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吧|教养的捷径:支持孩子向自身的愿望迈进

 启程的男孩 2016-09-03


在这里,以“儿童”和“阅读”为线索的有趣、有品、有益的内容将不定期地出现在你面前,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读吧。


转自:自然星球




“我真希望能在这次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

 

作为老师或家长,你是不是已经无数次听到过孩子说出这种类似的话语了?然而老师和家长们又何尝不是期待孩子们能够在学业上取得优秀的成绩。

 

如果你现在每天还在为了帮助孩子取得更好的成绩监督他们的功课、敦促他们记忆知识那么很有可能你的“帮助”是一种和成功的教育渐行渐远的举动。因为科学研究表明,想要让孩子取得更好的成绩应该是帮助他们培养自己内心的愿力,并自主朝着自己愿望的目标迈进。




近些年,“愿望”、“梦想”似乎已经被各种宣传媒体用烂掉了,它们给大家的感觉完全沦落成了空洞无物、毫无情感的空泛名词,然而从教育角度来讲“希望培养”,并让孩子们具备“愿望期许和实现能力”(以下简称“愿力”)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教育引导过程。相对的,教育者和家长如果有针对性地用心做出努力,孩子心智和能力的成长则能够在短时间内突飞猛进。


研究人员还发现,具备强劲“愿力”的学生不仅仅在学校课业上会有突出表现,在诸如结交朋友、创造力表现以及问题解决方面都会也会表现得相当优秀。另一方面,这类学生患上抑郁症和焦虑症等谨的概率极低,更不会出现厌学、辍学等问题。


那么是不是“愿望”本身具备以上所说的那些神奇功效呢?或者说如果孩子发生在学校的成绩表现不尽如人意,抑或人际关系处理不佳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帮助他们确立一些“愿望”就可以了?如何?听起来很奇幻,很不靠谱?然而事实就是如此,研究数据表明,让孩子内心确立愿望的时候的确能够有效地对他未来的学业表现等方面起到明显的积极影响,这比很多人鼓吹的“给孩子树立自我价值意识”或者“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这种毫无意义的精神胜利法来得有效得多。





在告诉大家如何帮助孩子们培养愿力之前,首先必须告诉各位什么样的孩子具有强大的愿力。判断方法十分简单:那些孩子从不轻言放弃或者不甘心失败,即便遇到了挫折他们也会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并将之运用到下一次挑战当中。这些孩子一般都比较乐观,而且在面对障碍的时候他们会告诉自己以及同伴,“我/我们能够做到的,不能放弃!”如果你在孩子身上观察到了以上特质,那么恭喜你,他已经具有了十分出色的愿力特质。



也许我们应该觉得庆幸,因为你会发现基本上大多数孩子在幼年时都会表现出来这种愿力特性,原因很简单,人的好奇心是天然的,人在幼年时期往往是这种天然的好奇心驱动着孩子的愿力。但是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强大的愿力会从某些孩子的身上消失,甚至还没有长大这种特质就已经消失殆尽?通常情况下,许多孩子失去愿力甚至是失去“许愿能力”和他们的家庭环境有关。例如,研究者们发现曾经目睹过家庭成员或者自己的朋友受到过暴力伤害的孩子和别的孩子相比,他们的内心就会比较缺乏对未来的愿望




不过不用灰心,即便遇到了这种情况,教师和家长也能够有足够多的方法让孩子们走出思想困境。因为“愿望”是可以培养的,即便对于那些对未来毫无希冀的孩子也能够重新培养他们内心当中的愿力。所以在这里我们先要介绍一下科学家们谈论“愿力”的时候所要传达给我们教育者以及家长的信息。

 

首先愿望并不是一厢情愿的妄想,例如“啊!我好想买的彩票中头等奖。”这种想法称不上真正的愿望,只是单纯的白日梦罢了。相对的,一个人如果拥有非常强的愿力,那么他会去主动完成以下罗列的这些事情:

1. 设定清晰的可达成的行动目标

2. 定制多种策略用以达成既定的行动目标

3. 即便在过程中遇到挫折,也依然积极执行规划好的策略并最终攻克所有目标。

 

