穿深大致相同,但是U-5TS用的是钢芯穿甲弹,其潜力还远未发挥出来,而D-54TS使用的是钨芯穿甲弹,成本高昂且已到升级极限。发射HEATHE时,U-5TS优势明显,而且一开始担心的精度问题也没有那么夸张,证明是一款优秀的坦克炮。

 

 
 和
U-5TS同时亮相的是世界上第一款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APFSDS3BM3。虽然和D-54TSAPDS相比穿深并不占优势,但APFSDS的长杆径比能有效对抗大倾角装甲,攻克了之前所有弹种都无法对付的大倾角装甲防护,这一点是APDS不具备的(注:上图是3BM6,两者外形很像,笔者实在找不到3BM3的图......

既然是卡采耶夫设计的炮,那么当然要首先装到自己的坦克上。于是1959年,装备U-5TS滑膛炮的166工程闪亮登场。它在本质上就是165工程装上了U-5TS,再加上一些为了装更大的炮而做的一些小改动。但是卡采耶夫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担心这个新武器又会触动国防委员会那些老头敏感的神经,于是他对外声称166工程是一款基于165工程的“坦克歼击车”,用于在后方支援165工程。讽刺的是,U-5TS的长距离精度其实比D-54TS烂。

 

 当时被分类为
坦克歼击车166工程。现在看来,首先称为坦克歼击车,后来果断改回中型坦克都是明智的决定,因为在火箭神教教徒赫鲁晓夫统治的560年代,苏联的坦克歼击车计划大都不得好死

 
 

四、逆转

1957年到1960的三年间,下塔吉尔的设计发展日新月异,从140142,再到165,最后是166工程,可谓一天一个样,三天大变样。相比之下,莫洛佐夫设计局就没什么动静,还停留在当初的430工程。其中一方面的原因是因为430工程上应用的新技术太多,毛病不断,需要很长的时间来成熟;另一方面,莫洛佐夫也没什么改进的动力:他已经是苏联首屈一指的坦克权威,后台是主管苏联军工的乌斯季诺夫将军,任何毛头小子向他挑战都是不自量力,他只需要调动权力予以否决就行了:140工程?否决!142工程?否决!165工程?否决!就当他的大笔刚要勾掉166工程的时候,一个彻底改变两个设计局的事件发生了。

 

 

1959年的430工程

所谓天道酬勤,只要你足够努力,美国人都来帮你。1961年,一名对巴列维王朝不满的伊朗军官驾驶着一辆美国提供给伊朗的M60A1坦克投奔了苏联。苏联对这辆M60如获至宝,立刻进行了全面的检查。

 

 最早的
M60A1

上述这个说法来源于著名学者Steven Zaloga。但这个说法有一些值得怀疑的地方。首先,M60A1这个型号在1962年才生产,1961年苏联哪儿来的M60?其次,如果说这个“M60A1”是苏联情报机构对M60的误读,1960年美国才开始生产M601961年在欧洲的美军才刚刚开始列装,这么一个顶尖装备怎么可能当年就出口到伊朗呢?所以一个比较合理、但却比较无趣的解释是苏联的情报机构在1961年提供了驻欧美军M60的相关情报。无论如何,M60的出现令苏联大吃一惊:M60装备的M68坦克炮(L7的美国授权生产版)可以在正常战斗距离上轻松击穿T-54/55的正面,而后者的D-10T凭当时的弹种却无法伤到M60的正面。这个结果迅速传到了时任陆军总司令的崔可夫元帅那里。这位指挥过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苏联英雄闻讯大怒,立刻把国防委员会的人叫到莫斯科,质问他新型坦克的研发进展。

“资本主义美国已经装备了新型坦克,我们现在的中型坦克没法对付它。我问你,我们有没有能对抗他们的新型坦克?”

国防委员会的人回答道:“是的,元帅同志。我们有莫洛佐夫在研发中的430工程坦克”。但在此时,崔可夫身边的人却告诉崔可夫,D-54TS可能已经不能对抗M60L7炮。这个情况让国防委员会很下不了台面,为了挽回面子他们只能搬出卡采耶夫来救场:

“我听说下塔吉尔的人在捣鼓一个装了115mm滑膛炮的坦克,但是它悬挂坏了,所以……”

这个脾气暴躁的元帅对这个搪塞的回答顿时暴跳如雷,他怒吼道:

“我不管什么悬挂坏了!哪怕是把这门炮绑在猪的背上,你也要给我弄出来!”

