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汤 去滓再煎 妙用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三两(切) 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是和解少阳,主治伤寒少阳证、热入血室证和黄疸、疟疾和内科杂病的少阳证者。 去滓再煎是一种浓缩煎法,可使药物浓度更高,使药性更为醇和,药汤之量更少,减少了汤液对胃的刺激,避免停饮致呕,便于患者服用。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 《伤寒论》第九十六条小柴胡汤证原文: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欬者,小柴胡汤主之。 1.从用药上看去滓再煎之妙 1.1 小柴胡汤方用柴胡、黄芩,共同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佐以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又佐以人参、大枣益气健脾,炙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外透内泻,辛苦合用,攻补兼施,寒温并用。 1.2 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和生姜泻心汤用去滓再煎法,不仅使药物之性趋于平和,而且出去方药之偏性以调和脾胃,还可使辛开苦降之效循序渐进。 旋覆代赭汤中去滓再煎法的使用显得尤为重要,再煎之后,旋覆花苦寒辛降之性得到缓解,从而免去“虚虚之误”以达治疗效果。 大柴胡汤中此法的应用与小柴胡汤相似。 2.从主症看去滓再煎之妙 2.1 小柴胡汤证中适应症为“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大柴胡汤主症为“呕不止, ;心下急,郁郁而烦” 2.2 三泻心汤与旋覆代赭汤主症均有心下痞满而不痛、恶心呕吐、干呕嗳气、心烦不安等症状。 各方中均有脾胃虚弱之象,若此时大量汤药饮入只会加重脾胃负担,使之更虚。去滓再煎之后则可以消除以上弊端,使药液得到浓缩,减少汤药过多的服用而免去恶心呕吐之苦,同时药性更加平和,而药效未减,则能起到治疗的效果。 3.从病机和治法上看去滓再煎之妙 3.1 小柴胡汤和大柴胡汤病机为少阳邪热内炽,脾胃失和,治宜和解少阳,调和脾胃,选此煎煮方法,使药性和合,气味醇厚,使经气相融,邪消正复。 3.2 ,用此煎煮 三泻心汤与旋覆代赭汤病机为寒热错杂于中,脾胃不和,升降失常。治宜“和解”法间接起到和解之效。 4.现代研究 现代有很多研究者也提出了疑问,既然“去滓再煎”是为了调和药性,有助于和解,那么,桂枝汤调和营卫,也应该属于广义上的和解剂,为什么不“去滓再煎” 。而且作为小柴胡汤和桂枝汤的合方的柴胡桂枝汤,更应该是和解剂,为什么也不“去滓再煎”? 我觉得,首先,桂枝汤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和解剂,其次桂枝汤作用为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则无需把药物浓缩,使之和解,否则药效会明显不如直接煎服。 除以上“使药性更为醇和,药汤之量更少,减少了汤液对胃的刺激,避免停饮致呕,便于患者服用”等作用外,当然,最重要的作用还是浓缩,就如林伯良先生的观点:一是大剂量的柴胡剂才采用“去滓再煎”,而中小剂量却使用普通方法。二是从药物煎煮的角度来看,用水量和所煎煮的药物量成比例,即药量多用水也多。但按照张仲景的煎煮时间规定,常常不全是是将水量煎煮掉一半,煎煮时间不能太长。自然,煎煮所得到的药汁也相应要多。 三是从病人角度来考虑,张仲景给病人服药的量每次不会超过 1 升。按照柯氏换算,每升相当于 200 毫升。这个计量比较合适,病人的胃也能接受。而且,喝药多了,也影响饮食。张仲景考虑很周到,不但考虑病人需要什么,还考虑到病人能耐受多少。所以,欲作日三服,则一定要煮取 3 升,才能保证用药量。 通过探索仲景小柴胡汤的去滓再煎法,我不由深思,此法应用立意深远,临床意义至今很大。我想,不仅是以上几个方子,当遇脾胃虚弱,寒热错杂等证时,如果用药偏性较大,临床可考虑“去滓再煎法”。 5.应用现状 某实习生跟随方剂老师门诊期间,有一患者,辨证为小柴胡汤证,没有关照煎服法。7 剂后,无明显效果。老师思考再三告知患者使用去滓再煎,再次复诊,患者述:第一次听说有这种煎药法,效果却如此好。学生和老师均惊叹经典的奥妙。 从上边的例子可以看出,“去滓再煎”在今天已经淡化,这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煎药机等器械的出现,传统的方法无疑受到冲击。但对于张仲景的坚定实践者来说,这种方法会得到认真继承而不会失传。所以对于“初生牛犊”的我们,最好还是根据原方用法实践,然后从古人的精华中慢慢探索和创新。参考文献〔1〕 邓中甲.方剂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2〕 姜建国.伤寒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3〕 林伯良.小柴胡汤证研究.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4〕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