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匙】寻路原乡

 lucky2580 2016-08-30

——回忆青白江城乡规划田野调查的点滴感悟



作者:吕晓蓓(中规院深圳分院规划研究中心主任)


自《城市规划法》变更为《城乡规划法》之时,理论上来说,我就应该从一名城市规划师转变为一名城乡规划师。但实际上,乡村对于我这个自小在城市长大的人而言一直是一个遥远且模糊的概念。直到我参加了《青白江城乡统筹发展规划》,在大师(朱荣远,中规院副总规划师)和一帮社会学者的带领下,才得以借助一次田野调查“寻路原乡”。




刚到青白江的时候,我仍然是从一个城市人的角度,隔岸眺望着乡村。其时,观察乡村的出发点似乎只是为了证实自己对乡村的想象。直到有一天,大师坚持要求项目组不住宾馆,而留宿老乡家,才真正触动我去认识真正乡村。

 

那天我们在一家场镇的杂货店二楼里借宿,杂货店的老板是六、七十岁的老大爷,话不多,只是默默地带我们上楼,安排好房间,指认了厕所和水龙头。尽管之前我已经做了很充分的准备——比如,早上离开宾馆之前洗了澡,穿了最舒服的衣服,在“没把握”的床上合衣而睡。。。但老乡的床仍然超出了我的预期——床板很硬,褥子和被子都有点潮湿,躺上去冷冰冰的……最不习惯的是乡村夜里那种绝对的寂静,相较城市夜里车水马龙的嘈杂,反而让我无法入睡。早上不到六点钟,我在半梦半醒间突然闻到一股陌生的焦糊的气味,其时正逢上海住宅大火事故不久,我脑海中浮现出各种火灾景象,吓得我腾地一下从床上弹起来,却发现焦糊味不过是老乡做早饭的柴火味而已。这场无中生有的惊吓,突然点醒了我——即使之前我们一直开站所谓的“乡村调研”,但其实我从未步入真正的乡村,因为我一直只是一个旁观者,而从未站在乡村的角度参与过他们的生活。我所认识和理解的乡村都是基于我作为城市人的体验,但这个“乡村”并非“原乡”,只是存在于我们的想象当中。而我们以为的乡村的“好”也许仅仅只是一种猎奇,我们以为乡村的“坏”对于原乡人而言或许只是一种“自然而然”。我终于理解了大师一直在强调的价值观问题——如果我们仍然以“城市价值观”去认识乡村,最后认识的、塑造的、改造的,永远只是城市人的乡村,而不是乡村人的乡村。

 

自那天清晨后,我似乎是被那阵原乡的气味熏醒了,从此踏上了另一条寻乡之路。我们和清华和北大的社会学师生去村里调查,仿佛是拎着年货去老乡家串门聊天,给他们带去的是食用油和洗衣粉,和他们坐在院坝里聊聊家里那几分地的收成,还有村里的那些家长里短。。。。。。沿着“乡村价值观”的寻乡之路,我才体会到村支书对于每年8000块支部经费中的2000块被迫用预订报纸时的愤怒;体会到乡村空心化后连老人出殡都无人抬棺时的无奈与悲凉;体会到农业税废止后他们对中央发自内心的拥护;体会到他们对城市既向往又无法融入的尴尬;他们对乡村和土地既依赖也眷恋,但又在城市文明的衬托下生出几分不由自主的自卑与厌倦;体会到乡土社会和乡村文明虽然是中华文明的根基所在,但却被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无情地置于现代化和文明的对立面。




青白江的这次田野调查,改变了我认识乡村的角度,那就是一定要站在乡村自身的角度参与乡村规划,而非站在它的对立面——这也应该是我们参与乡村规划的基本前提。但这种迟到的顿悟也仅仅只是“寻路原乡”的起点。在这条漫长且艰难的乡村建设道路上,规划师到底该承担什么角色,是一个领路人、一个旅行同伴、一盏明灯还是一根拐仗,我还没想清楚。希望未来能有机会能和这群老乡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一直通向那个真正属于他们且获得他们认可的“原乡”。


本文转自中规院深圳分院30周年院庆系列丛书《六觉撷萃》的触景生情部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