 

崔可夫元帅,二战最艰难的岁月磨砺成他冷酷而暴躁的性格

崔克夫的命令彻底扭转了这两个坦克设计局的实力天平。下塔吉尔的166工程装备115mm滑膛炮,且性能稳定可靠,可以立刻投入量产。而哈尔科夫的430工程性能却只比T-55高出10%,而且最重要的是:它没有办法立刻装上卡采耶夫的滑膛炮。那么从这一刻开始,这两台车的命运就决定了。19618月,国防委员会最终批准165工程和166工程投产,次月和来年1月分别给166工程和165工程取名T-62T-62A。卡采耶夫5年的执着终于迎来了回报。而备受恩宠的430工程则被命令停止发展,上天以一种恰如其分的方式回馈了这两个人(当然,你也可以认为是卡采耶夫找到了比乌斯季诺夫更强的撑腰)。

 

430工程,在其基础设计上主炮从100mm升级到115mmT-64)最后再到125mmT-64A),可见莫洛佐夫的设计也是十分优秀

 

 432
工程,430工程创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也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T-64

 

430U工程是另一个衍生型号,装备122mm线膛炮,这个设计保守且没有现实意义,只有木制模型

不过话说回来,430工程也并非就此暴死街头。莫洛佐夫收到失败的消息后,痛定思痛,卧薪尝胆,决定要在430的基础上设计一款更好的坦克,彻底打败下塔吉尔的T-62。除了改进炮塔使之能容纳下115mm滑膛炮之外,他还大胆地采用了两个新元素:复合装甲和自动装弹机。两层钢板中间夹一层钢化玻璃的“K组合”被用于新坦克432工程的车体和炮塔正面,提高了对抗空心装药的防护,而自动装弹机可以保证在长期颠簸的作战环境下坦克仍保持高射速。改头换面的432工程在1966年终于进入量产,就是世界上第一辆第三代主战坦克T-64。不过到这个时候,T-62已经大量装备部队,和T-55一起构成了苏联装甲85%的坦克力量,并衍生出T-62KTO-62IT-1BTS-4V等大量量产衍生型号。

 

扁扁的IT-1,火箭神教教徒赫鲁晓夫的最爱,但却是个失败的坦克

 

 

在某些文献中声称有一款以T-62为底盘,装备130mmIT-130坦克歼击车,类似于SU-122-54,笔者表示严重怀疑,因为这种过时的固定战斗室坦歼不可能在赫鲁晓夫时代立案,遑论投产

但是,这个现役衍生车的名单里,却没有T-62A的名字。

原来,当T-62装备部队后,其滑膛炮的优势显露无疑,相比之下线膛炮的T-62A就显得多余了。为了统一生产线,19623T-62A的生产就被下令停止,一共只生产了5辆(所以严格来说WOT里的T-62A也是一款试验车)。而正经的T-62则将继续生产下去,在苏联国内一直到1971年才停产,一共生产了超过20000辆。

有人可能会问,165工程和430工程最后都修成正果,那么只有140工程最后是人生输家什么都没留下吗?倒也未必。除了把炮塔留给T-62之外,140工程还在日后潜移默化地产生着它的影响:1961年,就在T-62批准服役的同时,卡采耶夫又在马不停蹄地忙着下一代坦克的设计。新坦克167工程安装了一个700马力的新发动机V-26,而为了装这个发动机就必须拉长车身,在167工程的悬挂设计上就能明显看到140工程的影子:6个中直径负重轮和3个托带轮,这个结构确立了今后下塔吉尔所有坦克设计的基础。

 

 出来晒太阳的
167工程,其本质就是个加长的T-62

 

五、尾声

苏系三兄弟的恩怨情仇,到此就以一种共赢的结果尘埃落定。但是它们的后代还在以各种方式竞争着。前面说到,T-62在短期内就获准大量生产,而且由于其性能稳定可靠,不仅被苏联用于60年代后的各种战斗,如布拉格起义、阿富汗战争,当然还有对中国人来说很著名的珍宝岛事件;而且也被广泛出口到各卫星国参与代理战争。

 

T-62的首战是参与苏联对布拉格之春的干涉,非常不光彩的亮相

 

 一辆在阿富汗潘的杰希尔河谷被击毁的
T-62,摄于1981

 

