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健康管理丨黑色素瘤转移机制被发现,生存率有望达98%!【营养发现】

  平凡的人 2016-09-02


导读:以色列台拉维夫大学(TAU)研究人员表示,他们已经找到阻止致命性皮肤癌扩散的方法。



黑色素瘤是一种高度恶性的黑色素细胞肿瘤,致命性极强,易发生转移,主要涉及皮肤。


转移性黑色素瘤现可应用手术治疗、化疗和免疫治疗,但有效率低,有效持续时间短,5年生存率<17.9%。因此,目前急需有效的新治疗方法。


2016年8月22日一项发表于《自然细胞生物学》(Nature cell biology)上研究或将改变这种皮肤癌的治疗方式。





建立黑色素瘤的扩散机制


该研究的作者,TAU赛克勒医学院科研带头人Carmit Levy博士表示,目前已建立了黑色素瘤扩散至其他器官的机制。


Levy博士解释说:“黑色素瘤的威胁不是来自位于皮肤部位的初始肿瘤,而是来自它转移至重要器官如脑、肝、 肺、骨骼中定殖的肿瘤细胞。”


因此,该研究的主要是为了更好地了解黑色素瘤穿过皮肤的最表层(表皮)和侵袭活体组织(真皮)成为其他器官系统威胁的过程。



图片来源:nature cell biology


确定黑色素瘤的转移机理


为了转移,黑色素细胞必须脱离其形成的初始位点,然后侵犯血液或淋巴系统,在身体的其他部位形成新的转移性肿瘤。


Levy博士和他的同事发现,黑色素瘤通过发出含有小分子miRNA遗传信息的小囊泡或包膜进行转移,而后这些miRNA可造成真皮层结构的改变,使其能够接收和传输癌症细胞。


此外,真皮结构的变化和含有囊泡miRNA的存在可作为黑色素瘤在早期阶段的识别指标。



发现候选药


识别出皮肤的主要形态学变化的需求是为促进癌症转移后,Levy博士说:“那么它清楚的告诉我们,通过阻断囊泡,我们也许能够完全阻止这种疾病。”


科学家们还检查了防止结构发生改变,甚至囊泡渗入真皮层的可能性。


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发现了能成功阻断这两个阶段的化学物质,这一令人兴奋的证据表明,这些物质可能是被用于创建抗转移性黑色素瘤的候选药。




这一重大发现会改变黑色素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吗?


黑色素瘤一旦发生远端转移,患者五年生存率≤17%,且极易发生转移和复发。因此,术后辅助生物免疫治疗/化疗可延长黑色素肿瘤患者生存期,目前临床主要以生物免疫治疗为主。


2011年,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CTLA)单抗ipilimuma第一次被证实能够延长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的总生存;


2012年,BRAF抑制剂威罗菲尼(vemurafenib)将晚期黑色素瘤的疗效(5年生存率)由过去的7%~8%,提高到53%,并大大延长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


2013年,BRAF抑制剂(Zelboraf)联合MEK(有丝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抑制剂----Cobimetinib,将晚期黑色素瘤治疗有效率提高到75%左右,并进一步延长了PFS,这种联合治疗的不良反应比单药明显降低;


2014年,抗PD1/PD-L1单抗(Opdivo、Keytruda)横空出世,对无特异基因突变的晚期患者治疗有效率达到35%~47%,并大大延长了PFS和OS,这彻底颠覆了专家学者既往对免疫靶向治疗有效率低的认识。


2015年, Opdivo -Yervoy 联合治疗BRAF v600 野生型黑色素瘤获FDA 批准。其两年总体生存率能够达到69%,完全缓解率22%,疾病恶化或死亡风险降低60%,疗效之强劲在黑色素瘤治疗领域前所未有。


相比其他药物的生存率,Levy博士的这一发现是特别有建设性的。


若黑色素瘤早期阶段的识别指标建立,它将有助于黑色素瘤的早期发现,或可致患者的5年存活率可高达 98%。


其他用于治疗黑色素瘤的其他药物:如默克 (MRK) Sylatron,诺华制药 (NVS) Proleukin,葛兰素史克 (GSK) Mekinist和Tafinlar等。虽然这些药物在一定程度上均提高了黑色素瘤的治疗效率,但患者的5年生存率均不能达到98%。


因此,TAU的这一突破性研究将为黑色素瘤患者带来前所未有的希望。


Levy博士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我们的研究是走向给予最致命的皮肤癌充分补救措施的重要一步。我们希望我们的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把黑色素瘤变成一个不具威胁,且很容易治愈的疾病。”


希望不久的将来就能听到这一绝好消息,作为一名医疗人士,我和广大患友都在热切期盼着!


参考文献:

<http://www./articles/2016/08/23/could-this-breakthrough-mean-the-end-of-skin-cancer.html>

<http://www./ncb/journal/vaop/ncurrent/full/ncb3399.html>



转载自医学界肿瘤频道

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好朋友不嫌多,欢迎洽谈合作、来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