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课有多少道理且不论,先看这一个导课实例。 这个开头很好,我看可以分解为四个阶段的行动,一是问好,二是教师叙述一段美文,三是复习新词生字,四是明确学习目标。一共用了2分30秒,可以说简洁得体。
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学生起立后,我们注意到,这个环节是教师先向学生问好的,这个细节和我们通常的做法不一样,我们的老师不少都僵僵的等着学生的礼。谁主动,是大有文章的,如果我们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那么教师就是以服务的身份来上课的,一上课就给学生一个热情、主动、亲切的问好是应该的。我们对这环节要有深刻的认识,这就是组织教学,有的教师省去这个环节,这是很不好的。
接下来,教师讲述了一段导语,很精彩,三句话点到了主题上,给本节课的意图画了个轮廓。但是假定站学生角度看,这段话就有画蛇添脚的味道,本节课要学习《那树》的信息学生知道吗?我想不仅知道,而且还做了准备,学生进行了初读,学习了新词生字,从下一个环节完全可以看出来。我想如果顺势而为,完全可以把这段美文略去,直接进入了复习新词生字。教师有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意图,这与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不相悖。
以下的两环节,一是识词,二是明确目标,都十分得当,复习引入所选内容贴着本节目标,这样切入自然,没得挑剔;明确目标更是要紧,一节课伊始必须让学生知道要干什么,不能胡里胡涂,让老师牵着往前走。这一点也是我们的老师所缺乏的,我们总是把谜底埋起来,让学生围着老师转。这位老师把底子兜得清清楚楚。
我们再来看一个实例。
这是洋思中学的一节语文课,这个导课更简洁,只用了1分钟50秒,这位教师以三个行动完成了导课,一是问好,二是直接向学生提问宋代大诗人苏轼的诗文,三是明确学习目标。手法极其简练,学生们的情绪稳定下来后立即进入新课。这个导入看上去没有上节精彩,但却实在、自然、有用。 如果从这个导课看教师的教学思想,“学生主体”的意识很深重,第一句就提问“宋代的大诗人苏轼,以前学过哪些文章?”,学生回答,一句话就接下去今天来学习《承天寺夜游》,教师没有去表演什么,没有显示自己的口才和知识的渊博,而是顺手把一切机会都让给学生。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得到了彰显。 |
|