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阳或灵台 以指代针,按压至阳穴、灵台穴治疗急性胃痉挛有特效。短则3~5秒,长则3~5分钟,必能止痛,屡用屡效,疗效之快捷远胜于服药。试举几例验案如下: 深夜一男子抱腹来诊,诉上腹部疼痛较甚。经检查为胃痉挛,让病人俯卧于床上,用双手拇指用力按揉其至阳穴和灵台穴,不足半分钟,疼痛缓解消失。 数月前,学院一青年职工突发胃痛,先服快胃片,元胡止痛片,胃必治,服后约一小时,疼痛不见减轻。遂让她俯卧于沙发上,按压至阳灵台穴,约3分钟,疼痛消失。 还要许多类似的验案,不一一列举。此法并不是我的独特经验,而是源于《灵枢》,我只不过是把这一方法找了出来,并进行临床验证而已。
胃痛在《灵枢》中都叫心痛,但心痛并不一定都是胃痛,也包括心脏病导致的心口疼痛。这句话的意思是:胃痛的病人可针刺第九节,针刺前要先按压穴位,按压后疼痛缓解了再针刺,一般情况下按压后疼痛可立刻缓解;若按压后疼痛没有缓解应该在第九节上下找穴位,再按压疼痛就会缓解消失。九节是第7胸椎棘突下的至阳穴第七胸椎上的灵台穴。 按压至阳灵台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位:应采取俯卧位。坐位效果没有俯卧位好。 二、找穴方法:从两个肩胛骨下角找一连线,与椎体相交的地方就是第七胸椎,上为灵台,下为至阳,一般情况下此两穴都有显著压痛点,若压痛点不明显,可上下移动一个椎体。 三、按压方法:医者立于患者一侧,用双手拇指指腹分别放于至阳灵台穴上,行圆圈状按揉,用力要垂直朝向腹部方向,力度大小以病人为耐受为适,按压时间一般为3~5分钟,按压时应嘱咐病人行缓慢而深长的腹式呼吸,以活动胃部,可提高疗效。 此法不仅对急性胃痉挛特效,对各种胃痛也有效果。临床上治疗各种胃痛,至阳、灵台都是常用穴,多用针刺之法,针后可拔罐。 至于取效之理,督脉为阳脉之海,至阳为阳气最多之意,按之可驱寒温胃止痛。 中脘 针刺中脘穴对急慢性胃痛都有效,对急性胃痛效果更好。 中脘是胃的募穴,是胃腑之气输注的部位,又是腑之会穴,胃痛是六腑病,六腑属阳,中脘在腹部,属阴,所以胃痛针胃的募穴中脘,针灸术语叫“阳病治阴”或“从阴引阳”。 中脘属任脉穴,在前正中线,脐上4寸,即肚脐与胸剑联合连线的中点。 内关 内关既能理气止痛,又能温胃止呕,对胃痛伴有恶心呕吐者最适宜。 内关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一穴通心包和三焦两经,据《灵枢-经脉第十》记载,心包经‘下膈,历络三焦’,三焦经‘下膈,循属三焦’,都联系胃部;另据本篇记载:“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实则心痛......”此外,内关还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阴维为病苦心痛”,心痛就包括在胃痛,所以内关是治疗胃痛及所有胃痛的常用效穴。 一位待产孕妇,突发腹痛。仔细询问疼痛部位,不在脐下而在脐上胃脘部,是因为饮食不慎所导致,伴有恶心,乃断定不是妇产科原因,可能是胃痉挛。便让她回到病床,原想按压至阳灵台穴,但孕妇大腹便便,无法俯卧,便用双手拇指按压其双内关穴,约五分钟,疼痛完全消失。 内关位于腕横纹中央上两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足三里 四总穴歌说:“肚腹三里留。”足三里是胃经的合穴,也是胃的下合穴,“合治内腑”,用足三里治疗胃痛的人多知之。 不仅所有的胃病可用足三里,六腑病可用足三里,而且所有的脾胃病,不论其寒热虚实,也都可以用足三里。
足三里的主治病症很多,如孙思邈《千金要方》就认为足三里,膏肓,涌泉三个穴位都可以主治百病。 足三里在小腿前侧偏外,在髌骨下缘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公孙 多年前,我因读书废寝忘食,导致胃痛时作,疼痛时便自己针灸,中脘,内关,足三里,公孙等穴我都常用,前三穴称为“胃病三要穴”,根据自己的体会,如果单独使用,以公孙穴的疗效最好,一般针后即可止痛,但缺点是此穴皮肤角质层较厚,针刺时较疼,难以长期坚持。 公孙是足太阴脾经的络穴,穴通脾胃两经。此公孙穴正处于足底反射区的胃部。 公孙在脚内侧,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齿白肉际处。 你是否还在医学理论的迷宫里苦苦徘徊?你是否还在为疑难杂症束手无策? 大医如道,大道至简,只有找到问题的源头,方可化繁为简!为推动道教医学传承与发展,弘扬道医济世养生之宗旨,传播道家文化身心兼修之要义,玄博道医诚邀有缘人一同朝圣仙山,参悟医道,学习道医秘籍,追寻中华医学之本源。 【玄博道长】武当太极神针传承人。出生于中医世家,毕业于湖北中医药大学,拜中国道教协会李光富会长为师,修炼道家养生医术,研修武当太极针法。 |
|
来自: shiping2008 > 《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