对于家长以及教师们而言,应该如何帮助孩子构建上述的这些愿力特质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科学家们基于研究结论给出了我们一下五点指导方针:

 


1

由从宏观到微观的逻辑顺序帮助他们制定哪些目标需要优先达成

首先要让他们对自己将要达成的目标有一个整体的全局观,列出其中比较重要的目标点(比如:关于学业、人际关系、体育特长或者今后的事业),然后引导孩子思考其中那些对于自身是最为重要的,并且分析达成这些目标需要准备哪些方面的修行。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孩子们的思考,要达到的目的是让他们思考出来自己想要什么,而非父母或者老师直接告诉他们“应该是什么”。实验表明,当我们直接告知他们过多信息时,后期一旦遇到困难,他们会很快失去探索的动力。

接下来,我们需要根据建立起来的目标清单告诉孩子们如何建立具体行动目标,并根据具体目标制定积极的行动方案,来解决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的问题。这些具体行动目标应该以达成在未来需要完成的未经历事件为核心,不要把精力放在消灭当前存在的一些琐碎问题上。例如,在执行的时候,“我会每天少吃一半的零食”这种目标就完全比不上“我要参加学校的课后运动社团”这种目标来得有效。

最后我们需要协助孩子对于这些目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研究人员发现,一些孩子经常试图同时达成所有目标,或者在执行计划的时候常常本末倒置,这在自身愿力较低的孩子身上通常会表现得比较明显。在无关紧要的问题上纠缠不清其实分散了他们的精力,会让他们的行动失去焦点,在浪费过多时间的同时,甚至可能对他们的身体健康产生危害

2

将需要达成的目标进行分解,做成步骤列表,这一点对于达成长期目标尤其重要

研究表明,很多愿力不足的孩子经常犯下“所有目标必须立刻达成”这种行动逻辑上的错误。主要原因应该归结于,家长和老师几乎从没指导过他们如何对完成一件事情进行“分步计划”并“顺序完成”。另一方面,教导孩子们如何认清自己每一步的小目标,并逐步一项一项按照顺序击破这些小目标,能够让孩子们在完成整个计划的途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保持高度的积极性。

3

告诉孩子们达成目标的方法不止一种

一些调查结果告诉我们,对于那些表现出低愿力水平的孩子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他们在计划执行的过程中不了解如何翻越障碍。他们通常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直接导致他们搁置计划甚至废弃目标。

为此,我们需要教导孩子们,在遇到障碍时我们会有很多方法去应对,并最终逾越障碍到达终点。教育过程中我们需要让孩子们明白,自己遇到困难和障碍并不是因为自己缺乏某方面的天赋,相反的,遇到困难其实是一种十分正常的现象。每个人都会在生活、学习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所谓的“成功”应该是自己寻找方法去克服这些困难,而非设法统统回避这些障碍。

4

向他们讲述成功的故事

科学家们发现,那些愿力充足的孩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头脑中往往会浮现出他们所熟知的一些成功者的形象,这会激励他们像那些成功者一样去克服困难。而缺乏愿力的孩子们头脑中就没有多少思想偶像能让他们在面临危机的时候自我激励。这说明家长和老师在孩子小时候向他们讲述一些有关克服困难最终成功的名人故事,或者陪他们观看一些名人传记是非常有意义的。

5

保持轻松和积极的心态

教导孩子们在执行计划的时候享受整个过程是十分重要的,甚至当孩子遇到困难或者犯下错误的时候要让他们学会自嘲,总之就是一句话:不管发生什么事都不可以自怨自艾!能够实现自我积极情绪调整的孩子,要比那些沉浸在失败情绪中无法自拔的孩子更容易达成目标并通向成功。







 

归根结底,帮助孩子们培养愿力是每个家长以及教育者应当负担的重要责任,这不仅仅关系着让孩子们在短期内取得更加优秀的学习成绩,更能指导孩子在以后的学业和生活中达成更远大的长期目标。教育的本质理应如此!

 

原文作者:维姬.扎卡尔斯基博士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GGSC教育计划主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