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县域互联网运营团队的打造

 三哥四妹 2016-09-02

县域互联网运营团队的打造

县域互联网运营团队是中国县域互联网发展的关键。

以我自身为例子,2014年创立本地首家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时候,是几个财大校友一起在做,但只有我自己是金融背景和营销出身,准备上阵的时候,团队问题摆在了眼前,最后停摆。2015年刚做做赶集网代理的时候,团队有30多人,大部分是销售和策划,我总结了几个特点:

  1. 员工的流动性大,我印象当中,到目前为止,面试人员将近300人次;

  2. 普遍素质不高,以大专和高中学历为主,因为本科看不上我们;

  3. 营销能力缺乏,对互联网平台的深度了解不够,对互联网产品似懂非懂,甚至出现营销打嗝情况;

  4. 主观能动性差,总之让干什么才干什么,没有自觉性;

  5. 创新意识几乎为零,每次开会讨论创新和亮点的时候,鸦雀无声,没有互联网从业人员的干劲;

  6. 而作为一名运营经理的我,除了搞业务之外,还要面对一个月将近10万的运营费用和不过万的销售额,我,压力山大。

最后,我明白了,先不管平台的问题,首先要解决团队的问题,但团队不是我刚开始想的有人就行,而是得有思维和实践能力。

要说团队,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县域互联网平台发展的轨迹。刚开始,在县域城市里第一批做互联网的人,大都是自建模式,非常之本土化、模板化,运营者大都是一个人,业务基本是广告;后来,各大平台都在寻求加盟代理,于是代理模式出来了,平台是现成的、内容是空白的、运营者是一个运营经理带领着N多业务经理,业务基本是销售和推广;再后来,运营者觉得一个平台盈不了利,于是又多代理了几个不同性质的平台,同样,平台也是现成的、内容是空白的,运营者还是一个经理加N多业务员,在这个阶段,首次出现了互联网产品的整合,以前商户的选择只有一个,现在能像吃火锅一样点菜了。但是,业务人员对产品的综合营销能力和使用能力很差,出现了客户维护问题和产品服务问题,这里面有个很关键的原因是,业务员不了解行业和行业痛点。

说白了,代理模式还是传统的贸易模式,只是贸易的产品成了互联网产品,那怎么能说是互联网运营呢?充其量只是互联网销售!因为运营讲究的是内容和用户。

那在做县域互联网平台的运营者或者想涉足于县域运营的运营者,我们怎么能不走弯路了呢?

还得从运营的问题和痛点说起,

  1. 人力成本;

  2. 人力素质;

  3. 教育成本;

  4. 行业专业度;

  5. 平台能力;

  6. 思维。

那县域的运营模式应该是这样的:代理模式 “伪代理模式” “行业运营指导”=县域互联网运营。

  1. 代理模式:其实很简单,你代理了一个你认为在县域有发展潜力的平台;有授权,有资格,有精炼的团队;

  2. “伪代理模式”:这可不是让你去冒充平台,而是让你去给客户做一些像威客一样的增值服务,比如说,淘宝开店装修,申请自媒体等方面的业务咨询和代运营服务和培训服务。

  3. “行业运营指导”:这个比较复杂,你涉及一个行业的时候,你就得想,有没有这类的垂直平台,能不能用,适不适合在县域使用,如果在这个行业里商户的实力还可以的话,他能不能做到整合这个行业的平台整合?比如,我一个朋友做的当地最大的汽修服务,那他可不可发展二手车?优信、瓜子(没落到县域)、人人车?他可不可以发展汽车金融?可不可以发展互联网车险?可不可发展汽车服务O2O?可不可以发展本地汽车服务一卡通?都一卡通了,还没整合吗?再比如,我一个朋友在本地做手机专卖,开了好几家店铺。他可不可以做二手手机快速卖?(好收网、转转)他有渠道,可不可在淘宝开店售卖?可不可以做手机饰品微营销?可不可以整合同行业资源发展线上呢?可以!

所以,这样一来,一个个的县域互联网业态做出来了,为最后的生态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而我们需要的做的就是,找个接地气的平台,学会各种互联网最基本的技术,做好运营规划,做好行业平台筛选,找个行业中有实力的商户,给老板经常灌输思维培训好他们的员工,找到痛点,去解决。这样一来,人力问题解决了,教育问题解决了,行业问题解决了,思维问题也解决了,这个杠杆用的多好。也许,一个优秀的运营经理就可以撬动一个县域市场。

到最后,你来整合他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