被中国俘获的T-62。即使没有采用复合装甲,但是T-62布局合理的装甲在60年代仍具有相当的防护力。在珍宝岛冲突中,解放军步兵对进犯的T-62正面多次用56式火箭筒(苏联RPG-2火箭筒的仿制品)射击,无一击穿,只留下浅浅的凹坑,最后还是把T-62诱引至雷区才将其瘫痪

 

 虽然在政治上被大肆宣传,但其实作为一款过渡型坦克,
T-62对解放军提供的新科技是有限的,主要有两点。第一是Luna红外探照灯,这个其实在59式的原型T-54A上就有,只是当时中国受限于科技水平没能仿制;第二是明白了滑膛炮的工作原理。但是对于滑膛炮这种高精尖技术,单纯的逆向工程是山寨不出来的。最后还是依靠一位留德专家计算出一个公式才解决了滑膛炮的技术难题。果然科教兴国靠人才啊

相比之下,T-64由于集中了大量高精尖科技而被视为苏联最高机密。作为杀手锏,T-64在苏联解体之前从未出口、也未见任何战斗,甚至一开始部署也是在苏联腹地的基辅军区,之后才被逐渐部署到东德以对抗驻德英军的酋长。

 

 1980
年代驻扎在东德佩尔莱贝格的T-64

直到服役25年后的1992年,T-64才在第一次车臣战争中首见战火。此时T-64已经不是世界一流水平的坦克,在战斗中多有损失。由于哈尔科夫设计局在乌克兰,苏联解体后的乌克兰有相当数量的T-64,它们中的很多也参加了现在的乌克兰内战,和下塔吉尔厂设计生产的T-72T-62等苏联坦克同室操戈,互有胜负。

 

 一辆在
1992年的车臣战争中脱帽致敬T-64BV

 

 乌克兰军的
T-64BV击毁亲俄武装的T-72

而苏系三兄弟的孙子辈,也活跃于各种冷战后的战场上。前面提到卡采耶夫设计了167工程,而167工程后来发展定型成172工程,也就是大名鼎鼎的T-72主战坦克;而莫洛佐夫设计局继续着他们采用创新科技的作风,在T-64基础上大胆采用燃气轮机为动力,诞生了绰号“飞行坦克”的T-80

 

 从
167工程到T-72又是一段斗争史,不过那是另一个故事了

从战斗表现来看,这两型坦克都是毁誉参半:T-72的低配出口版(缺少钢板中间的复合夹层)在海湾战争中对抗M1的拙劣表现让它名誉扫地;而T-80在第一次车臣战争中频频遭受伏击,炮塔炸飞的惨状也让人刻骨铭心。尽管很大程度上哈尔科夫设计局不应该背这个锅,T-80惨重损失更多应归咎于俄军指挥不当、战术拙劣,乘员缺乏训练、士气低落。但俄国防部显然更愿意找个替罪羊,于是宣布不再采购任何燃气轮机的坦克。自430工程开始的哈尔科夫线在俄罗斯就此断绝。

 

 哈尔科夫的最后之作,
640工程黑鹰坦克,可惜投错了娘胎,正好碰上苏联解体+车臣战争,最后计划被取消,俄军下一代MBT花落下塔吉尔

从这一结果来看,卡采耶夫和他的下塔吉尔坦克厂似乎笑到了最后。日后,他们不仅在T-72的基础上吸纳T-80的优点,开发出俄军新一代主战坦克T-90家族(本来叫T-72BU,后来为了防止沾T-72的晦气而起了个新代号),而且现在世人瞩目的T-14阿玛塔也是出自下塔吉尔之手。

 

 T-14
阿玛塔。只要时间资金足够,下塔吉尔也可以很创新

遗憾的是,卡采耶夫本人没能看到T-14在红场上隆隆前进的那一幕:他于2年前的2013年去世。至于莫洛佐夫,他老人家早在1979年就驾鹤西归,拜见斯大林去也。他们的去世宣告了一个坦克设计时代的结束,包括苏系三兄弟在内的诸多恩恩怨怨也永远变成了历史过去的一页,静静地在档案中沉睡。

 

 卡采耶夫最后战胜了莫洛佐夫,年轻也是一种资本啊
 
 T-90
T-80,两个设计局代表作之间的较劲,也是一个逝去时代最后的缩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